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什麼用?朱熹的這首詩,短短4句,卻是最好的回答

2020-12-12 慶餘說詩詞

讀書有什麼用?我想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即在黃庭堅看來,長時間不讀書就會缺乏文學氣質,言談舉止方面也會顯得缺乏修養,到最後就會使人厭惡。黃庭堅的話或許有點誇張,但讀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再如北宋文學家蘇軾,亦有「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的詩句。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觀書有感》,卻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它出自於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是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這首詩,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畢竟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極富有哲理意蘊的千古名句。

顧名思義,這首詩就是朱熹對自己讀書感受的概括總結。它寫於公元1196年,也就是慶元二年,當時朱熹正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在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也就在這個期間朱熹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本文所說的就是其中第一首。那麼朱熹是怎麼寫自己的讀書感受,又說出了讀書的什麼作用呢?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開篇「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即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樣清澈明淨,無論是天空的光彩,還是雲的浮影都映入了池塘,不停地閃耀晃動、徘徊。如果不是因為朱熹這首詩的題目為「觀書有感」,我想人們肯定會以為它是一首寫景詩,並且是一首把景物描寫得十分生動,以及富有美感的名篇。

但是因為朱熹這首詩的主旨是在說明讀書的感受,所以我們便要往理性的一面去解析。我們說「半畝方塘」之所以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便說明裡邊的水很深,也很清。倘若池塘裡的水很淺、很汙濁,那麼自然就不能反映,或者說不能準確反映出「天光雲影」。讀書就是這個道理,書讀得多了,便能使人心情澄淨、心胸開闊,不為世俗小事所憂,反之,就會陷入渾噩的境地。

朱熹也正是因為讀書的這個感受,所以進一步思考後,便有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的本意是,如果你要問方塘的水為什麼會這樣清澈呢?那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從源頭輸送過來啊。言下之意,便是說人只有不斷地去讀書,才會有獲取到新的知識,也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才能保持內心的澄淨,不為世俗小事所憂。

正如楊絳先生流傳最廣的名言,「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往往都會為某一件事而煩憂,但又不可能時刻有人在你身邊為你解憂,這個時候便會理解朱熹這首詩中讀書的作用了。因為遇到合適的書,你自然會找到煩憂的問題所在,自然會心胸開闊、暢快了起來。而這點,相信絕大多數讀書的人都曾體會過。

