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認同障礙:男女之間,我是第三種性別

2020-12-05 李建學心理諮詢

一次同學聚會,十年不見的女同學美月,出現在昔日好友面前。

可是,這個美月,變成了聲音粗啞、肌肉結實的……男人?

「我是個男人,從很久以前,從認識你們之前就是。」美月的話,像是一枚炸彈。

大家清楚地記得,美月,是個女人。

東野圭吾的小說《單戀》,為我們展現了另一個世界。

美月身為女子,卻有著一顆男人心。她從小就覺得「自己的靈魂被放錯了身體」,不喜歡女孩的服飾和遊戲。美月認為自己本應該是男孩,因此不斷地在尖銳的痛苦中煎熬。

為了不讓父母難過,她假裝自己和普通女孩一樣,穿上裙子、玩女孩子的遊戲、像女孩子一樣說話。

她單戀著自己的閨蜜理莎子,理莎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異性戀者,最後嫁給了同社的橄欖球健將。

美月心中明白,自己的單戀根本毫無希望。萬念懼灰的她,拼命強迫自己接納女人的身份,結婚生子。

然而,結婚生子沒能讓美月成為女人,反而更加意識到肉體和精神的格格不入。

「假裝是女人」的痛苦襲卷了一切,終於到了令她難以忍受的地步。美月拋夫棄子,離家出走,開始嘗試「荷爾蒙療法」,想讓自己身為男子在這個社會上活下去。

可是,即便是身為男子,她的內心始終對自己的性別懷有疑慮和不安。

在一系列事件之後,她終於意識到,自己並非絕對的女性,也非絕對的男性。

她的性別仿佛處於南極和北極的中間點,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性別認同障礙」

作為這樣的一個人,她到底該何去何從?

何為女人?何為男人?

我們都知道,雖然人的生理性別只有兩種,但這並不代表世界上只存在兩種性別,也不是所有人的心理性別都會跟自己的生理性別保持統一。

什麼是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就是你的大腦覺得你是什麼性別的、你是誰,以及你想讓別人看見什麼樣的你。

有些人很幸運,他們大腦所認同的性別,和他們生理的性別是一樣的,所以他們可以自如地在社會中扮演自己的性別角色。我們把性別認同和生理性別一致的人稱為順性別人群(Cisgender)。

然而,有另外一部分的人,他們的生理性別可能是男性或者女性,然而他們的大腦卻一直認為他們是相反的性別,或者什麼性別都不是,或者什麼性別都是,這樣的人群就是跨性別人群(Transgender,也就是LGBT裡面的T)。

在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ICD-11(國際疾病分類-11)中,性別認同障礙/跨性別,(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ender Dysphoria),正式更名為「性別不一致」(GenderIncongruence)。

性別不一致的表現是:

(1)反覆強調自己想成為另一性別,或堅持認為自己就是另一性別;

(2)堅持穿典型的異性服裝。如男孩喜歡穿裙子,女孩喜歡穿西裝;

(3)強烈地希望參加典型的另一性別的遊戲及娛樂;

(4)希望自己像另一性別那樣地生活,或要求他人如此對待,或深信自己具有另一性別的典型感受和反應。

但即使符合以上四條,也不一定就說明孩子真的性別不一致。

金星撞火星的主持人金星,就是非常著名的「跨性別人」,從男性的生理性別變成了女性。

然而,跨性別人群不一定是變性人,因為有相當一部分的跨性別人可能並不想要改變他們的生理性別。

一個跨性別者需要承受性別和性別表達帶來的不舒適,以及社會的歧視和壓力,是遠遠超過一個普通人的,要想獲得和他人一樣的成就,所付出的努力,也要遠超常人。

除了親戚朋友的極力反對,他們只能以委屈自己的方式遭受性別不符的痛苦,多數人也同時患上抑鬱症、焦慮症。

許多跨性別者嘗試著獲得社會的接納和理解,最終只落得徒勞無功的下場,終其一生都在空虛迷惘與他人的冷眼中掙扎。

很多父母當得知自己的孩子想要改變自己的性別時,內心是有多麼的不安和焦慮,建議可以和孩子一起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最終確定他的身份。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把兒童性別守恆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性別標誌。

早期的學前兒童能正確標誌自己以及他人的性別。但這時的兒童對性別的認識是根據外部的、表面的特徵,如頭髮長度、服飾等。將一個玩偶的服飾或髮型改變後,兒童認為它的性別改變了。

