愛好歷史的朋友們在觀看歷史影視劇或者歷史書籍的時候會看到對皇帝的稱呼中有點的是「什麼祖」,有的是「什麼宗」,而有的時候稱「什麼帝」。那麼這三個稱呼哪個最大,為什麼不同時期對皇帝的稱呼不同呢?
其實「帝」這個稱呼與「祖」,「宗」又很大的不同,如果你仔細的話會發現唐朝以前的皇帝稱呼的最後一個字都是「帝」,比如最後一個帝「隋煬帝」,「魏明帝」,「晉武帝」等等。唐代以前皇帝的稱呼就是「朝代名+一個修飾字+帝」。
而唐朝之後皇帝稱呼最後一個字是祖或宗,「朝代名+一個修飾的字——祖或宗」。
比如唐高祖,唐高宗,明太祖,明太宗等等。(除去個別被叫為帝的,天祚帝,元順帝等,大多數是稱祖和宗,還有秦朝沒有稱呼皇帝的字,因為秦始皇禁止後世議論)
其實帝是一個皇帝的諡號,而祖和宗則是一個皇帝的廟號。這兩個號在古代是很重要的。諡號就是人死後,後世根據他生前的事跡所做出的評價,具有蓋棺定論的作用,諡號平常老百姓是沒有的,只能是皇帝,妃子,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根據他生前所做事跡的好壞進行評定,給予或誇讚褒揚,或貶低,或同情的稱號。
唐代以前常用諡號來稱呼皇帝,比如道德頗博厚,勤學好問為文(隋文帝,漢文帝,魏文帝)。威疆內外,開拓疆域曰武(漢武帝,宋武帝),還有好內玩禮曰煬(隋煬帝),殺戮無辜為厲(周厲王)等等。諡號能反映皇帝在位期間的得失好壞。
而廟號則是人死後需要被祭祀的牌位上刻的字,祭祀皇帝的地方被稱為太廟,皇帝駕崩後他的牌位會放到太廟中去,受到後世的供奉,後繼之主會為他上一個號,而這個號就是廟號。號常用祖字或者宗字,開國皇帝被稱為太祖或者高祖(如漢高祖,明太祖等),後面的皇帝被稱為太宗(漢太宗(漢朝有很多皇帝沒有廟號),唐太宗,明太宗)。
但歷史上也有例外,本來是開國之主要用的「祖」字卻被泛濫使用,這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候的很多小的國家,他們那些皇帝廟號很多都稱「祖」。
那麼為什麼是隋唐時期為分界呢?隋朝用諡號,而唐朝卻用廟號。
這跟咱們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有關,歷史上高宗李治對武則天很是寵愛,言聽計從。武則天曾經向唐高宗建言,認為先帝(李世民)的諡號「文皇帝」不足以表達他的偉大,更無法體現唐高宗的孝心,高宗一聽很有道理,就重新為自己的父親加諡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個諡號應該是我國古代皇帝諡號崩盤的開始。
以前李世民被稱為唐文帝,就三個字簡單明了,可是這一加諡就要稱他為「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一下就多了很多字,及不好記也不好念,寫史書也不好寫,而他的廟號"唐太宗"就三個字好寫也好念。
這麼一改武則天還是不太滿足,之後李治駕崩後他給李治上諡號「天皇大帝」,在她去世之前又讓唐中宗李顯為她上一個六個諡號「則天大聖皇后」(這就是武則天的來歷),後世一看這個諡號很好,我們也學吧。至此皇帝們的諡號是越加越長,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直接給唐高宗諡號加到了九個字「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的諡號也加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等等。
這樣諡號的長度越來越長,字數越來越多,人也是越來越浮誇。到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他的諡號直接登峰造極,變成了「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這個諡號是歷史上最長的25個字)這樣諡號既不好念,也不好寫,諡號也就失去了蓋棺定論的作用,沒有什麼事跡意義了。
這才導致了唐朝皇帝使用諡號還是廟號的分界線,短小精幹的廟號幾乎每個皇帝都有,它也能體現皇帝的好壞,於是約定廟號就成了皇帝的稱呼了。
然而歷史上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利邦,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人們卻習慣稱它漢高祖,這是廟號和諡號混用的結果,元朝時期忽必烈是世祖,後邊幾個宗,又突然出現個「泰定帝」然後又是幾個宗,最後出現個「元順帝」。
諡號和廟號是封建時代一種政治體現,由於唐朝之後的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定論的功用。
另外還有的君主死後,會有多個廟號,廟號並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諡或者加諡的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