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後吳國無法趁機滅了蜀國,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於吳國趁機攻蜀,下面展開聊一聊個人的理解。
一.天時,吳蜀繼續相爭,曹魏得利
夷陵之戰後,蜀國大敗損失慘重,劉備敗逃白帝城並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主持大局後,迅速穩住敗勢,調整布置並準備好抵抗吳國的繼續進攻。
吳國在夷陵之戰後也頗有損耗,經濟與軍力水平都有下降。如果吳國此時強行趁機伐蜀,實力上不濟,加上蜀國諸葛亮已做好準備,不一定成功,一旦陷入膠著,此時曹魏在旁虎視眈眈,吳蜀相爭,曹魏得利,弄不好吳國伐蜀之時,正是魏國亡吳之時,這或許是吳國無法趁機滅蜀的主要原因。
二.地利,長江水道和川蜀腹地易守難攻
夷陵之戰後,如果吳國趁機進攻蜀國,進攻必經路線是長江水道,長江水道地勢兇險萬分,東低西高易守難攻。只要蜀軍以逸待勞據險而守,吳軍進攻難度非常大。
即使吳國勝利通過長江水道,接下來有更加難以攻克的川蜀戰略腹地,川蜀地形複雜易守難攻,自古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加上民風彪悍,吳國又不善山地戰,進攻川蜀的戰爭會很艱難,需要付出慘痛代價。時間上,吳國也很難短時間內佔領川蜀腹地。
三.人和,吳國內部不和
夷陵之戰後,吳國內部將領不和,是否攻蜀意見不一,許多將領希望趁機攻蜀,但是主將陸遜卻堅持退兵以防魏國偷襲。雖然陸遜是孫權親自拔擢的新晉人才,但是軍中威望不足,無法統領諸軍攻蜀作戰。當時將領中有孫策時期的舊將,有宗室貴戚,大都數將領自負看不起陸遜。夷陵之戰後,陸遜退兵也考慮到長期作戰無法節制其他將領,趁機攻蜀恐有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