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真正害怕的大將只有5位,2人在蜀漢,3人在曹魏,關羽落榜

2020-12-15 惟楚說

孫權出生於182年,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他的父親孫堅是春秋時軍事家孫武的二十二代孫。孫權8歲喪父,15歲時就跟隨兄長孫策四處徵戰,並且參與到哥哥的出謀劃策中,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18歲的孫權繼承了哥哥領導的東吳組織。

由於孫權年輕,江東局勢動蕩不安,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孫輔通敵,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和宗室重臣遭到殺害。並且還有豫章,會稽數萬人趁機作亂。18歲的孫權為了穩定局勢,啟用江東老臣程普,張昭,周瑜迅速剷平叛亂穩定局勢。年輕的孫權比起當時劉備入川時為了穩定局勢,不得不娶一個吳氏寡婦要英雄百倍。

208年秋,曹操率軍南侵,點領荊州,向孫權進逼。孫權聽從周瑜的建議和劉備聯盟,共同抗擊曹操,孫權命周瑜率軍先行,兩軍在赤壁展開激戰,周瑜聯合劉備用火攻大敗曹操。赤壁之戰後,一代梟雄改變了對孫權的看法。並且《三國志-吳書》記載:"生子當生孫仲謀」。這句話是曹操戰敗之後稱讚孫權時說的。

這之前曹操一直認為孫權只是個黃口小兒,沒有什麼真本事。經過赤壁之戰後。孫權認為要有所發展,必須先奪得荊州,讓荊州與東吳的水軍自成體系,這樣他才有機會圖謀天下。於是在209年他找到駐守荊州的關羽的弱點,關羽曾單刀赴會,膽略過人,其實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自視清高,目空一切的弱點。

雖然孫權在奪取荊州一戰中耍了手段。但是經過他的周密計劃,終於順利殺了名震華夏的關羽,奪得荊州的大片土地。公元229年,在諸葛亮北伐的第二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意在奪取天下。可是自從他開始創業到252年的40多年裡,他卻沒有半點開疆拓土的大動作,因為在周瑜死後孫權就相當忌諱當時的5個人。因為忌憚他們總是擔心打不過而不敢行動,以致孫權稱帝後毫無建樹。

孫權忌憚的大將有5人,曹魏有3人,蜀漢有2人。說到蜀漢一定會想到關羽,關羽單刀赴會,千裡走單騎都為關羽留下美名,而且他還是蜀漢五虎上將之首。不過關羽最大的弱點就是目中無人,也正是這個原因孫權找到他的弱點,為了奪取荊州,孫權曾向關羽提出聯姻的想法,卻遭到關羽的鄙視。

孫權和曹魏聯合襲擊荊州,由於關羽的目中無人,輕敵。最後被孫權手下人俘虜,並砍下關羽的頭送給曹操,可見孫權並不懼怕關羽。實際上孫權忌憚的是趙雲。劉備赴周瑜的邀請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帶上了趙雲,由於趙雲的精心護衛最後孫吳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是劉備滿載而歸,令孫權陪了夫人又折兵。

對於這樣一位心思武功慎密的大將,不光孫權忌憚,恐怕曹操也會忌諱他呀。第二位便是西涼大將馬超,馬超的武功無人能敵,在當時孫吳還找不出能和馬超過招的人,而且馬超的狠也是相當出名的,他能不顧一切的捨棄一切來達到目的,對這樣一位大將孫權怎會不忌憚呢!

再看曹魏的三位大將是曹仁,張郃,張遼。曹仁率軍曾和東吳大督都周瑜交戰時,能在萬人包圍之中救出部將牛奎,曹操都誇獎曹仁厲害。

曹仁還曾把馬超帶領西涼軍打垮,可見曹仁的謀略和膽識都不輸馬超,後來曹操又任命曹仁駐守樊城,孫權就更加忌諱曹仁了。第二位是在曹仁之上的猛將張郃,在220年曹丕稱帝後,張郃曾率軍攻打東吳的江陵,取得了蠻不錯的成績。後來又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大敗馬謖,讓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損失慘重而退兵的。

最後一位是曹魏名將張遼,他和周瑜在「合肥之戰」中相遇,當時張遼只有7000人,而孫權有100000大軍。可是張遼在孫權剛到之晚上率領800士兵襲擊孫權營帳,孫權在甘寧,凌統的拼死護衛下才撿回一條小命,後來孫權想出兵攻打曹魏,只要聽到張遼駐守,心裡就哆嗦了,哪裡還敢再次攻打曹魏。

