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同岑參一樣,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不同的是,岑參的詩大多描寫塞外自然奇觀,而高適的詩更多的是描寫邊塞人文氣息。
這首《燕歌行》便是高適的代表作之一,不僅描寫了激昂的鬥爭場景,更多的是充滿了對戰爭的反思,這也是《燕歌行》的意義所在。
今天,我們賞析高適的這首《燕歌行》,感悟這首詩的精髓之處和散發出的人性光輝。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唐朝詩人經常以漢比唐,所以詩中的漢家,指的是大唐邊境,此時東北邊境起了烽火,戰爭一觸即發。
於是大唐將士們辭別家人,奔赴戰場。將士們徵戰沙場所向披靡,皇帝又格外地予以獎勵。
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戰爭的態度,可以說非常微妙,一方面將士們求勝心切,皇帝又好大喜功。但另一方面,國人又不喜歡戰爭,因為一旦發動戰爭,便會勞民傷財,死傷無數,在戰爭中沒有真正的贏家。
我方將士們敲鑼打鼓,直奔山海關,旌旗迎著風在山間飄揚。而敵人也不甘示弱,匈奴高舉獵火,火光已經照到大唐的狼山。
可以說,敵我雙方戰爭的訊息已經打響,戰爭一觸即發。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大唐將士們如此英勇威武,按理說,戰爭應該是取得最終勝利,但實時並非如此。在戰鬥的地方,到處是蕭瑟之感,此時草木零落,山川大地染上了將士們的鮮血,伴隨將士們的還有猛烈的暴風雨。
惡劣的作戰環境本來就將士們感到當頭一棒,更令人氣憤的是,前線戰士拼死搏鬥,血戰沙場,但是將軍卻在營帳中,看著美人載歌載舞,這是多麼不和諧的場景,這樣的戰爭不輸才怪。
此時正值深秋時節,塞外百草凋零,在孤城外,一片殘陽照耀著大地,一天的戰鬥下來,將士們越來越少,死傷無數。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由於將軍輕敵,將士們被敵軍圍困。身穿鐵甲的將士們已經離家很久,而家中的妻子思念丈夫,日夜啼哭,可謂肝腸寸斷,而遠徵的將士們只得頻頻回首,望著遠去的故鄉和親人。
邊境如此遙遠,怎麼可能輕易來此?這裡荒野茫茫,與家鄉相隔萬裡,哪個將士不思念家鄉。
將士們在苦寒之地,苦苦作戰,舉目望去,只見戰場上空殺氣凝成陰雲,細細聽來,只聽到帶著寒氣的刁鬥。
大唐殘餘將士與敵人短兵相接,拿著刀槍繼續作戰,鮮血染便了整個大地,將士們如此浴血奮戰,難道只是為了回去之後得到封賞嗎?當然不是,他們只是盡著軍人的本分,以死報國而已。
最後,高適發出了一聲長嘆:現在是多麼思念有勇有謀,愛兵如子的李將軍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