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說起曹魏政權,人們總是得想當然的就把曹操時代算了進來。但事實上,從封建王朝的法理上,整個曹操時代甚至直到他兒子曹丕的初期幾個月內,也還是東漢王朝。作為曹魏代漢這麼一段歷史來說,搞清楚魏王國與東漢王朝的關係無疑是十分重要的,這會使我們能夠更好的理清這段歷史。
只有弄清了這些,再來看看曹丕繼承他老爹曹操的魏王王位前後的問題,才能弄明白東漢王朝與魏王國這麼一對奇特的藩屬關係。
一、曹操稱王,違反祖制。
我們知道,自東漢末年董卓之亂時,東漢王朝已經事實上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局面,朝廷詔令不出宮門,各地諸侯自相攻伐。甚至漢獻帝本人的人身安全也多次受到李傕、郭汜等西北軍閥的威脅。這個時候,漢獻帝除了還有一頂皇帝的帽子外什麼也不是。
但幸虧中國有一個說一套做一套的政治傳統,所以雖然所有人都不拿漢獻帝和東漢朝廷當回事,可誰又都不敢公開說自己不拿他們當回事(袁術是個例外,所以那個政治白痴很快出局了)。
這也就是曹操把天子迎立到許都的最大用意,不求皇帝真的能對天下發號施令,只求能為曹操的種種行徑賦予封建王朝政治背書的法律意義。
在曹操攻滅袁氏集團徹底平定北方後,他已經有了相當龐大的領地和雄厚的基礎可以稱雄天下。而把皇帝攥在手裡無疑又使他擁有了最大的政治資本。於是,已經有了「裡子」的曹操更想有個「面子」。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平定了漢中(張魯)後。漢獻帝正式晉封曹操為王,是為魏王。其王位在其他劉姓諸侯王之上。
這裡請大家不要忘了,早在高祖劉邦時期就與功臣們殺白馬盟誓約定「非劉氏者不得為王」。而東漢王朝雖然實際的建立者是光武帝劉秀,但東漢王朝一直自認為是西漢王朝的繼承者,東漢朝廷定都洛陽,卻仍建立了祭祀西漢歷任皇帝的祖廟。高祖劉邦留下的誓言又豈能作廢?
我們不知道想起高祖白馬盟誓的時候,曹操當這個魏王是不是有心理上的障礙,不過並不要緊,用不了多久他的好兒子曹丕把東漢王朝給滅了,他就再不會有這個障礙了。
二、兩個首都,兩個首腦。
顯然,曹操當這個不尷不尬的魏王有點不耐煩了,於是忙不迭地趕緊跑到地下去當周文王了,好讓他的兒子(不管是哪個兒子吧)趕緊當周武王,給他老爹追封一頂名正言順的皇帽子。
但他死得很不是時候,更準確的說是死的很不是地方。自曹操當上了魏王后,像所有的劉姓諸侯王一樣,他曹氏諸侯王也得有自己的封國。有了自己的封國就得有封國內的首都,他魏王國的首都就是鄴城,而此時東漢王朝的首都是在許都。
這裡還要交代一下,雖然漢獻帝仍在許都,但從法理上,整個東漢王朝的首都仍是洛陽。曹操晚年一直在修復被董卓夷為平地的洛陽城,這可能是為了篡漢後新王朝的首都做準備,但也可以說是曹操想重新把漢獻帝迎回東漢本來的首都。
鄴城是他魏王國的首都,他當然應該在那,而洛陽的修建又確實需要他,於是在曹操的最後幾年他一直往返於鄴城與洛陽之間。
現在他好死不死的得偏偏死在了洛陽,偏偏他確定的王位繼承人魏王太子曹丕正理所當然地呆在魏王國的都城鄴城守家呢!
這時候整個曹魏(法理上依然是東漢)可就有點尷尬了,東漢的皇帝劉協老老實實的呆在許都喝粥呢,魏王太子曹丕老老實實呆在魏王國都城鄴城看家呢,唯獨這個國家真正的話事人曹操待在洛陽挺屍呢(真的挺屍)。
名義上的皇帝劉協不管事,該管事的曹操再也管不了事,唯獨應該立馬開始管事的曹丕想管事可還管不了事。曹丕很著急,大臣們就應該表現得更著急。
按正常繼位的流程來說,應該有曹操讓王太子曹丕繼承魏王位的詔書,但顯然曹操死的有點著急,想要遺詔只能靠曹操託夢了。還應當有魏王璽綬交給王太子作為繼承王位的依據,但現在魏王璽綬正在洛陽他那死老爹屍體上掛著呢,估計等送過來上面都爬滿了屍蛆了。
雖然要啥沒啥,但他曹丕好歹還有名正言順的王太子身份,為了國家穩定只能因陋就簡的奉他媽卞王后的旨意立馬繼承魏王王位。事後想想還缺點什麼,趕緊又從許都漢獻帝那弄來了讓曹丕繼承魏王位的皇帝詔書,總算補上了這繼位的法理漏洞。
緊緊佩戴在腰間的魏王璽綬,上面傳來陣陣父王的屍臭,把曹丕燻得直犯噁心,這魏王的璽綬他是無論如何戴不下去了。他,魏王曹丕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急不可待地要換上那皇帝的玉璽!
總結:我們都知道曹魏的江山是由曹操自己打下來的,以至於忘記了還有一個皇帝作為他名義上的領導。而如何從政治上、法理上一步步架空漢王朝就需要曹魏集團的集體政治智慧。封曹操為王,成立魏王國(前身是魏公國)無疑是重要一步。
它通過讓東漢官員在魏王國內任職的方式,使其成為魏王的臣子。從而使曹氏父子已經能夠在名義上與東漢官員建立起一個初步的君臣關係。這不僅能夠消除朝廷官員在新朝(魏朝)任職的心理障礙,更能由此減少政府官員反對曹魏代漢的政治阻力,為最終實現代漢自立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