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的「四徵將軍」:任職將領共有9位,其中一人歸降了曹魏!

2020-12-17 情懷與歷史

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將的官職從高到低大致是: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其中,就四徵(徵東、徵西、徵南、徵北)將軍來說,不僅是三國時期比較常見的官職,也因為執掌徵伐,所以擁有較高的地位,也即基本上都是當時聲名顯赫的武將。比如魏滅蜀之戰中,徵西將軍鄧艾就率軍消滅了蜀漢。再比如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曾在曹魏官至徵東大將軍一職。當然,對於蜀漢來說,歷史上也有多位「四徵將軍」。

一、徵南將軍

首先,在蜀國歷史上,一共有兩位徵南將軍,分別是趙雲和劉巴。

其中,就趙雲來說,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永安宮。後主劉禪繼位,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

就劉巴來說,值得注意的是,在蜀國歷史上,有兩位劉巴,一位是文臣,也即曾擔任尚書令一職的劉巴,另一位則是徵南將軍劉巴,也即是一位武將。就後者來說,劉巴,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曾任徵南將軍,並參與了公元231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李嚴的彈劾。

二、徵西將軍

在蜀漢歷史上,一共有六位徵西將軍,分別是黃忠、魏延、張翼、宗預、姜維和陳到。

黃忠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破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軍山之戰中,黃忠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拜徵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后,加封后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

在黃忠之後,魏延曾擔任徵西將軍一職。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諸葛亮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魏延作戰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鬥落敗,為馬岱所追斬。

姜維歸降蜀漢後,諸葛亮闢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這一年,姜維二十七歲。諸葛亮還曾給蔣琬寫信,稱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並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後遷升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擔任蜀漢大將軍,執掌兵權,繼續北伐曹魏事業,大戰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互有勝負。在後主劉禪放棄抵抗後,姜維假意投降,勾結鍾會反叛,事敗被殺。

陳到(?-247年左右),字叔至,豫州汝南(今河南駐馬店平輿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劉備帳下白毦兵統領,名位常亞於趙雲,以忠勇著稱。蜀漢建興年間,任徵西將軍、永安都督,封亭侯。在任期間去世。因為史料記載的匱乏,陳到可謂一個相當低調的蜀漢武將。

就張翼來說,延熙元年(238年),張翼入朝為尚書,參與朝廷事務的決策。後升遷為建威督,授予節符,並進封為都亭侯,拜徵西大將軍,駐守蜀漢的北部邊境。蜀漢滅亡後,魏將鍾會密謀造反,導致蜀漢都城成都大亂,張翼亦為亂兵所殺。

劉備和劉璋爭奪益州的時候,宗預曾隨張飛入蜀助平益州,又受闢為丞相諸葛亮手下主簿,升任參軍、右中郎將。諸葛亮逝世後,宗預受命出使孫吳,得到孫權的讚賞。遷後將軍,出督永安,又升任徵西大將軍,並受封關內侯。公元258年(景耀元年),宗預這位老將因病回成都,受任鎮軍大將軍。到了公元264年,蜀漢滅亡後,宗預隨後主劉禪徙往洛陽,在中途病逝。

三、徵北將軍

蜀漢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徵北將軍,名叫申耽。申耽,字義舉,上庸郡人。東漢末年官至上庸太守,封員鄉侯;仕蜀漢官至徵北將軍、上庸太守、員鄉侯;仕曹魏官至懷集將軍,卒於家。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派遣孟達、劉封攻打東三郡。時任上庸太守的申耽率領全郡投降,將妻兒以及宗族都遷往成都為質。劉備於是任命申耽為徵北將軍,其餘官爵保持不變(上庸太守、員鄉侯),又任命申耽之弟申儀擔任建信將軍、西城太守。到了公元220年,孟達因為害怕未救關羽而獲罪,又因為與劉封交惡,於是申耽率領部屬投降曹魏。不過,魏文帝曹丕因為申耽不是自願歸附,於是剝奪了他的大權,賜予他懷集將軍的稱號,遷徙他到南陽居住,閒散在家。

四、徵東將軍

最後,在蜀漢歷史上,並沒有人擔任徵東將軍一職,也即徵東將軍在蜀漢是一直空缺的。究其原因,很可能和蜀吳聯盟存在直接的關係。對於蜀國來說,東邊就是東吳,至於徵東將軍,自然就是徵討東邊敵人的意思。因此,在蜀漢和東吳結盟的背景下,蜀漢不願意設立徵東將軍一職,以此給蜀吳聯盟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關羽被殺到夷陵之戰期間,蜀漢和東吳曾經兵戎相見。但是,在大部分歷史時期,因為曹魏這一強敵的存在,蜀漢和東吳都保持著結盟的狀態,這促使蜀漢的徵東將軍一職也長期空缺下來了。也即蜀國的「四徵將軍」,只有徵北將軍、徵西將軍、徵南將軍是實際設立的。

