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這首詩風靡百年,專家:藝術的力量,學生:無法理解它的美

2020-12-22 美詩美文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筆者覺得現代詩中,最難教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詩詞作品。作為新詩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先生的詩詞作品一直備受近名家們推崇,特別是他的經典詩集《女神》,更是被捧上神壇多年。

然而,對於他的很多詩作,一般人卻並不完全能理解。比如1920年2月,郭沫若曾寫過一首名為《天狗》的名篇,詩中有幾句是這樣的:「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對這首詩,不少文科教授都說它是現代詩中的精品,如今也是入選了高中選修教材,但很多學生還是不懂,這首詩通篇都很像一個兒童的「白日夢」,它到底好在哪裡?

無獨有偶,本期筆者要和大家介紹的這首《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也一樣讓學生不懂。在有一堂課上,筆者和學生們分享了這首詩,並告訴大家這是一首風靡了近百年的經典現代詩,但不少學生們讀完後都告訴我:無法理解它的美。這是為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

這首詩寫於1919年,當年27歲的郭沫若在日本留學,他來到海邊,面對著蒼茫大海,想起故土,一心渴望投入保家大業中,便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之作。其實看了詩的語句,大家就能明白為何學生們無法理解它的美,因為幾千年文壇確實很少有人這樣寫詩!

首先,詩中大量地使用了「啊」和「喲」等感嘆語表達情感,這種寫法是美國詩人惠特曼式的語言,這在當代詩壇多少顯得有些小兒科。當年網友們為了諷刺這種帶了很多「啊」的詩作,還曾寫出過「大海啊,全是水」等惡搞詩句。其次,詩中的內容多少有些「瘋」。太平洋把地球推倒這樣的話,確實是很敢想的。而詩中3個「不斷的」,以及最後5個「力的」的排比句,雖是氣場十足,卻仍沒有掩蓋住全詩結構上的雜亂無章。

就憑以上這兩點,學生們無法理解它的美,是正常的。但專家們,卻有不一樣的看法。華中師大的教授黃濟華稱此文有一種內在的韻律美,來自上海教育學院的專家孫光萱教授更是表示此詩有一種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

同一首詩,為何普通人和專家會有兩種不同的感受,原因就在於學生們無法站在當時郭沫若先生所處的時代考慮問題。1919年前後,新詩該怎麼寫,大家仍在摸索中前行,那時候多數文人靠模仿和學習成長。年輕的郭沫若在這首詩中,模仿的正是美國詩人惠特曼。為了打破傳統古詩的結構和格律,郭沫若這首詩用的是自由體,語言上也難免略顯稚嫩。

