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狗》到《天上的街市》,看郭沫若詩歌風格和情感的轉變

2020-12-03 張慢聊情感

郭沫若是20世紀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對中國新詩有巨大的影響。

在新詩發展史上,胡適寫了第一首白話新詩:

兩隻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隻忽飛還。剩下另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這首詩從形式上看,有明顯的五言古體詩的痕跡,而不久,郭沫若帶著《女神》橫空出世,他的浪漫主義詩歌,徹底擺脫了這種古體詩形式,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把中國新詩推上了歷史新高度,繼胡適之後,他最終完成了中國新詩體的徹底解放。

郭沫若的浪漫主義詩歌風格,在前期和後期還是有所不同的,現在我們以《天狗》和《天上的街市》為例,探討郭沫若詩歌風格的轉變。

一,郭沫若的浪漫主義詩歌,前後期有哪些轉變?

第一,《天狗》激情奔放,「我」是詩歌的主體意象。

在《天狗》裡,我們很容易感受到詩人那種奔放的激情。

這首詩裡的每一句全部是以「我」開頭,這種形式,顯示了詩人強烈的表達欲望,從「我」積蓄力量,到力量的釋放,是一個尋找真正的自我的過程,在這一過程裡,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渴望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的心情。

在《天狗》的第一小節裡,「我」吞吐日月,吞吐星球和宇宙,「我」從日月、星球、宇宙裡汲取能量,儲備能量,成就自己,於是「我便是我了。」顯示出詩人吞吐一切的磅礴氣勢。

接著在第二小節裡,因為吸收了宇宙的能量,「我」變得能量巨大無比,「我」是日月之光,是宇宙之光,極為宏大,同時也是極具穿透力、肉眼很難發現的X的光,此時的「我」,不僅形體巨大,而且穿透宇宙,無處不達。「我」是宇宙能量的總和,還有什麼是「我」不可以做到的呢?

再到第三小節,「我」有了巨大的能量,必然要展示自我,實現自我,要擺脫一切東西,包括「我」自己對自己的束縛,然而這個過程又是無比痛苦的。「我」飛奔、狂叫、燃燒,「我」的叫聲震徹宇宙,「我」燃燒的光如熊熊烈火,「我」飛奔的速度如閃電一樣迅速。

然而,這還不夠,「我」還要跟自我作鬥爭,不斷地毀滅自我,尋求「我」巨大力量的釋放之口。這裡像極了那隻涅槃的鳳凰,毀滅自身而重生。在這裡,「我」活力無限,「我」的激情盡情抒發,「我」的力量盡情釋放,「我」的個性盡情張揚。這個過程痛苦而又充滿意義,「我」充分釋放自我之後,終於找見了自己,感到「我便是我了,我的我要爆了!」

在這裡,我們很容易感到那種緊張的氣憤,磅礴的氣勢,正如華中師範大學黃曼君教授所說:「《天狗》一詩……形象奇特,情感噴發,節奏急驟、氣氛緊張。……」

第二,《天上的街市》含蓄內斂,不再突出「我」的主體地位,而是藉助「我」以外的意象表情達意,體現了對傳統詩歌手法的繼承。

在《天上的街市》一詩裡,我們不再能感到詩人磅礴的氣勢、爆發的激情,而是感到一種含蓄內斂的情感。

第一小節寫詩人站在街頭,看到遠遠的街燈與天上的星星融為一體,街燈就像星星,星星又像街燈,人間與天上在遠處連為一片,很難分開。

第二小節裡詩人想像了天上的街市的美景。不僅在眼前,就是在詩人的心裡,人間與天上也是分不開的,天上的美好世界,是我心裡的一個真實的存在,我想像那裡一定也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還有珍貴的物品,「定是世上沒有的珍奇」,那裡美麗、安靜。

接下來第三小節寫道,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看出天上還非常自由。沒有天河阻隔的牛郎織女,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在傳說中,牛郎織女是只有七夕才可以相見的,而在詩人的心中,根本不存在天河阻隔這一說,他們每天都可以在天街閒遊。

全詩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古典詩歌的味道,詩人學會了含蓄,借用對天街景象的描繪,表達自己對這種美麗、安靜的世界的嚮往;借用牛郎織女的典故,來表達自己對自由的世界的嚮往。

