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藏博物館交流論壇」活動在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舉辦

2021-01-10 半島網官網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12月12日,「民藏博物館交流論壇」活動在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圓滿舉辦。

作為青島市嶗山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的「2020嶗山區博物館秋季聯展」跨界合作主題展會的一項重要活動板塊,本次論壇活動由青島市嶗山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青島市收藏家協會、青島市博物館學會與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聯合承辦。

「民藏博物館交流論壇」是青島市首屆以非國有博物館為載體的藏品交流論壇活動,活動當天吸引了藝術、建築、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社會人士參與,其中不乏有院系學生、藝術收藏愛好者、建築工程師以及城市規劃師等藝術職業年輕群體。在交談中,他們表示:「欣賞古代器物的樂趣沒有年齡與職業的分界嶺,對於身處摩登時代的年輕人,能夠有機會從這些美麗的藏品中遙想曾經城市歷史的風華絕代,品味百轉千回的人文意韻,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

此次「民藏博物館交流論壇」活動整合了業界、學界、文化界、媒體等多方資源,圍繞建築與文化、收藏與個人、博物館與傳承等主題,面向行業和社會大眾開展了系列專題講座。活動期間,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展示了千餘件珍貴的石器古建築構件精品,並特別邀請了青島市政協常委、青島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原建築學院院長、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徐飛鵬教授,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創始人劉魯民院長進行了專題性演講。活動結束後,來賓自由交流,就現當代民間藝術收藏現狀與藏品管理,建築藏品內容專業性區分與學術研究利用等話題各抒己。

徐飛鵬教授圍繞館藏建築構件特點,建築語言文化以及結合青島當地老建築保護傳承,開展了《青島近代居住建築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專題報告。他表示:青島市近代居住建築極其具有本土特色,是城市記憶的延續。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見證著島城的世事變遷,它們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不可估量,如何在保護這些建築的同時,經過修繕改造,既讓這些『不能動的展品』與現代城市建設融為一體,又能最大化體現其承載的歷史故事,是當今城市高速開發進程中最重要的考慮核心。

青島銘史堂工匠博物館創始人劉魯民院長在《民藏藝術中的人生積澱》演講中分享了自己30餘年的收藏曆程。劉魯民院長認為收藏是學習升華的過程,是一生的課程。隨著藏品數量的增多,他開始由收而藏之到藏而分之,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的創建是收藏定義的轉折點,博物館始的創建用了近3年的時間,從一石一磚到一梁一木皆由劉魯民院長親自設計,可以說銘史堂博物館不僅是陳列藏品的載體,它本身就是一件宏偉的建築藝術品。劉魯民院長表示願盡畢生之力,為珍貴的民間藏品打造一個「物物皆非苟設,事事具有深情」的庇護之所。

通過座談交流的形式,進一步提升了民營博物館中民藏文化的影響力,極大程度拓展了民營館藏與專業學術項目的對接可能性,活動內容集收藏展示、鑑定、交流等為一體,推動建築文化的共識凝聚和社會普及的同時,綜合展示了民藏文化的實力與貢獻,開創了島城民營博物館收藏事業新局面。

附:

現代簡約與古典唯美的精彩碰撞

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於2019年在山東省文物局備案註冊成立。場館面積達千餘平方米,展出藏品千餘件,庫藏上萬件。本館展陳以柱礎為核心,縱跨柱礎起源到發展至今的整個歷史演繹過程,對柱礎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造型形式、雕刻紋樣、製作工序和地域風格等做了詳細的展示。

博物館始創用了近3年的時間,從一石一磚到一梁一木皆由館長親自設計,可以說銘史堂博物館建築不僅是陳列展品的載體,它本身就是一件宏偉的建築藝術品。博物館內外裝潢設計精巧,反映了中國現代技術水平和古建築藝術特色。用混凝土和玻璃構成的博物館根據地形建造,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自然資源與現代技術碰撞的設計之美,其內部在鋼筋混凝土的框架下還原搭建古建築構件場景,觀眾既可以在其中欣賞過去歷史的臻美之物,又可以偶坐一隅,體驗現代空間視覺中的幾何之美。

博物館館內展廳高4.2米,局部層高8米,共分三大展陳區域:分別陳列石雕、木雕、景泰藍類琺瑯器。展廳中心區域完整呈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內部穿鬥式木樑結構,整體梁架兩側分立三根金柱,柱下承託夔紋柱礎兩對,輔首束腰柱礎一對。金柱上架三根梁架,雕鳳凰八卦紋,梁下雀替雕刻卷草紋。梁上兩側正交金檁條,檁條上加捲雲駝峰拱,雕纏枝荷紋。圍繞中心展廳四周豎有9個清代原裝門牌樓,各個牆面鑲嵌著明清時期各種石雕、磚雕、浮雕、窗扇、繪畫等,以及古老的石雕五龍照壁和福壽松梅竹照壁相互輝映。

