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蜀到難啊!
自從漢中之戰曹操失敗之後,曹魏勢力就徹底退回到秦嶺以北,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曹魏都對蜀地望塵莫及。
古人云蜀道難,蜀道主要是指從關中到四川盆地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有秦嶺和大巴山兩座大山橫亙其中,道路非常艱險。
在整個蜀地北部的防禦中,位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中平原是決定攻守的重中之重,誰奪取了漢中平原,誰就佔據了戰略主動權。
(蜀漢與曹魏形勢圖,曹魏若想攻打屬地,必須翻越秦嶺和大巴山)
很明顯,由於漢中在公元219年之後被蜀漢佔據,蜀漢政權便一直掌握著進攻優勢,曹魏則處於戰略防守,而諸葛亮也確實多次以漢中平原為基地攻打魏國。
不過當年曹操在撤離漢中時遷走了本地大量人口,導致漢中的人力和生產力嚴重不足,無法獨自承擔北伐大軍的糧草給養,所以諸葛亮的北伐還是需要從成都運糧過來,這極大地增加了北伐的難度。
但是不論如何,因為擁有漢中這塊前進基地,蜀漢在與曹魏的對峙中是有優勢的,因此才能不斷地騷擾進攻魏國,僅在諸葛亮時期就五次大規模北伐,搞得曹魏「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案」。
曹魏對於諸葛亮的北伐最初是採取忍耐態度,曹魏的大多數大臣也都認為攻蜀道路艱險,當年太祖曹操都拿不下蜀地,如今劉氏政權已經經營多年,短時間內更是不可能得手。
現再最佳的策略就是防守,畢竟魏國的人口和地盤都要遠大於蜀國,打持久戰蜀漢必定耗不過中原。
魏明帝曹叡對於當前的情況同樣心知肚明,只是魏明帝實在難以忍受諸葛亮的騷擾,便在太和四年採取大司馬曹真的建議出擊蜀國。
曹真此前一直在東線防禦東吳,後來曹休逝世,曹真被調往西線對付蜀國。
由於曾挫敗過諸葛亮的北伐,曹真有點飄,拍著胸脯向魏明帝表示:「自蜀連出侵邊境,宜遂伐之。數道併入,可大克。」
在曹真的慫恿下,曹叡不顧陳群等大臣的強烈反對,命令曹真、司馬懿、張郃、郭淮分兵四路伐蜀。
其中曹真率領主力從長安出發越秦嶺走子午谷出擊,張郃出斜谷出擊,郭淮從雍城走岐山道出擊,這三撥人馬都是自北面翻越秦嶺攻打蜀國。
此外大將軍司馬懿屯兵宛城,從荊州沿著漢水逆流而上配合其他三路大軍圍攻漢中。
四路大軍中曹真主力應該有10萬人,司馬懿和張郃至少也要有3-5萬人,郭淮起碼1萬人,總兵力在15萬人以上,甚至有可能超過20萬,魏軍聲勢震天,可見曹魏這次是動真格了。
原本曹叡還妄想一舉滅蜀,卻不成想僅僅因為一場大雨就讓四路大軍狼狽撤退,全部都無功而返,曹真主力甚至連一半的路都沒有走完。
(子午古道,這是由長安去漢中最短的道路,但非常難走,一旦遇到大雨或大雪天氣就徹底封死了)
事實上曹叡時期的伐蜀戰役完全沒有意義,因為當時諸葛亮尚在,蜀漢內部還是非常團結的,而在諸葛亮的多年經營下蜀漢兵精糧足,曹魏在軍力上佔不到絕對優勢。
再者,隨著蜀漢與東吳的和解,蜀漢在東線防禦東吳的壓力銳減,諸葛亮可以將更多的兵力投入漢中的防禦,而此前蜀漢早就在漢中新築多座城池,蜀漢的主力也長期駐紮漢中。
總的來說至少在曹叡時期,蜀漢在漢中的防禦是非常穩固的,別說是20萬魏軍,就算在加10萬人,曹魏也拿不下漢中。
而此番伐蜀失敗也導致曹魏內部的主戰派徹底失勢,自此之後曹魏對蜀國的態度就是一個字:「守」,憑藉著秦嶺天險死守關中和西涼。
(從關中地區看秦嶺,簡直就是一道高牆)
當然,上文也說到秦嶺不僅是阻擋在曹魏南下的一道屏障,也是阻擋蜀漢北伐的一道屏障。
在曹魏的死守防禦策略下,諸葛亮北伐始終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即便是只拿下涼州的戰略目標也沒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