在此,詩人不再直接說出自己所想,而是通過對外部意象的刻畫,非常含蓄地傳達自己的內心想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願望。

在這裡,夜晚、星星、天街,都是安靜美麗的,天上的人是悠閒自由的,完全跟現實世界形成對比,含蓄表達詩人對現實的失望。

總之,在《天狗》裡,詩人把自己比作天狗,通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來寫,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內心的欣喜與痛苦,追求與願望。而在《天上的街市》裡,詩人不再以第一人稱「我」來敘事,在整首詩歌裡,詩人把自己隱藏了起來,轉為寫外界的景物的欣賞。

換句話說,與《天狗》相比,這首詩由寫「我」轉到寫外物,詩歌風格也從由激情噴發,轉到含蓄內斂,從發現自我到對外部世界的欣賞。

第三,從自由體都新格律體的轉變。

除了上面的轉變,在詩歌的結構上,郭沫若的詩歌也有了明顯的變化。

形式也含著意義。在《天狗》裡詩人的寫作遵循的是內心的情感,我們感到的是生命和情感的律動,詩人甚至來不及斟酌整齊的詩行,或者說,那種整齊的詩行對詩人自由表達情感是一種束縛。

而到了《天上的街市》,詩人開始借鑑當時以徐志摩、聞一多為首的新格律時的形式。

新格律詩講究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音樂美就是要講究音節,即每個詩句中的音節數量要相等,聞一多認為「節奏便是格律」。《天上的街市》很注重押韻,也注重換韻,不再一韻到底。

建築美指每一小節要結構勻稱整齊。這首詩就分為四個小節,每個小節四句,結構勻稱整齊。

繪畫美指用詞要注意視覺體驗,聞一多認為:好詩要有「濃麗繁密而具體的意象」,而濃麗的意象要藉助詞語的色彩來實現。比如本詩中的「亮」、「珍奇」等等。

二,郭沫若浪漫主義詩歌轉變的原因。

郭沫若詩歌風格的轉變,有時代的原因,也於自身的經歷有關。

郭沫若在寫《天狗》的時候,他正在日本留學。那個時候國內正在進行著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民主」和「科學」為核心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聲勢浩大,傳到了日本,給了年輕的郭沫若很大的鼓勵。

郭沫若到日本留學,本來就是抱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去的。現在國內的新文化運動讓他看到了希望,讓他感覺非常欣喜,激動,他感覺一個嶄新的中國就要誕生,中國積貧積弱的現象就要改變。於是他激情澎湃地寫下了詩集《女神》,《天狗》便是詩集女神中的一個篇目。

在寫《天上的街市》的時候,郭沫若已經告別了書齋生活,踏入了社會。從學校踏入社會本來就會造成一個人心理上的失衡。再加上他這時候成立了創造社,辦文學社團的困難也對他的銳氣有所磨損。

當時創造社的詩歌交付上海泰東書局印刷,但是泰東書局卻遲遲不能付給他們稿費。在創造社裡,郭沫若的年齡最大,大家都推舉它回到國內來催稿費(見《郭沫若自傳》)。

郭沫若在日本已經娶妻生子,生活的困頓,讓他不得不指望稿費來生活。迫於無奈,因為稿費的事情,他幾次回到國內與泰東書局交涉。

當他回到國內的時候,看到的情況跟他在日本書齋裡想像中的情況完全不同。短暫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也逐漸落潮,可是這場運動並沒有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的改觀。社會仍然是腐敗叢生,仍然是民不聊生,仍然是愚昧和貧窮共存。

這樣,眼前的現實和生活的困頓,讓他的理想受到了挫折,青春的迷惘也隨之而生,讓這時候郭沫若心情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對現實漸漸產生了失望的情緒。於是他的詩歌風格也由寫《天狗》時候的激情澎湃,轉到了寫《天上的街市》的沉穩內斂,由《天狗》那種對動的精神的追求,轉到了《天上的街市》這種對靜的嚮往中來。

總之,郭沫若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不可能一生只有一種風格,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人生際遇,自然會對其創作產生影響。無論他用哪種風格來寫,他都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詩人。

