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朝代順序順口溜: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蜀魏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
秦——秦始皇嬴政 (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徵百越,修築萬裡長城)
秦二世胡亥(陳勝吳廣起義)
秦三世嬴子嬰 在位僅46天(劉邦項羽起義)
漢—西漢—漢高祖劉邦(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 「德主刑輔」)
漢惠帝劉盈
漢前少帝劉恭
劉弘(漢惠帝之子)
漢文帝劉恆(興修水利,廢除肉刑,文景之治的發端 ,對待諸侯王以德服人,以武平亂,對待匈奴和親止戰)
漢景帝劉啟(推行「削藩策」)
漢武帝劉徹(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2]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
漢昭帝劉弗陵(鹽鐵會議)
漢宣帝劉詢(「麒麟閣十一功臣」「孝宣之治」)
漢元帝劉奭(善史書,通音律,寵信宦官)
漢成帝劉驁
漢哀帝劉欣
更始帝劉玄
東漢 光武帝劉秀(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國,改革官制,整飭官風吏治,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開創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啓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漢明帝劉莊
漢章帝劉怛
漢和帝劉肇
漢殤帝劉隆
漢安帝劉祜
漢衝帝劉炳
漢質帝劉纘
漢恆帝劉志
漢靈帝劉宏
漢獻帝劉協
三國魏蜀吳(曹丕 史稱曹魏 劉備史稱蜀漢 孫權史稱東吳)
晉——西晉 晉高祖司馬懿
晉世宗司馬師
晉太祖司馬昭
晉世祖司馬炎
孝惠皇帝司馬衷
孝懷皇帝司馬熾
孝愍皇帝,司馬鄴
——東晉
晉中宗,司馬睿;
晉肅祖,司馬紹;
晉顯宗,司馬衍;
晉孝宗,司馬聃;
晉太宗,司馬昱;
晉烈宗,司馬曜;
晉成宗,司馬德宗;
恭皇帝,司馬德文。
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北魏 西魏 東魏 北齊 北周)
魏歷二十二主,凡一百七十一年。史家稱拓拔珪所建政權為北魏,元善見所建政權為東魏,元寶炬所建政權為西魏。魏二十二主如下:
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
明元帝拓拔嗣(409~423年)
太武帝拓拔燾(423~452年)
安南王拓拔餘(452年)
文成帝拓拔濬(452~465年)
獻文帝拓拔弘(465~471年)
孝文帝元宏(471~499年)
宣武帝元恪(499~515年)
文景帝元愉(508)
孝明帝元詡(515~528年)
幼帝元釗(528年)
孝莊帝元子攸(528~530年)
北海王元顥(529年)
長廣王元曄(530~531年)
汝南文宣王元悅(530~532年)
節閔帝元恭(531年)
安定王元郎(531~532年)
孝武帝元修(532~534年)
孝靜帝元善見(534~550年)
文帝元寶炬(535~551年)
廢帝元欽(551~554年)
恭帝拓拔廓(554~556年)
宋歷十二主,凡六十年。宋十二主如下:
武帝劉裕(420~422年)
少帝劉義符(422~424年)
文帝劉義隆(424~424年)
元兇劉劭(453年)
孝武帝劉駿(453~464年)
南郡王劉義宣(454年)
武昌王劉渾(455年)
前廢帝劉子業(464~465年)
明帝劉彧(465~472年)
晉安王劉子勳(466年)
蒼梧王劉昱(472~477年)
順帝劉準(477~479年)
齊歷七主,凡二十四年。史家稱蕭道成所建政權為南齊。齊七主如下:
高帝蕭道成(479~482年)
武帝蕭賾(482~493年)
鬱林王蕭昭業(493~494年)
海陵恭王蕭昭文(494年)
明帝蕭鸞(494~498年)
東昏侯蕭寶卷(498~501年)
和帝蕭寶融(501~502年)
梁歷十二主,凡八十七年。史家稱蕭詧所建政權為後梁。梁十二主如下:
武帝蕭衍(501~549年)
臨賀王蕭正德(548~549年)
簡文帝蕭綱(549~551年)
豫章王蕭棟(551年)
元帝蕭繹(551~554年)
武陵王蕭紀(552~553年)
貞陽侯蕭淵明(555年)
宣帝蕭詧(555~562年)
敬帝蕭方智(555~557年)
永嘉王蕭莊(558~560年)
明帝蕭巋(562~585年)
靖帝蕭琮(585~587年)
齊歷九主,凡三十一年。史家稱高洋所建政權為北齊。齊九主如下:
文宣帝高洋(550~559年)
濟南閔悼王高殷(559~560年)
孝昭帝高演(560~561年)
武成帝高湛(561~565年)
後主高緯(565~576年)
安德王高延宗(576年)
幼主高恆(577年)
任城王高湝(577年)
範陽王高紹義(577~580年)
周曆五主,凡二十五年。周五主如下:
孝閔帝宇文覺(557年)
明帝宇文毓(557~560年)
武帝宇文邕(560~578年)
宣帝宇文贇(578~579年)
靜帝宇文衍(579~581年)
陳歷五主,凡三十三年。陳五主如下:
武帝陳霸先(557~559年)
文帝陳蒨(559~566年)
臨海王陳伯宗(566~568年)
宣帝陳頊(569~582年)
後主陳叔寶(582~589年)
隋隋文帝楊堅
隋煬帝楊廣
隋恭帝楊侑
唐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顯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肅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順宗李誦
唐憲宗李純
唐穆宗李恆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枕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曄
唐哀帝李柷
#中國歷史朝代#
五代(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後梁皇帝有:朱溫、朱友圭、朱友貞
後唐皇帝有:李存勖、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
後晉皇帝有:石敬瑭、石重貴
後漢皇帝有:劉知遠、劉承祐
後周皇帝有:郭威、柴榮、柴宗訓
十國(前蜀 後蜀 吳 南唐 吳越 閩 楚 南漢 南平 北漢)
前蜀皇帝:王建、王衍
後蜀皇帝:孟知祥、孟昶
南吳皇帝:楊行密、楊渥、楊隆演、楊溥
南唐皇帝:李昪、李璟、李煜
吳越皇帝:錢鏐、錢元瓘、錢佐、錢倧、錢弘俶
南楚皇帝:馬殷、馬希範、馬希廣、馬希萼、馬希崇
南漢皇帝:劉、劉玢、劉晟、劉鋹
南平皇帝:高季興、高從誨、高保融、高保勖、高繼衝
閩國皇帝:王審知、王延鈞、王昶、王延羲、王延政
北漢皇帝:劉崇、劉鈞、劉繼恩、劉繼元
宋——北宋
宋太祖趙匡胤,宋bai太宗趙du光義,宋真宗趙恆,宋仁宗趙禎
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zhi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
南宋
宋高宗趙構,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擴,宋理宗趙昀
宋度宗趙禥,宋恭帝趙隰,宋端宗趙昰,宋衛王趙昺
元元朝有11個皇帝,依次為忽必烈、鐵穆耳、海山、愛育黎拔力八達、碩德八剌、也孫鐵木兒、阿速吉八、圖帖睦爾、和世琜、懿璘質班、妥歡帖睦爾。
明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清 1、努爾哈赤;2、皇太極;3、福臨(順治);4、玄燁(康熙);5、胤禛(雍正);6、弘曆(乾隆);7、永琰,後改顒琰(嘉慶); 8、綿寧,後改旻寧(道光);9、奕詝(鹹豐);10、載淳(同治); 11、載湉(光緒);12、溥儀(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