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本周開啟,國內外65名傑出詩人參與了這一詩歌盛會。由於工作原因,作家、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舫未能來到成都,但她依然對本屆詩歌周充滿期待。「經過三年的發展,成都國際詩歌周已經成為中外詩人溝通心意、切磋詩藝的重要平臺,碰撞思想、文明互鑑的文化事件,為無數熱愛詩歌、葆有詩心的人們帶來一場又一場歡聚的盛會。」
李舫表示,成都國際詩歌周讓越來越多的人們感悟到成都這座城市的歷史與今天、人文與自然、傳統與現代,以及由此形成的優雅、包容、時尚、和諧的城市氣質。
「從古至今,成都的『詩國』之譽深入人心。成都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濃鬱的文化氣息,不是鑽入歷史的故紙堆,而是高調融入日常生活。考究當代詩壇和文壇,我們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詩歌是成都的一張名片。成都是屬於詩歌的,是無數詩人的精神遠方。詩歌是這座城市獨特的語言,也隱喻著成都人詩意的生活方式。」李舫在致辭中寫道。
她也細細梳理了成都與詩歌交融的悠久歷史——自古詩人皆入蜀,入蜀必然入成都。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大都曾在成都留下過足跡,並由此誕生出傳誦後世的名詩名句。中國詩歌史上,關於成都的名篇數不勝數——範成大的《念奴嬌》、陸遊的《漢宮春》《風入松》《成都行》……詩人和詩歌,成就了中國歷史文化的華彩樂章。
抗戰八年,長期流寓四川的茅盾、葉聖陶、朱自清、老舍、張恨水、曹禺、吳祖光等,也留下了輝煌的成都篇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成都成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詩人、作家的棲居地,成為文學家們精神上的故鄉。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成都一直是一個在文學史上從未有過低落和衰竭時期,幾乎一直保持在高峰姿態的城市,這是文化的奇蹟。
在當代詩歌史上,成都詩人更為中國詩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發生在20世紀70~80年代的中國當代詩歌運動,深切體現了其中所隱藏的現代中國人生存體驗的思考和穎悟,以成都和重慶兩地為中心的巴蜀詩人群體是中國現代詩歌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歷史上的意義,與首都北京的詩人群體不相上下。直到今天,中國詩壇最活躍、最具有影響力的詩人,也有不少出自成都。
「這座詩意盎然的城市始終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重鎮。」李舫認為,隨著疫情深刻改變了世界,如今我們更需要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溝通、互鑑,以消除偏見和隔閡,凝聚共識與信心。儘管文字相異、語言有別,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詩人們,依然可以在詩神的羽翼下分享靈感的火花和表達的喜悅,這正是詩歌的意義、文學的意義,也是國際詩歌節一直秉持開放、尊重、包容、理解、共享原則的原因所在。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編輯 喬雪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