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以美化人」探博物館美育新路徑

2020-12-24 界面新聞

文 | 李佳贇

一幅幅大師名作濃縮著中國近現代美育史剪影;一堂堂大師課讓孩子們得以走進「大師工作現場」;DIY雕塑、名畫臨摹、指揮音樂「舞動」等多媒體「黑科技」,則讓人「解鎖」更多逛展新姿勢……開館數天,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不僅是「外在」的藝術空間,還「內化」為浸潤人心的「美育課堂」,傳承厚植「美育基因」。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美育發展迎來新的「黃金時代」。而於11月21日正式開館的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個以「藝術教育」為主題的博物館,正以博物館美育實踐的創新者、先行者之姿,聚合各領域美育智慧,探尋「以美化人」的博物館美育新路徑。

「課堂」與「殿堂」緊密牽手

走進博物館,賀綠汀使用過的史特勞斯鋼琴凝立在音樂廳中,仿佛仍靜靜奏響不朽的樂章;文藝復興大師提香·韋切利奧創作的《馬爾卡託尼奧·莫羅西尼肖像》,散發著數百年前人文主義啟蒙的光輝……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通過對東西方美術史的梳理與展示,充分展現了古今貫通、中西交融、內外共生的藝術教育風採。

作為現代「精神家園」,博物館一直以「潤物無聲」的美育教育,照澈著人的心靈。近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速博物館「進」校園,進一步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

在此背景下,11月21日,一場由政府人士、高校學者、一線教育工作者、企業家等20餘位跨界嘉賓參與的「東錢湖教育論壇美育圓桌會議」舉行,與會嘉賓就「以美育人,全面發展」主題展開討論,為「美育培養時代新人」建言獻策。

在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兼中法學院院長餘丁看來,美育不是一門技術課程,它屬於教育的高標準範疇。他認為:「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要滲透到各學科中,這是100多年前的『教育理想』。如今,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今天,我們仍應弘揚這樣的美育精神,培養全民的創造力。」

同樣,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許江也建言補齊美育教育「短板」,突出美育心靈浸潤作用。他認為,美育不僅依靠學校教育,還要注重社會教育。學校美育教授的名家經典作品,是「無用之大用」,最終指向心靈;包含博物館在內的社會美育,則讓孩子在生活環境中接受教育,研究生活及其背後的「生命之道」,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誠然,博物館作為文化精品匯聚的「殿堂」,承擔著重要的社會美育功能。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東錢湖教育論壇聯合主席龍永圖會上表示,各地博物館要積極將館藏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根據不同年齡層制定參觀路線及課程,同時要關注主體的全面性和均衡性,打破空間和人數局限,上好偏遠地區的孩子「博物館美育課」,讓「課堂」與「殿堂」緊密牽手。

培根鑄魂助美育「落地生根」

從「舊時王謝堂前燕」到「飛入尋常百姓家」,近年來美育正迎來發展「加速度」。為更針對性地探討如何發揮「以美育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在東錢湖教育論壇美育圓桌會議上,與會嘉賓集思匯智,形成了東錢湖教育論壇專家學者關於加強和改進美育的建言,聚焦如何讓美育「落地生根」。

在圓桌嘉賓看來,學習繪畫、彈奏等皆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但不能將美育等同於「技藝特長」,要「化知為情、化甘為泉、化心為美」,將培養審美氣質視作美育的最高目標。

楓中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陸旭東認為,美育不是「窄化」的藝術教育,它是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心靈教育。「從教育學層面看,美育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需求,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的心理發展的需求,對不同的課程進行審美化建設,讓學生從低層次的情感需求向高層次的審美發展。」

雖然美育正跑進「快車道」,但不可否認,近年來,學校藝術教育的諸多課程與教學仍停留於對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上,亟需深化學校藝術教育改革,以構建實現美育的全面育人價值與凸顯社會創新目的的藝術教育體系。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貴華認為,破解美育發展難題,要從課程落實、師資隊伍建設、資源規劃、機制評價等角度出發,內外挖潛。北京史家小學人文科技部教學主任郭志濱作為一線教師,對此也深有體會。他認為,美育需要創新教學方式,把「外在表現的美」和孩子「內力的美」進行轉化,讓孩子熱愛美、創造美,這樣的美育教育才「未來可期」。

