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吳蜀對峙,為啥不見曹魏身影,就幹看麼

2020-12-06 谷大粒

導語:

赤壁之戰,僅有五萬人馬的孫劉聯軍終究還是抵住了曹軍二十餘萬強兵的進犯,這也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單個實力而言,曹魏絕對處於最強。

然而,十餘年後,孫劉轉向了敵對,一年出頭的夷陵之戰更是慘烈,劉備「僅以身免」,那麼曹魏就只是坐山觀虎鬥而已麼,為啥不乘機一網打盡呢?

夷陵之戰的前因後果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從此吳、蜀兩國便針尖對麥芒、勢如水火。行至此時,還在競爭的便是魏蜀吳這三家,曹魏自然樂得吳蜀之間的鬥爭,曹丞相便曾經封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

這在吳蜀關係破裂的時候,自然是好辦法,但兩方既然已經掐起架來,曹丞相又在等些什麼呢,這可不是他一向的風格。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夷陵之戰起於221年7月,而曹操早已入土一年有餘,自然指揮不動。早在局勢難以恢復之際,孫權便向曹魏稱臣,大魏吳王的名頭便來源於此。在收到這樣的「請求」以後,曹魏自然也有部署,同時也有了一統的意識,奈何執行力不如從前。

彼時,曹魏有謀士劉曄,在眾人都以為劉備勢單力薄不敢為關羽報仇的情況下,劉曄卻早已料事如神,而等到戰爭打響,劉曄更是建議曹丕乘虛攻打東吳,只不過曹丕的「仁慈」放跑了機會。

在曹丕看來,攻打 「降敵」對於自己顏面、聲望有所影響,攻打蜀漢方是上計。事實上,曹魏並不乏野心,只不過執行力卻嚴重不足,東吳不打、蜀漢也觀望,機會不跑才怪。

曹丕在觀望啥

就文學而言,建安三曹顯赫一時,曹丕在文學層面有著極高的成就,這樣的人自然不傻。就戰績而言,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便被剪除,完成了北方的最終統一,更是恢復了西域的建置,可以說曹丕向來熱衷徵伐。

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

事實上,在東吳擊敗蜀漢取得勝利以後,對於曹魏的稱臣也就不置可否了,因此曹魏發動了廣陵之戰攻伐東吳,兩次無功而返,然而這裡頭卻也並非寸功未立。

曹魏對於北方實質上並未徹底籠絡過,漢末以來,青州、徐州一帶就存在著臧霸、孫觀等割據勢力,強時歸附、弱時反叛,從來就是一個隱患。果然,曹丞相一倒下便騷亂起來,雖說撫而不討總歸穩住了場面,但這不是希望徵伐天下的曹丕所希望看到的。在徵吳之戰中,曹丕便藉機消除了隱患,在不動聲響下便鞏固了曹魏政權,因此曹丕也並非一無所獲。

也正是如此,曹丕從前雖說看到了夷陵之戰的機會,但卻也憂慮這些隱患的爆發,在防禦下便分出了不少人馬。事實上,除了臧霸、孫觀外,曹丕在位初年局勢並不大好,河西諸郡、涼州羌胡、東北鮮卑、西北鄭甘王然皆有反叛。

因此,夷陵之戰雖說機會難得,但剪除內患也同樣如此,且十分必要、急迫,曹丕在小心翼翼下實現了自己的野望。

奈何運道不行

事實上,這並非曹丕所遇到的所有困難,如果說徵伐是創業,那麼治理便是守業,這同樣使得曹丕心力憔悴。

曹丞相一生戎馬,雖說狹天子以令諸侯,但好歹也是秉承漢臣身份,曹丕則是假意三次退讓,才終究不情不願地接受了禪讓。

事實上,從曹操晚年起便開始布局,一步步將曹家的權勢推到巔峰,曹丕不過是順勢而為,但這不意味著諸公皆服曹家,而這便是曹魏內部的隱患之一。

另一方面,古來最是無情帝王家,曹丕的成功繼位也就意味著另外一些兄弟的失敗,這從曹彰、曹植此後的境況可見一斑。

結語:

