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發展的分水嶺時代,現在所見漢服,竟然魏晉時期所流行款式

2020-12-22 春秋500

前言

上一集說到在漢朝時期,根據文物看漢服,普及一下相關知識,千萬別被電視劇和商家騙了服飾的禮儀還是繼承了前秦的風格,一直到東漢明帝的時候,才制定了什麼身份、場合穿什麼服裝,改換了冕服制度。儘管在漢代的紡織、印染的工藝水平已經很高,但整個社會的主流服裝以深衣為主,從款式上而言,並不能算是特別好看。與現代社會那些漢服熱所以穿的服裝還是有很大差異,到了魏晉南北時期,胡族的進入了中原,對原有的漢服進行了補充,才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漢服,同時也影響到了後期隋唐的服裝:唐裝的風格。

魏晉南北朝各民族服裝相互學習

由於司馬家後繼無人,犯了戰略上的錯誤,引起周邊胡族入侵,中原地區戰火紛飛,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遭到相當嚴重的破壞。胡漢民族皆由北往南遷徙,各民族之間交錯居住,從客觀上而言,也同時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當然包括服裝之間的相互學習。

對於華夏服飾的多樣化發展還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初期各民族服飾自承舊制,後期因雜居在一起,進行相互接觸而漸趨融合。在服飾上進行相互影響的過程,即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過程,這個階段對於華夏民族的文明而言,也是一個考驗,也是一次極大促進,特別是對於中華民族服飾風格的發展來看,是意義重大的階段。

進入中原的胡族也被中原文化所折服,因此,他們大多數選擇了漢化,融入了漢文化。

以魏孝文帝為主,最有代表性,他下令北魏全國人民都必須穿漢服,可是當時鮮卑族的老百姓,並不習慣於穿漢族的衣裳,因此很多鮮卑百姓都不遵守詔令,在生活中照樣穿著自己的傳統民族服裝。很多官員

「帽上著籠冠,褲上著朱衣」,看起來非常滑稽。

甚至連孝文帝自己立的太子,也私自穿著鮮卑民族服裝,從洛陽潛回平城生活,而導致被孝文帝廢為庶人。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經過民族文化的融合,構成華夏服飾的,除了傳統的漢民族服裝外,還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烏桓、高車、蠕蠕、夫餘、挹婁、句麗、東沃沮等民族都曾入主中原,或在中原周邊,建立或長或短的王朝,所以每一次其他民族入主,都會給華夏服飾帶來新的元素。

這一時期中外交往非發達,西域、南亞、中東甚至歐洲的其他民族的服飾,在中原也隨處可見。

經過長時間多民族的融合,造成的多民族服飾的流行和柔合,所以魏晉南北朝的服飾與之前相比較,明顯存在著複雜和多樣性,而與隨後統一的隋唐王朝相比,又顯示出極端的不穩定性。總體而言,整個華夏服飾朝著更加實用和藝術的方向發展,體現出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

服飾色彩

相對漢朝時期對顏色制度的寬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服飾色彩開始有著非常嚴格的制度,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就曾下過這樣的旨意:

「土德,服色尚黃。」

因此把朝服都統一成朱色,而日常服裝則是採用紫色。到了南北朝時期對服飾的顏色又發生了改變,當時的服飾顏色,根據季節的不同需要轉變的,服飾的面料也都有嚴格的規定。

如:在朝會的時候,皇帝需要穿絳紗,袍和蟬衣的顏色則分為黃色、白色、青色、皂色等。

官員們穿著的服飾顏色,根據官品也有了嚴格的規定,例如三品以下的官員不可以穿雜色的衣服,而六品以下的官員只能穿七色綺。

至於平頭老百姓,根本不能使用五彩的顏色,只可以選擇青色、白色和綠色三種顏色,由此可見當時對於服飾色彩的劃分是非常嚴格的。

魏晉南北時期,用衣服顏色來劃分人們的社會等級,也成為了一項「社會制度」。例如,只有帝王或者王公貴族方可使用朱色、赤色、黑色、黃色、紫色,官位比較低官員或者是庶人們只能使用青、白、綠這類普通的顏色。

