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書生將領陸遜竟打敗了蜀國君主劉備

2020-12-15 百史爭鳴

陸遜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曾擔任吳國丞相、大都督等。他跟眾多將領不同的是,將領一般是武將出身,但陸遜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是學者出身。如果不是後來成為孫權的幕僚,他很有可能會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學者。這樣一個學者出身的書生將領,在夷陵之戰中,令人大吃一驚,他竟然戰勝了蜀國君主劉備,大勝而歸。

221年,劉備正式登基蜀國國君,隨後,開始準備攻打東吳。

劉備一面準備出兵,一面通知張飛到江州匯合,誰知張飛竟因苛待部下張達和範強,而在醉酒時被二人殺害,之後他們叛逃東吳。此前項羽被孫權所殺,劉備已怒不可遏,因此執意要進攻東吳,甚至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誡,這下張飛被殺,劉備被徹底激怒,他立誓不殺孫權決不罷休,因此面對孫權的求和,劉備斷然回絕。

孫權於是讓陸遜帶兵對抗,陸遜雖然足智多謀、博學多聞,但並非武將,因此孫權憂慮重重。

劉備報仇心切,馬不停蹄,不出幾月就攻下東吳很多地方,陸遜節節敗退。東吳士兵摩拳擦掌想報仇雪恨,但是陸遜不贊同,他認為劉備士氣旺盛,佔有有利地勢,如果硬拼,就是以卵擊石,自尋死路,應該積累力量,等待時機。部下認為陸遜貪生怕死,私下裡暗暗嘲諷。

陸遜一直按兵不動,兩軍僵持半年之久,劉備耐不住性子,帶幾千人進擊東吳。陸遜依然淡定自若,認為劉備等人肯定設有埋伏。陸遜之後很突然地召集將士,向蜀軍進擊,派人打探蜀軍虛實,當天晚上,命令每個士兵都帶著稻草和火種埋伏在樹林裡準備火燒連營。

三更時分,陸遜吩咐士兵在蜀軍營地旁邊放火,火趁山峰越燒越大,逼得蜀軍四處逃竄,潰不成軍,一路逃到馬鞍山,隨後,陸遜帶兵攻破蜀軍,徹底擊敗了劉備苦心經營的東徵大戰。

三國時期一直較為著名的就是周瑜統領的赤壁之戰,但夷陵之戰比赤壁要難得多,赤壁之戰中,孫權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在夷陵之戰裡,東吳並沒有優勢,反而還面臨著諸多困難:第一,陸遜書生拜將;第二,劉備用兵少有敗績;第三,這場戰爭是一場持久戰。

