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元曲
導讀: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是每個時代留下的文化瑰寶,唐詩宋詞已不必說,那都是我們語文教材裡邊的常客。即使是明清小說,也幾乎耳熟能詳,四大名著,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等。那麼為什么元曲幾乎已經淡出我們的視野了呢,那麼現如今她的傳承又在何處呢?
百度百科: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詩詞曲小說的演變過程
詩聖李白像
其實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樣縱觀全局來分析的話,你會發現,這是一種從高雅到通俗的一種變化,唐詩原本就是統治階級玩的東西,流落民間的也只是打油詩一種,而宋詞是帶有音樂性的一種藝術形式,她和曲可唱,多出現於風月之地,可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作詞之人還是一些達官貴人,賞詞聽曲之人也是那些達官貴人,可以說她同樣是風雅的。
跳過元曲,我們再來說一說明清小說,明清小說是一種說書體小說,也就是小說家創作出來之後供說書人傳播與眾人的。所以說,這種藝術形式是面向平民百姓的,必須是通俗的!
元曲,是一種半通俗半高雅的藝術形式
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在說元曲之前,先給大家舉個例子:
小令
趙炳文
【小石調】青杏兒
風雨替花愁,風雨過花也應休。勸君莫惜花前醉,
今朝花謝,明朝花謝,白了人頭。
【么】 乘興兩三甌,揀溪山好處追遊。但教有
酒身無事,有花也好,無花也好,選甚春秋。
從上邊的例子可以看出,元曲形式上和詞相近,運用長短句,但是格律更加自由,詞語上多為口語,表達感情直率,均用 北方流行的曲調,故又稱「北曲」。元曲分為元雜劇 和散曲,元雜劇的成就最高,故人們經常將「元曲」 作為元雜劇的同義詞。
元雜劇是在宋雜劇、金院本及 諸宮調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是一種運用北曲風格演 唱,將唱、念、科、舞有機結合起來的綜合表現完整 故事的戲曲形式。早期的元曲和宋詞很像,但是後期的作品比如說《竇娥冤》,這已經是有故事情節的「宋詞」了,也就是有音樂性的「小說」。因此,可以說元曲介於宋詞和明清小說之間,是一種半通俗半高雅的藝術形式,就好像咱們經常說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一樣,是一個很尷尬的形式,她的受眾因而受到局限!
現在還能找到元曲的影子嗎
戲曲《霸王別姬》
其實,現在的戲曲,就是元曲的傳承,元雜劇的結構是一楔子包含四折, 以「單人主唱」「曲白互生」(唱與說白緊密相連) 作為表演形式。另外,元雜劇還有一些特點,如劇本 對舞臺性很看重、角色分工類型化等。可以說,作為 一種戲曲形式,元雜劇是成熟和完整的,戲曲的本質 特徵它都具備。散曲是用來配合音樂供人演唱的,種 類上分小令和套數兩種,其表演形式種類很多,有表 演唱、舞蹈伴唱、樂器伴唱等。由於元曲的流行,元代開始出現專業劇作家,這也直接推動元曲走向鼎盛。
可惜,現代戲曲已經不受年輕人的喜愛,經典不再。但是這種藝術形式是永遠值得大家傳承的。所以,小編再為大家分享一首元散曲:
小令
元好問
【黃鐘】人月圓
卜居外家東園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移居要就,窗中
遠岫,舍後長松。十年種木,一年種穀,都付兒童。
老夫惟有,醒來明月,醉後清風。
玄都觀裡桃千樹,花落水空流。憑君莫問,清涇
濁渭,去馬來牛。謝公扶病,羊曇揮涕,一醉都休。
古今幾度,生存華屋,零落山丘。
希望大家能夠傳承經典!
關注我,定期分享有文化有內涵的人文經典,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