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廟號稱為烈祖,其中有什麼玄機和含義?

2021-01-20 清風明月微涼

簡單來說,說他有大功。廟號這東西跟諡號是不一樣的,廟號起源於商朝,用於太廟祭祀,諡號起源於周朝,純為蓋棺定論,二者並非一成不變,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以廟號為例,在商朝只有「太高中世」,後面加「祖」或者「宗」,「祖」是打家業的,「宗」是守家業的,而「中」往往是指中途振興,打家業的人自然無法中興,這樣一來原始的廟號只有七個。但是商朝君主顯然不止七個,這就要提到廟號的另一個原則——不是誰都有資格有廟號的,要貢獻很大的君主才有,當然,從廟號誕生之日起,這個原則就在不斷地被破壞,到了隋唐以後,廟號已成君主標配。

如果只說漢朝的話,西漢廟號就有點崩了,足有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洵、高宗劉奭、統宗劉驁和元宗劉衎七位,後來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的時候,把高宗、統宗和元宗廢除,就只剩下四個。劉秀此舉全無用處,東漢也走上了一樣的路,出現了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穆宗劉肇、恭宗劉祜、敬宗劉保、威宗劉志七位有廟號的皇帝。從兩漢可以看到,出現了元宗、顯宗、肅宗、穆宗、恭宗、敬宗和威宗這些非原始的廟號,他們的來源也很一致,從諡號裡面借字,當然,這只是漢朝的造法,跟後世唐宋等朝的造廟號方法並不完全一樣。這樣,我們就可以說說劉備的烈祖廟號了。

這個廟號其實是存疑的,因為陳壽所著《三國志》並沒有提到劉備的廟號,反而是在唐朝人寫的《晉書》提到了。《晉書·劉元海載記》:故孝愍委棄萬國,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孤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之業。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晉書·王彌傳》:及彌見元海,勸稱尊號,元海謂彌曰:「孤本謂將軍如竇周公耳,今真吾孔明、仲華也。烈祖有云:'吾之有將軍,如魚之有水。」'這個劉元海,就是匈奴人劉淵,他在西晉末年以漢朝外孫為名反晉,建立匈奴漢國,也就是前趙的前身。

為了加強法理依據,他是把劉備、劉禪父子一塊拉入漢朝世系的,孝愍指的是劉禪,昭烈指的就是劉備。劉備的諡號,正是昭烈皇帝。《三國志·先主傳》: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諡曰昭烈皇帝。如果劉備的廟號真的是烈祖,那這個「烈」顯然跟他諡號裡的「烈」是一個意思。《逸周書·諡法解》: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另外,「祖」是打家業的,在劉備以前,只有劉邦和劉秀是「祖」,劉備建立蜀漢,算是低配版的劉秀,稱「祖」是合理的,但《三國志》沒記,有可能是蜀漢沒搞,也有可能是資料遺失。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註:「臣松之以為先主雖雲出自孝景,而世數悠遠,昭穆難明,既紹漢祚,不知以何帝為元祖以立親廟。於時英賢作輔,儒生在宮,宗廟制度,必有憲章,而載記闕略,良可恨哉。」陳壽怎麼說也在蜀漢當過官,也沒有烈祖廟應該還是知道的吧,他沒記,或許是蜀漢在沒有克復兩都或者劉禪沒死之前,是沒怎麼考慮健全宗廟制度的。

