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詩:男性春風得意之歡歌,女性性別覺醒之號角

2020-12-16 笑語千年

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是知識分子最佳的一條政治出路。唐代許多著名詩人都曾在科場奮鬥過,並寫下了大量與科舉考試相關的詩歌。這些詩歌可細分為赴舉自述詩、登科抒懷詩、落第志感詩、送人赴舉詩、賀人及第詩、慰人 落第詩以及省試詩等,形成了流傳詩壇千年的「科舉詩」這一詩歌門類。

科舉制度對士子一生命運有著巨大影響。俗話說「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登第是士子實現人生價值的捷徑,無數士人為此 「十年磨一劍」 ,以求登科及第。一旦榜上有名,便可「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因此一旦金榜題名,絕大多數人都會有意氣風發之感,在其欣喜之態 、 得意之狀乃人之常情。在這種激動的心情下,他們在詩歌中抒發春風得意 、志滿意得之情是人性的普遍反映。

登科詩

唐朝科舉放榜後,新進士要大宴於曲江亭,謂之「曲江會」 。這些天之驕子以飽蘸狂喜之情的筆寫下了不少的宴會詩 。唐代詩人劉滄的 《及第後宴曲江》就用詩歌展示了曲江繁華熱鬧的景色和自己登第後志得意滿之情:」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 紫毫題仙籍 ,柳色簫聲拂御樓。「唐朝狀元裴思謙放榜的當晚就宿於妓院,借妓女之口描繪出了自己及第的欣喜之情: 「銀缸斜背解鳴璫 , 小語偷聲問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染桂枝香」。

最著名的登第詩要數孟郊《登科後》 。孟郊生活的中唐,社會兵戈紛擾,政治動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安史之亂」打破了統治者的安逸,也擾亂了士人平和的心境。在這樣動亂的社會背景下,孟郊這個「性格狷介孤傲,不諧俗流」之人,窮困潦倒,受盡了人生的苦難。

建中二年,31歲的孟郊作了《上河陽李大夫》一詩,幹謁懷州節度使李芃,向表達了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援引的願望,卻如石沉大海。貞元二年,孟郊再次作《上包祭酒》,幹謁當時主持禮部貢舉的國子祭酒包佶,希望得到對方的賞識,依然未能如願。貞元六年,41 歲的孟郊得中鄉貢,次年赴長安參加科舉,但卻不幸落第。貞元九年,孟郊再次參加科舉考試,獻詩《古意贈梁肅補闕》給當時主持科舉考試的梁肅,但仍再次落第。

接連的打擊,讓孟郊憂愁怨憤而又無可奈何,三年後的貞元十二年,孟郊終於登進士第,之後寫出了那首著名的詩作《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詩一開頭就直接傾瀉心中的狂喜 ,以往生活上的困頓與不安已不值一提,今朝金榜題名, 終於揚眉吐氣。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採飛揚的得意之態 , 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

唐朝詩人的登第詩,感情抒發大多比較直露 、 真切,典型地坦露了及第士人驚喜交集 、 百感叢生 、 夜不成寐的情狀 。連白居易登第時也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來表達少年得志的喜悅之情。

「詩有三真:言情慾真,寫境欲真,記事欲真」。只有具有真實的情感的詩歌,才能動人心弦並流傳久遠。孟郊的《登科後》是詩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之作,誠而無偽,毫不矯飾,做到了「真」,因此這首詩便蘊含了藝術的靈魂與真諦。

赴舉詩

一介書生背井離鄉、跋山涉水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其心情往往是很複雜的。及第後的種種好處會使其情緒亢奮、躍躍欲試;錄取的不易,又使其瞻前顧後、憂心忡忡。這是絕大多數應試舉子心理狀態

唐代科舉試的考卷並不糊 名,考試前舉子也可向社會名流、王公大臣及知貢舉者投獻詩文,求得賞識。社會名流也可向知貢舉者推薦,這叫做「通掩」。這種推薦對舉子能否中第關係極大,而找不到王公貴族和名流推薦,成為下層知識分子心中最大的悲哀。