陸遜憑藉著個人的傑出智慧和軍事才幹克服了種種困難,取得了最終勝利,夷陵之戰最終奠定了三足鼎立之勢,並由此確定了魏蜀吳三國的最終疆域範圍。

陸遜其人,深謀遠慮,忠誠懇切,一生出將入相,確為「社稷之臣」。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看看蜀軍參戰的將領!
    其實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非常寒酸,甚至連廖化都沒得用。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慘敗,全是由於劉備以怒興師,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實際上在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大不如前的。歷來大家提到夷陵之戰,都是會認為劉備以怒興師,不聽進諫堅持伐吳,在和吳國僵持過程中被陸遜擊敗的。劉備有責任不假,做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自然要對失敗負責,可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來看一下當時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 夷陵之戰時,劉備如果帶上諸葛亮,能打贏陸遜嗎?答案其實很簡單
    夷陵之戰,發生在公元221年七月到222年八月之間,歷經時長1年1個月。這場戰爭的主要挑起人便是蜀主劉備。發起這場戰爭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主要目的為蕩平江東,次要目的則是為兩個結義兄弟關羽、張飛報仇雪恨。
  •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的損失究竟多大?看看他犧牲的將領數量吧
    自此,蜀國和吳國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關羽死後,曾發誓同生共死的兄弟昭烈帝劉備,決意對吳國發動戰爭,為弟報仇。東吳曾派遣諸葛瑾前來求和,殊不知他的「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 等一系列言辭更加助長了劉備的憤怒。於是,在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大軍,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夷陵之戰。
  • 陸遜是蜀國公敵,諸葛亮嶽父為什麼救他?只為給蜀國再續命幾十年
    而剛剛稱王的劉備,聽說了自己的二弟被砍殺,一怒一下帶領幾十萬精銳準備攻打吳國。夷陵之戰蜀吳兩國耗了一年多,最後陸遜的一把大火把蜀國的軍隊燒的所剩無幾。所以說,陸遜是蜀國公敵,這句話沒有假,陸遜後來中計,諸葛亮嶽父卻大方的救了他,這是怎麼回事? 當時劉備報仇心切,最後夷陵一戰大敗,可是吳國也沒有輕鬆多少,連續兩年的消耗,讓吳國的國力也減少不少,吳國兵將也有所傷亡。
  • 夷陵之戰中蜀國只損失了五萬精銳,為何後期卻一蹶不振?
    蜀章武元年(221年)五月,劉備稱帝還沒有一個月,就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名義,出徵東吳。 針對劉備的此次出兵,蜀國內部的大多數將領都認為出徵的時機尚未成熟,而且蜀國的主要目標應該是北方的曹操而非東吳,故不應該捨棄曹魏而出徵東吳。
  • 夷陵之戰後,是一堆亂石頭困住了陸遜,讓東吳無法追擊劉備嗎?
    傳說,諸葛亮巧布「八陣圖」,發生在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後。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劉備率領著殘兵敗將,狼狽逃入白帝城。陸遜帶領的追兵,則是被江邊的一堆亂石所困,這就是諸葛亮事前擺好的「八陣圖」。不若是諸葛亮的丈人出手相助,陸遜就被困死於其中了。
  • 夷陵之戰,蜀國武將集體啞火,一個柔弱文官卻用熱血保住蜀國尊嚴
    夷陵之戰,既是吳蜀之間的一次總決戰,也是三國時期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齊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劉備號稱一代梟雄,精於用兵,曾在漢中之戰中擊敗強大的曹操。但在夷陵之戰中,卻接連犯下重大失誤。第一個失誤,劉備此戰違背了《孫子兵法》的一條重要原則:「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
  • 夷陵之戰後吳國為何不趁機滅了蜀國?
    夷陵之戰後吳國無法趁機滅了蜀國,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於吳國趁機攻蜀,下面展開聊一聊個人的理解。一.天時,吳蜀繼續相爭,曹魏得利夷陵之戰後,蜀國大敗損失慘重,劉備敗逃白帝城並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主持大局後,迅速穩住敗勢,調整布置並準備好抵抗吳國的繼續進攻。吳國在夷陵之戰後也頗有損耗,經濟與軍力水平都有下降。
  • 夷陵之戰東吳明明贏了為什麼又急於求和呢?
    面對劉備強勁的兵鋒氣勢,陸遜採取了的策略,從秭歸、巫峽一直撤退到夷道、猇亭一帶,並積極組織抵擋。劉備的蜀軍主力深入到吳國腹地達二百裡,因為陸遜一直堅守不戰,劉備尋不到戰機,雙方一直在夷陵一帶相持了半年之久。