相關焦點

  • 郭沫若這首詩無論題材還是文筆,看上去都不高明,為何能入選課本
    郭沫若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充滿著浪漫主義的氣息。他的詩集《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縱觀郭沫若的詩歌作品,情感噴薄洶湧,辭藻華美,就像火紅的爐炭,灼灼逼人。其中《天狗》中的「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鳳凰涅槃》中的「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可謂喊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可以說,郭沫若的詩,確實是以熱烈的情感為第一特徵。
  • 七上語文《天上的街市》考試要點歸納:字詞、結構、重難點
    一、作者介紹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現代詩人、學者。代表作有詩集《女神》、《星空》 、話劇《屈原》等。二、寫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選自郭沫若第一部詩集《星空》。《星空》寫於五四以後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於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嚮往光明的未來。
  • 《天上的街市》導學案
    2、 有感情地朗誦詩歌。3、 掌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教學重點:1、 有感情地朗誦詩歌。2、 掌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他曾指出:「文藝的內容斷然無疑地是以鬥爭精神的發揚和維護為其先務。」隨即拿起歷史劇這種文藝武器,英勇地投身到這場維護民族生存、爭取人民民主的嚴峻鬥爭中。
  • 山城第三步道,或許這就是郭沫若口中的天上街市
    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摘自: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在重慶,有那麼一處地方,或許就是郭沫若口中那天上的街市。山城巷,偌大的山城重慶的一個小巷子,久居附近的我,竟然從未聽說。一次機緣巧合,讓我認識了它,且深深的愛上了它。
  • 郭沫若:中國的惠特曼
    如果說,在介紹惠特曼其人其詩方面,田漢有首創之功,那麼同一時期,另一個和田漢有密切交往的詩人郭沫若,則是直接從惠特曼詩風中汲取力量,把惠特曼的精神和風格融入到自己的詩歌創作中,從而創造了中國新詩史上的第一座豐碑。因而也有人稱郭沫若是「中國的惠特曼」。
  • 「天上的街市」 賣菜咯,你不來逛逛?
    《天上的街市》是著名文學家郭沫若的名作。近日,清遠連州舉辦第10屆菜心嘉年華,主會場設在湟川三峽·擎天玻璃橋景區,讓遊客逛了一次「天上的街市」。新華網發(曾令華 攝)  活動吸引不少遊客到此品美食、賞民俗表演、探索湟川三峽「水上秦漢古道」的文脈。新華網發(曾令華 攝)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2020-09-12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藝天地|郭沫若的《女神》: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唐弢在《中國文學史》中是這樣評論郭沫若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詩集,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響的新詩集,儘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經有新詩集出現,但真正以嶄新的內容和形式為中國現代詩歌開拓一個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當時沒有第二部。郭沫若實在是中國的第一個新詩人,《女神》實在是中國的第一部新詩集。」
  • 郭沫若的一篇瘋言瘋語的詩作,夾雜著中英文,為何被多次選入課本
    ——郭沫若五四時代是一個開天闢地的時代,是一個覺醒的時代,"科學"和"民主"走進了有識之士的心中。五四文學也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濫觴,從文學革命開始,中國文學走向了一個有異於傳統文學的新時期。此時,小說、詩歌、戲劇乃至散文都開始達到一個新的高潮。
  • 郭沫若這首詩不少網友讀完表示:這也算詩?專家卻認為寫得太牛了
    魯迅仍是第一,但郭沫若卻跌到了第9,與魯迅拉開了挺遠的距離。此結果一出,便有人稱「魯郭茅巴老曹」的說法該變一變了,郭沫若當不起這二把交椅了。其實,對於郭沫若的文學水平如何,大家的分歧一直都比較大。這一點集中體現在大家對郭老詩歌水平的認識上,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首《天狗》。
  • 郭沫若有一首詩,讀來非常拗口,通篇瘋言瘋語,卻多次被選入課本
    自新文化運動時期,以唐詩宋詞為主導的中華傳統詩歌已基本沒落,古詩詞被表達方式更直接自由的現代詩歌取代。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前,中國的歷代詩人都沒有去追尋到底什麼是詩、什麼不是詩,而對詩的本質的疑問卻一直沒有停歇。
