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有著"七絕聖手"之稱的王昌齡在七絕詩的創作上有著眾人目所能及的成就。他所作的詩在氣勢上雄渾高昂,格調激蕩澎湃,將七絕詩引向一個新的高峰,作為唐朝詩人的標杆,屹立在詩壇。
喜歡王昌齡詩作的讀者朋友都知道他的作品以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三類居多,在王昌齡的邊塞詩中,常常會出現月亮的形象,用以強化出徵塞外軍人獨在異鄉的孤寂之情。
無獨有偶,在唐代的閨情宮苑以及邊塞類的詩作中,都會出現月亮的身影,將"孤"、"怨"的意境融入其中。
似乎唐代的詩人都很喜歡將"月"作為創作的主題或者素材,表達內心的孤寂與不得志,今天我們就通過王昌齡對"孤月"素材的運用,以小見大,看一下,為什麼唐代詩作中孤月總與愁相伴?
一、"七絕聖手"的坎坷歷程
王昌齡常把"愁心寄明月",其實與他的生平經歷有著莫大的關係。王昌齡天資聰慧,開元十五年便中進士,但在開元二十六年時,王昌齡就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被貶,而在十年後,即天寶七年,王昌齡再次被貶,為"龍標尉"。
對於王昌齡兩次被貶的原因,在史學界還沒有得得出準確的結論,但是根據官史《舊唐書》以及《唐才子傳》中的記載,王昌齡被貶的原因是"不護細行"。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唐玄宗沉迷神仙丹道,四處實行窮兵黷武的政策,王昌齡當時是朝中對唐玄宗政策為數不多的反對派。
在唐朝詩人常建在《鄂渚招王昌齡張鑾》中提到:"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很顯然是為王昌齡鳴不平,因此我們可以猜測,王昌齡是受到他人的誹謗讒言而受貶。
王昌齡被貶以後,經常將自己的境遇與"偶像"張九齡相比較,為此創作了《送李濯遊江東》,借用送別離愁表現心中的苦悶。
二、"孤月情懷"的來源——楚文化
要說王昌齡詩句創作的風格,離不開楚文化的影響。前面我們說過,在開元二十六年的時候,王昌齡第一次被貶,到了天寶七年的時候,就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尉是一個地方官職,根據《通典》記載,龍標是位於巫州潭陽郡,地處湘西,也就是唐人所說的蠻夷之地。
自戰國以來,楚一直以湖湘為源頭,因此龍標位於楚文化的覆蓋之下。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風騷墨客屈原,屈原的"獨愴然而涕下"讓孤身在這寒蟬之地的王昌齡不禁想起千百年前同樣有這麼一個詩人在此地受苦,不得迸發悲鳴之意。
那麼是什麼讓"孤月"成為了王昌齡的抒發對象?
王昌齡在初入官場時意氣風發,本就久居京城的他對於京中風俗偏好較為了解,當時詩作的創作以閨情宮怨詩多,因此王昌齡也就"隨了大流",創作了《西宮秋怨》。當時在京中為什麼如此流行閨情宮怨詩呢?
結合當時的科舉考試來看,無數文人為了得到國家的重用,不惜拋妻棄子來到京城,即便是京中上流貴婦,也有著無可訴說的寂寞,宮牆內的妃子更是悽涼,就如漫漫長夜中的月色,深藏在密雲中。
既然開了如此先河,在後續的創作中,對"孤月"素材的運用更是信手拈來。如《從軍行》中"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將"月"用以結情,有了"月"的加入,與"秋"、"城"簡單的幾個字就構建出一個悲涼空曠的畫面。
三、"孤月"在唐詩中的廣泛應用
大詩人王昌齡也是在詩壇風向引導下開始寫起的閨情宮怨詩,而他在詩中使用的"孤月"素材,也是受到了當時創作主流的影響,又影響了後來者。
對於"月"這個特定素材的選定,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歷史沉澱,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特定的符號,象徵著特定的情感,"月"就是一種典型的意象,古人們常常用它來烘託情思。
最開始為什麼會選用月呢?
皎白的月光在天上如同玉盤般晶瑩剔透,但是月有陰晴圓缺,將人間的悲歡離合物象化的表現出來,因此對於那些愛人生多艱、感慨時光流逝的;遙遙萬裡不能相守的;獨在異鄉為異客,艱難苦恨繁霜鬢的;以及馮唐易老,壯志難酬的人來說,月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傾訴對象。
月在何地都能見到,因此每逢佳節時,看著天上一輪明月,總有人會想到家鄉此時的明月,難免睹景生情,像李白的《靜夜思》、李益的《從軍北徵》、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以及杜甫的《月夜》,都是此類情感。
四、孤月所產生的別樣美感
唐代將孤月運用的最為博大、闊遠的,是閨情宮怨詩。月亮被人們所賦予的悲情融入到閨情宮怨詩中的不得意、難相守、思別離。
回到王昌齡創作的詩句,在他的《從軍行七首》中有一句"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訴盡人生悲涼,試想一下,遠在關外的官兵看到天上的明月,心中頓然升起思念之情,戎邊的鋼鐵軍人都如此,試問閨中的婦人又是何種感受?在這句詩中,月亮作為載體,將塞外官兵對家鄉、妻子的思念加以傳遞,構造出一幅蒼茫悲壯的畫面。
在這些閨怨詩中,詩人們則是將月亮本身具有的"陰晴圓缺"特性加以表徵化,用來形容閨中怨婦那種孤獨寂寞冷清的感覺,更容易讓人聯想出一幅寂寥無人、庭下怨婦的畫面。
月不僅僅只有"缺",還有"圓",月圓時迎合了中國古人人們對"圓滿"、"團圓"的追求,而且月圓時,明月高高掛起,使得思念者的情緒更加惆悵——月都有圓滿的時候,而人卻無團圓時。
在唐代的閨情宮怨詩中,月的豐富內涵給予了它強烈的藝術生命,帶著濃厚的傳統氣質和民族特色,讓人在夜晚黑暗無邊的環境下,將歲月無情、紅顏易老、時光易逝、山河阻隔、相念不能見的情感交織在一起,讓人不禁感慨,待怨閨中,只有一輪孤月相伴。
結語:
王昌齡對於古月的運用,幾乎將唐代詩句中對這一素材的表現手法作出了很好的概括,王昌齡將孤月貫穿於邊塞詩、閨情怨念詩以及送別詩中,將孤月的豐富內涵分別使用在不同的意境中,讓月的形象更好的烘託起離愁別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