博物館建築規模雖僅有千餘平方米。但通過精心裝潢設計,使藏品與建築結構巧妙融合,自成一體,將館藏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博物館這一器物之中,集物以成器,而器以載道。如《易經》中所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博物館的 「器道」是精神與實物之間關係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對造物境界的追求。博物館在建設之處,力求使器物的設計符合造物的內在規律,並表達特定的文化內涵,實現道法自然,器道合一。正因為如此,才造就了現在的銘史堂博物館,它隱立在城市高樓中,造今作骨,移古為肉,枯山蓋地,水鏡鋪天,以化城非實境,承載體現了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悠遠的傳統風俗。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博物嶗山】匠心技藝以物載意,走進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
    開闢《嶗山區博物館系列雲展播》,旨在展現各個博物館的特色,讓更多博物館融入現代生活,不斷滿足觀眾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前言展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於2019年在山東省文物局備案註冊成立。場館面積達2000餘平方米,展出藏品千餘件,庫藏上萬件。
  • 2017紫禁殿堂級高峰論壇更名中外宮殿藝術博物館峰會在京隆重舉辦...
    2017紫禁殿堂級高峰論壇更名中外宮殿藝術博物館峰會在京隆重舉辦 宮殿文化全球綻放時間:2017-10-10 17:44   來源:消費日報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7紫禁殿堂級高峰論壇更名中外宮殿藝術博物館峰會在京隆重舉辦,宮殿文化全球綻放 北京時間2017年9月12日上午8點整,第十二屆中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
  • 湖南省博物館舉辦圍棋文化系列活動
    12月12日至13日,在湖南省博物館「閒來弄風雅——宋朝人慢生活鏡像展」展出之際,該館聯合湖南省圍棋協會舉辦了「湘博雅集 恰逢『棋』時」湖南省博物館宋朝展之圍棋文化系列活動,傳播中國圍棋文化。12月12日,114位湖南省內少年圍棋愛好者在湖南省博物館一樓藝術大廳參加湖南省少年圍棋業餘4段、5段升段賽。其中4段按參賽人數的10%升為5段,5段取前6名優勝者。
  • 上博舉辦「滄海雲帆」博物館奇妙夜活動
    值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舉行之際,上海博物館以「滄海雲帆」為主題,舉辦博物館奇妙夜活動。此次活動圍繞「啟航」「交融」「揚帆」三大主題,從上海博物館特展「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出發,回溯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成就,展望上博未來發展。
  • 阿爾瓦羅·西扎新作,國內首個藝術教育主題博物館開館
    東錢湖教育論壇美育圓桌會議現場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開館系列活動與美育大師課是其以博物館模式構建開放性藝術教育平臺的首度實踐。11月21日,作為開館活動之一的東錢湖教育論壇美育圓桌會議在博物館頂層舉行。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東錢湖教育論壇聯合主席龍永圖攜20餘位專家學者集結各領域「美育」智慧,就「美育育人、全面發展」主題展開討論,為「美育培養時代新人」建言獻策。
  • 展望2021|將開放的不僅是大埃及博物館、洪堡論壇
    2021年,全球有許多重大博物館將擴建或建成開放。這其中有耗時20年之久,備受期待的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博物館大埃及博物館( Grand Egyptian Museum);有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操刀改建的皮諾私人博物館;有曾經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勞耶分館現在的弗裡克收藏館(Frick Collection);也有因疫情一再延遲開幕,最後不得不在線上揭幕的柏林洪堡論壇。
  •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以美化人」探博物館美育新路徑
    而於11月21日正式開館的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個以「藝術教育」為主題的博物館,正以博物館美育實踐的創新者、先行者之姿,聚合各領域美育智慧,探尋「以美化人」的博物館美育新路徑。「課堂」與「殿堂」緊密牽手走進博物館,賀綠汀使用過的史特勞斯鋼琴凝立在音樂廳中,仿佛仍靜靜奏響不朽的樂章;文藝復興大師提香·韋切利奧創作的《馬爾卡託尼奧·莫羅西尼肖像》,散發著數百年前人文主義啟蒙的光輝……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通過對東西方美術史的梳理與展示,充分展現了古今貫通、中西交融、內外共生的藝術教育風採。
  • 「小小雕刻師」來了 湖南菊花石博物館舉辦非遺傳承活動
    人民網長沙6月22日電 為深入推進菊花石雕刻技藝和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煥新,近日,位於瀏陽市永和鎮的菊花石博物館開展了「文物賦彩全面小康」非遺傳承系列活動,並舉辦了《菊花石的神奇——菊花石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影響》研學教育專題講座。 此次活動的專題講座讓更多的人了解了菊花石的神奇、絢麗,讓非遺文化深入人心,對菊花石雕刻技藝的傳承和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 金昌市博物館舉辦「我心中的博物館」少兒繪畫作品徵集活動
    金昌市博物館舉辦「我心中的博物館」少兒繪畫作品徵集活動 2020-12-12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清華藝術博物館看日本和鏡與中國文化的淵源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銅鏡展廳而此次和鏡展則是為了探究和鏡一路走來的脈息,使觀者了解日本和鏡文化及其與中國文化的淵源。《瑞花雙鳳紋八菱鏡》,11至12世紀平安時代(公元794~1184年)是扶桑文化開始和式化時期,瑞花雙鳳紋與瑞花鴛鴦紋的八菱鏡逐漸流行。