在哪個時期,貴族們都非常注重自己的穿著,當時對於服飾色彩的苛刻要求,也足可以證明這一點。人們穿著的服飾顏色被嚴格限定了,越是被限制的東西,越讓人追求,因此那些華麗的顏色就更讓人嚮往了,也讓當時的社會,形成了一股崇尚華麗的社會風氣。

魏晉南北流行的款式

最具當時特色是魏晉南北朝的男子長衫。長衫與袍的區別在於袖子,長衫的袖子是寬大長袖。 而白色的衫不僅平時穿,也可以當禮服穿。因為在衣袖上沒有相關的限制,魏晉南北朝的服裝以寬鬆為主流。

但是耕于田間或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為了方便勞動,仍然穿短衣長褲。因此 ,褒衣博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服飾風格,由於當時的文人雅士(有點像今日的明星)最為喜好並穿出個性。如所謂的的竹林七賢等人,不僅喜歡穿這種寬鬆的長衫,甚至袒胸露臂,披髮跣足,以示不拘禮法。

當時的男人穿的裙子也較為寬大,下長拖在地上,可穿衣衫之內,也可穿於衫袍的外面,腰間以絲綢寬帶系起來。實際上,現代社所看到的寬袍大袖的漢服樣式實際上是魏晉時期的服裝,而非漢朝本時期的款式。

那個時期的女子服裝又如何呢?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服飾變化較少,還是與漢代沒有多的區別。一般婦女日常所穿的衣服,主要為衫、襖、襦、裙、深衣等。但是受到北方民族服式的影響,款式除大襟外,也增加了小數民族的對襟,並且領與袖上都進行了彩繡,賞見的在腰間系一圍裳或抱腰,也稱腰採,外面繫著絲帶。

漢代的深衣,這個時期的男子早已不穿,卻在這個時期的婦女中間流行,並且還進行了改良。主要變化體現在下擺部位。將下擺裁製成數個倒三角形,層層相疊,被稱為「髾」。圍裳之中伸出數條飄帶,名為「襳」,行走的過程,飄帶迎風飄起,非常迷人,也就贏得「華帶飛髾」美稱。

再過了一段時期,一部分人開始將曳地飄帶去掉,加上長尖角燕尾,使款式又進行了變化。產生了帔,帔起始於晉代,而流行於南北時期的一種婦女衣物,有點像圍巾,可以披在肩和脖子的部位,使之自然垂於領前。

漢服這個時期吸收了哪些少數民族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因生活習慣與漢族不同,他們以遊牧、狩獵為生,因此,他們的衣著需要有利於騎馬奔跑彎弓搭箭,以致他們的服飾有自己的特點。在趙武靈王引入胡服,最有典型意義褲褶與裲襠。一起入居中原,對漢族服裝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導致整個漢服風格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褲褶,是一種上衣下褲的服式,被解釋成「袴,兩股各跨別也」,與兩腿穿在一處的裙或袍進行了概念上的區分。「紈絝子弟」之詞也是從這個時期,這麼來的。

褶,便衣,與原漢服右衽不同之處,褶是左衽,意思是衣服的大襟向左掩,這是北方民族的典型服式。

在春秋時期,孔子對管仲曾經有過高度的評價:

「如果沒有管仲的功勞,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髮,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後民族了。」

而事實上胡褶流入了中原之後,人們也不再對對襟或左衽進行排斥,隨著南北民族的接觸,這種服式首先被漢族軍隊接受。後來在民間流行,男女都穿。

裲襠,是與褲褶同時影響中原人服飾的北方民族服裝。

「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因以名之也。」

通過那個時期的遺物中裲襠穿在俑身上的形象,無領無袖,初似為前後兩片,腋下與肩上用襻進行扣上,而且無論男女均可穿著。一般情況多是夾服,多用絲綢或棉絮納入其內。

後來,裲襠款式也應用於軍服之中,改為鐵皮甲葉,套在襯袍的外面。這種款式一直流傳到現在。根據季節不同,分成單、夾、皮、棉等區別,並既可著於衣內又可穿在衣外。衣外者略長,衣內者略短。南方稱馬甲,北方稱背心或坎肩。

