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喜歡評歷史名將,例如我身邊很多人都會討論白起與李靖誰厲害,韓信和樂毅誰厲害等等。這種討論歷史名將的話題不止在現在有,在古代也有類似的。唐宋兩朝就對古今名將做出了一個大概的排名,設立了武廟。
武廟是與祭拜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賢的文廟相對應的,祭祀姜尚與歷代名將。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代的武廟定了下來,姜尚的封號也從武聖轉變為武成王。
唐朝武廟
唐朝的武廟以兵家鼻祖姜尚居中,武廟十哲分列左右,六十四名將在其下侍立。唐朝的武廟除了姜尚之外,祭祀總共七十四位名將。
唐武廟十哲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唐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唐六十四名將範蠡、孫臏、 廉頗、王翦、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賈復、寇恂、馬援、皇甫嵩、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慕容恪、檀道濟、王僧辯、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蘇定方、張仁亶、王晙、王孝傑。管仲、田單、趙奢、李牧、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吳漢、馮異、耿弇、段熲、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王猛、長孫嵩、王鎮惡、吳明徹、斛律光、于謹、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裴行儉、郭元振、張齊丘、郭子儀。
宋朝武廟
宋朝武廟於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確定下來。宋朝武廟中,張良被尊為亞聖與姜尚一起位列武廟十哲之上。
宋武廟十哲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西側東向:田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宋六十二將東廡西向: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 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 李光弼。西廡東向: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 李晟。
宋朝的武廟大體與唐朝相同,但還是有些區別。宋朝的武廟十哲把武安君白起與西河郡守吳起降為六十二名將,張良從十哲拔高至姜尚的地位,管仲、郭子儀、範蠡從名將行列上升到十哲之中。這是為何?
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
運籌帷幄的張良從十哲入選亞聖,地位拔高;坑四十萬趙軍的白起與殺妻求官的吳起雖然軍事才能卓越,但其不符合宋朝的禮儀制度與重文抑武的風氣,自然被刷下十哲之位;增加的管仲、範蠡從嚴格意義來說與張良蕭何類似,不似白起王翦的統帥,郭子儀相對來說是儒將,這三人顯然更加符合大宋以文治國的價值觀。
除了十哲的變化之外,在名將中,檀道濟、慕容紹宗、長孫嵩、張齊丘四人被去除,增加了李光弼、李晟兩人。
三國時期被選入武廟的名將
不論是唐朝還是宋朝的武廟,三國時期的名將入選的都是九人。
魏國:鄧艾、張遼
蜀國:關羽、張飛、諸葛亮
吳國:周瑜、呂蒙、陸遜、陸抗
其中魏國有兩人,蜀國有三人,吳國有四人,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差距?
帝王不入選魏國的曹操與司馬懿憑著他們的軍事才能肯定是能夠進入武廟的,但是武廟是不能有帝王的,曹操被追封為魏武帝,司馬懿被追封為晉宣帝,都不能入選,魏國就少了兩個可以穩進武廟的人。
時間觀看名將如果按照公元184年為三國的開端,那麼曹魏兩人,東吳四人,蜀漢三人沒有毛病。但是我們如果以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為三國的開端,那麼蜀漢的關羽(死於公元219年)就不能算作蜀漢的名將,只能算作東漢末年的名將;同理吳國的周瑜(死於公元210年)、呂蒙(死於公元220年)也只能算東漢末年的名將。這樣一來,魏蜀吳三國的名將都只有兩人入選了。
結語
在我看來,評定名將的標準其一受到當時的皇帝喜好影響較大,例如宋太祖覺得白起殺戮過重、吳起殺妻違背道德,於是白起、吳起就從十哲的行列掉了出去;其二,皇帝不能入選名將的標準限制了很多帝王式的統帥,例如曹操、司馬懿等;其三評定他是哪裡的名將也受到時間限制,像韓信生於秦朝,卻成名於漢朝,我們也只能把他定義為漢朝名將而不是秦朝將領。
其實在我看來,張良更多的是出謀劃策,而其他的人都有帶兵打仗的經歷,後人推崇張良也是他的智謀過人,個人感覺張良應該入選文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