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曾擔任吳國丞相、大都督等。他跟眾多將領不同的是,將領一般是武將出身,但陸遜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是學者出身。如果不是後來成為孫權的幕僚,他很有可能會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學者。這樣一個學者出身的書生將領,在夷陵之戰中,令人大吃一驚,他竟然戰勝了蜀國君主劉備,大勝而歸。
221年,劉備正式登基蜀國國君,隨後,開始準備攻打東吳。
劉備一面準備出兵,一面通知張飛到江州匯合,誰知張飛竟因苛待部下張達和範強,而在醉酒時被二人殺害,之後他們叛逃東吳。此前項羽被孫權所殺,劉備已怒不可遏,因此執意要進攻東吳,甚至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誡,這下張飛被殺,劉備被徹底激怒,他立誓不殺孫權決不罷休,因此面對孫權的求和,劉備斷然回絕。
孫權於是讓陸遜帶兵對抗,陸遜雖然足智多謀、博學多聞,但並非武將,因此孫權憂慮重重。
劉備報仇心切,馬不停蹄,不出幾月就攻下東吳很多地方,陸遜節節敗退。東吳士兵摩拳擦掌想報仇雪恨,但是陸遜不贊同,他認為劉備士氣旺盛,佔有有利地勢,如果硬拼,就是以卵擊石,自尋死路,應該積累力量,等待時機。部下認為陸遜貪生怕死,私下裡暗暗嘲諷。
陸遜一直按兵不動,兩軍僵持半年之久,劉備耐不住性子,帶幾千人進擊東吳。陸遜依然淡定自若,認為劉備等人肯定設有埋伏。陸遜之後很突然地召集將士,向蜀軍進擊,派人打探蜀軍虛實,當天晚上,命令每個士兵都帶著稻草和火種埋伏在樹林裡準備火燒連營。
三更時分,陸遜吩咐士兵在蜀軍營地旁邊放火,火趁山峰越燒越大,逼得蜀軍四處逃竄,潰不成軍,一路逃到馬鞍山,隨後,陸遜帶兵攻破蜀軍,徹底擊敗了劉備苦心經營的東徵大戰。
三國時期一直較為著名的就是周瑜統領的赤壁之戰,但夷陵之戰比赤壁要難得多,赤壁之戰中,孫權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在夷陵之戰裡,東吳並沒有優勢,反而還面臨著諸多困難:第一,陸遜書生拜將;第二,劉備用兵少有敗績;第三,這場戰爭是一場持久戰。
陸遜憑藉著個人的傑出智慧和軍事才幹克服了種種困難,取得了最終勝利,夷陵之戰最終奠定了三足鼎立之勢,並由此確定了魏蜀吳三國的最終疆域範圍。
陸遜其人,深謀遠慮,忠誠懇切,一生出將入相,確為「社稷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