為 了求得應舉的成功,士子們在試前拿著自己的詩文四處幹謁,希望獲得大佬們的賞識。這些詩往往將自己比為 能躍過龍門的鯉魚,乞求受詩者垂施恩惠,自己登科成名後定會象呼風喚雨的龍那樣報答提攜之恩。朱慶餘的那首著名的《 近試上張籍水部 》,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餘此詩投贈的對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張籍。張籍當時以擅長文學而又樂於提拔後進與韓愈齊名。朱慶餘平日向他行卷,已經得到他的賞識,臨到要考試了,還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以公婆考,寫下了這首詩,徵求張籍的意見。全詩以「入時無」三字為靈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時,能否討得公婆歡心,最好先問問新郎,如此精心設問寓意自明,令人驚嘆。

最妙的是,張籍給予了明確的回答。在《酬朱慶餘》中,他寫道:「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這首答詩將朱慶餘比作一位採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們的讚賞,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

落第志感詩

英國詩人雪萊說過:」最甜美的歌,就是傾訴那些最哀傷的思想的」。士人落第後,那種失望、羞愧、怨誹、悔恨以至痛苦,不親歷其中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唐代科舉考試的放 榜時間一般在春二月,所以落第志感詩在描繪春天風物景色的同時,往往直抒胸臆,毫不矯飾,坦露出被科場利刃所穿的心靈,讀來十分哀婉動人,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

很多士人在科舉落第之後,選擇了歸隱之路。隱逸是中國古代文人人文精神的傳統之一,在觀念上崇尚獨善其身 、 高蹈出世的自由人格 。隱逸是高潔人格的表現, 也是士子在仕途失意時的精神港灣。歸隱不僅是諸多落第士子的無奈選擇,而及第後有歸隱之念或選擇歸隱的士人也不在少數 。唐朝田園詩人顧非熊,就用一首《將歸茅山酬群公見送》表達了自己歸隱的志向:「此名誰不得,人賀至公難。素業承家了,離筵去國歡。暮天行雁斷,曉渡落潮寒。 舊隱茅峰下,松根石上盤。」

放棄仕途去歸隱,這些士人的心裡必然會經歷一番痛苦的掙扎 。詩中用 「 暮天、 雁 、 落潮」 等意象勾畫了悲涼的心境, 尾聯並點出自己曾隱居於茅峰下, 自己的隱居志向一直都沒有改變。

落第後羞愧難當、感覺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人也不少。杜荀鶴 的《下第投研知 》「不辭更 寫公卿卷,卻是難修骨肉書」、常建的《 落第長安 》「恐逢故 裡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 春」。都真切地反映了落第者的沮喪神態,將落第士子們刻畫得栩栩如生。

做為落第者的朋友,勸慰落第者不為挫折壓倒,振作精神來年再考的詩歌也有不少。曹鄴用《關試前送進士姚潛下第歸南陽 》勸慰朋友:「莫羨長安佔春者,明年始見故國花」;薛能用《聞李夷遇下第東歸因以寄贈 》中的」吾子莫愁登第晚,古人惟愛賤遊閒「開導朋友,就是想告訴朋友,落第固然是壞事,但也大可不必為落第傷神凋顏。

「言志」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特徵之一,唐代科舉詩由於與作者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負、仕宦前程的實現有著緊密的聯繫,詩中有關人生的感悟便尤為深刻。這些科舉詩是詩人們艱難應考的辛酸記錄,也是他們精神希望的寄託,是他們心靈的棲息之所,是他們宣洩內心苦悶的工具以及排解憂愁怨憤的最佳途徑。

女性科舉詩

因為古代女性被排除在科舉之外,因此女性科舉詩存世不多。清代女詩人席佩蘭,出身科舉世家,作為科場之外頗有才華之才女,席佩蘭看著男子在科舉之途上奔競,心情十分複雜,做了不少有關科舉內容的詩歌,成為古代女性科舉詩的代表人物。