第二階段:性別固定。

這時的兒童對性別的「守恆性」有了一定的理解,如知道男孩將來要長成男人,女孩將來會長成女人,但他們仍相信改變服飾、髮型等就能導致性別轉換。

第三階段:性別一致性。

幼兒園大班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開始確信了性別的一致性,他們知道即使一個人「穿錯了衣服」,也不會改變性別。

但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部分人群會出現性別焦慮,不能安然接受自身性別特徵。

也有一些人則是「跨性別」,即一個生物學上確定的男人或女人,卻拒絕自己的性別,堅持認為自己是個異性,甚至不惜動用外科手術以達到目的。

不少男性做完變性手術後悔

澳洲男孩Patrick Mitchell想要變成女孩,對自己男性的身體越來越不滿,漸漸開始患上了抑鬱症,開明的家長支持他,媽媽甚至將自己的雌激素藥物給了當時年僅13歲的Patrick,讓其樣貌更像女生。

在學校,Patrick更是穿起了女裝,一切都向女生靠攏。他把自己完全當成了女生,老師和同學們也將他當做女生對待。

也就是那個時候,Patrick突然意識到,自己並不想變成女生。他覺得自己原先的「男生」性別挺好的。

可是,因為服用了雌激素藥物,Patrick的身形定型在14歲,不會再和其他男生那樣長高長壯。

英國75歲退休空軍諾頓,23年前為了當女人而動了完整的變性手術,鬧得妻離子散,想不到變性後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喜歡女性,後悔不已,「我想和女人發生性關係,但我已沒有『裝備』。」

諾頓希望英國當局能允許他變回男兒身,卻遭拒絕。

……

男性做完手術後悔的案例不在少數,他們做完手術後才發現自己並非真正喜歡做女人,只是當時不覺著自己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覺著另一種性別也許自己會表現得更好。

青春期孩子對於性的認知處於探索階段

我們需要尊重每個人的性別認同,也不應該過分「幹涉」甚至強迫對方改變自己的「性別」。

但,很多孩子對人生還缺乏清晰成熟的認知。

雖然孩子的性別角色意識從3歲以後就開始建立了,但真正形成性別角色意識是在進入青春期之後。

一項研究表明,被診斷為性別不一致的孩子,在10-13歲時是最關鍵的分水嶺。

孩子們在這個時候要麼會增加跨性別的想法,要麼會開始逐漸減少並放棄跨性別的想法。

個體在青春期時,人格處於非常不穩定的時期,孩子對於性的認知處於探索階段,容易被「帶歪走偏」,受到文化或者觀念的深遠影響。

很多變性男子在青春期沒有建立好一致的性別認同,在男女之間搖擺,或者輕易定性自己為跨性別者,急著將自己「糾正」到正確的性別上。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報導,孩子們的很多所謂的「性別認同困擾」,其實是「身份認同困擾」。其實都是青春期旋渦中常見的情緒。

在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埃裡克森將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分為了八個階段,而青春期就是其中的第五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會面臨一些嚴重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認同,指個體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答案的確立。

一個正確的性別觀首先是在性別上認可自己,為自己是男孩或者女孩感到驕傲和開心。

當一個人無法從內心真正自我認同和接納,迷失和不穩定性就會特別突出,也特別容易出現因逃避當下而選擇變性的行為。

倘若出現困惑,一定先去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幫助,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自己真正達成和解,才是對自己負責最正確的選擇。

