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是知識分子最佳的一條政治出路。唐代許多著名詩人都曾在科場奮鬥過,並寫下了大量與科舉考試相關的詩歌。這些詩歌可細分為赴舉自述詩、登科抒懷詩、落第志感詩、送人赴舉詩、賀人及第詩、慰人 落第詩以及省試詩等,形成了流傳詩壇千年的「科舉詩」這一詩歌門類。
科舉制度對士子一生命運有著巨大影響。俗話說「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登第是士子實現人生價值的捷徑,無數士人為此 「十年磨一劍」 ,以求登科及第。一旦榜上有名,便可「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因此一旦金榜題名,絕大多數人都會有意氣風發之感,在其欣喜之態 、 得意之狀乃人之常情。在這種激動的心情下,他們在詩歌中抒發春風得意 、志滿意得之情是人性的普遍反映。
登科詩
唐朝科舉放榜後,新進士要大宴於曲江亭,謂之「曲江會」 。這些天之驕子以飽蘸狂喜之情的筆寫下了不少的宴會詩 。唐代詩人劉滄的 《及第後宴曲江》就用詩歌展示了曲江繁華熱鬧的景色和自己登第後志得意滿之情:」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 紫毫題仙籍 ,柳色簫聲拂御樓。「唐朝狀元裴思謙放榜的當晚就宿於妓院,借妓女之口描繪出了自己及第的欣喜之情: 「銀缸斜背解鳴璫 , 小語偷聲問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染桂枝香」。
最著名的登第詩要數孟郊《登科後》 。孟郊生活的中唐,社會兵戈紛擾,政治動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安史之亂」打破了統治者的安逸,也擾亂了士人平和的心境。在這樣動亂的社會背景下,孟郊這個「性格狷介孤傲,不諧俗流」之人,窮困潦倒,受盡了人生的苦難。
建中二年,31歲的孟郊作了《上河陽李大夫》一詩,幹謁懷州節度使李芃,向表達了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援引的願望,卻如石沉大海。貞元二年,孟郊再次作《上包祭酒》,幹謁當時主持禮部貢舉的國子祭酒包佶,希望得到對方的賞識,依然未能如願。貞元六年,41 歲的孟郊得中鄉貢,次年赴長安參加科舉,但卻不幸落第。貞元九年,孟郊再次參加科舉考試,獻詩《古意贈梁肅補闕》給當時主持科舉考試的梁肅,但仍再次落第。
接連的打擊,讓孟郊憂愁怨憤而又無可奈何,三年後的貞元十二年,孟郊終於登進士第,之後寫出了那首著名的詩作《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詩一開頭就直接傾瀉心中的狂喜 ,以往生活上的困頓與不安已不值一提,今朝金榜題名, 終於揚眉吐氣。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採飛揚的得意之態 , 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
唐朝詩人的登第詩,感情抒發大多比較直露 、 真切,典型地坦露了及第士人驚喜交集 、 百感叢生 、 夜不成寐的情狀 。連白居易登第時也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來表達少年得志的喜悅之情。
「詩有三真:言情慾真,寫境欲真,記事欲真」。只有具有真實的情感的詩歌,才能動人心弦並流傳久遠。孟郊的《登科後》是詩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之作,誠而無偽,毫不矯飾,做到了「真」,因此這首詩便蘊含了藝術的靈魂與真諦。
赴舉詩
一介書生背井離鄉、跋山涉水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其心情往往是很複雜的。及第後的種種好處會使其情緒亢奮、躍躍欲試;錄取的不易,又使其瞻前顧後、憂心忡忡。這是絕大多數應試舉子心理狀態
唐代科舉試的考卷並不糊 名,考試前舉子也可向社會名流、王公大臣及知貢舉者投獻詩文,求得賞識。社會名流也可向知貢舉者推薦,這叫做「通掩」。這種推薦對舉子能否中第關係極大,而找不到王公貴族和名流推薦,成為下層知識分子心中最大的悲哀。
為 了求得應舉的成功,士子們在試前拿著自己的詩文四處幹謁,希望獲得大佬們的賞識。這些詩往往將自己比為 能躍過龍門的鯉魚,乞求受詩者垂施恩惠,自己登科成名後定會象呼風喚雨的龍那樣報答提攜之恩。朱慶餘的那首著名的《 近試上張籍水部 》,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餘此詩投贈的對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張籍。張籍當時以擅長文學而又樂於提拔後進與韓愈齊名。朱慶餘平日向他行卷,已經得到他的賞識,臨到要考試了,還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以公婆考,寫下了這首詩,徵求張籍的意見。全詩以「入時無」三字為靈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時,能否討得公婆歡心,最好先問問新郎,如此精心設問寓意自明,令人驚嘆。
最妙的是,張籍給予了明確的回答。在《酬朱慶餘》中,他寫道:「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這首答詩將朱慶餘比作一位採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們的讚賞,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