也正是因為孫權對這五位大將的忌諱,在他後半生基本上都無所作為,沒有為東吳擴張一分土地。

相關焦點

  • 孫權真正忌憚的大將只有5位,2人在蜀漢,3人在曹魏,關羽落榜
    嚴格意義上來講,孫權這輩子真正忌憚的大將只有5位,2人在蜀漢,3人在曹魏,關羽落榜! 說到孫權所忌憚的大將,恐怕很多小夥伴都聯想到了關羽。那麼事情上呢?孫權是真的怕關羽嗎?答案其實是否定的,關羽根本就不是孫權真正忌憚的大將!為什麼如此說呢?
  • 三國演義中,孫權真正忌憚的大將,沒有關羽,而是這5人
    同時,也害怕得罪劉備,給自己再樹立一個強敵,所以他猶豫不決,為了試探關羽對江東的態度,孫權派人去給自己的兒子求娶關羽的女兒,但關羽為人孤傲自大,完全不將孫權放在眼裡,一句「虎女焉嫁犬子」,將孫權的使臣給罵回去了,這激怒了孫權,隨即他和曹操聯手,在關羽樊城前線苦戰之際,他派呂蒙、陸遜等人率兵奪了荊州。隨後,關羽又被兩家擊敗,被江東擒殺。
  • 親自生擒關羽的東吳大將,非常好色,為何沒有被斬殺?
    在真實的歷史中,東吳政權對曹魏政權的威脅,比蜀漢政權大得多。 東吳集團中,大將潘璋非常有意思。在戰爭中,潘璋曾經生擒了蜀漢第一大將關羽。但這個人非常的好色貪財,為何最後沒有被殺呢?
  • 關羽為什麼會大意失荊州?失去荊州對蜀漢有什麼影響?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三國時期正是因為關羽的失誤,導致蜀國國力大損,再也沒了和曹魏、孫吳爭奪天下的底氣。那麼,當時關羽既然是長期駐守荊州,怎麼這地界說丟了就丟了嗎?關羽為何會大意?1.關羽性格自視清高關羽雖然非常英勇,而且異常的驍勇善戰,但是本事有一個缺點就是為人太過於高傲。
  • 張遼威震逍遙津,差點俘虜孫權,為何終其一生都沒有討伐蜀漢?
    但是終其一生,張遼卻也沒有和蜀漢這個曹魏大敵對上過一次,一直都兢兢業業的鎮守在合肥,死死地盯著東吳。按照常理來說,其實魏國和吳國之間,雖然也偶有戰爭,但是卻遠不如魏國和蜀國來得多。張遼這麼一位曹魏幾乎堪稱是第一的大將,不應該被如此浪費。
  • 蜀漢第一武將是關羽,曹魏第一武將是夏侯惇,東吳第一武將是誰?
    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周瑜自然也不例外,歷任都督、偏將軍、南郡太守、中護軍等等也全都是武職。孫權實際上評價過幾位都督,在《三國志呂蒙傳》中記錄了一次孫權和陸遜談論周瑜、魯肅和呂蒙的看法的。
  • 三國最痛苦的一年,曹魏死了3位能人,孫吳痛失大都督,蜀漢最慘
    三國最痛苦的一年,曹魏死了3位能人,孫吳痛失大都督,蜀漢最慘說古論今三國事,拍案奇書小蟲子。今天,小蟲子和小夥伴們聊聊三國最痛苦的一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這一年,曹魏死了3位能人英才,孫吳痛失大都督,蜀漢最慘,連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奪來的荊州也最終沒能夠守住。先說曹魏在這一年落幕的三位能人英才,他們分別是曹操、夏侯惇和程昱。
  • 三國官職最高的六位降將: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漢末三國時期投降是常有的事,降將混得風生水起的也大有人在,不過投和降其實是不同的,投多指戰爭形勢明朗之前主動變節到對立陣營的行為,比如投誠、投靠;降則指戰爭形勢明朗之後或者戰敗之後向對手屈服,所以甘寧投孫權、馬超投劉備、夏侯霸投蜀漢嚴格來說不算投降,只能算投誠。
  • 關羽害怕甘寧什麼,一聲咳嗽就能嚇退蜀國五千精兵
    赤壁之戰前,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當根據地,協議只要蜀漢攻下益州,就需歸還荊州給孫權,事後劉備打下益州,卻開始賴皮,改稱打下涼州就會歸還;拿下涼州後,劉備又稱滅了曹魏再還。這讓孫權忍無可忍,直接派人去荊州各郡,打算強行接管,不過劉備也不是省油的燈,孫權的人連城都還沒進去,全部都被當時鎮守荊州的關羽趕回孫吳。
  • 三國中10位一戰成名的猛將,五虎將全部上榜,東吳3人,曹魏2人
    第十名:馬岱 馬岱,馬超族弟,三國後期蜀漢大將,在群英薈萃的三國前期,武藝平平的馬岱沒有出彩之處,在和兄長馬超歸順蜀漢之後,也沒有得到太多的重用
  • 看三國正史回答:雙方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能否吊打蜀漢?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蜀漢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三大軍師,武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虎上將,這八個人或者算無遺策,或者戰無不勝,以至於曹魏雖有諸曹夏侯五子良將,卻經常被蜀漢按在地上摩擦。但是最近評論區有一種觀點獲得了很多人的贊同:根據正史記載,如果讓曹魏和蜀漢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是完全可以吊打蜀漢的。