相關焦點

  • 蜀漢的四鎮將軍,分別鎮守一方,一度撐起蜀國半壁江山!
    四鎮將軍,四位將軍的合稱,即鎮東將軍、鎮西將軍、鎮南將軍、鎮北將軍。凡將軍皆掌徵伐。漢魏等置。見《通典·職官十一·四鎮將軍》。東漢末與三國時設置。鎮東將軍,東漢末曹操曾為之; 鎮南將軍,東漢末劉表曾為之,鎮西將軍,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韓遂曾任之;鎮北將軍,劉靖與許允均曾為之。四鎮將軍,三國魏秩第二品,位次四徵將軍, 領兵與四徵將軍同,資深者為大將軍,蜀漢和東吳也都設立了四鎮將軍。其中,就蜀漢來說,因為整體實力上弱於曹魏和東吳,所以,更需要四鎮將軍來鎮守一方,以此抵抗曹魏和東吳。
  • 曹魏投靠蜀漢的四大名將,個個成就不凡,其中一位還殺了丞相!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姜維一開始是魏國的將領。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歸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和劉禪的重用下,姜維在蜀漢的武將中不斷高升。在費禕被殺後,姜維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對於姜維來說,北伐中原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作為一位魏國的將領,姜維在投靠蜀漢後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三國官職最高的六位降將: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漢朝軍中職位從高到低分別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方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此外還有三公、九卿等等,只有混得到這個級別才算混得好,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官職最高的六位降將: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 蜀漢「四徵將軍」,為何唯獨沒有徵東將軍?原因一點就透!
    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將的官職大致為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也即在魏蜀吳三國中,大將軍(大司馬)是武將的最高官職了,至於偏將軍,則可以稱之為武將的入門官職。當然,在二者之間,還存在較多的官職。
  • 曹魏六大前將軍:兩位是孫權剋星,一位重創諸葛亮
    夏侯惇,字元讓,最早跟隨曹操起兵的將領之一,是曹魏帝國的開國元勳之一。夏侯惇的勇猛,從他少年時的一次經歷就能看出來。當時,有人侮辱夏侯惇的師父,他為了替師父報仇,一怒之下殺掉了辱師者,此時的夏侯惇只有十四歲。曹操之所以器重夏侯惇,除了他們有堂兄弟之間的血緣關係之外,夏侯惇的忠誠與勇猛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自討董之戰開始,夏侯惇就一直跟隨在曹操的身邊。
  • 曹魏的四大「徵西將軍」:一個擊退姜維,一個消滅蜀漢!
    《宋書·百官志上》:「四徵,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黃初中,位次三公。漢舊諸徵與偏裨雜號同。」在曹操掌權之後,四徵將軍,也即徵東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徵南將軍的地位獲得了明顯的提升,也即位次三公。在武將官職中,這意味著四徵將軍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等少數幾個官職了,可謂位高權重。
  • 曹魏的六位「前將軍」:張遼上榜,另外五位分別是誰呢?
    比如在東漢末年,董卓、公孫瓚這兩位諸侯,就曾被封為前將軍。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魏,歷史上共有六位前將軍。那麼,問題來了,曹魏的六位「前將軍」:張遼上榜,另外五位分別是誰呢?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聶壹的後人。 陳壽在《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中記載:文帝即王位,轉前將軍。分封兄泛及一子列侯。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張遼從徵東將軍轉任為前將軍,又分封其兄張汛(或作「張泛」)及一子列侯。同時,賜給張遼的帛多達千匹,谷多達萬斛。對於張遼來說,前將軍也是自己在曹魏的最高官職了。
  • 三國戰爭的殘酷——蜀漢、曹魏三十多年戰爭中的陣亡將領名單
    尤其是蜀漢和曹魏之間的戰爭,更是容易引起後人的關注。蜀漢和曹魏的戰爭,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64年(包括姜維復國),持續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那麼雙方有哪些將領死於戰爭之中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然而這一說法僅停留在猜測上,而且也不能否認郭循曹魏出身的事實。延熙十七年(即公元254年),蜀漢蕩寇將軍張嶷在北伐的戰爭中戰死。背景是曹魏狄道長李簡秘密向蜀漢投降,姜維、張嶷等人趁機北伐。當時張嶷已經患上嚴重的風溼病,需要拄拐才能正常行動。面對這個機會仍然請纓出徵,發出"涼州克定,臣為藩表守將;若有未捷,殺身以報"的豪言。
  • 蜀漢有七位「後將軍」:除了黃忠,你還知道哪一個?