事實上,夷陵之戰與曹丕就任的時間過於接近,雖說夷陵之戰給了曹魏機會,但彼時的曹魏尚未做好準備,內憂外患不解又如何建功立業,想來曹丕也是極為窘迫無奈。

機會稍縱即逝,夷陵之戰使得蜀漢受了重創、東吳守了荊州,但曹魏依舊是最大勁敵,孫劉聯盟也就無可奈何下重新組建。夷陵之戰以後,近四十年三國鼎立之勢不變,也就無怪乎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列。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吳蜀兩軍的部署和經過
    夷陵之戰陸遜反攻示意圖公元222年七月,劉備為關羽報仇,率兵五六萬東伐孫吳,劉備軍進至猇亭,設立大本營,前部則到達夷道。孫吳降臨陸遜面對強敵堅守不出,孫,劉雙方在猇亭相持達六七個月。夷陵之戰吳軍的戰役部署要圖孫權敗盟襲取荊州,關羽被殺,對劉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使《隆中對》中所擬定的兩路分兵,北取中原的戰略計劃遭到破產。劉備決心用武力奪回荊州。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漢國,史稱蜀漢。六月,劉備將出兵東徵孫權,命車騎將軍張飛率軍萬人自閬中會師江州。
  • 夷陵之戰中蜀國只損失了五萬精銳,為何後期卻一蹶不振?
    東徵過程中,劉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夷陵棄船登陸,沿著江岸700餘裡設置了四五十座連營,與吳軍隔江對峙。 而作為蜀國對手的曹魏政權又十分強大,司馬懿與諸葛亮在軍事上的能力又不分伯仲。所以,諸葛亮的幾次北伐,最終都沒有成功。 可以說,夷陵之戰的失敗,對蜀國的影響是巨大且深遠的,最大的影響就是導致諸葛亮後來北伐的無能為力。
  • 《皇帝成長計劃2》夷陵之戰怎麼玩 夷陵之戰玩法技巧教學
    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怎麼玩?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玩法介紹 思路詳解。 玩法及思路 建議保證蜀漢的巴西不被攻下或不... 皇帝成長計劃2是一款模擬養成類休閒娛樂遊戲。並且是《皇帝成長計劃》的續作。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怎麼玩?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玩法介紹 思路詳解。
  • 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採取了哪些的策略和手段?戰勝了強大的蜀軍呢?
    陸遜正是這樣一位傑出的名將,在吳蜀之間發生的關鍵戰役夷陵之戰中,他發揮了令人嘆服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表現了其非凡的軍事才智。那麼,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採取了哪些英明的策略和手段從而戰勝了強大的蜀軍呢?過了一年又六個多月,即蜀漢章武元年(221年)秋七月,劉備發起了意在奪回荊州的伐吳之戰,這是一場決定吳國命運和三國格局的大戰,雙方交戰於荊州宜都郡境內,史稱「宜都之役」,今習稱「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
  • 夷陵之戰蜀國一武將投降魏國,卻贏得後世高度評價,被譽為國士
    荊州是蜀國的第一個戰略根據地,關羽又是蜀國武將之中的魁首,劉備遭此厄運,從此對東吳孫權恨之入骨,吳蜀聯盟至此徹底破裂。公元221年7月,漢昭烈帝劉備出動大軍,浩浩蕩蕩順江東下,直撲東吳,企圖一雪前恥,奪回荊州,為關羽復仇。孫權派出名將陸遜迎戰。劉備雖是三國一代梟雄,但一物降一物,他遇到陸遜這樣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仍然略遜一籌,終於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虧輸。
  • 《三國隨筆》:夷陵之戰
    他當時瞞過了關羽,這次夷陵之戰陸遜同樣又瞞過了劉備。對於劉備來說,陸遜依舊是陌生的,他並不認為陸遜有多麼難對付。劉備關羽這哥倆的自大症好像互相傳染了似的,他們犯了同樣的錯誤,都是對他們的敵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劉備和關羽其實最終都是栽在了陸遜的手上。這其中的原因多半是陸遜的年紀較之劉備關羽都要小了好多歲。
  • 夷陵之戰東吳明明贏了為什麼又急於求和呢?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的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規模較大決定未來魏蜀吳三國實力的戰役。在公元219年,東吳孫權背棄盟約,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兩家由聯盟關係轉為仇敵。劉備的蜀軍主力深入到吳國腹地達二百裡,因為陸遜一直堅守不戰,劉備尋不到戰機,雙方一直在夷陵一帶相持了半年之久。最後劉備連營數百裡在山林裡紮寨,讓陸遜尋得破敵良機,開始由防禦轉向積極反攻,最終火燒連營,劉備僅能身免逃亡永安白帝城。
  • 夷陵之戰,蜀國武將集體啞火,一個柔弱文官卻用熱血保住蜀國尊嚴
    公元221年,劉備為了重奪荊州,也為關羽復仇,調集重兵御駕親徵,向東吳發起一次大規模進攻,夷陵之戰由此爆發。夷陵之戰,既是吳蜀之間的一次總決戰,也是三國時期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齊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劉備號稱一代梟雄,精於用兵,曾在漢中之戰中擊敗強大的曹操。但在夷陵之戰中,卻接連犯下重大失誤。
