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同學聚會,十年不見的女同學美月,出現在昔日好友面前。
可是,這個美月,變成了聲音粗啞、肌肉結實的……男人?
「我是個男人,從很久以前,從認識你們之前就是。」美月的話,像是一枚炸彈。
大家清楚地記得,美月,是個女人。
東野圭吾的小說《單戀》,為我們展現了另一個世界。
美月身為女子,卻有著一顆男人心。她從小就覺得「自己的靈魂被放錯了身體」,不喜歡女孩的服飾和遊戲。美月認為自己本應該是男孩,因此不斷地在尖銳的痛苦中煎熬。
為了不讓父母難過,她假裝自己和普通女孩一樣,穿上裙子、玩女孩子的遊戲、像女孩子一樣說話。
她單戀著自己的閨蜜理莎子,理莎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異性戀者,最後嫁給了同社的橄欖球健將。
美月心中明白,自己的單戀根本毫無希望。萬念懼灰的她,拼命強迫自己接納女人的身份,結婚生子。
然而,結婚生子沒能讓美月成為女人,反而更加意識到肉體和精神的格格不入。
「假裝是女人」的痛苦襲卷了一切,終於到了令她難以忍受的地步。美月拋夫棄子,離家出走,開始嘗試「荷爾蒙療法」,想讓自己身為男子在這個社會上活下去。
可是,即便是身為男子,她的內心始終對自己的性別懷有疑慮和不安。
在一系列事件之後,她終於意識到,自己並非絕對的女性,也非絕對的男性。
她的性別仿佛處於南極和北極的中間點,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性別認同障礙」。
作為這樣的一個人,她到底該何去何從?
何為女人?何為男人?
我們都知道,雖然人的生理性別只有兩種,但這並不代表世界上只存在兩種性別,也不是所有人的心理性別都會跟自己的生理性別保持統一。
什麼是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就是你的大腦覺得你是什麼性別的、你是誰,以及你想讓別人看見什麼樣的你。
有些人很幸運,他們大腦所認同的性別,和他們生理的性別是一樣的,所以他們可以自如地在社會中扮演自己的性別角色。我們把性別認同和生理性別一致的人稱為順性別人群(Cisgender)。
然而,有另外一部分的人,他們的生理性別可能是男性或者女性,然而他們的大腦卻一直認為他們是相反的性別,或者什麼性別都不是,或者什麼性別都是,這樣的人群就是跨性別人群(Transgender,也就是LGBT裡面的T)。
在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ICD-11(國際疾病分類-11)中,性別認同障礙/跨性別,(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ender Dysphoria),正式更名為「性別不一致」(GenderIncongruence)。
性別不一致的表現是:
(1)反覆強調自己想成為另一性別,或堅持認為自己就是另一性別;
(2)堅持穿典型的異性服裝。如男孩喜歡穿裙子,女孩喜歡穿西裝;
(3)強烈地希望參加典型的另一性別的遊戲及娛樂;
(4)希望自己像另一性別那樣地生活,或要求他人如此對待,或深信自己具有另一性別的典型感受和反應。
但即使符合以上四條,也不一定就說明孩子真的性別不一致。
金星撞火星的主持人金星,就是非常著名的「跨性別人」,從男性的生理性別變成了女性。
然而,跨性別人群不一定是變性人,因為有相當一部分的跨性別人可能並不想要改變他們的生理性別。
一個跨性別者需要承受性別和性別表達帶來的不舒適,以及社會的歧視和壓力,是遠遠超過一個普通人的,要想獲得和他人一樣的成就,所付出的努力,也要遠超常人。
除了親戚朋友的極力反對,他們只能以委屈自己的方式遭受性別不符的痛苦,多數人也同時患上抑鬱症、焦慮症。
許多跨性別者嘗試著獲得社會的接納和理解,最終只落得徒勞無功的下場,終其一生都在空虛迷惘與他人的冷眼中掙扎。
很多父母當得知自己的孩子想要改變自己的性別時,內心是有多麼的不安和焦慮,建議可以和孩子一起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最終確定他的身份。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把兒童性別守恆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性別標誌。