這就像當年初唐四傑的作品,唐代不少文人完全是看不上的,他們認為四傑的作品用詞不華麗,格調不高雅,完全沒有齊梁遺風。為此詩聖杜甫為了力挺四傑,還在《戲為六絕句.其二》中用「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來諷刺這些不識貨的普通文人。其實郭沫若先生在百年前為發展新詩作的貢獻,和當年初唐四傑為改變綺麗詩風做的嘗試是一樣的,或許我們今天看郭老的作品會覺得很幼稚,但正是他們的努力讓現代詩找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不是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郭沫若這首詩不少網友讀完表示:這也算詩?專家卻認為寫得太牛了
    魯迅仍是第一,但郭沫若卻跌到了第9,與魯迅拉開了挺遠的距離。此結果一出,便有人稱「魯郭茅巴老曹」的說法該變一變了,郭沫若當不起這二把交椅了。其實,對於郭沫若的文學水平如何,大家的分歧一直都比較大。這一點集中體現在大家對郭老詩歌水平的認識上,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首《天狗》。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這首詩,辭彙驅遣、意象選擇以及內涵的表達,都較為繁複,理解起來有相當難度,何況又是贈送給有語言隔膜的外國人。毛澤東估計到了這一點,便對日本友人說:這首詩不大好懂,不妨找郭沫若翻譯一下。郭沫若與日本,有極深的淵源。年輕時到日本求學,他後來自稱這是其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時期」;1928年,又再赴日本,開始了流亡十年的日本生涯。
  • 郭沫若有首詩,宛如兒童囈語,讀來十分拗口,卻被多次選入教科書
    引言清代趙翼在《論詩五首》中說道:「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古體詩發展陷入瓶頸,陳詞濫調和無病而呻越來越多時,中國新詩應運而生,借著新文化運動的東風走上了臺前。
  • 郭沫若有一首詩,讀來非常拗口,通篇瘋言瘋語,卻多次被選入課本
    新詩在中國現代史中有著百花爭豔之勢,同時也出現了一批新詩的奠基者和領導者,如郭沫若、海子、北島等人。郭沫若更是新詩代表中的中堅力量。郭沫若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劇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學學家。雖然他涉及的領域眾多,但絲毫不影響他的成績,他依然成為了現代詩的領軍人物。
  • 郭沫若這首詩無論題材還是文筆,看上去都不高明,為何能入選課本
    可以說,郭沫若的詩,確實是以熱烈的情感為第一特徵。然而這個熱烈甚至有幾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郭沫若,居然寫了一首這樣的詩:題材老套陳舊,幾乎被寫爛了;通篇沒什麼「驚人之語」,更沒什麼高級詞,平白如話;文筆也似乎並不高明,現代詩的技巧也略顯不足。更重要的是,這首詩幾乎看不到那種張揚的情感,只有一種涓涓流淌式的情感訴說。
  • 文藝天地|郭沫若的《女神》: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女神》除序詩外,共56首詩,分為三輯,第一輯有3首詩,《女神之再生》《湘纍》《棠棣之花》,第二輯有30首詩,其中《鳳凰涅槃》《天狗》《爐中煤》《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地球,我的母親》《匪徒頌》則是《女神》的精華,第三輯有23首詩,其中《司健康的女神》《新月與白雲》等也是膾炙人口的篇章。
  • 安徽村民獻寶有功,郭沫若寫首詩感謝,為何這詩現在很少有人提?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郭沫若對文物的保護確實是很有熱情的。本期要和大家說的,就是郭沫若和一件文物的事。1950年春節期間,安徽村民劉肅曾帶著一件家傳寶來到北京。這件傳家寶就是如今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西周虢季子白盤,而這位村民則是清朝名臣劉銘傳的曾孫。說起這個寶盤,當年劉家人為了護它也確實是不容易。
  • 《百年新漢詩典藏》:一部濃縮的「現代詩經」
    百年來,漢詩通過史無前例的新文化運動,經過新詩啟蒙、臺灣現代主義、新現實主義、朦朧詩崛起、跨世紀新生代、潮流時代等的探索發展,經過幾代詩人不辭艱辛的創作實踐和不懈努力,逐步實現現代化,通過西方詩體與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華詩詞藝術傳統審美前提下,廣泛吸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詩歌藝術技巧,開始逐漸形成本民族語言藝術特色的現代漢詩,即「新漢詩」。
  • 一部濃縮的「現代詩經」——讀《百年新漢詩典藏》
    百年來,漢詩通過史無前例的新文化運動,經過新詩啟蒙、臺灣現代主義、新現實主義、朦朧詩崛起、跨世紀新生代、潮流時代等的探索發展,經過幾代詩人不辭艱辛的創作實踐和不懈努力,逐步實現現代化,通過西方詩體與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華詩詞藝術傳統審美前提下,廣泛吸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詩歌藝術技巧,開始逐漸形成本民族語言藝術特色的現代漢詩,即「新漢詩」。
  • 郭沫若:中國的惠特曼
    如果說,在介紹惠特曼其人其詩方面,田漢有首創之功,那麼同一時期,另一個和田漢有密切交往的詩人郭沫若,則是直接從惠特曼詩風中汲取力量,把惠特曼的精神和風格融入到自己的詩歌創作中,從而創造了中國新詩史上的第一座豐碑。因而也有人稱郭沫若是「中國的惠特曼」。