綜上所述,朱熹的《觀書有感》,雖然僅有短短4句,但是無論從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上,還是從其讀書的感想所升華後的哲理意蘊上,都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總的來說,讀書有什麼用?朱熹的這首詩,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最後,你覺得讀書有什麼用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杜牧的這首詩,短短4句,堪稱誇人典範!
    譬如,漢代音樂家李延年創作的樂府詩《李延年歌》中就有「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句。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為了誇楊貴妃好看,寫下了著名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當然,諸如此類詩歌作品,不勝枚舉。本文就讓我們通過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贈別·其一》,來具體看看文人怎樣浪漫的誇女生好看?
  • 王昌齡的這首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短短4句扣人心弦!
    與一般寫「愁」詩所不同的是,王昌齡這首詩通篇無一愁字,卻句句是在寫愁,即含蓄地將詩人內心的愁表達了出來。據記載,這首詩大約是王昌齡晚年遭貶赴龍標貶所(今湖南黔陽)途中,偶聽流人箏樂有感而發。因此這首詩主要表達的就是遷客愁。《聽流人水調子》是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雖然它只有短短4句,但毫無疑問,它是一首扣人心弦、令人斷腸的寫愁佳作。
  • 《觀書有感》朱熹原來是鏡像遊戲大玩家,這首詩藏了多少對稱字?
    世界讀書日就在4月23日,也恰恰在中國的穀雨節氣,人們處於百花盛開、百鳥爭鳴的暮春美景之中,盡情的睽視、讀取大自然的美好。而文字更是打開了人們的心靈視野,讓愛讀書的人得以在更加廣闊的世界裡探尋樂趣。本篇就帶您和孩子一起和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理學大師朱熹玩一玩鏡面遊戲。
  • 不知名詩人寫下一詩,短短4句卻成名篇,其中一句更是至理名言!
    譬如,李白詩中的浪漫、蘇軾詩中的豁達、陸遊詩中的愛國,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汲取的精神食糧。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白鹿洞二首·其一》,它的作者王貞白,雖然相較於李白、蘇軾、陸遊來說,要不知名的多,但是它面對讀書、時間上的態度,卻是值得我們學習並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的。
  • 朱熹的這首詩構思巧妙,用詞淺顯明白,卻句句另有深意
    不過,小佛還是不得不承認,朱熹建學校這個事值得稱讚,另外,朱熹存世的詩文歷代評價也不低,比如大家上學時背誦過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與這首詩名氣相當的是他的另一首七言絕句《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 劉禹錫的思鄉詩,短短4句把傷感寫到極致,凡是獨在他鄉的人都懂
    但就算是他,其實心中也是不好過的,在被貶的這些年,他寫下了很多思念家鄉的作品,而今天為大家推薦的就是一篇他在被貶期間所寫下的詩,在這首詩文之中,他將自己羈旅的艱辛與對家鄉的思念寫得淋漓盡致,無比感人。秋風引唐代:劉禹錫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 朱熹《觀書有感》賞析
    朱熹就出生於鄭義齋館舍的西廂房,後來這裡就成為聞名遐邇的朱熹誕生地。2.鑑:鏡子;古人以銅為鏡,一般用布帛包著,用時才打開。也有人說,鑑,是指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3.天光雲影共徘徊:指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4.渠:它,指方塘之水。5.那(nǎ)得:怎麼會。那,通「哪」,怎麼的意思。
  • 清朝一乞丐臨死前,寫下一首小詩,短短4句話被人傳唱至今
    說起乞丐,大家首先會想到什麼呢?是金庸小說裡面的丐幫嗎?還是大街上骯髒邋遢的討飯人?乞丐在歷朝歷代都存在,並且是社會的最低層人員,他們容易被社會所忽視,甚至連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然而,在清朝的時候,有一位乞丐在臨死前,寫下了一首小詩,短短4句話卻被人傳唱至今。
  • 朱熹《觀書有感》教我們的,不僅是讀書,還有這項能力
    中國的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有不少朗朗上口的詩句一旦背過,就難以忘記。就比如說「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句詩出自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題目為觀書,那麼朱熹的這首詩自然說的是讀書的事情。
  • 王昌齡被貶龍標,李白寫下一首詩相贈,短短4句驚豔千年
    而同樣有被貶謫、遭棄置境遇的王昌齡,他的摯友李白也曾寫過一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以表達對他的同情及關切。對於李白的這首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詩的前兩句「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主要是用比興手法,渲染了環境氣氛的悽涼哀愁,以此來表達對王昌齡被貶謫、遭棄置境遇的同情。它的意思是說,在這楊花落完、子規鳥啼鳴的季節,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縣尉,貶途更是要經過五溪。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被評為「七律鼻祖」,短短4句恢宏而悲壯
