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誰是正統王朝呢?曹魏、蜀漢還是孫吳呢?

2020-12-24 騰訊網

三國時期,說三國誰是正統王朝,有說是曹魏,有說是蜀漢,而東吳從來沒有人去提及,這也體現出正統位置之爭就在曹魏和蜀漢之間,那到底誰是正統呢?

公元220年,曹丕得漢獻帝禪位,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從這時開始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劉備稱帝,而東吳的孫權最晚稱帝,在229年才稱帝,此時的華夏大地上有三位皇帝,人們對於誰是正統王朝也存在爭執。

首先我先排除掉東吳,我想大家對此並無意見,其中的正統,無非就是曹魏和蜀漢,下面我就各自分析一下:

曹魏——歷史認可度最高

相比而言,曹魏的歷史認可度是最高,在元末之前,對於曹魏是正統王朝的質疑聲基本為零,只不過在元末明初的時候,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認為曹操的奸詐和劉備的仁厚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各種影響之下,逐漸讓世人開始討厭曹操,變得開始喜歡劉備。

曹操在亂世中,統一北方,功不可沒,也延續了漢室的壽命,若不是這樣,漢獻帝沒準早就讓群雄給害死了,漢室的滅亡可能還會早,並造成天下大亂。

曹操沒有稱帝,可是他的兒子卻逼著漢獻帝禪位於自己,從而正式改朝換代,曹魏是從東漢手中繼承的,就連蜀漢的史學家陳壽寫的《三國志》都是以曹魏為正統。

再看後來一統王朝的西晉,西晉也是從曹魏的基礎上,統一天下,而晉朝也認為曹魏是正統王朝,否則自己禪讓來的帝位就不合法了,正式形成曹魏在史書上正統王朝的地位。

蜀漢——百姓認可度最高

相比曹魏來講,蜀漢在百姓的心中認可度最高,畢竟劉備是正兒八經的漢室皇親,國號也稱之為漢,只不過歷史上便於區分成,後人稱之為「蜀漢」,但是在史書上來講,更多的是稱之為「季漢」,也就是按伯、仲、季來區分,西漢為伯漢、東漢為仲漢。

其實在明朝之前,歷史上始終認為曹魏是正統王朝,唯一一個認為蜀漢為正統王朝的,還是十六國時期漢趙的開國皇帝劉淵,但是他是匈奴人,認劉漢為親,完全是為了自己的統治、為了自己的利益。

隨著元末明初,政治的不穩定,民間流傳的故事更加傾向於劉備,而小說創作者們也為了迎合市場,更多地將曹操寫的奸詐,劉備寫的仁厚,來迎合大眾,《三國演義》就是這時期的產物,後世百姓更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跟書中一樣,認同蜀漢為正統,逐漸形成蜀漢才是三國的正統王朝一說。

對此,明清兩朝的統治者也不在約束,畢竟明清兩朝並不涉及到禪讓皇位的情況,對於曹魏的正統也不在刻意約束,這種情況之下,民間更願意認同蜀漢是東漢的繼承者,是三國中的正統王朝。

總結:以《三國志》為代表的史書,更加認同曹魏為正統王朝;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小說,更願意認同蜀漢為正統王朝。對於歷史而言,曹魏的正統性更有說服性。

