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教科書要全面的各朝代及皇帝順序,為歷史提成績,加分!那為什麼有的是宗,有的是帝,有的是祖呢?
例如,在漢朝時期,皇帝一般被稱為「漢×帝」,例如漢武帝,漢獻帝等,但劉邦則一般稱為漢高祖。晉朝也是採用的這樣的稱法。這樣的稱法似乎一直延續到了隋朝,如隋文帝和隋煬帝。但是從唐朝開始,這一稱法發生了變化。 唐朝的帝王,一般被稱為「唐×宗」,比如唐高宗、唐玄宗等,宋朝基本與唐朝相似。我想在這裡提出第一個疑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 到了元朝,就更加亂了。忽必烈稱世祖,後面緊跟著幾個元×宗,但是忽然又出現了泰定帝、天順帝,然後又是緊跟幾個元×宗。這發生在同一個朝代,又是為什麼呢? 還有一個問號是打在明朝,十六帝中,惠帝允炆和景帝祁鈺之外,都稱為明×宗(太祖朱元璋除外)。是不是因為這兩位的身份問題呢?一個是被搶了皇位,一個是被復闢,會不會有這方面的因素? 到了清朝,歷代皇帝的廟號還算清楚,但是我又有了一個新的問號:為什麼我們的大多數歷史研究文獻以及其他文本(包括小說、電視劇等)對前朝皇帝都稱廟號,而對明、清兩朝則稱年號,如稱正德、崇禎、康熙、鹹豐……以至於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廟號是什麼。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大家知道,從西周開始,人們就有了起諡號的制度。諡號的作用,就是對這個人的一生做一個總結,有好有壞。
到了秦朝統一六國,秦始皇高冷地說了一句:我們不要這破玩意——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是沒有諡號的。
到了劉邦建立漢朝,也高冷地說了一句:我才不學秦始皇呢——於是又恢復了諡號的制度。從那時候起,皇帝們又開始有諡號了。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
為什麼有的皇帝稱作「帝」,有的皇帝稱作「宗」?(漢武帝)
有人要問了,怎麼劉邦叫漢高祖呢?
這事你得問司馬遷。人家劉邦的「高」字是諡號,明明要叫漢高帝,或者用廟號叫漢太祖,誰知道司馬老先生怎麼就把這倆名字混在一起了,就變成了漢高祖。
那麼,為什麼到了唐朝就用廟號了呢?廟號又是什麼呢?
前文說過,諡號是對某個人一生的作為來作總結的,到了唐朝,大家總覺得用簡單的幾個字來總結實在說不完皇上的豐功偉績。於是,諡號的字越來越多,比如李世民的諡號,就是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實在太長了。甚至到了清朝,諡號都有十幾個字。
為了說得方便,於是大家就改稱皇帝的廟號了。
為什麼有的皇帝稱作「帝」,有的皇帝稱作「宗」?(唐太宗)
那麼廟號是什麼呢?
廟號是皇帝家族供奉於太廟時,對先人的稱呼。但是,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在漢朝時,沒有真正的豐功偉績,是沒有資格享有廟號的。你想想連漢景帝都沒有廟號,想得這種殊榮得多難!
到了後來,皇帝們為了尊敬先人,不再過於計較是否有功績了,所以皇上們都有了廟號。而廟號裡的字,也是有褒貶的不同含義的,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大家還會發現,即使是廟號也分兩種格式,有的稱祖,有的稱宗,二者有何區別
一般,開疆拓土的皇帝才有資格稱祖,所以大部分祖都是開國皇帝,曰高祖,曰太祖。
到了曹丕篡漢時,老曹家愛慕虛榮,就都給自己起廟號為祖,如魏高祖曹丕,魏世祖曹睿,其實都是很有水分的。
到了後來,皇帝們也開始遵守廟法,祖字也不再泛濫,只有確實有不世功業的皇帝才能稱祖。如忽必烈,打下三千多萬平方公裡土地,蒙古鐵蹄踏到東歐,曰元世祖;如順治皇帝,在位時女真人入關一統中原,曰清世祖;如康熙皇帝,文治武功,《清史稿》稱他「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故曰清聖祖。
為什麼有的皇帝稱作「帝」,有的皇帝稱作「宗」?
說到這裡,大家又糊塗了,怎麼大家平時也不管康熙叫清聖祖啊,康熙又是什麼呢?
這裡的康熙,是年號。
前朝的皇帝們,總是喜歡改年號玩,一個皇帝好多個年號。到了明朝開始,皇帝們就不喜歡改元了,除了明英宗登基過兩次,有兩個年號外,其他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所以,人們就用年號代稱皇帝,更加方便了。如洪武大帝朱元璋、永樂大帝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