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古代詩歌史,從詩經、楚辭、漢樂府、魏晉古風,到唐詩、宋詞,再到元曲,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美麗篇章,或辭藻絢麗,或意境幽渺,或思想深邃。總之,古代詩歌堪稱我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遺產。譬如,李白詩中的浪漫、蘇軾詩中的豁達、陸遊詩中的愛國,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汲取的精神食糧。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白鹿洞二首·其一》,它的作者王貞白,雖然相較於李白、蘇軾、陸遊來說,要不知名的多,但是它面對讀書、時間上的態度,卻是值得我們學習並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的。對於王貞白的這首詩,可能很多人光從題目上來看並不熟悉,不過我相信其中一句「一寸光陰一寸金」,絕對是家喻戶曉。
儘管明代的《增廣賢文》把「一寸光陰一寸金」,與「寸金難買寸光陰」相結合,成為了我們所熟知的至理名言,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了王貞白原詩中關於白鹿洞的讀書生活。「白鹿洞」,即指白鹿洞書院,位於九江廬山五老峰下,是我國古代最早建立的書院之一。唐末五代十國詩人王貞白,便曾在此讀書求學。那麼他的這首詩具體寫了什麼呢?
《白鹿洞二首·其一》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首先,詩的第一句「讀書不覺已春深」,即因為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就快要過去了。這句詩最值得我們剖析的便是詩人的心理活動。從「春深」二字,我們可以得知時間是到了春末、晚春。再結合「不覺」二字,我們便可以知道詩人是每天都讀書入神,全然忘記了時間的變化,以致於最後是不經意中猛然發現的春天就快要過去了。
這對於詩人來說,頗感意外,也頗多感慨。於是便有了詩的第二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也就是說,詩人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了,卻還有很多書沒有讀,不免覺得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黃金一樣珍貴。雖然現在我們對於這句詩都很了解了,它也成為千百年來一直勉勵人們珍惜時間、注重知識積累的至理名言,不過最值得我們留意的,還是詩人能夠從日常生活小事中,發現並總結出規律的能力。
然後,詩的三、四句「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則是詩人王貞白表明了自己發現「已春深」的原因。即如果不是因為被白鹿洞道人的逗笑打斷了讀書的思緒,我現在還在深入研究周公的禮法、孔子的儒學呢。「周情孔思」,指周公禮法、孔子儒學,詩中則泛指經史之學。不過讀到這裡,不禁有個疑問,詩人為何要這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修道之人是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的人,而詩人讀書卻需要修道之人來逗他笑,才肯放鬆一下,這便襯託出了詩人讀書專心致志是非同尋常的。如此一來,便愈能說明「一寸光陰一寸金」。所以後來王貞白的讀書生活,也就被很多惜時如金、潛心求知的人所膜拜。而對於我們來說,雖然讀書已經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一切知識與技能,都是需要靠時間積累。
因此為了能夠充實和豐富自己,我們應該要十分珍惜時間才是。這也是我們從王貞白這首詩中應該受到的啟發和教育。總的來說,不知名詩人寫下一詩,卻成千古名作,其中一句更是至理名言。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