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漢朝的歷史長達四百年。漢朝分為東漢和西漢兩段。但是在它們的地位上,卻存在極大的爭議。
看看現在的網絡自媒體,也包括正規的歷史學者,眾口一詞都是:不是一個朝代。因為中間讓王莽的新朝隔開了,而且劉秀和劉邦的關係差得太遠了,所以不能算是一個朝代。
但是大家是否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大家是否是按照現代國家的標準去套古代王朝的邏輯呢?
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東漢和西漢究竟是不是同一個王朝。
西漢從劉邦起家到王莽篡漢,公元前206年到公元8年,這214年毫無疑問是一個王朝,問題出在王莽篡漢上,西漢原來的皇族沒有了,東漢劉秀即使是祖上有關係,也是已經差得很遠了,現代人往往據此認為西漢與東漢不是一個朝代。
那這樣的話首先,漢朝四百年從何說起呢?再者,劉邦建立的王朝從來也不將自己稱為「西漢」,劉秀復闢的王朝也從來不將自己的王朝稱為「東漢」,硬要說這個歷史上存在一個名叫西漢的王朝,一個名叫東漢的王朝,相類似的有什麼呢?西方人為了貶低東羅馬,強加給人家一個「拜佔庭帝國」的稱號,實際上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叫作拜佔庭帝國的國家,拜佔庭只是一個古代的小型殖民城市的名稱,君士坦丁堡恰好建在了拜佔庭的原址上而已,拜佔庭帝國這一稱呼從何說起呢?那同樣,漢朝復闢之後遷了一個都,就成了兩個國家了?這要是漢朝人自己聽到,一定會覺得逆三觀的。
這就牽涉到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爭論西漢與東漢到底是不是一個朝代,為什麼不看看東漢人自己怎樣認為的呢?
現代人有一個問題,評論一件事情,不看當事人自己的看法,一味「我不要你自己覺得,我要我自己覺得」,結果造成了很多歷史爭論,其實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實際上,只要看看東漢官方史觀,就能看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可以看出後世之人對於當時的人的第一態度並不尊重。
「人心思漢,劉氏當復」是東漢主流的歷史敘述。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光武帝封禪泰山,在封禪文中,東漢官方首次系統地闡明了「光武受命中興」的天命歷史觀,以作為東漢官方的正統史觀。
該史觀詳細地論證了「光武受命中興」的天命觀,並系統地梳理了「漢為火德」的歷史觀,形成了堯——劉邦——劉秀,「赤三德、昌九世」的火德新譜系。西漢末年形成的「漢為火德」、「漢為堯後」的史觀重新得到了漢朝官方的確認。
這一史觀表明,在東漢官方的意識形態中,漢朝有且只有一個,它經歷了中衰階段,然後光武帝劉秀復興了漢朝,它決定了西漢與東漢絕非兩個朝代,光武帝也不是哪個東漢王朝的太祖或者高祖,而是一個朝代內部初建和中興或者說復闢的關係。光武帝劉秀在當時人看來,就是毫無疑問地復興漢室之舉,他是漢王朝的復興者與繼承者,現代的一些書籍開篇就將其稱為一個叫作「東漢」的王朝的「開國皇帝」,這不僅是錯誤的,而且在當時人尤其是光武帝劉秀本人看來,是語無倫次、不知所以然的。
班固的《漢書》嚴格貫徹了這一立場。新莽在中國古代的正統史觀中,是不被承認的。漢書雖然只記載西漢歷史,但是並不認為漢朝在公元8年終結了,而劉秀毫無疑問是復興漢朝,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像這種事情,認為它們是兩個朝代而不是同一個朝代的兩個時期的觀點,無非是認為劉秀和劉邦的關係遠並且中間隔了一個王莽,然而在中國古代的觀念中,王莽這種行為是不會受到認可的,新朝倒真的不能算是一個朝代,最多是一個時期,一個「偽朝」,不要說它只有十五年,就算再多十五年,也是一樣的。
而認為劉邦和劉秀關係遠的說法,在當時的觀念中,只要劉秀祖上真的有劉邦的血脈,哪怕很遠,只要他扛起了復興漢室的大旗,他復興的就是漢室,這一點在當時人的眼裡都沒有什麼障礙,怎麼後來的人弄出了這麼多事情呢?
還有一些觀點,從西漢和東漢的歷史特徵,或者說是社會形態分析,指出它們兩段歷史的社會組織形態、朝廷統治結構等都有所不同,因而認為它們不是一個朝代,或者說是劉秀為了政治資本的作秀,那這個是很無中生有的。
任何時代都在發展,東漢時期有外戚所以東漢和西漢不是一個朝代,那是不是也可以說美國內戰之前和內戰之後不是一個國家啊?因為內戰之前沒有電燈。也沒有奴隸制,它改變它是一個國家的本質了嗎?
