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12月12日,「民藏博物館交流論壇」活動在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圓滿舉辦。
作為青島市嶗山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的「2020嶗山區博物館秋季聯展」跨界合作主題展會的一項重要活動板塊,本次論壇活動由青島市嶗山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青島市收藏家協會、青島市博物館學會與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聯合承辦。
「民藏博物館交流論壇」是青島市首屆以非國有博物館為載體的藏品交流論壇活動,活動當天吸引了藝術、建築、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社會人士參與,其中不乏有院系學生、藝術收藏愛好者、建築工程師以及城市規劃師等藝術職業年輕群體。在交談中,他們表示:「欣賞古代器物的樂趣沒有年齡與職業的分界嶺,對於身處摩登時代的年輕人,能夠有機會從這些美麗的藏品中遙想曾經城市歷史的風華絕代,品味百轉千回的人文意韻,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
此次「民藏博物館交流論壇」活動整合了業界、學界、文化界、媒體等多方資源,圍繞建築與文化、收藏與個人、博物館與傳承等主題,面向行業和社會大眾開展了系列專題講座。活動期間,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展示了千餘件珍貴的石器古建築構件精品,並特別邀請了青島市政協常委、青島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原建築學院院長、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徐飛鵬教授,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創始人劉魯民院長進行了專題性演講。活動結束後,來賓自由交流,就現當代民間藝術收藏現狀與藏品管理,建築藏品內容專業性區分與學術研究利用等話題各抒己。
徐飛鵬教授圍繞館藏建築構件特點,建築語言文化以及結合青島當地老建築保護傳承,開展了《青島近代居住建築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專題報告。他表示:青島市近代居住建築極其具有本土特色,是城市記憶的延續。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見證著島城的世事變遷,它們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不可估量,如何在保護這些建築的同時,經過修繕改造,既讓這些『不能動的展品』與現代城市建設融為一體,又能最大化體現其承載的歷史故事,是當今城市高速開發進程中最重要的考慮核心。
青島銘史堂工匠博物館創始人劉魯民院長在《民藏藝術中的人生積澱》演講中分享了自己30餘年的收藏曆程。劉魯民院長認為收藏是學習升華的過程,是一生的課程。隨著藏品數量的增多,他開始由收而藏之到藏而分之,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的創建是收藏定義的轉折點,博物館始的創建用了近3年的時間,從一石一磚到一梁一木皆由劉魯民院長親自設計,可以說銘史堂博物館不僅是陳列藏品的載體,它本身就是一件宏偉的建築藝術品。劉魯民院長表示願盡畢生之力,為珍貴的民間藏品打造一個「物物皆非苟設,事事具有深情」的庇護之所。
通過座談交流的形式,進一步提升了民營博物館中民藏文化的影響力,極大程度拓展了民營館藏與專業學術項目的對接可能性,活動內容集收藏展示、鑑定、交流等為一體,推動建築文化的共識凝聚和社會普及的同時,綜合展示了民藏文化的實力與貢獻,開創了島城民營博物館收藏事業新局面。
附:
現代簡約與古典唯美的精彩碰撞
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於2019年在山東省文物局備案註冊成立。場館面積達千餘平方米,展出藏品千餘件,庫藏上萬件。本館展陳以柱礎為核心,縱跨柱礎起源到發展至今的整個歷史演繹過程,對柱礎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造型形式、雕刻紋樣、製作工序和地域風格等做了詳細的展示。
博物館始創用了近3年的時間,從一石一磚到一梁一木皆由館長親自設計,可以說銘史堂博物館建築不僅是陳列展品的載體,它本身就是一件宏偉的建築藝術品。博物館內外裝潢設計精巧,反映了中國現代技術水平和古建築藝術特色。用混凝土和玻璃構成的博物館根據地形建造,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自然資源與現代技術碰撞的設計之美,其內部在鋼筋混凝土的框架下還原搭建古建築構件場景,觀眾既可以在其中欣賞過去歷史的臻美之物,又可以偶坐一隅,體驗現代空間視覺中的幾何之美。
博物館館內展廳高4.2米,局部層高8米,共分三大展陳區域:分別陳列石雕、木雕、景泰藍類琺瑯器。展廳中心區域完整呈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內部穿鬥式木樑結構,整體梁架兩側分立三根金柱,柱下承託夔紋柱礎兩對,輔首束腰柱礎一對。金柱上架三根梁架,雕鳳凰八卦紋,梁下雀替雕刻卷草紋。梁上兩側正交金檁條,檁條上加捲雲駝峰拱,雕纏枝荷紋。圍繞中心展廳四周豎有9個清代原裝門牌樓,各個牆面鑲嵌著明清時期各種石雕、磚雕、浮雕、窗扇、繪畫等,以及古老的石雕五龍照壁和福壽松梅竹照壁相互輝映。
博物館建築規模雖僅有千餘平方米。但通過精心裝潢設計,使藏品與建築結構巧妙融合,自成一體,將館藏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博物館這一器物之中,集物以成器,而器以載道。如《易經》中所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博物館的 「器道」是精神與實物之間關係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對造物境界的追求。博物館在建設之處,力求使器物的設計符合造物的內在規律,並表達特定的文化內涵,實現道法自然,器道合一。正因為如此,才造就了現在的銘史堂博物館,它隱立在城市高樓中,造今作骨,移古為肉,枯山蓋地,水鏡鋪天,以化城非實境,承載體現了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悠遠的傳統風俗。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