    後將軍,古代官職,始於戰國時期。對於左將軍來說,地位僅次於上卿,職務上包含了護衛京師,駐守邊境等範圍。按照東漢時期的官制,後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也即是一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官職。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武將甚至諸侯就曾被封為后將軍。其中,就筆者今天要說的蜀漢,歷史上就出現了多位後將軍。
  • 司馬代魏進程中,為何無法控制淮南,曹魏:也不看徵東將軍是誰
    到了曹操時代,因為要不斷地進行戰爭,所以主要設置了四徵將軍,所謂的四徵將軍,就是: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與四鎮將軍不同的是,四徵將軍主要是徵戰四方的將領,而四鎮將軍主要是鎮守四方的將領,一個要打仗,一個是鎮守,戰爭年代打仗,和平時期鎮守,這就是區別。
  • 湖南省永州籍三國四大名人:永州市一人,零陵區三人
    三國時期的湖南省永州市籍名人共有四位,曹魏與蜀漢各一人,東吳集團有一對父子。其中,三人來自於永州市的零陵區,一人具體地點不詳。第一位:黃蓋。黃蓋是東吳集團中的永州市零陵區籍名將。提及黃蓋,他可謂是一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三國名人。
  • 三國十大「驃騎將軍」:馬超、司馬懿、孫權上榜!
    不過,大將軍作為武將的最高官職,自然是萬中無一的存在。在漢末三國時期,僅次於大將軍的武將官職,就是驃騎將軍。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東漢沿置後,有時加「大」,可稱「驃騎大將軍」。驃騎將軍為二品或從一品,一般低於大將軍,(西漢霍去病任驃騎將軍,俸祿與大將軍等)。在三國時期,曹魏、蜀漢、東吳這三國都設立了驃騎將軍一職。
  • 看犧牲的將領數量就明白了!
    蜀漢初建,劉備欲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等人勸說無效,劉備親自率軍前往東吳。而後,卻大敗於夷陵。這場戰役給蜀漢以沉重打擊,使新建立的政權再次陷入不穩定的局面。那麼,蜀漢在這場戰鬥中損失有多重?在《三國演義》中,黃忠死於夷陵之戰,其死原因是為了保護劉備。殺死他的人是吳國將軍叫馬忠,他也是一位箭術大師。
  • 河南南陽籍曹魏四大名將:二人來自南陽市,二人來自新野縣
    三國時期的南陽市籍名人當中,除了文臣之外,還湧現出了幾位知名的武將,而在曹魏集團中就有四位來自於該地的知名武將。其中,二人來自於南陽市,二人來自於南陽市下轄的新野縣。第一位:文聘。文聘,字仲業,今河南省南陽市人。
  • 三國時期的五大「左將軍」:除了劉備,另外四位分別是誰?
    左將軍,古代官職,戰國已有。秦因之。漢不常置,金印紫綬,位僅次於上卿,職務或典京師兵衛、或屯兵邊境。按照東漢時期的官制,左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也即是一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官職。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武將甚至諸侯就曾被封為左將軍。
  • 一種循環:從向朗事件、看蜀漢軍職的「位階化」
    雜號將軍高於偏將軍、偏將軍又高於裨將軍、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而部分雜號,也逐漸演化為重號。比如曹魏的四徵、四鎮將軍,往往身兼督軍職務,鎮守各方。徵西都督雍涼、徵南都督荊豫、徵東都督徐揚、鎮北都督幽冀(所謂河北諸軍事)。案例極多,不再贅述。
  • 蜀漢最有爭議叛臣是誰?曾助劉備斬殺夏侯淵,夷陵之戰卻投降曹魏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劉備夷陵戰敗,不僅損失了大量主力部隊,也流失了部分重要人才,其中有戰死沙場的,如程畿,也有被迫降魏的,如黃權。而對於投降曹魏,小說也只是簡單說明了是因為黃權被吳兵隔斷在江北岸,欲歸無路,不得已而為之。小說這樣敘述有其依據,《三國志黃權傳》載:「(先主)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吳將軍陸議(遜)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描述了黃權降魏的始末,但歷史上黃權降魏,被吳軍隔斷、歸途受阻只是原因之一,其背後還另有隱情。
  • 麒麟蜀夢戰報127,三國武將的能力排行榜,曹魏武將沒有佔席之地
    冠軍自然是我們蜀漢徵東將軍鄧艾了,擁有96點統率力,第二十四名是蜀漢安南將軍楊欣,總有69點統率力。其中這排名前24名統率力的文臣武將中,7個是擔任太守職位的,表面是獨當一面的人才了;5個是擔任集團軍都督職位的,能當都督,就是等於是州牧了,封疆大吏呀。
  • 馬超的「驃騎將軍」,到底是多大的官職,地位有多高?
    對於馬超、呂布、孫策這三位猛將,在勇猛上很難分出高下,畢竟沒有直接對戰的經歷。不過,在結局上,顯然馬超要好一點。公元199年,呂布被曹操斬殺。一年後,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時為許貢門客所傷,不久後身亡。與此相對應的是,馬超則獲得了善終的結局。公元214年,馬超歸降劉備,率軍包圍了益州,迫使益州牧劉璋放棄了抵抗。
  • 蜀漢的五位「江州都督」:除了李嚴,另外四位分別是誰?
    比如曹魏有荊州都督區、揚州都督區等,東吳有信陵督、西陵督、江陵督、巴丘督、蒲圻督、夏口督、沔中督等多個都督區。與此相對應的是,蜀漢有漢中、江州、永安、庲降等都督。其中,就江州(治今重慶市區)都督來說,主要在古巴國的疆域上。巴地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現在地理條件上。巴地是成都的東方門戶,雖然其地廣闊,又崇山峻岭,險阻迭出,交通甚不便,但在水路上,因有一條長江貫穿其境東西,交通反而最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