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集說到在漢朝時期,根據文物看漢服,普及一下相關知識,千萬別被電視劇和商家騙了服飾的禮儀還是繼承了前秦的風格,一直到東漢明帝的時候,才制定了什麼身份、場合穿什麼服裝,改換了冕服制度。儘管在漢代的紡織、印染的工藝水平已經很高,但整個社會的主流服裝以深衣為主,從款式上而言,並不能算是特別好看。與現代社會那些漢服熱所以穿的服裝還是有很大差異,到了魏晉南北時期,胡族的進入了中原,對原有的漢服進行了補充,才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漢服,同時也影響到了後期隋唐的服裝:唐裝的風格。
魏晉南北朝各民族服裝相互學習
由於司馬家後繼無人,犯了戰略上的錯誤,引起周邊胡族入侵,中原地區戰火紛飛,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遭到相當嚴重的破壞。胡漢民族皆由北往南遷徙,各民族之間交錯居住,從客觀上而言,也同時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當然包括服裝之間的相互學習。
對於華夏服飾的多樣化發展還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初期各民族服飾自承舊制,後期因雜居在一起,進行相互接觸而漸趨融合。在服飾上進行相互影響的過程,即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過程,這個階段對於華夏民族的文明而言,也是一個考驗,也是一次極大促進,特別是對於中華民族服飾風格的發展來看,是意義重大的階段。
進入中原的胡族也被中原文化所折服,因此,他們大多數選擇了漢化,融入了漢文化。
以魏孝文帝為主,最有代表性,他下令北魏全國人民都必須穿漢服,可是當時鮮卑族的老百姓,並不習慣於穿漢族的衣裳,因此很多鮮卑百姓都不遵守詔令,在生活中照樣穿著自己的傳統民族服裝。很多官員
「帽上著籠冠,褲上著朱衣」,看起來非常滑稽。
甚至連孝文帝自己立的太子,也私自穿著鮮卑民族服裝,從洛陽潛回平城生活,而導致被孝文帝廢為庶人。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經過民族文化的融合,構成華夏服飾的,除了傳統的漢民族服裝外,還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烏桓、高車、蠕蠕、夫餘、挹婁、句麗、東沃沮等民族都曾入主中原,或在中原周邊,建立或長或短的王朝,所以每一次其他民族入主,都會給華夏服飾帶來新的元素。
這一時期中外交往非發達,西域、南亞、中東甚至歐洲的其他民族的服飾,在中原也隨處可見。
經過長時間多民族的融合,造成的多民族服飾的流行和柔合,所以魏晉南北朝的服飾與之前相比較,明顯存在著複雜和多樣性,而與隨後統一的隋唐王朝相比,又顯示出極端的不穩定性。總體而言,整個華夏服飾朝著更加實用和藝術的方向發展,體現出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
服飾色彩
相對漢朝時期對顏色制度的寬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服飾色彩開始有著非常嚴格的制度,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就曾下過這樣的旨意:
「土德,服色尚黃。」
因此把朝服都統一成朱色,而日常服裝則是採用紫色。到了南北朝時期對服飾的顏色又發生了改變,當時的服飾顏色,根據季節的不同需要轉變的,服飾的面料也都有嚴格的規定。
如:在朝會的時候,皇帝需要穿絳紗,袍和蟬衣的顏色則分為黃色、白色、青色、皂色等。
官員們穿著的服飾顏色,根據官品也有了嚴格的規定,例如三品以下的官員不可以穿雜色的衣服,而六品以下的官員只能穿七色綺。
至於平頭老百姓,根本不能使用五彩的顏色,只可以選擇青色、白色和綠色三種顏色,由此可見當時對於服飾色彩的劃分是非常嚴格的。
魏晉南北時期,用衣服顏色來劃分人們的社會等級,也成為了一項「社會制度」。例如,只有帝王或者王公貴族方可使用朱色、赤色、黑色、黃色、紫色,官位比較低官員或者是庶人們只能使用青、白、綠這類普通的顏色。
在哪個時期,貴族們都非常注重自己的穿著,當時對於服飾色彩的苛刻要求,也足可以證明這一點。人們穿著的服飾顏色被嚴格限定了,越是被限制的東西,越讓人追求,因此那些華麗的顏色就更讓人嚮往了,也讓當時的社會,形成了一股崇尚華麗的社會風氣。
魏晉南北流行的款式
最具當時特色是魏晉南北朝的男子長衫。長衫與袍的區別在於袖子,長衫的袖子是寬大長袖。 而白色的衫不僅平時穿,也可以當禮服穿。因為在衣袖上沒有相關的限制,魏晉南北朝的服裝以寬鬆為主流。
但是耕于田間或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為了方便勞動,仍然穿短衣長褲。因此 ,褒衣博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服飾風格,由於當時的文人雅士(有點像今日的明星)最為喜好並穿出個性。如所謂的的竹林七賢等人,不僅喜歡穿這種寬鬆的長衫,甚至袒胸露臂,披髮跣足,以示不拘禮法。
當時的男人穿的裙子也較為寬大,下長拖在地上,可穿衣衫之內,也可穿於衫袍的外面,腰間以絲綢寬帶系起來。實際上,現代社所看到的寬袍大袖的漢服樣式實際上是魏晉時期的服裝,而非漢朝本時期的款式。
