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比較出名的皇帝,你最欣賞哪位?我們先說說西漢
漢始祖:
劉煓(tuān)(約公元前271年--前197年),也作劉湍,即太上皇劉太公,乃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之父,名昂,字執嘉,號顯初,又號太平。生於周赧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71年)八月十五日午時,卒於漢高祖劉邦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五月,崩年七十五歲。秦末漢初沛郡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他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在世時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漢高祖:漢高祖出身平民,打敗了實力遠強於自己的項羽,建國之後就開始大殺功臣。
漢惠帝 漢惠帝沒啥特殊的,一切按照高祖的政策辦「蕭規曹隨」,沒當多長時間皇帝基本上也沒啥權力被呂后操縱,因而後來一般也不被承認是漢朝先帝。
呂后(前少帝 後少帝)漢惠帝完了,呂后自己也不想當皇帝,只是想在幕後操縱朝政。她先後扶持了前少帝和後少帝,但是前少帝和後少帝從來沒有真正掌權,因而也不被後世承認是漢朝皇帝,呂后卻因為自己的實際地位而被認為漢朝真正的第二代掌權者。
漢文帝 漢景帝 漢文帝本來是個在外地的藩王,因為一次事變自己也沒想到就跑到了京城當了皇帝。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面對咄咄逼人的強大匈奴奉行韜光養晦政策,不張揚不亂搞全力發展經濟,這段時期漢朝國力增長很快。
漢武帝 漢武帝是個強勢君主,他開創了許多的新的治國思想,當皇帝的時間也遠比漢文帝和漢景帝長。他對內任用酷吏把國內豪強整得服服帖帖的,同時為了削弱丞相的權力,特設了許多的新的機構把權力集中到了自己手上。對外派張騫出使西域,意圖與西邊的許多國家建立親密的關係,同時對匈奴一改韜光養晦的政策,與其全面開戰。。。秦末年,秦朝軍隊在南越國自立,閩越地區閩人乘機自立;漢武帝即位後收復南越國 閩越國,南部邊疆地區一統。同時 漢武帝平定西南夷,西南邊疆獲得安定。
漢昭帝漢昭帝即位時年僅八歲,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輔政下,沿襲武帝後期政策,與民休息,加強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開「鹽鐵會議」,就武帝時期鹽鐵官營、治國理念等問題召集賢良文學討論,會後罷除榷酒(酒類專賣)。元鳳元年(前80年),以謀反罪誅殺桑弘羊、上官桀等,專任霍光,進一步改革武帝時制度,罷不急之官,減輕賦稅。因內外措施得當,武帝後期遺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漢王朝衰退趨勢得以扭轉,「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漢廢帝南昌海昏侯漢墓的出土,使得劉賀這個同時兼有帝、王、侯三重身份的歷史人物,步入公眾視線。他出生到去世,恰好經歷了從巫蠱之禍到昭宣中興的一系列重大歷史進程,並一度有幸參與到政治中心舞臺,卻又在短短數十天後即被歷史無情拋卻,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大臣廢掉的皇帝,名留名於史冊。
漢宣帝
漢宣帝是個好皇帝,也是個好人。
既能當好皇帝,又能做好人的,縱觀歷史,其實是很少的。「好皇帝」和「好人」往往是矛盾的,勿論秦皇漢武、或是唐宗宋祖,一生中要麼兄弟刀戈相見,要麼父子骨肉相殘,要麼功臣兔死狗烹,如果以世俗的道德眼光來看,他們都算不得是「好人」。同樣,一個政治家如果只被別人評價為「好人」,那絕不是什麼光榮的稱號。想想女神用同情的眼光看著你、跟你說你是個好人,當時你的心情是什麼樣地,你就明白了。周星星同學的老爸臨死前告訴他,做貪官要奸,做清官更要奸。反正一句話,不管做清官、貪官,就是不能做好人。這麼說,「是個好皇帝,也是個好人」的評價是一個很高的讚譽了。其實,歷史上還有一個人比漢宣帝更配得上這個評價,他就是光武帝劉秀,當然我們今天的主角是漢宣帝。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史稱「孝宣之治」 ,又稱「孝宣中興」 ,史家稱西漢國力在其治下最為強盛。 在以制定廟號、諡號嚴格而著稱的西漢一朝,劉詢是四位擁有正式廟號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