在封建科舉時代,才女、特別是那些與場屋之人有著密切聯繫的女子,對科舉功名往往懷有複雜的情愫。雖然女子無權在八股文章上與男性競技,但在詩歌領域還是可以與男性角逐的。她在乾嘉女性詩壇上,與女詩人錢孟鈿、王採薇等人通過自身的努力,顛覆傳統觀念,聲援袁枚 「俗稱女子不宜為詩,陋哉言乎」的觀點,與男人「一較高下」的念頭通過她的詩歌中難於察覺的遣詞,不經意地流露出來。

席佩蘭與那些滿心期望丈夫「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古代女性不同,她並未把科舉功名作為士子人生追求的全部。所以在丈夫鄉試落第時,她能冷靜客觀地對待,開始了對科舉的反思,她們已經不把科舉及第看成士子價值實現的唯一渠道。

夫貴妻榮是科舉時代的社會常態,在此氛圍中,席佩蘭對科舉卻不甚介懷,其科舉詩中更多的只有名士情結與競技意識。席佩蘭雖為女子,卻有丈夫情懷。「深閨曾未見,放眼膽俱雄」、「比似臨邛高一著,文人不看看英雄」、「況以深閨質,偏衝十月霜。登高非孝子,輕易別家鄉。」這些詩句中皆是席佩蘭的詩歌創作已經走出了閨閣繡房,走向廣闊的生活創作時空的表現。

在《夫子報罷歸以慰之》中,席佩蘭寫道:「君不見,杜陵野老詩中豪,謫仙才子聲價高。能為騷壇千古推巨手,不得制科一代名為標」、「人間試官不敢收,讓與李杜為弟子,有唐重詩遺二公,況今不以詩取士。作君之詩守君學,有才如此足傳矣」。

身為女子,席佩蘭無法參與科舉,但其科舉詩中包含著較為明顯的「名士情結「。她用詩告訴自己的丈夫,即使不能仕進,只要詩才值得稱道,也可成詩人,同樣可以顯身揚名。「人間試官不敢收,讓與李杜為弟子」,顯示了女詩人的卓越識見和不凡胸襟。

這是一首落第勸慰詩,席佩蘭在詩中並未勸說丈夫用心八股,而是以夫君的詩才勉之以激發其信心。科舉競爭激烈,成進士者畢竟少數,一些不愛仕進或「久而不售」者往往容易產生「名士情結」,笑傲於山水煙霞,折衝於詩酒權貴,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女詩人的名士情結是對科舉的反思與背離,卻是追求自由人生之必然,是文化漸趨發達時代文化世家中女性覺醒的表徵。雖然她也理解、支持丈夫參加科舉,卻不希望他一味沉溺於八股科舉中,足見女詩人的過人識見。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一些有識之女性已經開始越出舊思想的藩籬,不再一味地看重科舉功名。特別是在江南文化興盛地區,科舉在世家的堡壘內部孕育著破裂的種子。封建社會到了清代走向式微,時代的嬗變在席佩蘭這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她對科舉的思考,對女性話語權的爭取,說明女性已經開始了思想上的覺醒與反叛。這是席佩蘭科舉詩的最重要價值。