早期的學前兒童能正確標誌自己以及他人的性別。但這時的兒童對性別的認識是根據外部的、表面的特徵,如頭髮長度、服飾等。將一個玩偶的服飾或髮型改變後,兒童認為它的性別改變了。
第二階段:性別固定。
這時的兒童對性別的「守恆性」有了一定的理解,如知道男孩將來要長成男人,女孩將來會長成女人,但他們仍相信改變服飾、髮型等就能導致性別轉換。
第三階段:性別一致性。
幼兒園大班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開始確信了性別的一致性,他們知道即使一個人「穿錯了衣服」,也不會改變性別。
但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部分人群會出現性別焦慮,不能安然接受自身性別特徵。
也有一些人則是「跨性別」,即一個生物學上確定的男人或女人,卻拒絕自己的性別,堅持認為自己是個異性,甚至不惜動用外科手術以達到目的。
不少男性做完變性手術後悔
澳洲男孩Patrick Mitchell想要變成女孩,對自己男性的身體越來越不滿,漸漸開始患上了抑鬱症,開明的家長支持他,媽媽甚至將自己的雌激素藥物給了當時年僅13歲的Patrick,讓其樣貌更像女生。
在學校,Patrick更是穿起了女裝,一切都向女生靠攏。他把自己完全當成了女生,老師和同學們也將他當做女生對待。
也就是那個時候,Patrick突然意識到,自己並不想變成女生。他覺得自己原先的「男生」性別挺好的。
可是,因為服用了雌激素藥物,Patrick的身形定型在14歲,不會再和其他男生那樣長高長壯。
英國75歲退休空軍諾頓,23年前為了當女人而動了完整的變性手術,鬧得妻離子散,想不到變性後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喜歡女性,後悔不已,「我想和女人發生性關係,但我已沒有『裝備』。」
諾頓希望英國當局能允許他變回男兒身,卻遭拒絕。
……
男性做完手術後悔的案例不在少數,他們做完手術後才發現自己並非真正喜歡做女人,只是當時不覺著自己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覺著另一種性別也許自己會表現得更好。
青春期孩子對於性的認知處於探索階段
我們需要尊重每個人的性別認同,也不應該過分「幹涉」甚至強迫對方改變自己的「性別」。
但,很多孩子對人生還缺乏清晰成熟的認知。
雖然孩子的性別角色意識從3歲以後就開始建立了,但真正形成性別角色意識是在進入青春期之後。
一項研究表明,被診斷為性別不一致的孩子,在10-13歲時是最關鍵的分水嶺。
孩子們在這個時候要麼會增加跨性別的想法,要麼會開始逐漸減少並放棄跨性別的想法。
個體在青春期時,人格處於非常不穩定的時期,孩子對於性的認知處於探索階段,容易被「帶歪走偏」,受到文化或者觀念的深遠影響。
很多變性男子在青春期沒有建立好一致的性別認同,在男女之間搖擺,或者輕易定性自己為跨性別者,急著將自己「糾正」到正確的性別上。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報導,孩子們的很多所謂的「性別認同困擾」,其實是「身份認同困擾」。其實都是青春期旋渦中常見的情緒。
在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埃裡克森將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分為了八個階段,而青春期就是其中的第五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會面臨一些嚴重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認同,指個體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答案的確立。
一個正確的性別觀首先是在性別上認可自己,為自己是男孩或者女孩感到驕傲和開心。
當一個人無法從內心真正自我認同和接納,迷失和不穩定性就會特別突出,也特別容易出現因逃避當下而選擇變性的行為。
倘若出現困惑,一定先去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幫助,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自己真正達成和解,才是對自己負責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