  •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展覽入圍第十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朱嘉明報導:記者從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處獲悉,日前,由中國博物館協會和中國文物報社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初評結果揭曉,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瓷業高峰是此都——景德鎮瓷器
  • 主題團日活動走進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
    為進一步增強青年崗位建功熱情,激勵和引領青年員工大力弘揚愛國主義偉大民族精神,12月18日、19日,中建八局四公司基礎設施公司開啟為期兩天的「風勁揚帆正當時·爭做時代新青年」主題團日活動。當天早上,分公司青年一行到達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學習和了解青島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革命事跡,追憶英雄先烈的無畏精神。武器、軍服、書籍、紀念章、明信片,各式各樣的一戰紀念品陳列在大家眼前,講解員為大家一一講述紀念品背後的歷史故事,帶大家感悟一戰期間青島市獨特的歷史地位。
  • 山東大學博物館何以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
    山東大學博物館在原山東大學考古系文物標本室的基礎上於1995年建成開放,目前在濟南中心校區和青島校區兩地設館,有文物和標本4萬餘件。其中,中心校區博物館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青島校區博物館展覽面積為9000多平方米,2020年10月底試開館,建築面積約4萬平方米。
  • 瑞典南部的現代藝術博物館
    文中羅列出幾處不容錯過的現代藝術博物館,涵蓋現代藝術的方方面面,包括油畫、雕塑和攝影,甚至還有一些新奇美食,令人大開眼界。該博物館的現代藝術類藏品眾多,其中不乏哈蘭省及其他地區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博物館收藏了Olle Brtling、Thea Ekstrm、Roj Friberg和Lotta Antonsson等藝術家的作品,永久展出。展品涵蓋油畫、雕塑、攝影、設計等各種現代藝術作品。
  • 12月29日到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 了解 「藝術長沙」展區策劃的奧秘
    12月29日下午2:30,由吳洪亮、李津、劉慶和、武藝主講的2019第七屆「藝術長沙」展覽 ——《從「三少—-李津、劉慶和、武藝作品展」策劃談起》藝術講座將在湖南省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  本次活動由長沙市人民政府、湖南廣播電視臺、湖南省博物館主辦,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承辦,長沙博物館、長沙美術館、湖南省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執行,長沙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湖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湖南美術出版社、嘉樂軒協辦。
  • 聚焦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 藝術讓城市更時尚
    本屆藝博會由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主辦,青島市委宣傳部聯合市文聯、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廣播電視臺等共同承辦,旨在通過搭建優質文化藝術資源的展示平臺,以及藝術院校、院團、行業企業的交流互動平臺,促進各類藝術成果交流互鑑,緊密對接藝術和產業資源,推動文化、旅遊、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 佛山市博物館新館預計明年對市民開放
    在佛山市博物館、佛山市博物館學會等單位的組織、承辦下,2019年全市文博和非遺宣傳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展示、論壇、展覽、表演等形式,增強全社會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佛山市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曹學群說,市博物館作為佛山市級綜合性公共博物館,正處於新館籌建階段,預計明年對公眾開放。
  • 博物館日|精英的還是大眾的?藝術博物館的「公共性」張力
    更重要的是,藝術博物館所涉及的絕不僅僅是純粹的審美活動,作為一個機構整體,它包含著複雜的權力和話語關係。這一切,都導向了藝術博物館「公共性」的「辯證法」。因此,藝術博物館的實際定位也就處在了精英性和公眾性、「少數人」話語和公眾權利之間。
  • 中國阿膠博物館向蔡同德堂捐贈館藏陳年阿膠
    近日,位於山東東阿縣的中國阿膠博物館舉辦「難忘老膠情——館藏陳年阿膠捐贈活動」,向上海著名中醫館蔡同德堂捐贈館藏陳年阿膠,以豐富蔡同德堂道地中藥品種的展陳。雙方表示希望攜手合作,增進民眾對陳年阿膠的了解,共同挖掘陳年阿膠的獨特價值。
  • 「丹青博物文興即墨」在即墨博物館舉辦
    近日,「丹青博物文興即墨」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在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博物館舉辦。活動現場,畫家們揮毫潑墨,集體創作了大型山水畫作《馬山瞻遠圖》,並贈予即墨區博物館永久收藏。展覽當天,出席活動的領導、畫家和嘉賓參觀了即墨區博物館「通史」、「書畫」、「妙法蓮華經」等展廳,並對博物館工作給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