相關焦點

  • 廟號、諡號、年號分別是什麼?別再被電視劇忽悠,不然丟大人了
    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康熙,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古代帝王,他們的稱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是祖、有的是宗,這就不得不說到廟號、諡號和年號的概念和含義了。一、什麼是廟號?第一個是廟號,廟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打仗,因此商朝對於祭祀是非常重視的,君王死後,後代為了立廟祭祀,就將追認的名號稱之為廟號。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新皇上位,他肯定要和上一任君主區分開來,那最直觀的就是改年號了,改換年號又叫「改元」。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廟號 , 是帝王死後 , 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為其特定的名號 , 均以「祖」和「宗」尊之,由繼位的皇帝追加。一般來說建立新王朝的開國君主用的「祖」,然後其後的皇帝用的「宗」,祖有功而宗有德。比如唐朝的第一任皇帝李淵就稱其為「唐高祖」,他兒子李世民為「唐太宗」。
  • 不同含義的哭,劉備到底有多愛哭?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劉備在演義裡特別的愛哭,動不動就流眼淚,看到老百姓要哭,看到自己的將軍們也哭,看到自己的孩子們也要哭。但是實際上這是一個小說演義的形象,正史當中劉備也哭,但是哭的機會並不多。而且每次哭都有他不同的含義。
  • 為什麼漢朝皇帝被稱為什麼什麼帝,而唐朝皇帝被稱為什麼什麼宗
    愛好歷史的朋友們在觀看歷史影視劇或者歷史書籍的時候會看到對皇帝的稱呼中有點的是「什麼祖」,有的是「什麼宗」,而有的時候稱「什麼帝」。那麼這三個稱呼哪個最大,為什麼不同時期對皇帝的稱呼不同呢?而廟號則是人死後需要被祭祀的牌位上刻的字,祭祀皇帝的地方被稱為太廟,皇帝駕崩後他的牌位會放到太廟中去,受到後世的供奉,後繼之主會為他上一個號,而這個號就是廟號。號常用祖字或者宗字,開國皇帝被稱為太祖或者高祖(如漢高祖,明太祖等),後面的皇帝被稱為太宗(漢太宗(漢朝有很多皇帝沒有廟號),唐太宗,明太宗)。
  • 為什麼其他朝代的皇帝都有「廟號」,而西漢只有4個皇帝有!
    中國古代的皇帝都有很多的封號,像廟號、諡號、年號等等,其中年號是漢武帝時期才由漢武帝首創,漢武帝也是第一個有年號的皇帝,而廟號是後世的子孫給前朝的皇帝上的尊號,在商朝時期就開始有,然而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就廢掉了,始皇帝認為後世議論前世皇帝是不忠不孝的行為,但是到了漢朝這項制度又重新啟用
  • 其實扇子中暗藏玄機,有特殊含義
    在公元1400年的時候,因為詩詞歌賦的巔峰時期已過,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小說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期,,在這個階段的小說也是如同雨後春筍一般「日長三截」,那麼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談談其中的代表作。《三國演義》記載了漢末到晉初三雄的亂世爭霸;其中的故事情節也是十分搶眼,比如說:「空城計」、「連環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都是被後世廣為傳頌,甚至是經常性的出現在評書、說書場合,而大家也是百聽不厭。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說三國之中傳奇人物諸葛亮的故事。
  • 先正史評:清聖祖康熙,從廟號看「千古一帝」是何等自戀
    從三國時期開始,廟號就開始泛濫,「降及曹氏,祖名多濫」。到了唐宋,廟號則成了歷代帝王標配,人手一個。然而即便如此,後世子孫為前面的帝王追加廟號,還是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的,即「祖有功而宗有德」,只有開國皇帝可以稱祖,後世皇帝只能稱宗。
  • 得臥龍鳳雛可得天下,劉備為何卻敗了?水鏡先生的下半句大有玄機
    ▲電視劇《三國演義》劇照2劉備非常相信水鏡先生所說的話,所以他也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招致了自己的麾下,但是只要對三國的解這段歷史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最後劉備依然麼能成功01後半句才是關鍵所在大家熟知的只有關於臥龍和鳳雛的前半句的內容,實際上這句話沒說全面
  • 「太宗」真正含義是第二個皇帝?不,其實是小宗成大宗!
    古代帝王去世後,一般都有廟號。人們熟悉的莫過於高祖、太祖和太宗。通常人們的理解,太祖高祖這廟號,一般用於開國帝王。而太宗,一般是第二個帝王。有人總結,廟號為"祖"的是有功,比如高祖太祖世祖這類,要麼有立國之功,要麼是立國前使得家族興旺的重要人物。
  • 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仁宗」的趙禎,他的廟號為什麼被尊為「仁」?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趙禎於在福寧殿駕崩,時年五十四歲,諡號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號仁宗。宋仁宗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為「仁宗」的皇帝,之所以將趙禎的廟號尊為「仁」,主要是對他在位期間所採取的寬鬆的政策,和他對人寬厚、仁慈品德,給予的高度評價。