  • 郭沫若與他的《女神》:狂飆突進的精神覺醒,是從心底發出的吶喊
    ——郭沫若郭沫若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代詩風,他的《女神》是現代詩歌的奠基之作,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高峰。在1918年受到「五四」熱潮的影響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先寫了小說,其小說風格與鬱達夫的作品相接近。在1919年後,「五四」運動的狂潮使得郭沫若開始投入詩歌創作,他所創作的詩集《女神》成為現代詩歌的奠基之作,他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的人。
  • 從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以月食為例,傳統月食觀念為何會轉變?
    古代時以蛤蟆吞月為主的觀念如今已經淡漠,反而是天狗食月的觀念更加盛行,天狗食月觀念的興起和盛行是有其原因和契機的在古代的傳說當中,確實有一種動物名為天狗,在《西山經》的描述當中就可以看出,西邊有一種名為天狗的野獸,而且杜甫在見過天狗之後還為其作賦,在許多文獻和傳說當中都有著關於對天狗的記載。
  • 狗年遭遇天狗食月,天狗究竟是什麼?——天狗的六個版本
    上古神話版——楊戩哮天犬古人常把月蝕現象看作「天狗吃月亮」,中國最早的天狗出自《山海經西山經》中,原文是「又西三百裡,曰陰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它是人們對二郎神楊戩的哮天犬的稱呼,它不僅能幫助二郎神降妖除魔,還能吞下整個月亮。
  • 郭沫若有首詩,宛如兒童囈語,讀來十分拗口,卻被多次選入教科書
    而在他本職工作——文學方面,郭沫若也在詩歌、話劇、散文等多個領域取得巨大成就。郭沫若的作品表現出了典型的大眾形式與經營創作、現代性與傳統民族文化共存的特點,多首作品還曾被選入課本中。例如最有名的一首《天狗》。
  • 郭沫若、徐志摩和沈從文的初心,《中國現代詩人的思想文化闡釋》
    書中收錄了關於郭沫若、徐志摩、廢名和沈從文的四篇研究文章,分別出自張桃洲教授指導的四位碩士研究生之手。本書集中地展示了從論文選題到研究思路尋求某種新徑的嘗試:不再僅僅拘泥於詩人、作品自身,即不再對象化地處理詩人、作品,而是將之問題化,並置放到一定歷史語境中予以考察和剖解,釐清詩人、作品與其周邊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論析詩人的思想狀態、創作取向、文字風格及文本特徵受到其身處的社會文化氛圍之影響的效應。
  • 郭沫若這首詩風靡百年,專家:藝術的力量,學生:無法理解它的美
    比如1920年2月,郭沫若曾寫過一首名為《天狗》的名篇,詩中有幾句是這樣的:「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對這首詩,不少文科教授都說它是現代詩中的精品,如今也是入選了高中選修教材,但很多學生還是不懂,這首詩通篇都很像一個兒童的「白日夢」,它到底好在哪裡?
  • 將郭沫若「妖魔化」,貼上「佞臣」標籤的人,你們目的何在?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基於特定的國際環境,為了新中國的安全和發展,作為一名政治家和領導人,應當捍衛國家的主權和利益。此時的郭沫若主動投身繁重的外交事務之中,以外交使者的身份頻繁參加國際外交會議、進行國際訪問,出於外交上的需要,也寫過不少對蘇聯歌功頌德的詩歌。
  •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世詩歌產生深廣影響的現實主義風格
    所以,生活於遠古大地上的祖先們用詩歌來表達、歌唱他們愛慕、思念、渴望的情感。《詩經》《詩經》也稱為「詩」或「詩三百」。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它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風格,展現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將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詩經》是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形成於周代社會的春秋時期。《詩經》中描寫愛情的篇章佔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有歡樂的情歌,也有痛苦的吟唱。《詩經》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愛情詩呢?這要從《詩經》產生的時代說起。
  • 隆成義記憶學:看一遍就能記住,孩子必須知道
    今天隆成義記憶學就教孩子們用故事串聯的方法快速記憶知識,以文學常識和名家作品為例:文學常識1、契訶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第六病室》、《萬卡》、《套中人》。隆成義記憶法:海倫.凱勒對一群人講了《我生活中的故事》,遭受了痛苦,在《老師》幫助下《走出黑暗》3、郭沫若,原名郭開貞。主要文學作品有《女神》、《蔡文姬》、《星空》等。《天上的街市》、《淨夜》選自《郭沫若全集》。隆成義記憶法:郭沫若幫《女神》《蔡文姬》開了一針(貞),治好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