此外,與會嘉賓還建言加強美育的滲透與融合,縱深推進「五育並舉、五育融合」。龍永圖強調,要把教育的「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連接起來,「一個都不能少」。「今年10月23日,首屆東錢湖教育論壇探討了學校體育的價值,如今美育圓桌會議又縱論美育新解法,我們考慮之後再舉辦勞動教育圓桌會議,期冀勞動教育、體育教育、美育教育協同聯動,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龍永圖說。

除了上好學生的「美育課」,與會嘉賓還建言擴大美育「輻射圈」,擴容美育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共享,把審美活動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真善美的追求,建立面向人人、全面滲透的「大美育觀」,深化優質美育資源的社會效應。

華茂集團董事局主席徐萬茂表示,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是中國首個以「藝術教育」為核心的博物館,今後將整合優質社會資源,加強協同聯動,探索線下研學和線上共享課程,從校園走向家庭、社會,希望能夠帶來沉浸式、實踐式、惠及人人的美育生態,使博物館成為全社會的「美育大課堂」。

相關焦點

  • 阿爾瓦羅·西扎新作,國內首個藝術教育主題博物館開館
    這座於11月21日隆重開幕的博物館,是國內首個「藝術教育」主題博物館。從中國藝術教育的歷史脈絡展開,以古今中外美育對話為牽引,一個開放、多元、無圍牆的「社會美育課堂」正在這裡逐漸成型。東錢湖教育論壇美育圓桌會議現場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開館系列活動與美育大師課是其以博物館模式構建開放性藝術教育平臺的首度實踐。
  • 協和教育牽手小熒星,探索上海兒童藝術教育和美育教育新路徑
    協和教育牽手小熒星,探索上海兒童藝術教育和美育教育新路徑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2020-11-23 22:08 來源
  • 雅培攜手京東聯合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首發感統美育藝術啟蒙教育理念
    雅培攜手京東聯合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首發感統美育藝術啟蒙教育理念2019-06-04 10:25:01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2019年6月2日,雅培中國聯合中國領先網際網路企業京東,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博物館之一的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簡稱MFA),以及博物館中國獨家運營方品源,在首都北京舉辦了一場特別的
  • 《文化藝術報 · 新美育》周刊來了!首期走進一個處處都是博物館的...
    今天,《新美育》首度亮相,未來每周三將以周刊的形式與您見面。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我國美育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孔子提倡的詩、禮、樂教育即是美育。近代,王國維、梁啓超、蔡元培、魯迅、朱光潛、陶行知等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極力倡導美育。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要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健康地成長。
  •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2020年博鰲國際教育創新論壇在渝舉辦
    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張東燕在講話中表示:「新村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讓人感覺就是一座『美學博物館』!學生審美內涵自然流露,教師審美意識自覺覺醒,這是學校美育中師生很美好的樣態;以美促德、以美啟智、以美健魄、以美育美、以美興勞,這是學校美育工作很理想的格局。"「美育,已成為當今教育界的重要議題,同時還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必修課程。」
  • 當前美育和藝術教育關係的若干認識問題
    他認為,人性的完美狀態是感性和理性的和諧統一,但是,現代化使人遠離自然,人的感性方面受到不應有的壓制,造成了人的生存發展危機。因此,要藉助感性方面的教育來恢復人的感知的敏銳性、情感的豐富性、想像的多樣性,以實現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協調。這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教育就是「美育」。他寫道:「有為健康的教育,有為認知的教育,有為道德的教育,還有為審美能力和美的教育。
  • 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 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
    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從更高站位出發,對學校美育工作進行再認識、再深化、再設計、再推進,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明確新時代學校美育為什麼做、做什麼、怎麼做,進一步凸顯美育的價值功能,進一步完善美育的系統設計,進一步拓展美育的實施路徑,進一步強化美育的組織保障。
  • 熱忱華文教育事業 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獲「華文教育基地」稱號
    (12月11日,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舉行「華文教育基地」授牌儀式,該博物館榮獲「華文教育基地」稱號。)均由通訊員供圖)  星辰在線12月12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通訊員 唐豔)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漢字教育是繼承中華文化的根本及傳播中華文化的基礎。12月11日,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舉行「華文教育基地」授牌儀式,該博物館榮獲「華文教育基地」稱號。
