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李清照是古代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且在百花齊放的宋代詞苑中,獨樹一幟,自成一家,人稱「易安體」。然而在詞苑中的超高成就,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卻是掩蓋了她在詩壇的璀璨光芒。即有著「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雖然所存詩作不多,但可以說每一首都是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與李清照詞作的哀婉悽美不同,李清照的詩作,即便寫愁,也都充滿豪氣和壯闊。如李清照的代表詞作之一《武陵春·春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炸錳舟,載不動許多愁」,就寫得極為哀婉悽美。
而在同一時期、同一地點,同樣是寫「愁」的詩作《題八詠樓》,卻是僅看開篇兩句「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就能感受到豪氣不輸男兒,讓人熱血沸騰。《題八詠樓》是李清照避難金華期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與《武陵春》的身世之愁不同,這首詩主要是抒發了她對國事的憂愁。
《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
首先,詩的前兩句「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即像八詠樓這樣千古風流的臨觀勝地,留給後人的不但不再是文人墨客的逸興壯採,甚至也不再是沈約似的個人憂愁,而是為大好河山落入敵人之手的家國之愁。「八詠樓」,原名元暢樓,南朝齊隆昌年間(公元五世紀末)東陽郡太守沈約所建。宋太宗至道年間更名八詠樓,與雙溪樓、極目亭同為婺州(今浙江金華)臨觀勝地。
但李清照登臨八詠樓的時候,顯然不是去欣賞風景名勝的,而是悲嘆宋室之不振,慨嘆江山之難守。因為繼汴京淪陷、北宋滅亡之後,南宋朝廷建康、杭州也一度失守,眼下的臨安,則又一次受到了金、齊合兵進犯的嚴重威脅。可是南宋朝廷卻只知討好敵人,不思進取。就如同林升在《題臨安邸》中所說:「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而年過半百、孑然一身的李清照,經歷了國破家亡,看到了生靈塗炭、物是人非,所以此情此景讓她感慨萬千,於是便有了「江山留與後人愁」之句,來抒發心中的大苦、大悲、大愁。因此李清照的這首詩,也可以說是一首愛國詩,蘊含著一種既宛轉又深邃的愛國情懷。而身為讀者的我們,讀到此句的時候,也難免會熱血沸騰,為南宋朝廷的不作為所憤慨。
然後,詩的後兩句「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即金華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裡,它的戰略地位足以影響江南十四州的存亡。這兩句詩的潛在意思,也就是說如果南宋朝廷再不重視,江南的大好河山也就沒有安全保障了。由此可見,李清照內心對國事的憂愁,對收復失地的渴望,以及對宋室之不振的哀嘆。
縱觀李清照的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4句,但是它的恢宏氣勢,卻是歷時八百多年,在今天讀來仍然能夠撼動人心。看多了李清照的婉約詞作,再看這首豪氣之作,是不是別有一番感受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