服裝禮儀制度

在漢魏時期我國的封建制度已經基本完善,用顏色來劃分人們的社會等級也成為了當時的一項「制度」。例如朱色、赤色、黑色、黃色、紫色,這些顏色只允許帝王或者王公貴族使用,而青色、白色、綠色這些普通的顏色,通常都是官位比較低或者是庶人們才用的顏色。

其實,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的貴族們都非常注重自己的穿著,當時對於服飾色彩的苛刻要求,也足可以證明這一點。國家在皇帝的統治和帶領下,人們穿著的服飾顏色被嚴格限定了,因此那些華麗的顏色就更讓人嚮往了,也讓當時的社會形成了一股崇尚華麗的社會風氣。

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對衣服的顏色有著嚴格的劃分,就連什麼場合穿著什麼材質製成的衣服都有嚴格的規定。比如說,在朝會的時候,天子必須要穿絳紗,三品以下的官員禁止穿雜色綺,六品以下的官員就只能穿七彩綺,而且他們的服飾絕對不可以使用羅綃。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也極具特點,當時的人們常穿的服飾叫做裲襠,這種服飾沒有衣袖,只由兩片衣襟組成,這樣就可以讓人們手臂行動更加自如。裲襠的製作材料分很多種,有單的、皮的、棉的、夾的等。這種服飾男女都可以穿,可以當作內衣穿,也可以當作外套穿,最終這種裲襠也就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穿的馬甲了。

我有話說

在我華夏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都奉獻了自己的文化,因為華夏文化海納百川,才使之源遠流長,至今不衰。而總有些人非得用一些特別的因素,來搞一些所以民族性的內容,美其名曰:「民族文化」。實際上從漢服本身而言,已經經過了各個民族服飾的柔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經不可分割。也有人說:「其他國家、民族都有自己服裝」。言外之意咱們也必須有之。但是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因素可不僅僅只有服裝一個元素,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又何必糾結於身上穿的衣服,至於那些所謂的漢服愛好者,就讓他們自嗨去吧。喜歡就穿,不喜歡就不穿,總之,別嚇著人便是了。