落第志感詩
英國詩人雪萊說過:」最甜美的歌,就是傾訴那些最哀傷的思想的」。士人落第後,那種失望、羞愧、怨誹、悔恨以至痛苦,不親歷其中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唐代科舉考試的放 榜時間一般在春二月,所以落第志感詩在描繪春天風物景色的同時,往往直抒胸臆,毫不矯飾,坦露出被科場利刃所穿的心靈,讀來十分哀婉動人,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
很多士人在科舉落第之後,選擇了歸隱之路。隱逸是中國古代文人人文精神的傳統之一,在觀念上崇尚獨善其身 、 高蹈出世的自由人格 。隱逸是高潔人格的表現, 也是士子在仕途失意時的精神港灣。歸隱不僅是諸多落第士子的無奈選擇,而及第後有歸隱之念或選擇歸隱的士人也不在少數 。唐朝田園詩人顧非熊,就用一首《將歸茅山酬群公見送》表達了自己歸隱的志向:「此名誰不得,人賀至公難。素業承家了,離筵去國歡。暮天行雁斷,曉渡落潮寒。 舊隱茅峰下,松根石上盤。」
放棄仕途去歸隱,這些士人的心裡必然會經歷一番痛苦的掙扎 。詩中用 「 暮天、 雁 、 落潮」 等意象勾畫了悲涼的心境, 尾聯並點出自己曾隱居於茅峰下, 自己的隱居志向一直都沒有改變。
落第後羞愧難當、感覺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人也不少。杜荀鶴 的《下第投研知 》「不辭更 寫公卿卷,卻是難修骨肉書」、常建的《 落第長安 》「恐逢故 裡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 春」。都真切地反映了落第者的沮喪神態,將落第士子們刻畫得栩栩如生。
做為落第者的朋友,勸慰落第者不為挫折壓倒,振作精神來年再考的詩歌也有不少。曹鄴用《關試前送進士姚潛下第歸南陽 》勸慰朋友:「莫羨長安佔春者,明年始見故國花」;薛能用《聞李夷遇下第東歸因以寄贈 》中的」吾子莫愁登第晚,古人惟愛賤遊閒「開導朋友,就是想告訴朋友,落第固然是壞事,但也大可不必為落第傷神凋顏。
「言志」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特徵之一,唐代科舉詩由於與作者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負、仕宦前程的實現有著緊密的聯繫,詩中有關人生的感悟便尤為深刻。這些科舉詩是詩人們艱難應考的辛酸記錄,也是他們精神希望的寄託,是他們心靈的棲息之所,是他們宣洩內心苦悶的工具以及排解憂愁怨憤的最佳途徑。
女性科舉詩
因為古代女性被排除在科舉之外,因此女性科舉詩存世不多。清代女詩人席佩蘭,出身科舉世家,作為科場之外頗有才華之才女,席佩蘭看著男子在科舉之途上奔競,心情十分複雜,做了不少有關科舉內容的詩歌,成為古代女性科舉詩的代表人物。
在封建科舉時代,才女、特別是那些與場屋之人有著密切聯繫的女子,對科舉功名往往懷有複雜的情愫。雖然女子無權在八股文章上與男性競技,但在詩歌領域還是可以與男性角逐的。她在乾嘉女性詩壇上,與女詩人錢孟鈿、王採薇等人通過自身的努力,顛覆傳統觀念,聲援袁枚 「俗稱女子不宜為詩,陋哉言乎」的觀點,與男人「一較高下」的念頭通過她的詩歌中難於察覺的遣詞,不經意地流露出來。
席佩蘭與那些滿心期望丈夫「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古代女性不同,她並未把科舉功名作為士子人生追求的全部。所以在丈夫鄉試落第時,她能冷靜客觀地對待,開始了對科舉的反思,她們已經不把科舉及第看成士子價值實現的唯一渠道。
夫貴妻榮是科舉時代的社會常態,在此氛圍中,席佩蘭對科舉卻不甚介懷,其科舉詩中更多的只有名士情結與競技意識。席佩蘭雖為女子,卻有丈夫情懷。「深閨曾未見,放眼膽俱雄」、「比似臨邛高一著,文人不看看英雄」、「況以深閨質,偏衝十月霜。登高非孝子,輕易別家鄉。」這些詩句中皆是席佩蘭的詩歌創作已經走出了閨閣繡房,走向廣闊的生活創作時空的表現。
在《夫子報罷歸以慰之》中,席佩蘭寫道:「君不見,杜陵野老詩中豪,謫仙才子聲價高。能為騷壇千古推巨手,不得制科一代名為標」、「人間試官不敢收,讓與李杜為弟子,有唐重詩遺二公,況今不以詩取士。作君之詩守君學,有才如此足傳矣」。
身為女子,席佩蘭無法參與科舉,但其科舉詩中包含著較為明顯的「名士情結「。她用詩告訴自己的丈夫,即使不能仕進,只要詩才值得稱道,也可成詩人,同樣可以顯身揚名。「人間試官不敢收,讓與李杜為弟子」,顯示了女詩人的卓越識見和不凡胸襟。
這是一首落第勸慰詩,席佩蘭在詩中並未勸說丈夫用心八股,而是以夫君的詩才勉之以激發其信心。科舉競爭激烈,成進士者畢竟少數,一些不愛仕進或「久而不售」者往往容易產生「名士情結」,笑傲於山水煙霞,折衝於詩酒權貴,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女詩人的名士情結是對科舉的反思與背離,卻是追求自由人生之必然,是文化漸趨發達時代文化世家中女性覺醒的表徵。雖然她也理解、支持丈夫參加科舉,卻不希望他一味沉溺於八股科舉中,足見女詩人的過人識見。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一些有識之女性已經開始越出舊思想的藩籬,不再一味地看重科舉功名。特別是在江南文化興盛地區,科舉在世家的堡壘內部孕育著破裂的種子。封建社會到了清代走向式微,時代的嬗變在席佩蘭這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她對科舉的思考,對女性話語權的爭取,說明女性已經開始了思想上的覺醒與反叛。這是席佩蘭科舉詩的最重要價值。
有人說梓的《 儒林外史 》是清代士人追名逐利的」百醜圖「,那麼」科舉詩「便是這一制度下的一部活生生的《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