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實力遠超蜀漢,可為何曹魏很少主動攻打蜀國呢?

2020-12-22 騰訊網

因為蜀到難啊!

自從漢中之戰曹操失敗之後,曹魏勢力就徹底退回到秦嶺以北,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曹魏都對蜀地望塵莫及。

古人云蜀道難,蜀道主要是指從關中到四川盆地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有秦嶺和大巴山兩座大山橫亙其中,道路非常艱險。

在整個蜀地北部的防禦中,位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中平原是決定攻守的重中之重,誰奪取了漢中平原,誰就佔據了戰略主動權。

(蜀漢與曹魏形勢圖,曹魏若想攻打屬地,必須翻越秦嶺和大巴山)

很明顯,由於漢中在公元219年之後被蜀漢佔據,蜀漢政權便一直掌握著進攻優勢,曹魏則處於戰略防守,而諸葛亮也確實多次以漢中平原為基地攻打魏國。

不過當年曹操在撤離漢中時遷走了本地大量人口,導致漢中的人力和生產力嚴重不足,無法獨自承擔北伐大軍的糧草給養,所以諸葛亮的北伐還是需要從成都運糧過來,這極大地增加了北伐的難度。

但是不論如何,因為擁有漢中這塊前進基地,蜀漢在與曹魏的對峙中是有優勢的,因此才能不斷地騷擾進攻魏國,僅在諸葛亮時期就五次大規模北伐,搞得曹魏「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案」。

曹魏對於諸葛亮的北伐最初是採取忍耐態度,曹魏的大多數大臣也都認為攻蜀道路艱險,當年太祖曹操都拿不下蜀地,如今劉氏政權已經經營多年,短時間內更是不可能得手。

現再最佳的策略就是防守,畢竟魏國的人口和地盤都要遠大於蜀國,打持久戰蜀漢必定耗不過中原。

魏明帝曹叡對於當前的情況同樣心知肚明,只是魏明帝實在難以忍受諸葛亮的騷擾,便在太和四年採取大司馬曹真的建議出擊蜀國。

曹真此前一直在東線防禦東吳,後來曹休逝世,曹真被調往西線對付蜀國。

由於曾挫敗過諸葛亮的北伐,曹真有點飄,拍著胸脯向魏明帝表示:「自蜀連出侵邊境,宜遂伐之。數道併入,可大克。」

在曹真的慫恿下,曹叡不顧陳群等大臣的強烈反對,命令曹真、司馬懿、張郃、郭淮分兵四路伐蜀。

其中曹真率領主力從長安出發越秦嶺走子午谷出擊,張郃出斜谷出擊,郭淮從雍城走岐山道出擊,這三撥人馬都是自北面翻越秦嶺攻打蜀國。

此外大將軍司馬懿屯兵宛城,從荊州沿著漢水逆流而上配合其他三路大軍圍攻漢中。

四路大軍中曹真主力應該有10萬人,司馬懿和張郃至少也要有3-5萬人,郭淮起碼1萬人,總兵力在15萬人以上,甚至有可能超過20萬,魏軍聲勢震天,可見曹魏這次是動真格了。

原本曹叡還妄想一舉滅蜀,卻不成想僅僅因為一場大雨就讓四路大軍狼狽撤退,全部都無功而返,曹真主力甚至連一半的路都沒有走完。

(子午古道,這是由長安去漢中最短的道路,但非常難走,一旦遇到大雨或大雪天氣就徹底封死了)

事實上曹叡時期的伐蜀戰役完全沒有意義,因為當時諸葛亮尚在,蜀漢內部還是非常團結的,而在諸葛亮的多年經營下蜀漢兵精糧足,曹魏在軍力上佔不到絕對優勢。

再者,隨著蜀漢與東吳的和解,蜀漢在東線防禦東吳的壓力銳減,諸葛亮可以將更多的兵力投入漢中的防禦,而此前蜀漢早就在漢中新築多座城池,蜀漢的主力也長期駐紮漢中。

總的來說至少在曹叡時期,蜀漢在漢中的防禦是非常穩固的,別說是20萬魏軍,就算在加10萬人,曹魏也拿不下漢中。

而此番伐蜀失敗也導致曹魏內部的主戰派徹底失勢,自此之後曹魏對蜀國的態度就是一個字:「守」,憑藉著秦嶺天險死守關中和西涼。

(從關中地區看秦嶺,簡直就是一道高牆)

