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佳贇
一幅幅大師名作濃縮著中國近現代美育史剪影;一堂堂大師課讓孩子們得以走進「大師工作現場」;DIY雕塑、名畫臨摹、指揮音樂「舞動」等多媒體「黑科技」,則讓人「解鎖」更多逛展新姿勢……開館數天,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不僅是「外在」的藝術空間,還「內化」為浸潤人心的「美育課堂」,傳承厚植「美育基因」。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美育發展迎來新的「黃金時代」。而於11月21日正式開館的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個以「藝術教育」為主題的博物館,正以博物館美育實踐的創新者、先行者之姿,聚合各領域美育智慧,探尋「以美化人」的博物館美育新路徑。
走進博物館,賀綠汀使用過的史特勞斯鋼琴凝立在音樂廳中,仿佛仍靜靜奏響不朽的樂章;文藝復興大師提香·韋切利奧創作的《馬爾卡託尼奧·莫羅西尼肖像》,散發著數百年前人文主義啟蒙的光輝……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通過對東西方美術史的梳理與展示,充分展現了古今貫通、中西交融、內外共生的藝術教育風採。
作為現代「精神家園」,博物館一直以「潤物無聲」的美育教育,照澈著人的心靈。近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速博物館「進」校園,進一步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
在此背景下,11月21日,一場由政府人士、高校學者、一線教育工作者、企業家等20餘位跨界嘉賓參與的「東錢湖教育論壇美育圓桌會議」舉行,與會嘉賓就「以美育人,全面發展」主題展開討論,為「美育培養時代新人」建言獻策。
在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兼中法學院院長餘丁看來,美育不是一門技術課程,它屬於教育的高標準範疇。他認為:「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要滲透到各學科中,這是100多年前的『教育理想』。如今,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今天,我們仍應弘揚這樣的美育精神,培養全民的創造力。」
同樣,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許江也建言補齊美育教育「短板」,突出美育心靈浸潤作用。他認為,美育不僅依靠學校教育,還要注重社會教育。學校美育教授的名家經典作品,是「無用之大用」,最終指向心靈;包含博物館在內的社會美育,則讓孩子在生活環境中接受教育,研究生活及其背後的「生命之道」,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誠然,博物館作為文化精品匯聚的「殿堂」,承擔著重要的社會美育功能。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東錢湖教育論壇聯合主席龍永圖會上表示,各地博物館要積極將館藏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根據不同年齡層制定參觀路線及課程,同時要關注主體的全面性和均衡性,打破空間和人數局限,上好偏遠地區的孩子「博物館美育課」,讓「課堂」與「殿堂」緊密牽手。
從「舊時王謝堂前燕」到「飛入尋常百姓家」,近年來美育正迎來發展「加速度」。為更針對性地探討如何發揮「以美育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在東錢湖教育論壇美育圓桌會議上,與會嘉賓集思匯智,形成了東錢湖教育論壇專家學者關於加強和改進美育的建言,聚焦如何讓美育「落地生根」。
在圓桌嘉賓看來,學習繪畫、彈奏等皆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但不能將美育等同於「技藝特長」,要「化知為情、化甘為泉、化心為美」,將培養審美氣質視作美育的最高目標。
楓中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陸旭東認為,美育不是「窄化」的藝術教育,它是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心靈教育。「從教育學層面看,美育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需求,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的心理發展的需求,對不同的課程進行審美化建設,讓學生從低層次的情感需求向高層次的審美發展。」
雖然美育正跑進「快車道」,但不可否認,近年來,學校藝術教育的諸多課程與教學仍停留於對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上,亟需深化學校藝術教育改革,以構建實現美育的全面育人價值與凸顯社會創新目的的藝術教育體系。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貴華認為,破解美育發展難題,要從課程落實、師資隊伍建設、資源規劃、機制評價等角度出發,內外挖潛。北京史家小學人文科技部教學主任郭志濱作為一線教師,對此也深有體會。他認為,美育需要創新教學方式,把「外在表現的美」和孩子「內力的美」進行轉化,讓孩子熱愛美、創造美,這樣的美育教育才「未來可期」。
此外,與會嘉賓還建言加強美育的滲透與融合,縱深推進「五育並舉、五育融合」。龍永圖強調,要把教育的「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連接起來,「一個都不能少」。「今年10月23日,首屆東錢湖教育論壇探討了學校體育的價值,如今美育圓桌會議又縱論美育新解法,我們考慮之後再舉辦勞動教育圓桌會議,期冀勞動教育、體育教育、美育教育協同聯動,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龍永圖說。
除了上好學生的「美育課」,與會嘉賓還建言擴大美育「輻射圈」,擴容美育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共享,把審美活動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真善美的追求,建立面向人人、全面滲透的「大美育觀」,深化優質美育資源的社會效應。
華茂集團董事局主席徐萬茂表示,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是中國首個以「藝術教育」為核心的博物館,今後將整合優質社會資源,加強協同聯動,探索線下研學和線上共享課程,從校園走向家庭、社會,希望能夠帶來沉浸式、實踐式、惠及人人的美育生態,使博物館成為全社會的「美育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