相關焦點

  • 三國誰是正統?劉姓的蜀漢?篡漢的曹魏?1000多年爭論花落誰家?
    東漢末年分三國,英雄輩出競雌雄,一部三國史,討論了1000多年,仍然是津津樂道的談資,那麼問題來了,三國究竟誰是正統?東吳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談不上正統;劉姓的蜀漢以漢室後裔自居,贏得不少粉絲;篡漢的曹魏,卻因漢獻帝的禪讓,自稱繼承大統,也有不少鐵桿粉絲。
  • 三國時期的封禪是什麼樣的?
    陳壽作為蜀漢的舊臣,蜀亡而入仕西晉,這樣的雙重身份必然使他在對正統問題的處理上左右為難,實際上上面的兩個問題也是他在著《三國志》時必然要考慮的,但他最終還是沒能解決而以魏為正統。習鑿齒對於第一個問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否定:第一、對三國時代進行重新認識,從而否定魏的正統地位。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一直比曹魏和東吳弱小呢?這4點原因很重要
    三國時期,天下有三個勢力鼎立,分別是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從始至終,蜀漢都要比另外兩個集團要弱小,雖然說強弱從來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是一直都在變化。例如秦漢時期的項羽雖強,後面還是給弱小的劉邦所打敗,自刎烏江;三國時期,袁紹兵多將廣,不也在官渡之戰中被弱小的曹操打得全軍覆沒嗎?
  • 三國最痛苦的一年,曹魏死了3位能人,孫吳痛失大都督,蜀漢最慘
    三國最痛苦的一年,曹魏死了3位能人,孫吳痛失大都督,蜀漢最慘說古論今三國事,拍案奇書小蟲子。三國故事,亦是如此,眾英雄仿佛得了號令曾紛紛踏馬橫槊而來,身後的揚塵驚起了一個時代的精彩,卻又太過匆匆,不多時,便處處秋葉落英,掩蓋了最後的嘆息之聲。今天,小蟲子和小夥伴們聊聊三國最痛苦的一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這一年,曹魏死了3位能人英才,孫吳痛失大都督,蜀漢最慘,連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奪來的荊州也最終沒能夠守住。
  • 張飛的次子張紹::三國時期蜀漢重臣 後被曹魏冊封為列侯
    張飛的次子張紹::三國時期蜀漢重臣 後被曹魏冊封為列侯時間:2020-09-23 16:3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張飛的次子張紹::三國時期蜀漢重臣 後被曹魏冊封為列侯 張紹(?-?),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車騎將軍張飛次子。
  • 看似畫餅充飢,實則意義重大,談三國時期「遙領州」制度的作用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引發群雄逐鹿,赤壁之戰之後,逐漸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之勢。就國土版圖、人口和經濟開發程度看,坐擁中原的曹魏政權無疑是最強的,東吳稍遜一籌,蜀漢則綜合國力最差,但三國都視己方為正統,有一統天下的政治願景。
  • 稱帝進行曲:中國古代開國君主的皇權開幕式(三國篇)
    三國之中,曹魏為強,孫吳、蜀漢為弱,曹魏與其餘兩國之間一直兵戎不斷,而後二者面對曹魏之強,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結盟關係。三國之間雖然實力相差明顯,但幾十年來彼此的邊界幾乎沒有明顯的改變,所以三國的天命也基本上只在各自的疆域內才稱得上合法有效——這一歷史奇觀,在三國時代也算得上前無古人。
  • 誰公認的,分朝代吧
    由於三國時期的特殊性,劉備的皇帝地位雖然被承認,但時常打折扣。司馬炎代魏,並重新統一天下後,組織陳壽等人編寫三國時代的史書,因為陳壽是三國時期蜀國人,他在《蜀書》中,稱劉備為先主,劉禪為後主,並且兩個人都只是傳,並沒有像魏曹帝王那樣用紀。陳壽用先主、後主這是對曾經的主人的尊重,司馬氏也沒有過分糾結。但涉及大的原則問題,司馬氏絕不會允許陳壽胡來。
  • 曹魏的實力遠超蜀漢,可為何曹魏很少主動攻打蜀國呢?
    在整個蜀地北部的防禦中,位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中平原是決定攻守的重中之重,誰奪取了漢中平原,誰就佔據了戰略主動權。 ,蜀漢政權便一直掌握著進攻優勢,曹魏則處於戰略防守,而諸葛亮也確實多次以漢中平原為基地攻打魏國。
  • 三國時的蜀國到底有多強?
    三國時期的蜀國其實不算強……三國時期,是我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經兩漢共四百多年後的第一次分裂。在這個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之一。蜀國作為三國當中疆土最狹小的一方,且境內少數民族眾多,其經濟軍事實力,其實是遠遠落於曹魏和東吳的。
  • 大司馬和大將軍,在三國時期,誰的官職更高呢?
    三國從時間上來看其實正式開始是在公元220年曹丕代漢才開始的,但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如果把之前漢末的歷史扔掉,那麼三國很大的一段感興趣的,讓人熟知的人物都在三國之外,自然也變得無味了。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之間互相周旋,其實在這段時間,厲害的人也不少。對於魏蜀吳三國來說,都有一大批優秀的武將。為了激勵和封賞武將,自然需要給予相適應的官職。就拿曹魏來說,曹丕託孤就有四個託孤大臣,每個都是元老重臣。其中曹休、曹真分別是大司馬、大將軍。那麼這兩個職位到底有多高呢?