當然,上文也說到秦嶺不僅是阻擋在曹魏南下的一道屏障,也是阻擋蜀漢北伐的一道屏障。

在曹魏的死守防禦策略下,諸葛亮北伐始終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即便是只拿下涼州的戰略目標也沒能實現。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一直比曹魏和東吳弱小呢?這4點原因很重要
    然而,蜀漢自建立以來,就一直處於最弱小的那一方,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四點。 可劉備呢?掛著皇室宗親的名頭,幹著織席販履的工作,苦苦的支撐一家人的生活,就連劉備讀書也是靠著宗族的支援,才能有機會識字,但是劉備的宗族除了有機會讓劉備讀書之外,再也沒有任何能力支援創業。劉備能夠一步一步從底層,歷經千辛萬苦、百折不饒、永不放棄,逐漸開始小有成就、招賢納士、如日中天,劉備靠的只有自己的汗水和熱血。
  • 曹魏國力強大,蜀漢北伐困難,諸葛亮為何還是選擇了北伐
    都說曹魏國力強大,蜀漢北伐困難,可是深謀遠慮如諸葛亮還是選擇了北伐,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還屢屢威脅最強大的曹魏。
  • 東吳與曹魏以長江為分界線,為何強大的曹魏不進攻東吳?
    然而,在262年,當三國正式形成時,可以發現曹魏和東吳之間的實際邊界是長江以北。在我們的印象中,魏國與吳國的邊界當然是長江的自然屏障,但事實上,魏國與吳國的邊界並不是長江。其原因是前三國時期魏國的第一個敵人不是東吳,而是當時日益強大的蜀漢帝國。我們都知道蜀漢時期的主要勢力集中在荊州地區,也是荊州的中心地區,這裡是北伐的重要要塞。
  • 曹丕不到40歲就去世了,身為曹魏的皇帝為何如此短命?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是日夜操勞的人都會容易早早衰老,三國中講的比較多的就是蜀漢和曹魏,這兩個國家在生存時間上來說是差不多的,成立的時間相差沒幾年,結束的時間也差不多,蜀漢的皇帝就是劉備和劉禪,但是曹魏是有五位皇帝,為什麼曹魏的皇帝都是這麼的短命呢?曹丕只活40歲不到就去世了。
  • 三國時期誰是正統王朝呢?曹魏、蜀漢還是孫吳呢?
    三國時期,說三國誰是正統王朝,有說是曹魏,有說是蜀漢,而東吳從來沒有人去提及,這也體現出正統位置之爭就在曹魏和蜀漢之間,那到底誰是正統呢? 首先我先排除掉東吳,我想大家對此並無意見,其中的正統,無非就是曹魏和蜀漢,下面我就各自分析一下: 曹魏——歷史認可度最高
  • 曹魏投靠蜀漢的四大名將,個個成就不凡,其中一位還殺了丞相!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歸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和劉禪的重用下,姜維在蜀漢的武將中不斷高升。在費禕被殺後,姜維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對於姜維來說,北伐中原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作為一位魏國的將領,姜維在投靠蜀漢後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張遼威震逍遙津,差點俘虜孫權,為何終其一生都沒有討伐蜀漢?
    但是終其一生,張遼卻也沒有和蜀漢這個曹魏大敵對上過一次,一直都兢兢業業的鎮守在合肥,死死地盯著東吳。按照常理來說,其實魏國和吳國之間,雖然也偶有戰爭,但是卻遠不如魏國和蜀國來得多。張遼這麼一位曹魏幾乎堪稱是第一的大將,不應該被如此浪費。
  • 蜀漢的「四徵將軍」:任職將領共有9位,其中一人歸降了曹魏!
    就劉巴來說,值得注意的是,在蜀國歷史上,有兩位劉巴,一位是文臣,也即曾擔任尚書令一職的劉巴,另一位則是徵南將軍劉巴,也即是一位武將。就後者來說,劉巴,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曾任徵南將軍,並參與了公元231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李嚴的彈劾。
  • 諸葛亮死後,應是攻打蜀國的好機會,可司馬懿為何沒有攻打呢?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後備供給遠遠不是諸葛亮能比的,只要拖下去對自己一定有利,於是開始了持久戰,最後諸葛亮勞累而死,此時應該是攻打蜀國的好機會,可是司馬懿為什麼沒有攻打的呢?
  • 劉姓的蜀漢?篡漢的曹魏?1000多年爭論花落誰家?
    東吳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談不上正統;劉姓的蜀漢以漢室後裔自居,贏得不少粉絲;篡漢的曹魏,卻因漢獻帝的禪讓,自稱繼承大統,也有不少鐵桿粉絲。那麼誰是正統呢?我們先看下歷史上對三國正統之爭的討論,然後再以相對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到底誰才是正統。
