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深度報導的新媒體不多,請關注全現在
作者丨後商
全文共 2713 字,閱讀大約需要 4 分鐘
當地時間8月26日,在2020年國際布克獎延期數月後,國際布克獎評委會主席特德·霍奇金森(Ted Hodgkinson)通過直播的方式宣布了最終評選結果。荷蘭作家瑪麗·盧卡斯·裡耶維爾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憑藉《夜晚的不安》(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贏得了最終的嘉許。5萬英鎊的獎金將由裡耶維爾德和該書譯者米歇爾·哈奇森(Michele Hutchison)平分。
裡耶維爾德
29歲的裡耶維爾德,是國際布克獎迄今最年輕的得主。從2016年到2019年的四年間,最年輕的國際布克獎得主當屬阿曼作家約哈·阿爾哈西(Jokha Alharthi),她生於1978年。不過,在另一個布克獎的歷史上,最年輕的得主是當年28歲的紐西蘭作家埃莉諾·卡頓(Eleanor Catton),她於2013年憑藉作品《明》(The Luminaries)摘得布克獎。兩個布克獎如今都是由矽谷億萬富翁、慈善家、作家麥可·莫裡茨(Michael Moritz)和他的妻子哈裡特·海曼(Harriet Heyman)共同創建的非盈利基金 Crankstart 提供基金支持。
裡耶維爾德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其把自己看作是特殊的性少數群體中的一員——不是跨性別者,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性別,在男孩和女孩之間、女人和男人之間。人們究竟應該稱呼裡耶維爾德為「他」還是「她」?裡耶維爾德自己的選擇是「他們/她們(They/Them)」。說「他寫作」,或者「她寫作」都是不對的,正確的表達是「他們/她們寫作」。
小時候,裡耶維爾德覺得自己是個男孩,舉止和穿著也是男性的,但那時的性別是中性的。隨著生理性別逐漸明晰,裡耶維爾德將自己打扮成了女孩。在學校,裡耶維爾德經常受欺負,大家覺得裡耶維爾德是假小子。23歲,裡耶維爾德就把自己名字,從「瑪麗·裡耶維爾德」改成了「瑪麗·盧卡斯·裡耶維爾德」。
2020年國際布克獎獲獎作品
1991年4月20日,裡耶維爾德生於荷蘭北布拉班特省。這個農村家庭有著濃厚的改革宗(加爾文教)信仰。裡耶維爾德對寫作的熱愛,源於對禁忌的反叛,從其對荷蘭藝術家和作家揚·沃克爾斯(Jan Wolkers)的喜愛或許可以看出。從大學輟學後,裡耶維爾德就在烏得勒支的一家奶牛場工作。作家非常熱愛勞作,日常清理馬廄,為奶牛鏟糞,品嘗著勞動和奶牛帶來的幸福。每天早起後,裡耶維爾德的第一件事便是寫作。在《紐約時報》的訪談中,裡耶維爾德表示,「我試圖通過寫作來做同樣的事情,就像我小時候祈禱一樣:希望、渴望和請求一些寬慰。」
得知自己獲得國際布克獎,裡耶維爾德第一時間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分享了這份晚來的驚喜。在 ins 上,裡耶維爾德 po 了一張或許是前不久生日所拍的照片。在這張照片裡,作家本人正在對著一根蠟燭許願。獲獎後,作家說自己像一頭長了七個乳房的母牛一樣飄。裡耶維爾德很喜歡牛。隨後,裡耶維爾德發表了自己獲獎感言,向讀者、也向自己表示,要在這個世界顛倒的時候,去書寫,去輸,去愛,最緊要是堅持到底。
顯然,《夜晚的不安》是裡耶維爾德的自傳體小說。它不是一部情節驅動的小說,倒有點像巴洛克味道的散文詩。故事取自裡耶維爾德的私人生活。當年12歲的哥哥,在上學路上被公交車撞死。從那以後,家庭分崩離析了。在小說中,哥哥 Matthies 葬身冰窟,而在不久前,敘述人和主角妹妹 Jas(荷蘭語「夾克」的意思)因為小摩擦輕率地祈禱上帝帶走 Matthies。Matthies 死後,這個家庭在死亡、性、宗教中相互禁錮和折磨,宗教禁忌、動物虐待、性遊戲、死亡幻想輪番登場。女孩們和男孩們玩著過火的性虐,像他們牛圈裡的牲畜一樣——在這裡,人和動物的界限是模糊的。她的父親盤問孩子們聖經的知識,她的母親也最鍾愛禮拜日,裸體對他們來說就像飛進口中的果蠅,需要很快吐掉。Jas 穿上女色夾克,再也沒有脫下。她害怕一切黑暗的存在,從蚊子到上帝。她在故事中不斷重複著,「爸爸媽媽是要吃掉我們的害蟲嗎?」