  • 關羽的實力太強悍,曾斬殺4員大將,為何看見甘寧卻停止渡河?
    關羽戰績如何,他曾經斬殺了4員大將,還生擒了曹魏大將于禁,但是面對僅僅帶了1000多人的小頭目甘寧,為何不敢和甘寧硬槓?難道關羽真的慫了嗎?首先說說關羽斬殺的四員大將。第一個就是溫酒斬華雄,華雄當時可以說是不可一世,斬殺了聯軍很多大將,這讓袁紹非常頭疼,但是此時關羽站了出來,不出幾個回合直接提著華雄的腦袋回來了。
  • 三國演義中,魏蜀吳3國,排名前5的猛將,都有誰?
    蜀漢的7大名將中,姜維和魏延雖然武功不錯,但是這2人厲害,主要是他們謀略出眾,統兵作戰能力強,而在武功方面,他們比不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這5位蜀漢上將的。關羽在虎牢關前,曾斬殺了西涼大將華雄,官渡之戰時,斬殺了河北名將顏良文丑。趙雲在穰山之戰時,一人單挑張郃高覽,殺高覽敗張郃。
  • 孫權為何非要殺死關羽,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絕非攻佔荊州
    在赤壁之戰過後,劉備便讓關羽鎮守荊州,而他本人則再次分兵入西川。如此一來,關羽佔蜀漢總兵力的大概一半。而劉備也佔一半。 為了給漢中喘息的機會,關羽率領屯養多年的荊州精銳,向襄樊地區的曹仁發起猛攻。如此一來,曹操便揮師襄樊,撤掉長安的大部分兵將,前往救援曹仁,以保中原重鎮不失。然而,關羽畢竟是三國公認的名將。打他主意的人,不單單只有曹操,就連名義上的盟友也會隨時盯上他。
  • 三國籍貫河南的十三位名將:東吳一人,蜀漢五人,曹魏七人
    現今的河南在三國時期分別屬於豫州、荊州、冀州、兗州、揚州、司隸州六個州,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自古人傑地靈,三國時期不少名將和謀士都是出自於河南,尤其是謀士,光是豫州潁川郡就至少為三國各路諸侯貢獻了十幾位頂級謀士,名將數量雖然不如謀士多,但也無一不是聲名顯赫之輩,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時期河南十三位名將:東吳一人,蜀漢五人,曹魏七人
  • 蜀漢的「四徵將軍」:任職將領共有9位,其中一人歸降了曹魏!
    就後者來說,劉巴,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曾任徵南將軍,並參與了公元231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李嚴的彈劾。二、徵西將軍在蜀漢歷史上,一共有六位徵西將軍,分別是黃忠、魏延、張翼、宗預、姜維和陳到。黃忠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破益州劉璋。
  • 蜀國大將勇猛無敵,但文武雙全的卻只有以下幾人
    三國以劉備,曹操,孫權和諸葛亮為主要人物,突出各方軍閥的不斷崛起與擴張。在這些梟雄手下,也有一批文臣武將來輔佐,如蜀漢五虎將,曹魏五子良將,東吳四英將等。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中,這些人才的鬥爭才是最大的看點,陰謀估計層出不窮。
  • 三國正史上的十大名將,關羽第五,張飛第八,呂布未上榜
    十、孫策  孫策是三國時期的小霸王。  九、姜維  姜維是蜀漢名將,他深得諸葛亮真傳,也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秉承其遺志,多次率兵北伐,雖然取得了不少戰果,但受困於蜀漢國力,最終未能完成北伐,興復漢室。後來,劉禪投降曹後,他下詔讓姜維等人也投降曹魏,姜維等人被迫投降了曹魏。不過姜維不甘心就此失敗,降魏後,他和鍾會密謀造反,試圖恢復蜀漢。計劃敗露後,遭曹魏誅殺。
  • 三國:分分合合,揭秘東吳與蜀漢的外交關係
    孫劉聯盟戰略的主要制定者是諸葛亮和魯肅,但如果沒有孫權和劉備的識大體、顧大局,一切都是水中花。其實這是人的本能反應,在一個強大的敵人面前,兩個弱小的抵抗者,他們能做的,必然是弱弱聯合。雖然「1+1」未必大於2,但兩個1如果不相加,必然小於2。孫劉集團的蜜月期時間不算短,從赤壁之戰開始,孫權和劉備幾乎就要穿上一條褲子了,曹操見這哥倆這麼親熱,沒少吃醋。
  • 劉表帳下7員虎將,曹操劉備各得3人,但最厲害的被孫權得到了
    文聘歸順曹操後,成了曹操手下的一員悍將,他在曹操赤壁兵敗後,率領兵馬替曹操駐守在江夏,並多次率兵擊退了關羽的進犯,因功被封為延壽亭侯、討逆將軍。同時,曹睿時期,文聘還在江夏擊敗了孫權的進犯,史書記載他「在江夏數十年,有威恩,名震敵國。」文聘鎮守江夏期間,保障了曹魏邊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