相關焦點

  • 漢服款式大全,圖文詳解
    近些年,漢服之風漸漸興起,穿著漢服上街已經是很多袍子的日常。看到街上穿著漢服仙氣飄飄的袍子們,很多對漢服感興趣的小可愛也想入坑,但是對於漢服還不是很了解,也因為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漢服而猶豫不決。這裡,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漢服常見的一些款式以及不同體型適合什麼款式的漢服。
  • 漢服文化史,從夏商到明末!
    >為什麼會叫作漢服,夏商時期的服飾又如何來定位!那麼對於漢朝之前,比如夏商朝代時期的衣服怎麼稱呼呢,在夏商時期並沒有對衣服作以統稱,但是在後期在史詩上人們統稱整個五千年漢文明包括了夏商,也涵蓋了夏商的服飾,只是夏商時期遺留的考古文獻太少,無法更多的來還原漢服。
  • 王方:漢服成為中華文化符號的觀察
    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四四號竹簡記載:「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根據墓葬西邊箱所出的紀年木牘,墓葬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前元十二年二月,即公元前168年顓頊曆二月。簡文表明西漢初年在荊楚故地的長沙國至少存在兩種服飾系統——漢服和楚服。這裡的漢服當是指以關中京畿地區為代表的服飾系統,體現了來自漢代中央政府的服飾標準化規制,服飾類型、款式、分布地域、發展淵源均與荊楚地區的服飾傳統有別。
  • 不知道適合哪種漢服風格?保值率高的絕不會錯!
    生長於網際網路時代的90後和00後,對於新事物的認知能力、嘗試的願望及對於個性、自我的追求都遠高於其他年齡段的人群。穿漢服、背唐詩、買博物館文創,借著網際網路的東風,現在的年輕人們越來越會玩,古琴、書法、武術,他們正在以各種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於古人智慧與精神的熱愛。
  • 宋制漢服的這三種款式,你都知道嗎?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在漢服商家蘭若庭「此間春色」以及其他商家的宋制漢服的熱賣之下,今年夏天已經成功的成為了「宋制漢服的天下」。那麼,大家的衣櫃裡是不是也有幾件宋制漢服呢?各位入坑已久的袍子們,對宋制漢服的認識肯定是不會感到陌生啦!
  • 漢服風格的「桔梗少女」是什麼樣的?本以為很普通,看完卻被美到
    ,從漢服的整體風格也有改變,漢服剛剛流行的時候,講究的是中國古香古色的韻味,如今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味道,比如童話風、時裝風等,甚至還有和風版的漢服。(1)服裝款式從服裝款式來說,小姐姐的這一套服裝並不屬於正宗的漢服,是帶有魏晉風格的漢元素套裝。
  • 華服和漢服的區別在哪 漢服常見款式
    華服和漢服的區別在哪 漢服常見款式 2020-09-02 15:38:09 來源:全球紡織網 華服和漢服的區別在哪?
  • 豔麗而不媚俗,樸素而不暗淡,這是中國的漢服
    隨著漢服文化在新時代的重新發展,越來越的人對漢服這一具有獨特魅力的服裝感到濃厚的興趣。 古裝劇也越來越流行,熱愛者們在觀看影視作品的時候,也會將服裝是否能夠抓住人放在了首要位置。而且,漢服的風潮不僅在國內流行,逐漸也在向全世界擴張。
  • 不懂漢服被鄙視,漢服、韓服以及和服有什麼區別
    前幾日看到一個新聞說一個人因為不認識漢服而誤認是韓國服裝而被漢服愛好者鄙視,那麼漢服、韓服以及和服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首先不論是韓國的韓服還是日本的和服都是從中國的漢服發展而成。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華服、漢裝。
  • 唐裝和漢服的區別 漢服和唐裝的特點
    唐裝和漢服的區別 漢服和唐裝的特點 2020-08-06 10:36:40 來源:全球紡織網 唐裝和漢服的區別,漢服和唐裝的特點,唐裝是漢服的一種,但是漢服包含的範圍就比較大了
  • 和服竟然與漢服有著這樣的關係!
    和服,在日本也被他們稱為「吳服」,其中的意思就是在古代時從中國的吳地傳來的,在日本的奈良時代時,那個時候的中國正在處於盛唐時期,所以當時的日本派出了非常多的遣唐使來我們國家,學習我們國家的文化藝術、以便於促進兩國的交流。當時他們還模仿了我們的各種文化制度,剛開始的服裝為漢服的翻版,之後的和服外套也被稱之為「唐衣」。
  • 漢服小哥哥必備知識點:古代男子梳什麼髮型?