相關焦點

  • 筆記|《變態》C12 性和性別認同障礙
    一、基本概念性功能障礙指男性正常性興趣和性能力的反覆缺損;女性反覆地對性交體驗不滿意,往往性交可以完成,但是得不到樂趣。性偏好障礙又稱性變態,是指性心理和性行為明顯偏離正常的形式,並將這種偏離作為唯一的或主要的獲得性興奮、性滿足的方式。
  • 男孩喜歡芭比娃娃被孤立,反性別愛好≠性別認同障礙,別再搞混!
    一、分辨反性別愛好和性別認同障礙的區別首先,父母應當要分辨他到底只是愛好上反性別,還是從根本上不認同自己的性別。如何分辨呢?主要看這4點:1、反性別愛好的人並不會否認自己的性別,而性別認同障礙者有著強烈的「變性」欲望,且很堅持,不會輕易改變。2、反性別愛好的人只是喜歡偏向於異性的東西,在愛好上有所區別。而性別認同障礙者,牴觸本身性別的一切服飾、裝扮。
  • 伊能靜兒子扮「女裝」,家長:可能是「性別認同障礙」
    但是,又有網友表示不贊同:這是因為單親產生了「性別認同障礙」嗎?單親和性別認同障礙,這兩個關鍵詞成為了大家爭論的重心。單親:很好理解,但筆者並不認為父母離異就能夠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離異只是父母雙方的選擇,只是婚姻關係是否存續的問題,這並不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不影響父母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更不影響男孩子身上的男子氣概(除非在這期間父愛缺失)!性別認同障礙:通俗來講就是孩子對於性別的認知模糊不清,男孩子沒有男子氣概,喜歡「女氣」的物品或者喜歡扮「女生」;女孩子沒有柔若無骨,喜歡剃短頭髮,扮男裝。
  • 性別認同障礙者,如果男生背黑書包女生背紅書包,他們背什麼書包
    東野圭吾的《單戀》就將目光瞄向了這一小部分人——性別認同障礙者。書中的日浦美月在闊別多年後重新回到朋友身邊時,已然換了一副模樣,她的嗓音變得低沉沙啞,身上的肌肉結實發達,與此同時,她還帶來了讓人大跌眼鏡的消息——她殺人了。
  • 臺灣人妖網紅自曝患有性別認同障礙,曾害怕因性別問題被學校處分
    隨後Kiwebaby小聲回答道:「我是男生。」老師的一句「下次你要說清楚啊」讓Kiwebaby感到前所未有的害怕,他擔心因為性別問題被學校處分。其實Kiwebaby沒有做錯什麼,但因為老師的質問,他開始緊張、不知所措,很想向老師道歉:「是我沒告知性別,造成您的困擾。」
  • 心理學家:性別認同障礙就一定是同性戀嗎?也許跟你想的不一樣
    這也包括了雙性戀,跨性別群體,通過在二戰期間破譯了納粹德國軍事密碼的數學天才計算機科學奠基人之稱的圖靈,他的親身遭遇就可以知道當時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在1952年1月初圖靈在電影院門口遇到一個叫穆雷的19歲青年,圖靈對他一見如故,邀請他到家中過夜。
  • 女裝大佬現已成潮流,父母要警惕「性別認同障礙」,幫男孩子把好關
    女裝大佬現已成潮流,父母要警惕"性別認同障礙",幫男孩子把好關導語電子產品的普及雖然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幫我們解決了很多生活難題。可是它也有一定的弊端,有的孩子成了網癮,瘋狂的迷戀網路遊戲耽誤了學業。所以在女裝大佬成潮流的今天,家長們一定要警惕男孩的性別認同障礙,最好是幫男孩子們把好關。何為性別認同障礙?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的孩子在長到三歲時,都會潛意識表現出自己的性別方面。
  • 女裝大佬成潮流,家長要警惕「性別認同障礙」,幫男孩子把好關
    從小就認為自己是女孩子,會偷穿媽媽的高跟鞋,也會用化妝品來修飾自己的容貌,看到女孩子的漂亮裝扮,艾比非常的欣賞,最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自己女性的裝扮艾比只是個例,有不少男孩子也加入了女裝大佬隊伍中來,當女裝大佬成為潮流趨勢,小孩子在接收這些訊息的時候,難免會缺乏辨別能力,出現盲目崇拜,跟風模仿的情況,作為家長要警惕孩子的性別認同障礙
  • 簡單聊聊什麼是性別和性取向
    如果你對性、性別方面存在著諸多困惑,這本書絕對能幫助你答疑解惑。下面藉助書中的內容,簡單聊聊性別和性取向。性別的三種理解我們日常習慣了男女的二元區分,以為世界上除了男人就是女人了。然而,這其實是僅僅根據一個人的生理性別做出的區分。除了從生理角度去理解性別之外,也有從心理角度對性別做出的區分。
  • 美國33歲「男子」懷二胎引熱議:性別認同障礙和家庭教育緊密相關
    還有的說,性別認同障礙不等於同性戀,凱登認為自己應該是男的,但並不喜歡女的,這本身沒毛病。其實,凱登兩口子跟一些父母比,已經相當盡責了,相信他們的女兒會一直健康快樂地成長下去的。有網友提到了性別認同障礙,確實有不少孩子存在過這樣的問題。性別認同障礙又叫性別認知障礙或性別焦慮症,指的是人們打心底不承認自己的性別,認為自己應該屬於另外一種性別,它有兩個特點,分別是性別焦慮(既不喜歡自己的性別)和對變成另一種性別的渴望。