而且說劉秀自身不認為自己的朝代是漢朝更是非常沒有道理的,而且是無中生有對劉秀個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劉秀要是想建立一個新的王朝的話,憑他當時極其順利的格局,要知道劉秀可是被稱為位面之子、天選之人啊,寫開掛小說都不敢這麼寫的事情真實發生在他身上了,尤其是在當時的人看來,他就是上天註定要做皇帝的人,依他的政治資本,真的願意改一個國號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做一個開國皇帝真的很難麼?恐怕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他沒有這麼做,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當時人包括劉秀他自己,懷念漢朝而已。
即使直到三國時代,大漢的正統觀念依然深入人心,曹操作為一世梟雄,都不敢明目張胆跨越雷池,蜀漢能夠存續四十多年,也是有賴於這一觀念的影響力。所以說其實不僅東漢是漢朝的一部分,蜀漢同樣是漢朝的一部分,真正的漢朝其實是公元前206-公元263年,共470年。
因為它們是連貫的、一脈相承的。直到後來匈奴劉淵建立的「漢」,才不能再繼續作為漢朝的延續,而僅僅是借屍還魂,拉大旗扯虎皮了。
東漢與西漢這個稱呼,是後來人為了方便,因為西漢的首都在長安,而東漢的首都遷到了洛陽,於是為了方便將它們稱呼為「西漢」和「東漢」而已。稱之為兩個時期更為確切,而且漢朝官方從來沒有這種稱呼,使用「前漢」、「後漢」的稱呼同樣可以,但是漢朝官方也沒有這樣的稱呼,它就一直是漢朝,在光武帝本人,在漢朝的各個皇帝、在當時的官僚、豪強階層,乃至當時的普通百姓之中,這種觀念都是深入人心、並且實際上是個常識性的問題,結果竟然被後來人弄成了一樁懸案,不得不說歷史真是捉弄人。
其實這是沒事找事。本來常識性的問題,被後來人一句「實際上」三個字,給弄成了大家都糊裡糊塗。要說真的「實際上」,那實際上是東漢其實只是一個非正式稱呼,用來指代漢朝在新莽篡位並經歷光武復闢之後的一段歷史,之所以稱為東漢是因為它遷都了,遷到了東邊的洛陽,大家為了方便而已,才這樣稱呼它,結果後來人倒果為因把一個方便性的稱呼當做它的名字本身,猶如將東羅馬帝國稱作拜佔庭帝國,或者將屋大維時期的羅馬共和國直接稱之為羅馬帝國一樣不準確。
類似的不準確還有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實際上在395年,東西羅馬並不是分裂,現代人讀到這一段歷史,就好像狄奧多西一世是人為規定以後存在兩個羅馬帝國一樣,其實羅馬帝國存在兩個甚至四個皇帝是個常規,當時的人只是將他們稱呼為「東邊的皇帝」和「西邊的皇帝」,誰也沒有意識到這是兩個羅馬帝國,只是後來西邊完蛋了,被日耳曼人瓜分了,那也不叫西羅馬帝國滅亡,那叫羅馬帝國喪失了西部疆土,日耳曼各國名義上還是羅馬帝國的各省省長,只是後來查士丁尼一世西徵,這層關係才結束。
是後來人總結歷史的時候發現哎呀,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他兩個兒子以後羅馬帝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皇帝統治的局面,於是為了方便,將它們稱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其實這都是不準確的,要是哪個電視劇演出將帝國分為東羅馬和西羅馬,或者劉秀當著天下人的面宣布他建立了一個叫作「東漢」的王朝,那真是滑稽,不會比「抗日戰爭已經打了七年了,還有一年就結束了」或者是孝莊太后的一口一個「我孝莊、我孝莊」這樣的臺詞更合理,都是一樣的雷人。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把後來人給安上的稱呼代入到當時人的口中,但其實當時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個稱呼。
同樣,屋大維最起碼在名義上是恢復了共和國,他是拒絕稱帝的,歷史上將他稱為「實際上的第一個皇帝」,也是不準確的。又是這個「實際上」,或者「事實上」,但是事實上也不行。無論屋大維擁有多麼媲美帝王的權力,無論他獲得諸如「第一公民」、首席元老和大祭司長這些多麼尊貴的稱號,無論他怎樣將元老院當做玩偶玩弄於股掌之上,他都沒有稱帝,他的權力和皇帝相比差了不止一個層次,他不能滅任何人的族,而波斯帝國的「萬王之王」就可以。
所以羅馬當時的國號還是羅馬共和國,要是電視劇上演屋大維宣布羅馬帝國從此建立了,那更是胡來了。羅馬帝國的建立是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稱帝,他將奧古斯都,也就是元戎的稱號,改成了「多米那斯」,也就是「主人」、「君主」的意思,仿效東方君主身穿黃袍,才成為了第一個皇帝。羅馬從共和國變成帝國的時候,也是它開始衰敗的時候,所以西方人後來非常討厭專制君主,認為是戴克里先學習東方君主的改革導致了羅馬的衰亡。
所以羅馬帝國的年代其實是284年——1453年,前面是共和國。後來人的歷史斷代其實造成了歷史年代和稱呼的混亂,以至於人們認為「拜佔庭帝國」不是羅馬帝國,屋大維稱帝了等等錯誤印象,其實當時的人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
所以西漢與東漢毫無疑問是同一個王朝,只是分為兩個階段,在公元1世紀的中國人眼中,他們依然生活在大漢王朝的天子腳下,一切都沒有從根本上有任何變化,只是大漢又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它將承載著過往的榮耀與尊嚴,繼續前行。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藍海動能,會經常與大家分享中外歷史知識,歡迎 關注 並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