那個時期的女子服裝又如何呢?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服飾變化較少,還是與漢代沒有多的區別。一般婦女日常所穿的衣服,主要為衫、襖、襦、裙、深衣等。但是受到北方民族服式的影響,款式除大襟外,也增加了小數民族的對襟,並且領與袖上都進行了彩繡,賞見的在腰間系一圍裳或抱腰,也稱腰採,外面繫著絲帶。
漢代的深衣,這個時期的男子早已不穿,卻在這個時期的婦女中間流行,並且還進行了改良。主要變化體現在下擺部位。將下擺裁製成數個倒三角形,層層相疊,被稱為「髾」。圍裳之中伸出數條飄帶,名為「襳」,行走的過程,飄帶迎風飄起,非常迷人,也就贏得「華帶飛髾」美稱。
再過了一段時期,一部分人開始將曳地飄帶去掉,加上長尖角燕尾,使款式又進行了變化。產生了帔,帔起始於晉代,而流行於南北時期的一種婦女衣物,有點像圍巾,可以披在肩和脖子的部位,使之自然垂於領前。
漢服這個時期吸收了哪些少數民族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因生活習慣與漢族不同,他們以遊牧、狩獵為生,因此,他們的衣著需要有利於騎馬奔跑彎弓搭箭,以致他們的服飾有自己的特點。在趙武靈王引入胡服,最有典型意義褲褶與裲襠。一起入居中原,對漢族服裝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導致整個漢服風格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褲褶,是一種上衣下褲的服式,被解釋成「袴,兩股各跨別也」,與兩腿穿在一處的裙或袍進行了概念上的區分。「紈絝子弟」之詞也是從這個時期,這麼來的。
褶,便衣,與原漢服右衽不同之處,褶是左衽,意思是衣服的大襟向左掩,這是北方民族的典型服式。
在春秋時期,孔子對管仲曾經有過高度的評價:
「如果沒有管仲的功勞,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髮,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後民族了。」
而事實上胡褶流入了中原之後,人們也不再對對襟或左衽進行排斥,隨著南北民族的接觸,這種服式首先被漢族軍隊接受。後來在民間流行,男女都穿。
裲襠,是與褲褶同時影響中原人服飾的北方民族服裝。
「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因以名之也。」
通過那個時期的遺物中裲襠穿在俑身上的形象,無領無袖,初似為前後兩片,腋下與肩上用襻進行扣上,而且無論男女均可穿著。一般情況多是夾服,多用絲綢或棉絮納入其內。
後來,裲襠款式也應用於軍服之中,改為鐵皮甲葉,套在襯袍的外面。這種款式一直流傳到現在。根據季節不同,分成單、夾、皮、棉等區別,並既可著於衣內又可穿在衣外。衣外者略長,衣內者略短。南方稱馬甲,北方稱背心或坎肩。
服裝禮儀制度
在漢魏時期我國的封建制度已經基本完善,用顏色來劃分人們的社會等級也成為了當時的一項「制度」。例如朱色、赤色、黑色、黃色、紫色,這些顏色只允許帝王或者王公貴族使用,而青色、白色、綠色這些普通的顏色,通常都是官位比較低或者是庶人們才用的顏色。
其實,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的貴族們都非常注重自己的穿著,當時對於服飾色彩的苛刻要求,也足可以證明這一點。國家在皇帝的統治和帶領下,人們穿著的服飾顏色被嚴格限定了,因此那些華麗的顏色就更讓人嚮往了,也讓當時的社會形成了一股崇尚華麗的社會風氣。
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對衣服的顏色有著嚴格的劃分,就連什麼場合穿著什麼材質製成的衣服都有嚴格的規定。比如說,在朝會的時候,天子必須要穿絳紗,三品以下的官員禁止穿雜色綺,六品以下的官員就只能穿七彩綺,而且他們的服飾絕對不可以使用羅綃。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也極具特點,當時的人們常穿的服飾叫做裲襠,這種服飾沒有衣袖,只由兩片衣襟組成,這樣就可以讓人們手臂行動更加自如。裲襠的製作材料分很多種,有單的、皮的、棉的、夾的等。這種服飾男女都可以穿,可以當作內衣穿,也可以當作外套穿,最終這種裲襠也就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穿的馬甲了。
我有話說
在我華夏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都奉獻了自己的文化,因為華夏文化海納百川,才使之源遠流長,至今不衰。而總有些人非得用一些特別的因素,來搞一些所以民族性的內容,美其名曰:「民族文化」。實際上從漢服本身而言,已經經過了各個民族服飾的柔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經不可分割。也有人說:「其他國家、民族都有自己服裝」。言外之意咱們也必須有之。但是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因素可不僅僅只有服裝一個元素,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又何必糾結於身上穿的衣服,至於那些所謂的漢服愛好者,就讓他們自嗨去吧。喜歡就穿,不喜歡就不穿,總之,別嚇著人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