  • 夷陵之戰中,劉備陣營損失有多大?看犧牲的將領數量就明白了!
    關羽的死使蜀中許多人非常痛苦,包括張飛和劉備。為了厚葬關羽,張飛下令派人鑄造白甲,但由於白甲的鑄造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於是鑄造大師在晚上被殺死。關羽先死,張飛後死。最後,劉備抑制不住情緒,直接發動了對吳的戰爭。夷陵戰役可以說是荊州戰役的延續。
  • 夷陵之戰蜀國一武將投降魏國,卻贏得後世高度評價,被譽為國士
    荊州是蜀國的第一個戰略根據地,關羽又是蜀國武將之中的魁首,劉備遭此厄運,從此對東吳孫權恨之入骨,吳蜀聯盟至此徹底破裂。公元221年7月,漢昭烈帝劉備出動大軍,浩浩蕩蕩順江東下,直撲東吳,企圖一雪前恥,奪回荊州,為關羽復仇。孫權派出名將陸遜迎戰。劉備雖是三國一代梟雄,但一物降一物,他遇到陸遜這樣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仍然略遜一籌,終於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虧輸。
  • 《三國隨筆》:夷陵之戰
    其實從一開始,劉備註定就是敗多勝少,勝利的天平一直是朝著孫吳一方傾斜的。孫權方面的主帥陸遜似乎也算的是新提拔上來的,但是陸遜其實是老人新面孔,在基層歷練過很久,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在跟關羽裝蒜時陸遜就表現的很老辣,無論是搞陽謀還是搞陰謀,無論是明爭還是暗鬥,陸遜都是通過了考試的。他當時瞞過了關羽,這次夷陵之戰陸遜同樣又瞞過了劉備。
  • 夷陵之戰陸遜對劉備窮追不捨,為何看到一白袍老將轉頭就逃?竟然是...
    夷陵之戰中,吳軍面對劉備的大舉進攻中,陸遜採取了避其鋒芒的戰略,選擇了暫時的退卻,沒有逞一時之能,而是耐心的等待最佳時機。最終在劉備的疏忽下,陸遜利用天時地利採取火攻的方式進攻蜀軍,同時又在水路方面切斷蜀軍的退路,最終蜀軍亂成一團,全線崩潰。此時的劉備方寸大亂,根本顧不上自己的數萬將士,他知道再不逃亡自己的性命都難保。
  • 如何讓劉備成功復仇?《三國志11》夷陵之戰隱藏劇情你觸發過嗎?
    三國歷史中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無一不是接近百萬人的超大規模戰爭,而對於喜愛《三國演義》的三國愛好者而言,夷陵之戰更是最具意義的戰役,畢竟在「擁劉反曹」為中心思想的這本名著中,其它兩場戰役的最大勢力都是曹軍,只有夷陵之戰是由劉備獨自發起的最大戰役
  • 夷陵之戰有多殘酷?原以為死的都是蝦米,不料被滅的全是蜀漢精銳
    這句話的本意,當然不是指廖化本事低微,雖然廖化出生年月不詳,然而從黃巾起義中,就已經能夠看到他的聲音,而到了蜀國後期北伐,至少六七十歲的廖化,這也足以說明蜀國用人的捉襟見肘。此外,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那場決定蜀國命運的戰爭,同時也是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齊名,確立天下大勢的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
  • 夷陵之戰損失有多重?劉備四個軍師不復存在,諸葛亮也無力回天
    一、夷陵之戰219年,孫權趁劉備北伐,荊州空虛,偷襲荊州,使關羽被擒殺,更使兩國矛盾爆發,劉備便誓要伐吳,後曹操離世,張飛又被部下刺殺身亡。短短幾年,劉備已失關羽、張飛兩員大將,但他仍不忘伐吳。同年七月,劉備親率大軍正式伐吳。
  • 夷陵之戰慘敗的真相何在?並不是劉備軍事實力弱,而是這3點原因
    夷陵之戰是改變蜀漢命運的一場世紀大戰,蜀漢的君主劉備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後,發兵攻打東吳,卻被陸遜打得大敗。這次失敗,蜀漢政權實力受到嚴重的打擊,不僅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部隊,同時劉備悉心培養的二代將領也損失了很多人。而劉備本人也因為這場失敗,最終鬱鬱而終。
  • 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採取了哪些的策略和手段?戰勝了強大的蜀軍呢?
    陸遜正是這樣一位傑出的名將,在吳蜀之間發生的關鍵戰役夷陵之戰中,他發揮了令人嘆服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表現了其非凡的軍事才智。那麼,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採取了哪些英明的策略和手段從而戰勝了強大的蜀軍呢?過了一年又六個多月,即蜀漢章武元年(221年)秋七月,劉備發起了意在奪回荊州的伐吳之戰,這是一場決定吳國命運和三國格局的大戰,雙方交戰於荊州宜都郡境內,史稱「宜都之役」,今習稱「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
  •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曹丕為何不趁機不攻打蜀國?
    公元211年劉備傾盡全國之力發動夷陵之戰,目的想要奪取荊州並為關羽報仇。孫權恐懼劉備的兵鋒,願意和劉備割地求和,結果遭到劉備拒絕,隨即孫權啟用陸遜為大都督統率荊州各部抵禦劉備。陸遜誘敵深入一步步把劉備引到夷陵,最終在夷陵地區火燒連營,蜀軍全軍覆沒,劉備也於2年後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