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
沈佺期
聞道黃龍戍,
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裡月,
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
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
一為取龍城。
【作者】
沈佺期(656~713),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官至太子詹事,人稱「沈詹事」。是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宮廷詩人,多應酬、奉和之作。被貶之後感傷時事,風格有所改變。他和宋之問齊名,人稱「沈宋」,在初唐詩壇有重要地位,也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們的五、七言律詩對仗工整、音律和諧,極大地推動了古體詩向近體詩的轉變,使律詩逐漸走向成熟,功不可沒。這首詩就是初唐五律的名作。
【背景】
初唐時期,唐朝與突厥、契丹等周邊少數民族多次交戰,連年不休。而武則天時期更是由於用人不良,連連戰敗,三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陳子昂《感遇》詩有「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李白《古風》第十四首也有「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說明戰亂頻仍、良將難尋給人們帶來的深重苦難。
【注釋】
雜詩:漢魏六朝以來的詩人,經常用「雜詩」為題寫詩,類似「無題」詩,沒有具體的題目,多為自身遭遇,有感而發。類似的比如左思《詠史》、阮籍《詠懷》、陳子昂《感遇》、李白《古風》、李商隱《無題》、龔自珍《己亥雜詩》等等。沈佺期的《雜詩 》有三首,都寫從軍之苦、閨中怨情。
黃龍:和最後一句的龍城,都代指匈奴王庭所在地。在今天的遼寧省朝陽縣,漢代為遼西郡,唐代置營州,是邊境要塞。成語「直搗黃龍」就是此意。
漢家:代指唐朝。唐朝詩人多用漢朝來比喻唐朝,如白居易《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李白《憶秦娥》「西風殘照、漢家宮闕」,高適「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良人:丈夫的美稱。如李白《關山月》「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張籍《節婦吟》「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等。
旗鼓:代指軍隊。將,這裡是動詞,率領。
【賞析】
首聯「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點明這是一首寫戰爭主題的詩歌,交代了戰爭的地點在黃龍,戰況頻繁且相持不下。這也就為後文抒發少婦獨守空閨和丈夫的思鄉之情作了鋪墊。營造了一種緊張、不安的氛圍,隱約透露出對戰爭的怨恨、厭惡的情緒。
頷聯「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這兩句是從丈夫的角度寫的,「閨中月」是虛寫,是回憶尚未出徵的時候,和妻子一起在閨中共賞的那一輪明月。看到這裡,不禁令人想起沈復在《浮生六記》裡描寫的夫妻二人在滄浪亭中賞月的場景,二人真是情投意合。沈佺期這首詩的男女主人公應該也如此伉儷情深的。當初和妻子一起欣賞的月亮,而今只能在軍營獨自觀望了。「可憐」二字,道出相思不能相見的苦楚,「長在」譴責了戰爭的永無休止,不得安寧。杜甫也有「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有異曲同工之妙。
頸聯「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和上一聯剛好相對,是從少婦的角度寫的。「昨夜」不是真的昨夜,二是往昔,與「今春」對應。這一聯每一句都是三個名詞組合而成,「少婦」、「今春」、「意」如何?,「良人」、「昨夜」、「情」又怎樣?都省略了謂語動詞,是作者有意不言說?還是這情思本身無法言說?你品,你細品!既豐富了內容,也為讀者留下品味想像的空間。比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等等,好詩應當如此,「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尾聯「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則點明全詩的主題,哪位將軍能有出色的才能,率領將士們直搗黃龍戰勝敵人,畢其功於一役。從此天下太平,不再有戰爭紛擾、流離失所,不再有家破人亡、相思之苦。這一句是針對當時的局勢而言的,武則天用人不賢、任人唯親,將帥無能,出師不利。唐朝很多詩人有感於邊境時局,都寫過這一類詩,就是期待出現像李牧、李廣那樣的名將,才能打敗敵人,結束戰爭。李白「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高適「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既是在期待良將出徵,也是譴責朝廷用人不當。這也就將「良人」與「少婦」的相思之情深化了,不再是花前月下的兒女情長,而是增添了濃厚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意義,不僅僅是個人情感,還是整個時代、整個社會的悲哀。
【今譯】
你可曾聽說
那遙遠的黃龍
多久沒有解除兵烽
你可曾聽說
那荒涼的塞上
有我家良人的影蹤
可憐天上那一輪明月
跟隨我來到大漠重重
回想當年
閨中情意你儂我儂
今年春天
你又只能獨立東風
也正如你
出現在我昨日的夢中
上天啊,憐憫我吧
誰能重整旗鼓
建立不世之功
好讓天下的離人
等到久別的重逢
【英譯】
'Tis said at Yellow Dragon Towm
For years war has gone up and dowm.
Alas!at home wives watch the moon
Seen in the camp by men alone.
What would a young wife think in sping?
What dream last night did her man bring?
O,who with flags and drums could go
To take the towm and beat the foe?
【小結】
這首詩對仗工整、結構嚴謹。從首聯「不解兵」到尾聯「取龍城」,逐步展開,先點出丈夫妻子別離的社會根源,頷聯、頸聯分別從閨中少婦與塞外良人的角度具體描寫相思之苦,由此及彼,又由彼及此,用一輪明月聯繫兩地萬裡相思,顯得境界擴大,又平添幾許悽美。既用了並置名詞,又用了流水對,渾然天成。尤其是頸聯,似乎有無盡的不能言說的情意!尾聯和首聯遙相呼應,只有朝廷任用良將,才能結束戰爭和相思之苦。
這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詩,在古體詩向近體詩的轉型過程中,每每都要提到沈佺期、宋之問。雖然他們是宮廷詩人,所作多浮華豔麗,但是繼初唐四傑之後,沈宋接過詩壇的大旗,才促進了律詩的定型和成熟。《詩元辯體》說「沈宋才力既大,造詣始純,故其體盡整慄,語多雄麗,而氣象風格大增,為律正宗」。這是非常中肯的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