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說他有大功。廟號這東西跟諡號是不一樣的,廟號起源於商朝,用於太廟祭祀,諡號起源於周朝,純為蓋棺定論,二者並非一成不變,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以廟號為例,在商朝只有「太高中世」,後面加「祖」或者「宗」,「祖」是打家業的,「宗」是守家業的,而「中」往往是指中途振興,打家業的人自然無法中興,這樣一來原始的廟號只有七個。但是商朝君主顯然不止七個,這就要提到廟號的另一個原則——不是誰都有資格有廟號的,要貢獻很大的君主才有,當然,從廟號誕生之日起,這個原則就在不斷地被破壞,到了隋唐以後,廟號已成君主標配。
如果只說漢朝的話,西漢廟號就有點崩了,足有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洵、高宗劉奭、統宗劉驁和元宗劉衎七位,後來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的時候,把高宗、統宗和元宗廢除,就只剩下四個。劉秀此舉全無用處,東漢也走上了一樣的路,出現了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穆宗劉肇、恭宗劉祜、敬宗劉保、威宗劉志七位有廟號的皇帝。從兩漢可以看到,出現了元宗、顯宗、肅宗、穆宗、恭宗、敬宗和威宗這些非原始的廟號,他們的來源也很一致,從諡號裡面借字,當然,這只是漢朝的造法,跟後世唐宋等朝的造廟號方法並不完全一樣。這樣,我們就可以說說劉備的烈祖廟號了。
這個廟號其實是存疑的,因為陳壽所著《三國志》並沒有提到劉備的廟號,反而是在唐朝人寫的《晉書》提到了。《晉書·劉元海載記》:故孝愍委棄萬國,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孤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之業。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晉書·王彌傳》:及彌見元海,勸稱尊號,元海謂彌曰:「孤本謂將軍如竇周公耳,今真吾孔明、仲華也。烈祖有云:'吾之有將軍,如魚之有水。」'這個劉元海,就是匈奴人劉淵,他在西晉末年以漢朝外孫為名反晉,建立匈奴漢國,也就是前趙的前身。
為了加強法理依據,他是把劉備、劉禪父子一塊拉入漢朝世系的,孝愍指的是劉禪,昭烈指的就是劉備。劉備的諡號,正是昭烈皇帝。《三國志·先主傳》: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諡曰昭烈皇帝。如果劉備的廟號真的是烈祖,那這個「烈」顯然跟他諡號裡的「烈」是一個意思。《逸周書·諡法解》: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另外,「祖」是打家業的,在劉備以前,只有劉邦和劉秀是「祖」,劉備建立蜀漢,算是低配版的劉秀,稱「祖」是合理的,但《三國志》沒記,有可能是蜀漢沒搞,也有可能是資料遺失。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註:「臣松之以為先主雖雲出自孝景,而世數悠遠,昭穆難明,既紹漢祚,不知以何帝為元祖以立親廟。於時英賢作輔,儒生在宮,宗廟制度,必有憲章,而載記闕略,良可恨哉。」陳壽怎麼說也在蜀漢當過官,也沒有烈祖廟應該還是知道的吧,他沒記,或許是蜀漢在沒有克復兩都或者劉禪沒死之前,是沒怎麼考慮健全宗廟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