  • 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看看蜀軍參戰的將領!
    其實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非常寒酸,甚至連廖化都沒得用。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慘敗,全是由於劉備以怒興師,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 夷陵之戰後,是一堆亂石頭困住了陸遜,讓東吳無法追擊劉備嗎?
    很顯然,「八陣圖」之事純屬虛構,經不起邏輯的推敲。如果此陣真的如此神奇,諸葛亮為何不在當年關羽駐守的荊州擺上幾個呢?那既然「八陣圖」是假的,當年孫吳在夷陵之戰大勝以後,是否真的追擊過劉備呢?白帝城離吳蜀邊界不遠,如若吳軍追擊,劉備又怎能全身而退,並且在此安渡餘生呢?
  • 夷陵之戰後吳國為何不趁機滅了蜀國?
    夷陵之戰後吳國無法趁機滅了蜀國,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於吳國趁機攻蜀,下面展開聊一聊個人的理解。一.天時,吳蜀繼續相爭,曹魏得利夷陵之戰後,蜀國大敗損失慘重,劉備敗逃白帝城並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主持大局後,迅速穩住敗勢,調整布置並準備好抵抗吳國的繼續進攻。吳國在夷陵之戰後也頗有損耗,經濟與軍力水平都有下降。
  •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曹丕為何不趁機不攻打蜀國?
    公元211年劉備傾盡全國之力發動夷陵之戰,目的想要奪取荊州並為關羽報仇。孫權恐懼劉備的兵鋒,願意和劉備割地求和,結果遭到劉備拒絕,隨即孫權啟用陸遜為大都督統率荊州各部抵禦劉備。陸遜誘敵深入一步步把劉備引到夷陵,最終在夷陵地區火燒連營,蜀軍全軍覆沒,劉備也於2年後鬱鬱而終。
  • 曾助劉備斬殺夏侯淵,夷陵之戰卻投降曹魏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劉備夷陵戰敗,不僅損失了大量主力部隊,也流失了部分重要人才,其中有戰死沙場的,如程畿,也有被迫降魏的,如黃權。如:黃權歸順劉備後,劉備授予其假偏將軍的職位,而《三國志黃權傳》裴松之注引徐眾的評價則指出:「武王下車,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閭,所以大顯忠賢之士,而明示所貴之旨。先主假權將軍,善矣,然猶薄少,未足彰忠義之高節,而大勸為善者之心。」說明劉備對黃權的委任仍缺乏一定誠意。又如:夷陵戰前,黃權指出:「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
  • 夷陵之戰中,劉備陣營損失有多大?看犧牲的將領數量就明白了!
    夷陵戰役可以說是荊州戰役的延續。這一戰打的有點倉促,但規模不小。蜀漢初建,劉備欲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等人勸說無效,劉備親自率軍前往東吳。而後,卻大敗於夷陵。這場戰役給蜀漢以沉重打擊,使新建立的政權再次陷入不穩定的局面。那麼,蜀漢在這場戰鬥中損失有多重?
  • 《皇帝成長計劃2》夷陵之戰怎麼打 夷陵之戰打法攻略
    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應該怎麼打?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打法講解。   困境 首先是困境 如圖... 皇帝成長計劃2是一款模擬養成類休閒娛樂遊戲。並且是《皇帝成長計劃》的續作。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應該怎麼打?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打法講解。
  •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的損失究竟多大?看看他犧牲的將領數量吧
    自此,蜀國和吳國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關羽死後,曾發誓同生共死的兄弟昭烈帝劉備,決意對吳國發動戰爭,為弟報仇。東吳曾派遣諸葛瑾前來求和,殊不知他的「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 等一系列言辭更加助長了劉備的憤怒。於是,在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大軍,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夷陵之戰。
  • 夷陵之戰是場以少勝多的奇戰?劉備和孫權雙方兵力各是多少?
    夷陵之戰是劉備為報復無恥的東吳背信棄義,偷襲荊州並殺死關羽的復仇之戰。劉備此戰發益州之精兵,聯蠻夷之友盟,傾全國之力討伐卑鄙的東吳。但是時事往往就是小人得意,大人喪命。在夷陵,劉備的大軍被陸遜擊敗,帶著殘兵逃到白帝城。
  • 曹魏喋血沙場的六大頂級名將:一人被斬殺,其餘五人死於箭下
    《三國演義》不僅虛構了很多情節,也虛構了不少名將的結局,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去世時間和正史有很大不同,比如正史中太史慈死於赤壁之戰前,而演義中太史慈卻死於赤壁之戰後的第一次合肥之戰;二是演義中不少名將戰死沙場或死於非命,其實正史中他們卻是病逝得以善終,比如黃忠在劉備221年稱帝前就去世了
  • 如果諸葛亮率兵攻打東吳,夷陵之戰還會慘敗嗎?
    開篇名義,如果諸葛亮作為統軍主帥,夷陵之戰肯定不會招致慘敗,因為諸葛亮在軍事謀略和臨陣謹慎的程度上,都要遠遠高於劉備。夷陵之戰,劉備在用兵上,有點飄了,剛結束漢中之戰,氣勢如虹,在排兵布陣上失誤累累,被當時稱為「不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