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官職最高的六位降將: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2020-12-17 流雲天下

漢末三國時期投降是常有的事,降將混得風生水起的也大有人在,不過投和降其實是不同的,投多指戰爭形勢明朗之前主動變節到對立陣營的行為,比如投誠、投靠;降則指戰爭形勢明朗之後或者戰敗之後向對手屈服,所以甘寧投孫權、馬超投劉備、夏侯霸投蜀漢嚴格來說不算投降,只能算投誠。

漢朝軍中職位從高到低分別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方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此外還有三公、九卿等等,只有混得到這個級別才算混得好,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官職最高的六位降將: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東吳一人:潘濬

219年襄樊之戰後荊州眾將結局各不相同,有的戰敗被殺比如關羽關平父子,有的下落不明比如趙累,有的逃出生天比如廖化和廖立,也有的投降比如糜芳、傅士仁以及蔣琬的表弟潘濬。

糜芳和傅士仁在東吳混得不算有多好,潘濬比他們強多了,不僅被封侯還手握兵權,最後官居九卿之首的太常,可以說混得相當不錯。

蜀漢兩人:姜維、王平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戰敗投降蜀漢,諸葛亮對姜維極為看重,認為馬良都不如他,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姜維秉承諸葛亮遺志先後11次北伐,在蜀漢軍中地位也穩步上升,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維出任大將軍,姜維也因此成為三國官職最高的降將。

219年漢中之戰期間,王平戰敗投降劉備,先後被授予牙門將和裨將軍,不過隨著劉備的去世,王平在軍中原地踏步,整整沉默了十年,直到228年街亭之戰才一鳴驚人,受到諸葛亮的重用,從此在軍中地位一步一個臺階,成為第三任漢中都督,並在興勢之戰大敗曹爽十萬大軍,最後官居鎮北大將軍,受封為安漢侯。

鎮北將軍是四鎮將軍之一,蜀漢的四鎮將軍位在四徵將軍之上,四徵和四鎮加大者地位更高,王平的鎮北大將軍至少不低於或高於四方將軍。

曹魏三人:黃權、張郃、張遼

夷陵之戰黃權被堵在江北,因為不願投降東吳於是北投曹魏,深受曹丕和曹叡重用,最後官居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後世開府之名就是始於黃權。車騎將軍位高權重,程昱生前是九卿之一的衛尉,去世後被追贈為車騎將軍,可見車騎將軍比九卿還要略高一點。

曹丕繼任魏王之後封張遼為四方將軍中最為尊榮的前將軍,這是當時外姓大將所能擔任的最高軍職了,因為四方將軍之上的大驃車衛都是由宗室的曹氏和夏侯氏擔任,可以說張遼當時絕對是曹魏軍方外姓大將第一人。

張郃231年在木門道中箭身亡,他是五子良將最後去世的所以官職也最高,229年張郃由左將軍升為徵西車騎將軍,蜀漢四徵將軍地位不高,但在曹魏卻截然相反,甚至比四方將軍還要高,徵西車騎將軍估計比衛將軍還要高那麼一點。