  • 古代文人都會取一個「字」,它有什麼深刻的含義?是怎麼來的?
    對古代歷史文化稍有研究的人都會發現古代人除了名字之外還有一個稱呼,那就是「字」,字也被稱為表字,是除了名之外的另一個稱呼。而這個稱呼的來源是什麼,它又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說起古代人名字的表字,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幾個,例如最常見的關羽又叫關雲長,劉備字玄德等。但是對於這個字的具體起源卻是鮮有人知道,其實它是起源於商朝時期,當時全國最高的統治者是王,而除了王之外,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祭司,祭司是負責和神靈溝通的,所以他們的身份極其高貴,因此一般人是不能直接稱呼祭司名字的。
  • 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名字的套路不一樣啊!其實我們在稱呼大多數皇帝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都用了三套系統:分別是他們的諡號、廟號和年號。他把劉邦的諡號高帝和廟號太祖很有創意地搞了個合體:漢高祖,搞得現在你說漢太祖或者漢高帝反而大家不知道是誰。還有一種說法是:高祖作為劉邦的一個特殊稱呼,生前就有使用,但是目前存疑。因為在另一位歷史界大牛班固的《漢書》中,劉邦事跡是在《高帝紀》中的。
  • 歷史上的劉備跟漢皇室之間是什麼關係?為何會被稱為皇叔?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三國裡有不少皇室宗親,有名的像是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揚州劉繇和幽州劉虞,這些人都是皇室的分支,都跟皇帝有親屬關係,但在這些人當中,只有劉備被漢獻帝拜為叔叔
  • 劉備和孫尚香的婚姻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首先,歷史上只記載說劉備的夫人是孫權的妹妹,沒有記錄姓名。所以,很多別傳,野說給孫夫人起名字,有的說叫孫和,孫仁,孫安,有叫孫尚香,梟姬,甚至日本人還稱為弓腰姬。關於孫夫人的身份歷史記載,孫堅有兩妻,正妻吳氏有四子一女,側夫人丁氏有一子一女。
  • 劉備一生真正錯過的名將只有這三人,其中一位能力和劉備不相上下
    劉備一生真正錯過的名將只有這三人,其中一位能力和劉備不相上下三國中,劉備有五虎上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曹操也有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遼、于禁、樂進、張郃和徐晃。可是熟悉戰國的朋友,都知道劉備一生真正錯過的名將還有這三人,其中一位能力和劉備不相上下,他們分別是龐德,田豫,張任。這三位才華和智慧都非常高,可是劉備卻錯過他們。龐德在三國演義中,龐德的下場是很慘的,雖然名義上龐德是戰敗所殺,其實是被人暗算的,才造成龐德在戰場上被人殺害。龐德一開始和關羽交戰,箭射關羽,龐德正要取勝,于禁下令收兵,擋住了龐德立功。
  • 玄機溜粉有一套,掩日的面具下有四張臉,曉夢和逍遙子都在其中
    不過玄機溜粉是真的有一套,掩日摘下面具的一瞬間,閃過四個面孔。分別是曉夢和逍遙子,一個不認識的人,還有俠魁田光。這個不認識的人感覺也挺面熟的,但是秦時明月更新時間跨度太大,我也記不住所有的人物。這個不認識的人可能就是個跑龍套的,玄機隨便找來忽悠粉絲的。
  • 劉備手下的五位大將,被稱為「五虎上將」他們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被稱為三國時期的「五虎上將」。這五人是劉備的大將軍,並追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他們在一開始時並不被稱為「五虎」,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這五人逐漸被塑造為五虎將,因此才有了「五虎上將」的說法。五位上將排名不分前後。
  • 同樣都是皇帝,爺爺的廟號是太宗,兒子稱世祖,就連孫子都稱聖祖
    ,天子的廟號就不再那麼嚴謹了,皇帝無論有無功德,一律都被上了廟號。,因此有不少的皇帝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自司馬遷時稱其為高祖,後來也就沿襲下來),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的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的沒幾個: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漢平帝時王莽上廟號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諡號和年號的關係,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秘。 漢朝建立後,重啟了廟號制度,從此成為一項重要的禮儀制度,延續到了清末。廟號的評定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禮紀》明確記載:「祖有功而宗有德。」功是指開國或奠基的功業,德是說守成之德。祖和宗之間是開基和承嗣的關係。
  • 朱棣的廟號是太宗,為何後世卻稱其為明成祖?
    他在位這些年也的確為明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延續了洪武政策,在政治上實行削藩政策,並加強中央集團;改革官制機構,設置內閣和東廠。在軍事上,五次親徵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置哈密,朱棣自軍事上是一個很有遠見,很成熟的軍事家,所以後世們叫他明成祖他也是擔當的起的。但廟號這東西,不是說改就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