  • 郭沫若的一篇瘋言瘋語的詩作,夾雜著中英文,為何被多次選入課本
    但就是這篇頗具爭議的文章,卻被多次選入課本,原因何在?詩與詩人的共同重生郭沫若於1892年生於四川樂山。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等到長大成人便借著留學的風潮到日本求學。郭沫若與文學巨匠——魯迅一樣,起初到日本學習的都是醫學專業,最終都拿起了筆做匕首,刺向敵人的心臟。
  • 郭沫若與他的《女神》:狂飆突進的精神覺醒,是從心底發出的吶喊
    郭沫若對於創造詩集《女神》的意義以及《女神》這一詩集對於後世所給予的意義、它所體現的藝術和基本特點、對於歷史與現在的影響等等都是這篇文章所要進行研究和分析的相關內容,還有詩集中的部分內容對於我們的影響,其中積極的並且依舊適用於現在這個時代與社會背景的部分內容是值得繼續宣揚學習並受之鼓舞的。
  • 郭沫若很有氣勢的一首詩,每一句都霸氣十足,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郭沫若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詩人、書法家、考古學家等等,可以說是一位非常博學的才子,無論是他的詩歌,還是文章,以及書法作品,那都是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如果你去到各地的博物館,一定可以看到他的字,蒼勁有力,不輸於古代的名家;另外他的詩歌也是洋洋灑灑,寫得很有氣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這首
  • 才女贈詩表達仰慕,郭沫若詩興大發送她首妙詩,開篇就狂出新高度
    為了表達仰慕之情,她給郭沫若寫了兩首詩,其中一首是這樣的:詩名非浪得,夙願遂瞻韓;北伐功勳在,東歸氣度難。文章尊秉筆,朝野慶彈冠。我愧吟哦久,無由侍杏壇。從這段文字來看,這位粉絲確實是有幾分才華的。她在詩中引經據典,表現出了渴望像男兒一樣建功立業的決心,也直接地表達了對郭沫若的一片仰慕之情。才女誇郭沫若為人秉正,功勳卓著,特別是最後一句,更是表達自己渴望陪伴和侍奉郭沫若左右。郭沫若先生收到這樣的詩後詩興大發,也隨手回了首妙詩給她,全文如下:平生多負氣,志學藐蘇韓。砥柱中流急,梯航蜀道難。
  • 從《天狗》到《天上的街市》,看郭沫若詩歌風格和情感的轉變
    這首詩從形式上看,有明顯的五言古體詩的痕跡,而不久,郭沫若帶著《女神》橫空出世,他的浪漫主義詩歌,徹底擺脫了這種古體詩形式,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把中國新詩推上了歷史新高度,繼胡適之後,他最終完成了中國新詩體的徹底解放。
  • 魯迅與兩位高手一起吃飯寫首七律,風靡88年,很多人會背卻理解錯
    魯迅的文言功底是很強的,這一點從他的很多詩作中就看得出來。而這首七律,也是近百年的七律精品,詩如下:《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 將郭沫若「妖魔化」,貼上「佞臣」標籤的人,你們目的何在?
    當時的郭沫若不但是副總理,還是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副會長」,這首詩是郭沫若的一次職務寫作,含有深刻的政治含義。詩中將史達林撥高到「全人類的解放者」的位置,用「全世界」、「全人類」等字眼凸顯史達林偉大的國際影響力,這種近乎誇張的表述,明顯是為了爭取蘇聯的支持,為新中國將來的發展贏得更為寬鬆和有利的國際環境。
  • 《中國藝術歌曲16首》出版,上音連線德國大熊出版社
    11月23日,中國藝術歌曲百年之際,廖昌永以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的身份,發布了學校的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包括出版《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16首》,後者更是在中德兩國跨越8500公裡,在線上舉行了出版儀式。出版儀式現場系統梳理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第一至三卷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
  • 郭沫若自比大文豪蘇東坡,寫下一首《水調歌頭》,讀罷高下立判
    它依山勢而曲折盤旋,直上雲端。地面上的青山橫黛,飛機上人人俯瞰,又見到了昆明湖。錦繡山川真美好,今朝再看,又和從前大不同。 嚴格來說,這一首詞也沒有非常爛。可是,假如我們忽略它當中的一些古典用詞後,我們會發現郭沫若填了一首「口水歌」。
  • 《百年新漢詩典藏》出版問世
    近日,著名詩人原野牧夫用整整十二年策劃編選的《百年新漢詩典藏》詩選,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問世。原野牧夫原名張祖豪,1965年出生於湖南省永興縣,是21世紀漢詩復興新漢詩運動的倡導者、發起人。《百年新漢詩典藏》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百年中國現代漢語詩人不辭艱辛的創作實踐和不懈努力,新漢詩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現代化,通過西方詩體與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華詩詞藝術傳統審美前提下,廣泛吸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詩歌藝術技巧,開始逐漸形成本民族語言藝術特色的現代漢詩,即「新漢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