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演義小說作品中,都有「稱手兵器」這麼一說,單從字面意思來看,「稱手」指的就是用著順手,諸如此類的有: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也叫冷豔鋸),張飛的丈八蛇矛,劉備的雙股劍等等。
但小說演義畢竟只是改編,大多帶有誇大的成分,並非真正的歷史。那麼在三國歷史上,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名人,他們使用的兵器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或許沒有幾個人知道,甚至許多演義中名人的兵器與歷史中的兵器相去甚遠,看完之後還會令人瞠目結舌。
再來說一說蜀國名人關羽,許多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關羽解白馬之圍,揮刀斬殺顏良文丑印象深刻,但在《三國志》與《資治通鑑》中記載:「策馬刺良於萬軍之中」,因此可以斷定關羽所使用的兵器,並非是大刀,而是長槍。
最後,關羽用刀斬下顏良首級的佩刀雖然沒有具體的名字,但卻有兩個醒目的銘文:「萬人」!此刀並不是一把,而是一雙 ,早年關羽在追隨劉備的時候,就曾經從武都山獲取生鐵,打造了這兩把名垂後世的刀具。只是後來關羽被殺之後,這了兩柄刀也隨之掉入河水之中,不知所終。
黃忠當年攻打南郡的時候,就得到了一把刀身通紅的寶刀,後黃忠一直帶在身邊,後來在漢中攻打夏侯淵部隊的時候,黃忠正是憑著這把刀在一天之中殺敵上百,簡直有如神助。
除此之外,三國歷史中的徐庶並不是人們印象中的一個儒士,早年的時候,徐庶也當過俠客,幹過許多劫富濟貧,幫人復仇的事情,而他最擅長使用的兵器便是刀和戟,後來被抓以後,徐庶感念縣吏的不殺之恩,於是便放下武器,轉而專攻學問,這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而曹魏開國皇帝曹丕絕對算的上是骨灰級的兵器玩家,他當年當太子的時候,就曾鍛造過三把寶刀,一把長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兩,名叫「靈寶」,一把長四尺四寸三分,重三斤十兩,名叫「含章」,最後一把長四尺三寸,重二斤九兩,名叫「素質」,除此之外,曹丕還有一把長三尺二寸,重二斤二兩的「龍鱗」寶刀。
當然,除了寶刀之外,曹丕的兵器還有寶劍,在建安二十四年二月,曹丕又命匠人打造了一把長四尺二寸,重一斤五兩的寶劍,取名「飛景」,相傳這把寶劍「光似飛星」,是曹丕最喜歡的兵器之一。
另外,東吳的張昭在接替周瑜擔任南郡太守的時候,孫權就親自為其打造了一柄名叫「蕩寇將軍」的寶刀,牌面著實不小。
除此之外,當年在東吳的時候,孫權還在偶然之間在赤烏得到了當年淮陰侯韓信的佩劍,並 將這把寶劍賜予周瑜,至此之後,此劍便成為了周瑜的隨身兵器。
東漢末年的董襲,年輕的時候自己動手打造了一把鐵刀,此後的日子裡便一直帶在身上,直到後來討伐黃祖,在蒙衝河上,董襲憑藉此刀砍斷閘口纜繩,致使大水傾瀉而下,逼的黃祖部隊只能撤退,後來董襲為了紀念這把兵器,專門起名為 「斷蒙刀」。
當然,這些只是一部分,其實在歷史上,很多名人名將所使用的兵器都有自己的名稱,只是由於史料的缺失,永遠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成為了永遠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