    文/顧無【引觴漫談】最近特別喜歡杜甫的詩,買回來中華書局的《李太白全集》幾乎沒怎麼看,全在鑽研唐詩三百首中的杜詩,還有他特別著名的幾首七律組詩,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這些詩篇後續都會出賞析與大家一起分享
  • 袁枚晚年的詩,短短4句彰顯才氣,結尾更是耐人尋味,太經典了
    比如說大家都熟悉的唐詩宋詞,在各自的朝代都有著許多的代表性人物,比如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宋朝的蘇軾、李清照等,相比之下,清朝在詩詞這方面倒是顯的弱了一點。不過,這倒並不是說在清朝時沒有傑出的詩人,比如說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這首詩,就是清朝非常一位著名的詩人所作,這位詩人的名字叫做袁枚,想必大家一定都是非常熟悉的。
  • 李清照寫起詩來,豪氣不輸男兒,短短4句,讓人熱血沸騰
    《題八詠樓》是李清照避難金華期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與《武陵春》的身世之愁不同,這首詩主要是抒發了她對國事的憂愁。 而年過半百、孑然一身的李清照,經歷了國破家亡,看到了生靈塗炭、物是人非,所以此情此景讓她感慨萬千,於是便有了「江山留與後人愁」之句,來抒發心中的大苦、大悲、大愁。
  • 杜甫很感人的一首詩,短短4句構思如神,寫盡兩個文豪的人生悲劇
    庾信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他在我國魏晉文學的歷史上,有一個很特殊的貢獻,就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將南北朝割裂很久的南北方文化重新結合起來,為後來的唐朝詩歌巔峰做好了鋪墊。他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一點?老杜的律詩寫得好,這大家都知道,他寫律詩最大的特色,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話來形容,「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別人寫律詩,字字推敲琢磨,老杜寫律詩,對仗工整,練字精妙,可是卻依然渾融一體,看不出雕飾的感覺。這就已然達到了律詩的最高境界,後世的詩人無可超越,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詩的衰落。
  • 朱熹極唯美的一首詩,完全可與他那名篇《春日》相媲美
    朱熹的詩很多都充滿了哲理,因為朱熹不僅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這種雙重的身份,也令他的作品不僅抒情,裡面更是充滿了哲理。例如他的《春日》表面上是寫遊春觀感,但實際上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哲理詩。但他的這首《秋月》,則又是不一樣,全詩雖然少了那一份哲理,但整首詩可謂是如詩如畫意境高遠。
  • 李商隱很「玄幻」的一首詩,寫西王母思念情人,短短4句卻成絕唱
    正是這一切的不可知,給予了宗教和神話傳說以發展的空間,宗教以來世、天堂、地獄之說哄著凡人,讓他們不再重視當世的享樂和權力,反而著眼於虛無縹緲的來世因果。神話傳說則是凡人們自己發展出來的,是在蒙昧階段對於世界的自由想像,往往代表了先民們的某些願望和觀念。凡人之上,尚有皇帝。
  • 未來講堂|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誦讀:許戈輝
    朱熹十九歲中進士,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為官清正,倡興書院。寧宗時,因直言極諫,被誣去職,此後退居講學終老。長年廣注典籍,於經學、史學、文學、樂律、自然科學等領域皆有建樹,著述繁多,融匯儒、釋、道諸家而自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致力教育,深受後世推崇,評為「理學正宗」,尊稱為繼孔孟之後的第三聖人。
  • 《紅樓夢》最霸氣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字,盡顯賈雨村梟雄本色
    甲戌本脂批對賈雨村的中秋感懷有這樣的一句批語: "這是第一首詩,後文"香奩"、"閨情"皆不落空,餘謂雪芹撰此書中,亦為傳詩之意。" 說曹雪芹有借《紅樓夢》傳詩之意,而曹雪芹將第一首詩給了賈雨村,可見賈雨村的重要性,更說明曹雪芹心目中,賈雨村是非常有才的一個人物。
  • 朱熹最有哲理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有深意,每個人至少要認真讀一次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理學思想對於後世產生了要極為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明清兩朝,所以他也是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後,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除了是一位思想家,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同樣有很多膾炙人口經典的詩作流傳於世,其中最經典的要數《春日》,這首詩情感細膩,寫出了不一樣的春色美景
  • 楊萬裡賞「月季花」的一首詩,短短4句語言平淡,卻讓人想念老家
    一直到今天,讀到這首寫月季的詩,漂泊在外的孩子,突然明白了什麼叫做故園之思。也明白了古代那些羈旅行役的詩,藏了多少遊子的熱淚。【臨其詩境】詩的作者是楊萬裡,宋代詩人中很出眾的一個,在當時唐宋詩歌幾乎已經遍及的小角落裡,自成一家,受到了當時人們的,也被後世的人們喜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