    魏晉南北朝三國魏晉時期政權更迭,戰火紛飛,綰髻當然還是男子的主要髮型。但是這個動蕩的時代,除了很多有勇有謀的文士鍾情戴頭巾。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寫道:「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只有在南北朝,因為盛行披髮的遊牧民族南下,對中原的髮型產生過短暫的影響,流行過一陣子半束髮的造型,但很快就消失了。唐宋唐宋時期流行戴「幞頭」。幞頭的雛形其實就是漢代的幅巾,也就是用來包裹頭髮的布帛,又叫「折上巾」,「軟裹」。
  • 漢服乃傳承「華夏-漢」文化的服飾,細說漢服,值得你讀懂
    漢服這個詞並不是現代才出現的,他很早就有最早出現在《漢書》當中,一開始它是指周朝時期建立起來的與禮樂制度相關的服裝體系,但是現在漢服的範圍擴大了很多,但是它也不僅僅是指漢朝的服飾,而是擴大到只帶整個漢民族的服飾。漢服的起源也是很早的,《史記》當中有明確的記載。
  • Lolita洋裝、JK制服和漢服,「破產三姐妹」了解一下
    破產女神一:Lolita洋裝:少女們的公主夢Lolita洋裝的風格起源於歐洲維多利亞時代的女童服裝和洛可可時期的精細服裝而現在,喜歡穿LO裝的女孩子叫LO娘,LO裝也深受「偽娘」們的喜愛,LO娘、偽娘們為了買洋裝通常會一擲千金。光看LO裝複雜的設計和款式,就知道價格不菲,而購置一套下來,確實需要成千上萬元才能搞定,此為破產三姐妹之一。
  • 盤點今年爆火的四種漢服款式,風靡萬千少女,你的衣櫥裡有哪一款
    人們通常會說時尚就是一個圈,現在流行的東西可能在十幾甚至幾十年前就已經流行過了,其實不僅僅是時裝,漢服同樣如此。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今年風靡萬千少女的四種漢服款式,每一款是十分火爆,快來看看你的衣櫥裡面有哪一款吧。
  • 漢服基本款式的科普,你了解多少漢服知識,關於漢服知識你知道嗎
    越來越多的姐妹們開始穿漢服,但是漢服種類繁多,想要搭配好漢服,既能日常又能夠很古風還是需要一定的漢服知識作為功底的。首先我們介紹一下大氅。大氅作為穿在最外面的衣服,經常被漢服小白和披風鬥篷等外衣混在一起,其實它們的功能都是一樣的,專門為了禦寒擋風的。大氅是對襟的大衣,袖子寬大,並且具有衣服的邊緣,但是披風就沒有衣緣。褙子是很常見的一種漢服款式,有長款短款,一般穿著於夏季,棉麻縫製,清爽涼快。
  • 「神明少女」風格的漢服也太美了,優雅又清冷,怪不得女生都愛穿
    聽到魏晉風,可能很多人就開始坐不住了,畢竟魏晉風曾經是被打入仙服的行列,不算在漢服的之中,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魏晉風漢元素套裝。不過既然商家已經註明,還以中國風作為標題字樣,其實也沒有必要追究太多。我們現在來一起看一下它在設計上的亮點吧。
  • 層次感十足的漢服套裝,風格精緻又大氣,衝淡漢服的刻板氣息
    在很多人的傳統印象中,漢服的風格都是比較端莊穩重甚至是帶著幾分刻板氣息的,因為漢服是古時候漢服的人所穿的衣服,古時候人的衣服風格自然不如現在那麼豐富精緻。但是我們現在見到的漢服雖然是傳統形制,但是衣服的設計是和現代人的審美相融合的,所以說現在的漢服也是非常時尚的,一些漢服款式更是層次感分明,看起來十分大氣精緻。說起比較有層次感的漢服,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明制漢服中帶有雲肩的套裝,雲肩是明制漢服中比較常見的裝飾品,最早成型於晚明時期。其實最開始的時候,雲肩的存在只是為了擋灰,後來才慢慢的有了裝飾作用。
  • JK、Lolita、漢服為何這麼火?
    「奇裝異服」的小眾服飾,正在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也慢慢成為城市街頭時常可見、網絡上討論火爆的服飾。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覃芊芊 攝現狀:新奇多樣 小眾服飾受年輕人喜愛此前,騰訊發布了《00後興趣報告》,據報告顯示,話題熱度的前三名分別是JK制服、漢服和Lolita。顯然,這三類獨特的小眾服飾正逐漸呈年輕化的趨勢發展。
  • 漢服科普|超級小白的入門級漢服概念解讀
    1、漢服是什麼?漢服,顧名思義,即「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在款式和服裝體系上有別於其他民族,但現代漢服不再拘泥於漢族內,是一種美的符號,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精神氣象的外在體現。形制,就是款式;版型,就是服裝形狀,是你穿上身好不好看的依據。3、唐制、明制等這些名詞是什麼?唐制,就是唐代形制,意思就是唐代出現的服裝款式;其餘宋制、明制等也是相同的意思。4、漢服和古裝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