其餘徐晃右將軍,郭脩左將軍(刺殺費禕的那位)雖然也是四方將軍,但比不上張遼的前將軍,以及龐德是雜號的立義將軍等等就不一一多說了。

相關焦點

  • 三國籍貫河南的十三位名將:東吳一人,蜀漢五人,曹魏七人
    現今的河南在三國時期分別屬於豫州、荊州、冀州、兗州、揚州、司隸州六個州,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自古人傑地靈,三國時期不少名將和謀士都是出自於河南,尤其是謀士,光是豫州潁川郡就至少為三國各路諸侯貢獻了十幾位頂級謀士,名將數量雖然不如謀士多,但也無一不是聲名顯赫之輩,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時期河南十三位名將:東吳一人,蜀漢五人,曹魏七人
  • 大司馬和大將軍,在三國時期,誰的官職更高呢?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之間互相周旋,其實在這段時間,厲害的人也不少。對於魏蜀吳三國來說,都有一大批優秀的武將。為了激勵和封賞武將,自然需要給予相適應的官職。就拿曹魏來說,曹丕託孤就有四個託孤大臣,每個都是元老重臣。其中曹休、曹真分別是大司馬、大將軍。那麼這兩個職位到底有多高呢?
  • 蜀漢的「四徵將軍」:任職將領共有9位,其中一人歸降了曹魏!
    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將的官職從高到低大致是: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其中,就四徵(徵東、徵西、徵南、徵北)將軍來說,不僅是三國時期比較常見的官職,也因為執掌徵伐,所以擁有較高的地位,也即基本上都是當時聲名顯赫的武將。比如魏滅蜀之戰中,徵西將軍鄧艾就率軍消滅了蜀漢。再比如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曾在曹魏官至徵東大將軍一職。當然,對於蜀漢來說,歷史上也有多位「四徵將軍」。
  • 三國時期,大將軍、大司馬、太尉,究竟哪個官職更大?
    至於加官,自然是官職上的提升了。在漢末三國時期,大將軍、太尉、大司馬成為三個最頂級的武將官職了,也即達到這三個官職的武將,幾乎都是位極人臣了。比如蜀漢大司馬蔣琬,曹魏曹魏司馬懿,東吳大將軍諸葛瑾等。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大將軍、大司馬、太尉,究竟哪個官職更大?也即這三個官職的地位和實權,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三國時期誰是正統王朝呢?曹魏、蜀漢還是孫吳呢?
    三國時期,說三國誰是正統王朝,有說是曹魏,有說是蜀漢,而東吳從來沒有人去提及,這也體現出正統位置之爭就在曹魏和蜀漢之間,那到底誰是正統呢? 公元220年,曹丕得漢獻帝禪位,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從這時開始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劉備稱帝,而東吳的孫權最晚稱帝,在229年才稱帝,此時的華夏大地上有三位皇帝,人們對於誰是正統王朝也存在爭執。
  • 麒麟蜀夢戰報47,魏蜀吳三國勢力的官職分配情況,蜀漢姜維當權!
    玩《三國志11》之麒麟蜀夢假想劇本戰報47,截至公元268年4月,魏蜀吳三國勢力的官職分配大數據情況分析。截至公元268年4月,魏蜀吳三國勢力的官職分配大數據情況,曹魏政權數據如下:曹魏文職:丞相羊祜、中書令裴秀、御史中丞荀勖、執金吾邵悌、少府王祥、秘書令張華、侍中辛憲英、留府長史張緝、太學博士賈充、謁者僕射王韜、黃門侍郎辛敞、太史令王業;曹魏武職:鎮東將軍王濬、安東將軍唐彬、安南將軍怎樣文鴦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唐朝的武廟除了姜尚之外,祭祀總共七十四位名將。運籌帷幄的張良從十哲入選亞聖,地位拔高;坑四十萬趙軍的白起與殺妻求官的吳起雖然軍事才能卓越,但其不符合宋朝的禮儀制度與重文抑武的風氣,自然被刷下十哲之位;增加的管仲、範蠡從嚴格意義來說與張良蕭何類似,不似白起王翦的統帥,郭子儀相對來說是儒將,這三人顯然更加符合大宋以文治國的價值觀。
  • 湖南省永州籍三國四大名人:永州市一人,零陵區三人
    三國時期的湖南省永州市籍名人共有四位,曹魏與蜀漢各一人,東吳集團有一對父子。其中,三人來自於永州市的零陵區,一人具體地點不詳。第一位:黃蓋。黃蓋是東吳集團中的永州市零陵區籍名將。提及黃蓋,他可謂是一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三國名人。
  • 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但更多人關注曹魏與蜀漢,而盤踞江南的東吳,總是被放在遺忘的角落。東吳最有名氣的就是四大都督,他們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與蜀國的五虎將,魏國的五子良將相比,四大都督顯得更有意思。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戰績支撐,他們是東吳最出類拔萃的幾位將領,甚至很難分出個高低勝負。當然,對於東吳四大都督,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東吳最危險的官職。
  • 曹魏的六位「前將軍」:張遼上榜,另外五位分別是誰呢?