  • [青春期心理]中學生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這些年來在中學生校園出現了一種奇怪的景象,就是不少男生或女生以「好基友」互相稱呼,更有甚者有的男生或女生模仿特定群體裡的人向同性表達愛意,不明真相的青少年學生對此既好奇又羨慕——誰不喜歡叛逆的感覺呢?
  • 如何判斷自己是一個跨性別者?
    從生理角度看性別男性和女性有哪些生理區別呢?首先就是從嬰兒出生階段就呈現的自然屬性,與人的生殖直接相關。這個被稱為第一性徵,男女的第一性徵差別很大,主要是男女的性別器官差異。決定因素是染色體,人體細胞中的第23對染色體決定了性別。XY是男性,而XX是女性。在Y染色體上面有一個基因會導致生殖腺產生睪丸酮,一種男性激素。而第23對染色體是XX的話,就不會產生男性激素,會導致胚胎向女性生長。從心理角度看性別心理角度怎麼看性別呢,這跟今天這個問題很有關係。
  • 日劇中日益模糊的性別界限
    《我在麻理體內》並沒有讓演員跨性別演出,而是通過大量內心獨白,展現了一個青春期女生對於性別的困惑,這種困惑甚至讓她產生了不同的人格,原本的自我消失,而變成了平時觀察到的一個廢柴大學生,身體是女生,但是心理認定自己為別的男生,進而在和女同學的交往中產生了一種超越女生之間友誼的感情,故事對於心理和性別認識描寫非常深入。
  • 孩子性別認同障礙有哪些表現?巧用3個小妙招,化解孩子異裝尷尬
    不僅是因為他們對性別的判斷模糊,更是因為這樣打扮可以獲得別人的喜愛和關注。這樣的行為和心理很容易導致孩子患上「性別認同障礙」的心理疾病。患有這種心理疾病的人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習慣性地否認自己原先的性別,努力在穿著和行為上模仿異性。
  • 二次元世界的第三種性別,你知道是什麼嗎?
    眾所周知,人類的性別分為男女,動漫中的性別設定也基本是這樣。可是,有一部動畫,卻硬生生的創造出了第三種性別,而且還被大家廣泛接受,這部動畫就輕改動畫《笨蛋 測驗 召喚獸》。文月學園分班制度是依據成績高低分配到A~F班,也就是說F班是學園成績最差的學生聚集地。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什麼是跨性別?真的可以治療嗎?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什麼是跨性別?跨性別(Transgender)通常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這是一種精神醫學上的分類定義,通常用來解釋與變性或異性裝扮癖相關的情況。
  • 歧視跨性別者?安妮玫瑰你錯了!
    這時候,安妮玫瑰跳出來了,她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吻說著這樣的話:「我怎麼看你都像女生」「可以出示一下你的身份證嗎?」「如果你來戲弄我們,我可以讓網友對你人肉搜索。」其實當我們細心下來便會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跨性別者,他們可能是跨性別泛性戀,可能是無性戀。她們也許和別的女生不太一樣,不喜歡穿裙子塗口紅蓄長發,而是喜歡中性的搭配。他們也許不像其他男生一樣喜歡打籃球,也不喜歡和兄弟們拉幫結派放學後一起擼烤串,他們也許戴著美瞳甚至是穿上高跟鞋。
  • Nat Commun:揭示跨性別和性別多樣化與自閉症的關係
    自閉症是一組神經發育疾病,其特徵是社交功能障礙、異常重複的行為和狹隘的興趣,以及非典型的感覺敏感性。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全球約有1%的人口患有自閉症,且男性患病率約是女性的4倍。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性別的認識,這種認識可能與出生時所具有的性別一致或不一致有關,包括「順性別」*、「跨性別和性別多樣化」**。
  • 性別認同障礙漫畫《不可解なぼくのすべてを》是男是女很重要嗎?
    「這麼可愛一定是男孩子」如今偽娘已經成為ACG中的一種重要元素,而非單純附庸於BL之下,「明明身體是男的,卻想穿女裝」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些是想成為女孩子,有些是認為女裝比較好看,有些是因為喜歡上異性戀男生,有些則是因為性別認同障礙
  • 「兒子幼兒園回來後坐著尿尿」了解後是男女混廁,寶寶的性別意識...
    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就順口問了幾句,沒想到兒子說「我看見旁邊的女生就是蹲著尿尿的,有些男孩也是!」了解後得知幼兒園的廁所是不分男女的,只有帘子遮擋住跟小區裡其他的寶,媽了解情況,發現就連甲級乙級的公辦幼兒園也有這種情況,這樣真的好嗎?小小值找到了一個街頭採訪的視頻,聽聽現在的家長對男女不分廁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