  • 戰報209,蜀帝封衛瓘為一等公爵;司馬炎背叛蜀漢,投靠曹魏!
    玩《三國志11》戰報209,蜀帝欲要封衛瓘為王,卻遭到群臣反對,只好封為公爵;蜀漢司徒司馬炎背叛蜀漢,投靠曹魏。公元276年9月1日,根據傳令兵送回鄴城的軍報,先送去太尉府,由於蜀漢太尉·魏王鄧艾已經遠徵曹魏腹地了,所以是由太尉府的幕僚來處理軍報,再送去鄴城皇宮,上報蜀帝劉諶。
  • 曹魏的四大「徵西將軍」:一個擊退姜維,一個消滅蜀漢!
    對於曹魏的四徵將軍,徵西將軍主要負責應對蜀漢的進攻,也即負責和蜀漢的交戰事宜,所以在四徵將軍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在曹魏歷史上,共有八位徵西將軍,不過,比較有名的,則是以下四位。徵西將軍:夏侯淵夏侯淵(?-219年),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名將,擅長千裡奔襲作戰,常常出敵不意。
  • 公孫淵,「上躥下跳」主動成為曹魏的首要軍事打擊目標,終致敗亡
    三國時期,在遼東一直存在著公孫氏割據一方,原本公孫氏集團能夠割據遼東,主要的策略就是,該認慫就認慫,就像公孫康將袁尚、袁熙的人頭送給了曹操,得到曹操的封賞,而割據中原的實力,一般也不會過於去攻打遼東,畢竟費力不討好,要擴張,遼東絕非首選之地。
  • 諸葛亮、姜維等人為何連年北伐無果?聊一聊蜀漢北伐曹魏的困境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蜀漢北伐曹魏的困境。 國力的差距 雖然從整體的局面上看,無論是諸葛亮時期,還是姜維時期,甚至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費禕時期,蜀漢好像在與曹魏的戰爭中都掌握主動。
  • 戰報198,鄴城危矣,曹魏大將軍王濬退守晉陽,蜀漢成都爆發叛亂
    玩《三國志11》戰報198,曹魏國都鄴城即將攻陷,曹魏大將軍王濬退守晉陽,蜀漢成都爆發叛亂。公元276年4月11日,蜀漢第五次北伐戰爭進行得如荼如火,曹魏國都鄴城即將要被蜀軍攻陷。蜀漢丞相·齊王鍾會急忙匆匆地走進蜀帝劉諶的軍中大帳內,向蜀帝劉諶稟告:陛下,蜀漢帝國益州治所成都的守將送來了急報,說是成都爆發了叛亂兵變。根據斥候刺探情報得知,是一支4000人的叛軍部隊。而成都的守軍並不多,恐怕有失呀,成都周圍的郡縣守軍也並不多,沒辦法前去馳援成都。
  • 諸葛亮離世後,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司馬昭告訴你原因
    導語:諸葛亮和司馬懿可謂是三國時期最勢均力敵的對手,他們一個是蜀漢的實際舵手,帶領著蜀漢復興漢室,還於舊都。另外一個是曹魏的兵馬大都督,帶著曹魏兵馬守護國土,保衛曹魏境內安寧。而兩人對決時期的鬥智鬥勇更是讓人大開眼界,比如空城計,比如聲東擊西,比如偷梁換柱等等讓人意想不到的反轉一次又一次上演,有些戰爭甚至成為經典。
  •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曹丕為何不趁機不攻打蜀國?
    而此時的蜀漢實際上已經內憂外患,曹丕養精蓄銳多年,假如趁機攻打蜀漢的話將有很大概率滅亡蜀漢。但曹丕沒有這麼做,反而大舉進攻東吳。很多人以為曹丕眼高手低分不清局勢,殊不知這才是曹丕最高明的地方。蜀漢戰線過長,補給壓力大蜀漢雖然和曹魏接壤,但僅限於漢中地區。曾經曹操在世時也打算攻略益州,甚至已經佔領漢中地區,對整個益州形成壓倒性優勢。
  • 夏侯家族在曹魏顯赫一時,夏侯霸為啥還投降蜀漢?實在是無路可走
    夏侯霸是曹魏名將夏侯淵的兒子,夏侯家族是曹魏政權的名門望族,跟曹氏家族的關係也非常鐵。並且夏侯淵本人還在漢中之戰,為了曹家的天下付出自己的生命,殺死夏侯淵的正是蜀漢政權的黃忠。而在公元249年,夏侯霸卻選擇投降殺害他父親的敵人——蜀漢政權。那麼夏侯霸為什麼要投降蜀漢呢?
  • 蜀國投降後,為何關羽的家族被魏軍滅門,而張飛的後人卻毫髮無傷
    關羽和張飛位列「五虎上將」,不管是在蜀漢還是整個三國,都是一等一的名將。他們二人徵戰幾十年,不知道殺了曹操多少猛將。要說曹魏最恨誰,無疑就是關羽和張飛了。因此,在蜀國投降之後,關羽的整個家族幾乎都被魏軍殺光了,只有少數幾人不在蜀中定居而因此倖免於難,但是張飛的後人不僅毫髮無傷,後來還和劉禪一起得到了魏國的厚待,這又是為何呢?
  • 夷陵之戰吳蜀對峙,為啥不見曹魏身影,就幹看麼
    導語:赤壁之戰,僅有五萬人馬的孫劉聯軍終究還是抵住了曹軍二十餘萬強兵的進犯,這也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單個實力而言,曹魏絕對處於最強。行至此時,還在競爭的便是魏蜀吳這三家,曹魏自然樂得吳蜀之間的鬥爭,曹丞相便曾經封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這在吳蜀關係破裂的時候,自然是好辦法,但兩方既然已經掐起架來,曹丞相又在等些什麼呢,這可不是他一向的風格。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夷陵之戰起於221年7月,而曹操早已入土一年有餘,自然指揮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