    前將軍,古代武將官職,始於戰國時期。對於前將軍來說,地位僅次於上卿,職務上包含了護衛京師,駐守邊境等範圍。按照東漢時期的官制,左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也即是一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官職。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著名的武將就被封為前將軍。
  • 東吳與曹魏以長江為分界線,為何強大的曹魏不進攻東吳?
    在三國時期,長江是東吳政權的自然屏障。然而,在262年,當三國正式形成時,可以發現曹魏和東吳之間的實際邊界是長江以北。在我們的印象中,魏國與吳國的邊界當然是長江的自然屏障,但事實上,魏國與吳國的邊界並不是長江。
  • 三國最痛苦的一年,曹魏死了3位能人,孫吳痛失大都督,蜀漢最慘
    三國最痛苦的一年,曹魏死了3位能人,孫吳痛失大都督,蜀漢最慘說古論今三國事,拍案奇書小蟲子。三國故事,亦是如此,眾英雄仿佛得了號令曾紛紛踏馬橫槊而來,身後的揚塵驚起了一個時代的精彩,卻又太過匆匆,不多時,便處處秋葉落英,掩蓋了最後的嘆息之聲。今天,小蟲子和小夥伴們聊聊三國最痛苦的一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這一年,曹魏死了3位能人英才,孫吳痛失大都督,蜀漢最慘,連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奪來的荊州也最終沒能夠守住。
  • 三國中10位一戰成名的猛將,五虎將全部上榜,東吳3人,曹魏2人
    第十名:馬岱 馬岱,馬超族弟,三國後期蜀漢大將,在群英薈萃的三國前期,武藝平平的馬岱沒有出彩之處,在和兄長馬超歸順蜀漢之後,也沒有得到太多的重用
  • 馬超的「驃騎將軍」,到底是多大的官職,地位有多高?
    在漢末三國時期,既是一方諸侯,也是一員猛將之人,自然要數馬超、呂布、孫策這三人為典型了。對於馬超、呂布、孫策這三位猛將,在勇猛上很難分出高下,畢竟沒有直接對戰的經歷。不過,在結局上,顯然馬超要好一點。公元199年,呂布被曹操斬殺。
  • 諸葛亮是丞相,諸葛瑾是大將軍,究竟誰的官職更大呢?
    其中,諸葛亮官至蜀漢丞相,而諸葛瑾則官至東吳大將軍。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是丞相,諸葛瑾是大將軍,究竟誰的官職更大呢?一首先,劉備於221年稱帝,國號為「漢」。在蜀漢建立後,劉備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 濰坊籍曹魏六大名士:臨朐縣二人,昌樂縣三人,壽光市一人
    如今的山東省濰坊市,三國時期為青州和徐州分管,是曹魏集團的屬地,曹魏集團中有六位名士來自該地。其中,兩人來自於臨朐縣,三人來自昌樂縣,一人來自壽光市。第一位:邴原。邴原,字根矩,今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人。
  • 三國誰是正統?劉姓的蜀漢?篡漢的曹魏?1000多年爭論花落誰家?
    東漢末年分三國,英雄輩出競雌雄,一部三國史,討論了1000多年,仍然是津津樂道的談資,那麼問題來了,三國究竟誰是正統?東吳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談不上正統;劉姓的蜀漢以漢室後裔自居,贏得不少粉絲;篡漢的曹魏,卻因漢獻帝的禪讓,自稱繼承大統,也有不少鐵桿粉絲。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一直比曹魏和東吳弱小呢?這4點原因很重要
    三國時期,天下有三個勢力鼎立,分別是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從始至終,蜀漢都要比另外兩個集團要弱小,雖然說強弱從來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是一直都在變化。例如秦漢時期的項羽雖強,後面還是給弱小的劉邦所打敗,自刎烏江;三國時期,袁紹兵多將廣,不也在官渡之戰中被弱小的曹操打得全軍覆沒嗎?
  • 三國二十四名將中,只有四位來自東吳,為什麼甘寧和周泰名列其中
    在東吳大營中,有十二虎臣,這些人與曹操和劉備手下的將領相比,相差很多。人們對蜀漢和曹魏的將領非常熟悉,但對東吳的將領了解不多。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關於吳將的記載並不多。這裡不多說了,是相對蜀漢和曹魏而言的。"一呂二趙三典韋"三國名將名單中,東吳只有私募榜,要知道這個排名能有24人。
  • 看三國正史回答:雙方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能否吊打蜀漢?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蜀漢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三大軍師,武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虎上將,這八個人或者算無遺策,或者戰無不勝,以至於曹魏雖有諸曹夏侯五子良將,卻經常被蜀漢按在地上摩擦。但是最近評論區有一種觀點獲得了很多人的贊同:根據正史記載,如果讓曹魏和蜀漢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是完全可以吊打蜀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