有人說梓的《 儒林外史 》是清代士人追名逐利的」百醜圖「,那麼」科舉詩「便是這一制度下的一部活生生的《儒林外史》。

相關焦點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中間人」在某些玻里尼西亞文化中有其傳統地位,而在薩摩亞社會中,「第三類人」扮演著特定的文化角色;傳統上,一個家庭如果缺少足夠的女孩來輔助家務勞動,男性子嗣就會被撫養成「第三類人」,展現出男性和女性的雙重特質。「人妖」指的是泰國和寮國的性別多樣化者,性別多樣性在中國、伊朗、印度尼西亞、日本、尼泊爾、韓國和越南都有文獻記載。
  • 古代科舉文系列,系統空間/穿越重生/性別轉換,強烈推薦
    導讀:大家好,我是刀刀刀,應粉絲的要求,本期推薦的是科舉文系列,三本書都很不錯,希望大家喜歡。另外,小編發現科舉文篇幅都很長啊,科舉之路果然漫長啊,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男主其實也不是真的窮兇極惡之人,在系統和老師的教育下,漸漸懂得道理,重新塑造三觀。小編不得不說男主真的是團寵,不過人家小嘴確實會說話,儘管心裡不一定真的那麼想。文章有女主,不過戲份不多,賢妻良母。
  • 高考後最該讀的一首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南宋詩人在《滄浪詩話》中有這樣一段話: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雖然不完全正確,但這也確實是原因之一。唐朝的科舉考試中最主要的科目有兩個,一是「明經科」,二是「進士科」。
  • 《傾城之戀》:性別意識覺醒的女性,如何解決婚戀的衝突?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是最為讀者津津樂道的經典之一。這部小說講述了歸國華僑範柳原,和寡居在家的白流蘇之間的情愛故事。白流蘇為了嫁給範柳原晉升為富商太太,可謂用盡心機。然而,白流蘇不甘心做情人,從更深層面來說,也表現了她性別意識的覺醒。
  • 杜牧最春風得意的一首詩,大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架勢
    古人一生之喜悅,莫過於此。而對讀書人而言,最為欣喜若狂的便是「金榜題名時」,須知範進中個舉人尚且喜至瘋癲,何況金榜題名進士及第呢!唐代詩人孟郊有一首詩就很形象地表達出金榜題名的喜悅得意:「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春風得意,可謂是及其恰當了!
  • 耽美中的性別想像:純粹的男性之愛,抑或強化的權力關係?
    有趣的是,在對喜愛的男性角色之間的感情進行想像時,腐女們常需要在兩個男性之間劃分與男女性別模式相近的攻受關係。這一關係也是耽美寫作的基礎,一般根據二者在性行為中的關係而劃分,最早在日本女性的寫作中誕生。「攻」可理解為角色男性化的一方,「受」則是女性化的一方,其區分附帶著一系列模式化的行為特徵。
  • 讀孟郊《登科後》詩,帶你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及考進士究竟有多難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代:孟郊《登科後》年已46歲的孟郊第三次赴京參加科考,終於進士及第。放榜之日,欣喜若狂,當即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登科後》。孔子曾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孟郊46歲才進士登第,未免有些晚。
  • 男性婚姻滿意度高於女性,激怒了誰?
    2019,是男女性別對立異常激烈的一年。關於女性權益,網絡上傳說中的「男拳」「女拳」們,在知乎、微博等各大平臺爭吵了整整一年。眼看新年已至,2019結束的前幾天,中國新聞網發布的一則消息,又把這場「性別權益戰」推向了高潮。
  • 八首及第詩詞,寫盡士子們的興奮之情:金榜高懸,春風得意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歷盡困頓,終於在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此時的他守得雲開見月明,苦盡甘來。自有滿心按捺不住的得意欣喜之情,便揮筆寫下了這首別具一格的小詩。尤其是詩中所提到「春風得意」與「走馬觀花」兩個形容高興的成語則更是為人們熟知。《及第後歸覲留別諸同年》:十年常苦學,一上謬成名。
  • 春風得意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唐 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近義詞有:春風滿面、眉飛色舞,反義詞有:愁眉不展、愁眉苦臉,春風得意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形容如願以償,心情歡暢。成語出處:唐 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近 義 詞:春風滿面、眉飛色舞反 義 詞:愁眉不展、愁眉苦臉成語用法: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形容如願以償,心情歡暢感情色彩:中性成語成語正音:得,不能讀作「děi」。
