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的危機和科技文化的繁榮
(一)思想:儒學危機
1、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產生於東漢末年的道教在南北朝時形式逐漸完善,儒學獨尊地位動搖。同時,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逐漸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 的主張。
3、唐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遵道、禮佛、崇儒。佛道挑戰儒學正統,韓愈率先提出提出復興儒學。
(二)科技文化
1、科技:
天文曆法:唐僧一行通過實地觀測,吸收古印度曆法的有益成分,創體制周密,符合天文實際的《大衍曆》;實測地球子午線的創始人。
農學: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數學:南朝祖衝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數字。
醫學:西晉王叔和《脈經》,唐孫思邈著《千金方》是我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被譽為「藥王」。
造紙術: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技術進步,紙的產量大增;唐玄宗時造紙術傳入阿拉伯。
印刷術:隋唐之際,出現了雕版印刷術;
火藥:唐末,火藥開始應用於軍事,最早的武器有突火槍、火箭等。
2、文學:
詩歌:魏晉時期形成了南北兩種不同的文學風格:南方田園詩(陶淵明為代表)和北方民歌(《敕勒川》、《木蘭詩》為代表);
唐朝時,詩歌發展進入黃金時期。
小說: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搜神記》等志怪小說;
唐朝出現情節曲折離奇的短篇小說傳奇。
3、書法:魏晉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開始進入自覺階段。由隸書衍生出來的楷書、行書、草書臻於成熟。
楷書:魏晉有定鼎之功,三國鍾繇、東晉王羲之貢獻最大;唐代步入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各具特色,稱「顏筋柳骨」。
草書:魏晉以來,盛行不衰。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唐朝「草聖」張旭《心經》、懷素《自敘帖》。
行書:東晉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朝顏真卿《祭侄文稿》
4、繪畫:魏晉時期,士大夫畫家總結出許多精闢的繪畫理論,推動繪畫藝術的發展。
東晉畫家顧愷之研究繪畫理論,提出「以形寫神」,畫人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隋唐時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來美術風格。展子虔《遊春圖》(山水畫)、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畫聖)《送子天王圖》。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盛極一時。
重難點解析
1、魏晉至隋唐時期儒、佛、道教的衝突與交融
材料一 《抱樸子》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攘邪卻禍,屬道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
——《抱樸子·自序》
材料二 萬象森羅,不離兩儀所有;百法紛爭,無越三教之境。
——陶弘景《茅山長沙館碑》
材料三 周道衰i,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老,則歸於佛。……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
--——韓愈《原道》
(1)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說明唐代韓愈對佛教傳播的形態如何。其反映的實質是什麼?
態度:對佛教流行的現象深感憂慮,極力提倡將儒家思想中孔孟仁義道德之說列為國家的正統學說,以抵制異端邪說的流傳。
實質:說明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儒、佛、道等思想進一步融合的趨勢。
(2)有人認為,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的儒學發展及正統地位一度中斷。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此如何認識。
這種說法具有片面性。漢代以來儒學一統天下、處於獨尊地位的局面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打破,隨著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並且盛行,儒學的發展收到了嚴峻的挑戰。儒學在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過程中始終在發展,儒學的發展並沒有被中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學以及之後的隋唐儒學經過曲折的發展過程,成為上承兩漢經學,下啟宋明理學的重要發展階段。
歸納總結
2、佛教的傳播對魏晉到隋唐時期社會的影響
政治上,被封建統治者用來腐蝕人民,維護封建統治。南北朝時的大發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為隋朝統一的條件之一。唐朝時,佛教與道教、儒學並存,玄奘西遊、鑑真東渡密切了對外關係。但同時,佛教的盛行也導致了人口減少,軍隊戰鬥力減弱,官吏不問政事,導致了僧侶貴族與世俗地主的矛盾。
經濟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種畸形的社會經濟即寺院經濟。他佔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同時僧尼眾多,卻沒有納入國家的戶籍,成為免除賦役的特權階層,使國家稅收減少,國庫空虛,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思想文化方面,自魏晉以來,儒學不斷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華,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等方面也有重大影響,宗教畫十分流行,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於此時開鑿。
3、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根據史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朝社會變遷對詩歌風格有何影響?
唐代詩人之眾和作品之多都超過了以往各代。僅《全唐詩》所錄就有兩千三百多人,近五萬首詩。唐詩內容的廣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歷史發展的過程,也全面地反映了社會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可以說,唐詩是唐代社會一部生動的藝術的歷史。在藝術上,唐詩也達到高度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兩位偉大詩人外,其他詩人也都各自具有獨創的風格,在詩歌史上形成了百花爭豔的繁榮局面,使我國文學裡現實主義和浪漫朱以的傳統,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唐詩還完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各種形式的創造。這些形式,上承風騷,下啟詞曲,並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流傳最普遍,影響最深遠的詩體。
——遊國恩等《中國文學史》
盛唐時期,詩風開朗奔放,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社會背景;中唐時期,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大量湧現,反映了唐朝的社會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詩琪,詩風凝重憂鬱,反映了唐朝衰敗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