  • 寧波大學:「大美育模式」讓思政教育潤物無聲
    原標題:寧波大學:「大美育模式」讓思政教育潤物無聲   在寧波大學,「大美育模式」讓思政教育潤物無聲。「寧波大學的『大美育模式』實踐,始終致力於讓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通過對美的認知、體驗、感受、欣賞、創造,塑造屬於每一個學生對美的理念、情操、品味、格調與素養。」
  • 觀點|體會「無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如何看待當下的藝術教育?美育審美無處不在,從現代社會的文化場館到家鄉的人文知識和山山水水,都會成為一個人最樸素的審美情感和愛的基礎。從愛家人、愛家鄉到愛國,還有體會審美的「無用之用」:美術只是職業分工中的一個專業,而美育是否發達是健全社會中每一個人自我完善的標誌。
  • 2020年博鰲國際教育創新論壇在重慶新村教育集團舉行
    「新村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讓人感覺就是一座『美學博物館』!」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張東燕講話。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美術與設計系教授梁玖以《審美與審藝同行的自適教育觀》為題,提出「審藝學」理論、藝理學理念、「潤澤藝術教育」思想、「藝術教育社會」學科等基於美學的教育思想。 他說,教育即藝術,藝術即教育,二者是有相通性的,在於它們都是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培養人的活動。
  • 國家政策利好美育!小天鵝胡雪:美育,更能體現教育的真善美
    3、教育是培養人的,要按照人的本性來培養人,最成功的教育是使每個人都發現自我,從而成為自我。美育教育也許是將學生還原為自然體屬性的一抹頑強的教育倫理之光。4、中國教育正在回歸教育倫理,中國孩子正在回歸成長,中國家長正在回歸平和。美育將會真正改變我們的下一代。
  • 美和藝術教育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每天準時為你講述果媽閱讀【家庭教育100講】,希望這美麗的相遇能讓每個家庭都能享受教育帶來的美好生活。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美和藝術教育對孩子成長的意義,你知道嗎?審美這件事情其實最早在大概15萬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 徐州市民富園小學將美育教育打造成一張閃亮名片
    通過加強藝體課程師資建設、搭建多元化平臺、提升校園文化等多種舉措,將「美育教育」打造成民富園小學的一張閃亮名片,為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奠基。打造立體美育教育氛圍環境建設不僅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尺,而且也是實施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
  • 美術寶重新定義美育標準 藝術教育逐漸成為主流
    很多人認為,藝術教育是審美培養的核心,它能開拓人的感知、領會和創造才能,從而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藝術教育,孩子成長的基礎教育  未來什麼都有可能被代替,唯獨藝術不可能被代替。
  • 2020年兩會藝術界聲音:「美育」、「扶貧」與「科技」成關鍵詞
    尤其是在學校美育工作中,還存在著以藝術教育代替美育、以知識性和技能性的指標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過程等功利化、簡單化傾向。其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美育專業人才培養尚處空白,美育專業教師極度缺乏。在現有美育工作隊伍中,除了「藝術學」專業人員外,主要是「美學」專業和「文藝學」專業人員。這幾個專業所涉及的美育理論和實踐方法,應該說還不足以適應做好新時代美育工作的要求。
  • 調查顯示:研究生成了高校美育「被遺忘的角落」
    初步掌握一門藝術技能的佔31.96%,熟練掌握一門技能的只佔6.54%。先天的不足並沒有引起後天足夠的彌補與努力,30.27%的研究生表示從未去過博物館,每年去博物館1-3次的是60.77%,三次甚至更多以上為8.96%;50.85%的研究生一年中從來不聽(或看)藝術表演(含音樂會、演唱會、戲劇、展覽等,不包含學校文藝晚會),每年聽(或看)1-3場的為44.79%,3場及以上為4.36%。
  • 對美育的最新認識和剛性要求
    蔡元培先生更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觀點,甚至上升到了「美育救國」的高度,而且提出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並舉」的教育宗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一直在努力倡導美育,並將美育列入國家教育方針之中。然而,美育和作為其載體的藝術教育在學校卻長期未受到真正的重視。
  • 2020年藝術學科喜提「上位」,美育將從「軟任務」變為「硬指標」!
    202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針對德智體美勞的「五育」,教育部部長提出,新的一年要對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發力推動教體相融合、劃出美育硬槓槓構建勞動教育責任鏈條。
  • 從藝術生產到藝術感受,「長三角藝術管理教育聯盟」都能體驗到
    今天,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報告廳舉辦的「長三角藝術管理教育聯盟」成立大會上,來自長三角地區27個城市的相關院校、公立和民營藝術機構、藝術園區、文化藝術小鎮、文化產業和金融投資領域等相關機構,以及個人搭建的長三角地區藝術管理、美術教育領域人才、信息、資源的共享平臺,給出了「藝術教育+」的不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