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啵啵育兒經(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近幾年網絡文化越來越火熱,隨之而來的是各類小眾內容的創作者的表達者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以「女裝大佬」為例,過去這部分人群的存在只是少數,但隨著網絡中出現的小眾文化種類越來越多,出現次數越來越頻繁,「女裝」文化也被逐漸放大。這類文化不僅對一些成年人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就連很多孩子也深陷其中。
在越來越多的短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父母喜歡將自己家中的男孩子裝扮成女孩子,並且還讓孩子凹成女孩子的造型並拍成視頻放到網絡上。原本這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娛樂行為,但時間久了,被打扮的男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喜愛「女裝」。
不僅是因為他們對性別的判斷模糊,更是因為這樣打扮可以獲得別人的喜愛和關注。這樣的行為和心理很容易導致孩子患上「性別認同障礙」的心理疾病。患有這種心理疾病的人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習慣性地否認自己原先的性別,努力在穿著和行為上模仿異性。
除了男生模仿女生之外,女生越來越男性化也是由於「性別認同障礙」。而這一切都與家長都影響有著很大的關係。
一、孩子出現性別認同障礙的原因
1.在性別認知階段沒有學會認知自我
一般的小孩子在三歲左右就開始產生對性別的認知,此時如果是女孩子就會變得非常愛美,努力模仿媽媽的打扮。
而男孩子的性別認知出現得要比女孩子晚一些,但當他們出現性別認知時,就會有意識地挑選自己的服裝顏色,並且主動和同性的孩子在一起玩。三歲左右是培養孩子性別認知的重要時期,如果這個時期家長依舊不在意孩子的性別意識培養,那麼就會導致孩子的性別意識模糊。
2.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百分之五十性別認知障礙的人是因為遺傳因素而導致的。而很多擁有這種症狀的人則是受到身邊人的影響,比如一個男孩子身邊的玩伴都是女生,時間久了男孩子自然而然也會變得更加女性化。
或者周圍的人群總是對著一個女孩子說男孩子的好處,或者說她的父母希望她是一個男孩子一樣的性格。時間久了這個女孩子的心理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變得更加男孩子氣。
3.家長教育的缺失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比學校中老師對孩子的教育重要得多。但很多父母不僅忽略了孩子的性別教育,而且還有意識地將孩子往異性的方向引導。
比如有的家庭中父母一直希望想要一個男孩子,但家中只有一個女兒的時候,父母就會將女兒往男生的方向培養。比如買的玩具比較男孩子氣,或者平時的打扮比較男孩子氣,總之就是讓女孩子變得不像女孩,男孩同理。
二、家長應該怎麼做?
1.注意平時的細節影響
很多父母在孩子開始產生認知障礙時沒有過多關注,以為只是孩子一時興趣,但當事態變得越來越嚴重的時候,才會發現此時孩子的認知障礙已經沒辦法再糾正。
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父母要頻繁且細心地觀察孩子的行為動向以及興趣方向。而且父母必須要區分清楚孩子的變化究竟是一時的好奇還是性別認知已經出現了偏差。
2.及時糾正孩子的思維
孩子對陌生事物感到好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他們會對異性產生想要了解的好奇,但這種好奇與認知偏差還是有著很大關係。
如果此時孩子問起了關於性別的相關知識和內容,父母也不要因為羞於說出口而拒絕科普教育,這樣會讓孩子對性別產生更加模糊的意識。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也可以有意無意地講起性別差異,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建立性別意識。
3.改變教育方式
有一些父母為了省錢省事或是好玩,經常會給孩子穿上異性的衣服,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尤其是孩子對於性別產生意識之後,這樣的行為非常容易導致孩子認知出現偏差和錯誤,不知道自己究竟屬於哪類性別中的孩子。
父母可以多鼓勵男孩子穿運動裝或是西服這類比較有型的服裝,而女孩子則多是要穿一些好看的裙子,培養對美的認知。
三、總結
很多父母以為對孩子的性別教育是長大之後從進行的,其實不然。性別教育一定要從小做起,才能讓孩子對此形成正確且固定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