  • 曹魏的六位「前將軍」:張遼上榜,另外五位分別是誰呢?
    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魏,歷史上共有六位前將軍。那麼,問題來了,曹魏的六位「前將軍」:張遼上榜,另外五位分別是誰呢?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西漢開國元勳夏侯嬰的後代。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二十四年,太祖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拜前將軍,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攻合肥,曹魏諸州皆抽調兵力赴揚州屯駐。關羽趁機進攻襄樊地區。
  • 真正的三國是怎樣的?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算不算漢朝延續?
    有人說,不對,那劉備建立的「蜀漢」呢?是不是也應該算作漢朝的延續?就連劉備本人從起事那天起,都口口聲聲稱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兄)後裔,一直視自己為大漢的正統傳承,而他之所以與曹操分庭抗禮,正是要像劉秀當年那樣,匡復漢室。
  • 魏蜀吳三國爭雄近百年,為何最後是司馬懿家族統一了三國呢?
    前有七國群雄並起,最終被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統一了文字以及度量衡;後有唐末五代十國,中華大地數十年的大分裂,在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開創大宋王朝!然而很多人潛意識中會覺得,西晉只是司馬懿家族從曹魏篡權而來,在加上小說以及影視作品的演繹,司馬懿老奸巨猾,陰狠毒辣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成王敗寇,英雄不問出處,割據近百年的的三國紛爭是如何被司馬懿終結的呢?
  • 三國有三個「李豐」:一個為曹魏效力,一個是李嚴之子!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比如當時的東吳和蜀漢,各有一位名為馬忠的武將。對於東吳的馬忠來說,大家都很熟悉,因為不管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中,都是他俘獲了關羽父子。
  • 為什麼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物?而劉備、孫權、諸葛亮卻都是
    不論是陳壽寫嚴肅歷史的《三國志》,還是羅貫中寫精彩故事的《三國演義》,裡面連篇累牘的,都是上面的四個人。而且,他們都是主角。他們怎麼可能不是三國人物?那麼,究竟正確答案是誰呢?正確答案是曹操!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物?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物!為什麼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三國時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又到什麼時候結束的?權威的,也是一致公認的說法:三國時期從公元220年開始,到公元280年結束,前後一共存在60年。
  • 吳越國納土歸宋重任彈冠相慶,為何劉禪投降司馬昭,卻讓人傷感呢
    錢弘俶本人在汴京城過60大壽的時候,喝了一杯酒就暴斃了,呆子都能猜得出來是誰幹的,應該跟趙匡胤的死有異曲同工之妙。蜀漢跟曹魏是打了幾十年仗的,而且是漢王朝的延續。從當時世人的角度來看,蜀漢的確是漢王朝的延續。
  • 劉備傳位給諸葛亮,蜀漢也不會成功:人口僅有百萬,還是負增長
    蜀漢在三國之中第一個被滅,之所以如此讓人遺憾,主要歸因於《三國演義》對蜀漢英雄人物的過分襯託。如果拋開這些文學藝術作品的渲染,還原真實而冷冰冰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國的興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綜合國力的敵我對比,而非哪個人的能量所能改變的。
  • 蜀漢的「四徵將軍」:任職將領共有9位,其中一人歸降了曹魏!
    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將的官職從高到低大致是: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其中,就四徵(徵東、徵西、徵南、徵北)將軍來說,不僅是三國時期比較常見的官職,也因為執掌徵伐,所以擁有較高的地位,也即基本上都是當時聲名顯赫的武將。比如魏滅蜀之戰中,徵西將軍鄧艾就率軍消滅了蜀漢。再比如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曾在曹魏官至徵東大將軍一職。當然,對於蜀漢來說,歷史上也有多位「四徵將軍」。
  • 曹魏滅亡三部曲:高平陵之變為開始,滅蜀之戰為終章!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時代正式結束,三國時代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