  • 跨性別女性:我的身體裡住著一個女人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跨性別是一個傘式術語,除了包括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性別指定相反的人(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它還可能包括不完全歸屬於傳統上的男性或女性的人(比如是性別酷兒者/非常規性別者,雙性別者、泛性別者、流體性別者、無性別者)。Facebook網站曾列出了56個性別選項,2014年增加至73個。
  • 天天打波利海姆達爾的號角神器解鎖覺醒介紹
    本文小編就將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天天打波利海姆達爾的號角神器解鎖覺醒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天打波利神器目前有9個分別是:安德瓦利之寶,雷神腰帶,海姆達爾的號角,芬裡爾之鎖,雷神之錘,情熱,希爾文,雷沃丁,永恆之槍 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下神器海姆達爾的號角的獲取方式及作用詳解吧 解鎖條件:通關天使波利
  • 2018年山東男女性別比例多少 11地級市男性數量大於女性
    當下男女比例失調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中國的男女比例是116.9:100,男性比女性多3000——4000萬,也就是說中國有三千多萬個光棍。不過近些年來隨著中國人觀念的進步,男女性別比例有所下降,2017年中國男性人口71137萬人,女性人口67871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81。
  • 古代女性的生存境遇:社會的性別結構
    性別結構是指社會當中性別的一個結構安排,那麼在古代社會當中女性到底被安排在社會結構的哪個位置呢?這將決定女性在社會中的身份和地位。一:空間結構從空間結構上講,過去都是一家一戶,戶裡戶外,戶外實際上就是指社會,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公共空間。
  • 【明醫識藥·科學闢謠】女性切除子宮就變成男性了?
    【明醫識藥·科學闢謠】女性切除子宮就變成男性了?而很多人認為,子宮是女性特有的器官,切除子宮就會變成男性。這是真的嗎?闢謠人有男女兩性之分,從醫學觀點出發,性別的劃分方式包括染色體性別、性腺性別、生殖器性別及社會性別等。人的性別主要取決於染色體核型。正常情況下,女性染色體是46XX,男性是46XY,與生俱來,終生不變。
  • 從女性詩歌常創作中,感受自由思維的覺醒
    魏晉時期,女性地位更加低下,但有壓迫的地方就會有反抗,在社會動蕩,朝代更替頻繁的大背景之下,給了女性一個覺醒的機會,女性覺醒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意識,嘗試改變自己長期處於男性附庸的社會地位,她們不用再被迫遵守漢代既定的女性規則,這種對於時代的反抗精神體現在這一時期的女性詩歌中,比如左芬《離思賦》
  • 什麼樣的男性,才願意為女性爭取權益?
    能參與女性議題的男性少之又少,很多時候我們發現男性更像一個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跟上海一位男性朋友討論女性議題的時候,他流露出反感之態,「我不想變得娘炮。」我突然意識到,「娘炮」是阻止很多男人對女性意識覺醒的安全閥,他們不願意參與到女人的話題中,認可女性在某種程度上會有損他們身上的「男子氣概」。
  • 科舉和商業如何改變中國人的空間感?從唐傳奇和明清小說演變說起
    滎陽公子與李娃的相遇的地點正是「風月之地」,而這一場所在鄉土製約下的舉子故鄉是不可能存在的。唐傳奇中的男子與女子都有掙脫束縛的強烈欲望,如《鶯鶯傳》中的主人公崔鶯鶯,她對於愛情的強烈渴望體現了女性的自我覺醒。只有在受到外部強烈刺激之下,人才會產生覺醒意識,而人口大量的流動正是這種刺激的來源。
  • 「轉載」訪談:覺醒女性主義者的迷茫和糾結
    所以我一直認為女性意識的覺醒不是去對抗什麼,而是保護了女性,讓女性成長得更好。聲東擊西:因為您做社會學研究,對女性(權)主義接觸比較多,您自己的「覺醒」是什麼時候?建國以後,性別平等被推進得很快。幾乎所有的女性都要走出家門工作,勞動者最光榮,女性的角色一下子從主內變成了主內、主外同時兼顧。獨立自主的女性角色會慢慢接近過去男性的角色,比如更理性、更有決策力,行動要自由。
  • 荷蘭90後作家獲2020年國際布克獎:自認性別身份介於男性女性之間
    裡耶維爾德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其把自己看作是特殊的性少數群體中的一員——不是跨性別者,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性別,在男孩和女孩之間、女人和男人之間。人們究竟應該稱呼裡耶維爾德為「他」還是「她」?裡耶維爾德自己的選擇是「他們/她們(They/Them)」。說「他寫作」,或者「她寫作」都是不對的,正確的表達是「他們/她們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