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2月9日)上午,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主題活動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對談會在成都新華賓館開啟。對《上海文學》副社長、著名詩人張予佳來說,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成都國際詩歌周。在接受紅星新聞專訪時,張予佳表示:成都自古就有人傑地靈的歷史文化傳承,其時間以千年為單位。成都國際詩歌周是現代詩歌和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對話,是實打實的挖掘,而非表面上的泛泛之談,在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過程中,能起到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張予佳
紅星新聞:您覺得成都的詩歌氛圍怎麼樣?
張予佳:我覺得成都比上海的文學氛圍或者詩歌氛圍更加濃厚。上海在金融經濟方面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很多人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平臺實現自己,方式也不一定是通過詩歌文學。其實很多人都有寫作天分,因為《上海文學》經常會有很多年輕人發來比較好的詩歌和小說,但其中不少人寫了幾期就不寫了,忙別的事情去了。
而在成都,有很多文人能夠相聚的時機,還有豐富的文化沙龍,這是成都文學愛好者自發性的行為,群眾基礎很牢固。我覺得和成都的文化傳承、自然風景以及生活狀態息息相關。比如說成都詩歌的一大特色就是山水詩,這和成都的自然風景很有關係。
紅星新聞:本屆成都國際詩歌周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堅持舉辦,您覺得最大意義在哪裡?
張予佳:詩歌有什麼用?於我而言,最直觀的切身感受應該是它永遠提醒與督促自己:與現實世界保持一種緊張關係——緊張但平衡。因緊張會感到痛楚,同時,也因平衡而能夠直視痛楚,並將其微妙地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內。這種感覺類似醫學上的「幻肢痛」——患者感到自己被切除的肢體仍在,且有疼痛感,是種幻覺。
當下,這種「幻痛」因人類遭遇苦難而變得尤為強烈。亙古以來,詩歌與文學便是重要的文明承載工具。在洪荒年代的先民眼中,掌握原始文字符號、能創作和吟誦詩歌的族人,被賦予了「與神靈交涉」的異能。這種久違的莊嚴感和神聖感,似乎在惡魔雙翅飛掠橫掃的腥風衝蕩中,被迫激活。
人類文明其實有其很脆弱的一面:瘟疫、海嘯、戰火,還有霸權,都能輕易損毀它,循環不休。每一場輪迴,我們都在殘存的基礎上再去彌補、修復,靠詩歌與文學傳遞的人文星火,跨越歷代的精神天塹和文明斷層。而那些失傳的部分,我們也許將永遠懵懂下去吧。
紅星新聞:您認為,成都國際詩歌周能為成都正在建設的世界文化名城帶去怎樣的積極推動力?
張予佳:文化名城中,其文化部分最重要的是「傳承」,如果沒有傳承的文化,可能很多是偽文化的東西。成都自古就有人傑地靈的歷史文化傳承,其時間是以千年為單位。成都國際詩歌周是現代詩歌和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對話,或是精神上的銜接,是實打實的挖掘,而非表面上的泛泛之談。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攝影報導 編輯 喬雪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