評委們稱,《夜晚的不安》是所有這些書籍中最令人激動的,它是如此真誠,它揭示了一些我們從未發現的東西。評委會主席泰德·霍奇金森認為,這部作品喚醒了一個羞恥和救贖的童年。
現居阿姆斯特丹、翻譯荷蘭文學的英文譯者米歇爾·哈奇森認為,翻譯是最親密的行為。在翻譯書中一些恐怖的段落和亂倫的情節時,她不得不將其放在一天的工作前半段時間,以防做噩夢。
裡耶維爾德在朗誦
裡耶維爾德首先是一個詩人。處女詩集《小牛胎膜》(Kalfsvlies)獲得了鹿特丹國際詩歌節的C. Buddingh』-prijs。其中幾首詩由 Sarah Timmer Harvey 翻譯,發表在《漸近線》網站。這些詩歌充滿內在的節奏和緊張,語句很長,音節堆積在一起。它們多是一個事件、一次探索、一番對現有狀態的打破。追隨詩句,我們感受到困境和幽暗在變大,與此同時,那個「我」呼吸而向前傾,這最終改變了事態。「來吧,但不要那麼赤裸,肉體生來是陌生的/但請讓我撫摸你——他們說,這是故事的開始——這是允許的」,作家在其中一首詩這樣結尾。這些詩歌,既幼稚又智慧。
在獲得國際布克獎前,儘管裡耶維爾德的兩種類型的處女作都獲得了不錯的反響,《夜晚的不安》在荷蘭甚至還是一本暢銷書,作者還是對寫作抱有一點悲觀。「一個有作家的家庭是不幸的」,裡耶維爾德表示。目前,裡耶維爾德正在進行下一階段的創作,詩歌和小說同時進行。這部《夜晚的不安》,作者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
此前,國際布克獎公布了短名單,入圍的除了裡耶維爾德的作品還有墨西哥作家費爾南達·梅爾喬(Fernanda Melchor)的《颶風季》(Hurricane Season)、阿根廷作家加布裡埃拉·卡貝佐·卡馬拉(Gabriela Cabezón Cámara)的《中國鋼鐵夫人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China Iron)、伊朗作家肖科菲·阿扎爾(Shokofeh Azar)的《綠樹的啟示》(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Greengage Tree)、日本小說家小川洋子的《記憶警察》(The Memory Police)、德國作家丹尼爾·凱爾曼(Daniel Kehlmann)的《泰爾》(Tyll)。這些作品,都是由獨立出版社出版的。
2020年國際布克獎短名單
小川洋子的《記憶警察》是一部1994年的作品。書中的故事在今天看來很尋常,在一座島嶼上警察會清除居民的記憶。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反烏託邦小說。小川洋子是今日的日本文壇中少見的在世界文學中有著響噹噹聲望的作家。她的作品常常直面生死,這或許與她本人信仰金光教有關。現在的她不需要再照顧兒子,她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到寫作中。
《颶風季》開始於一個謀殺故事,涉及政治和女性生存。《中國鋼鐵夫人歷險記》是一次對高喬史詩《馬丁·菲耶羅》 重寫。《綠樹的啟示》敘述的是13歲女孩亡靈從伊斯蘭革命中逃亡的故事。《泰爾》取自於中世紀德國民間傳說。在入圍短名單的作品中,六部中有五部是女性作家創作和翻譯的。某種意義上,這意味著在今日的文學中,危機更多的是男性而非女性。
近年來,包括國際布克獎在內的一些國際文學獎項,常常被詬病為過於政治正確。實際情況恐怕並非如此,政治正確只是其中一面。更為重要的是,文學在變得越來越具有人道主義關懷,越來越具有普世主義基調,以及越來越年輕化。作為讀者的我們應該拋棄對於議題的偏見,承擔必要的探索和必要的責任——閱讀在今日是一種更為重要的責任。
全現在原創稿件。歡迎轉載,請後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