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報 · 新美育》周刊來了!首期走進一個處處都是博物館的...

2021-01-07 澎湃新聞

致讀者: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今天,《新美育》首度亮相,未來每周三將以周刊的形式與您見面。

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我國美育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孔子提倡的詩、禮、樂教育即是美育。近代,王國維、梁啓超、蔡元培、魯迅、朱光潛、陶行知等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極力倡導美育。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要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健康地成長。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像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挖掘各學科的美育資源,打造包括文學、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美育課程。幫助學生掌握藝術特長,開闊人文視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文化觀,這是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

《新美育》站在思想、理論、實踐的角度,從多方面多角度為讀者奉上豐富的美育內容,讓讀者走近美育、了解美育,為推進美育事業的發展而發聲。

2021,《新美育》與您為伴,向美而行!

《新美育》主編:劉冠琦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

依託場館開創美育新局面

走進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濃鬱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掛滿詩詞的校園長廊、彩繪師生笑臉的文化牆壁、卡通的校園郵筒、陳列著各種文物的小小展館,無不令人賞心悅目,愉悅之至。

曲江二小的獨特之處在於,不僅是一所美麗的花園學校,還是一座「有意思」的博物館。

自2015年建校以來,曲江二小依託場館有機實施美育,積澱了豐厚的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深受學生、家長喜愛和社會各界好評,反響極大,美譽度極高。

01

校園處處博物館

西安市曲江二小校長閻利娟有兩個身份:一個是校長,另一個是博物館館長。說起二小博物館,閻利娟校長有很多話要講。

「首先,在學校建博物館不是追熱點,而是為了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是學生理想的學習場所。既然學生需要,校長就要積極去爭取。最初,學校與曲江新區稅務局聯合辦了兒童稅法博物館。後來,在社會各界人士幫助下,曲江二小又陸續建成了城市歷史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博物館、兒童軍事博物館、雷鋒博物館、地球科學博物館、垃圾博物館、VR體驗館等八大主題館。

曲江二小雷鋒博物館

現在,二小不僅有建築面積近473平方米、配套庫房面積65平方米的八大主題館,還擁有89間有主題、有實物陳列,有圖文講解的班級分博物館。每個教室都是一所小小博物館,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使校園處處成為博物館,給予孩子最直觀、最生動的學習體驗。

2018年2月,經陝西省文物局審批,「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博物館」掛牌成立,同時被授予「陝西省博物館教育聯盟會員單位」稱號。2019年二小博物館被授予「中國博物館協會團體會員」稱號。

02

校園博物館的「大學問」

學校建立博物館只是第一步,關鍵怎麼利用這些博物館,讓博物館物盡其用,不能把門關上閒置起來。

二小博物館是開放的,這個開放指的是全方面,從管理層面而言,不僅是老師參與管理運營,還有學生參與其中。學校通過「校內紅領巾招聘會」為博物館招聘小小館員,促使學生親自參與博物館的運營,從博物館的講解、文創開發落實到每個環節之中。

曲江二小博物館學生講解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上好博物館課,學校特意錄用了五名研究生,讓專職教師上專業課。還定期邀請知名院校教授、博物館工作人員走進校園,為老師舉辦博物館課程相關講座,為學生上好博物館研學行前課。

二小的博物館課程立足學生興趣和年齡特點,以在西安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為經,以事物的發展變化為緯,織就了一個從認知到實踐、再到創造的體系,按照自主探究、課程授課、校外研學三個階段有序展開。

自主探究課程是博物館課程的起點,每年暑假開始之前,教師根據下半學年研究的歷史時期,為每個班級提供對應的研究課題,通過布置假期作業,推薦相關博物館、圖書、紀錄片等材料,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手段主動獲取學習資源,了解研究對象,展開分析、評價與創造,完成第一階段的自主探究。

課程授課是博物館課程的重點,由學校專職博物館教師授課。根據教學目標不同,分為通識課、主題課、總結課三種類型。

校外研學課是博物館課程的延伸,各年級學生完成一期博物館主題課程後,在博物館老師的組織下,以班級為單位,分批次前往相應的校外博物館研學基地進行體驗式實踐學習。

二小不光有豐富的博物館課程,更關注對孩子學習後的評價。每學期課程結束後,教師分別從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探究與創新三個維度、九個指標進行評價。二小還為每位學生發放了博物館護照,護照是對學生小學階段博物館課程學習的綜合評價,學生通過打卡記錄的形式,為自己的博物館學習留下印記。

03

五個「無邊界」引領課程改革

依託場館進行美育,這是曲江二小的教育特色。以五個「無邊界」進行課程改革,給學校、教師、學生帶來了明顯的變化,社會反響極大。

曲江二小博物館活動

學校無邊界。曲江二小依託西安這座「博物館」之城,目前與19家博物館籤約,這些博物館都將成為二小博物館課程的校外實踐基地,有計劃地展開分層次、分主題、定製化的「博物館探究研學」課程。讓學校成為博物館,讓博物館成為學校。

課程無邊界。博物館課程作為學校美育的一部分,分為校內課程和校外課程。在校內除了建成核心主題博物館外,每個教室也都布置成一個博物館。課程從課堂到課外,從書本到實踐,從校園到博物館,時時處處都在學習。

課堂無邊界。曲江二小積極整合區域內教育資源,不斷拓展學生美育空間,與西安音樂廳、美術館、兒童藝術劇院、曲江藝術博物館等建立了共建關係,在藝術場館內實施了「音樂廳裡的音樂課」「美術館裡的美術課」,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充分發揮了藝術場館的浸潤式美育作用,使孩子們在無邊界的課堂裡受到美的薰陶。

時空無邊界。在校園博物館裡,有一間小小的教室,深受孩子們喜愛,它就是VR體驗館。孩子們戴上VR眼鏡,就可以上太空、潛海底、週遊各國美術館。這是科學技術與課程的融合,打破了時空邊界,讓學習資源無限拓展。

成長無邊界。博物館課程,對於師生而言都是一次挑戰,從最初的疑惑迷茫,到後來的探索、研究、實踐創新,這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博物館課程,讓師生們走出教室,感受歷史、感受社會、感受自然。智慧博物館,讓師生們共同發現。博物館課程,讓師生們共同成長。

04

美育的開拓者

談到曲江二小的美育,人們議論最多的是環境,因為曲江二小的確很美。人是環境的產物,什麼樣的環境成長出什麼樣的人。孔子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讓孩子在小學階段,欣賞一百幅中外名畫,一百首中外名曲,這絕非要培養美術家或音樂家,而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美感。如果只是培養高分或高能的孩子,我們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如果離開了美,孩子沒有了愉悅的感受,那真是痛苦不堪,找不到人生的方向。」閻校長這樣對筆者說。

曲江二小,無處不美。佔地35畝的校園裡,一草一木都凝結著學校的美育智慧。學校就是匯聚美好的中心。秉承「做最好的自己」校訓的曲江二小,作為美育的開拓者,不僅切實做好了美育,而且做到了極致,做到最好。

文/劉冠琦 寇愛芳 胡娜 王琳

本文選自2021年1月6日《文化藝術報》A06版 詳情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閱

掃碼立即下載文化頭條APP

責 編 | 龐阿倩

審 核 | 梁飛燕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原標題:《《文化藝術報 · 新美育》周刊來了!首期走進一個處處都是博物館的學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以美化人」探博物館美育新路徑
    文 | 李佳贇一幅幅大師名作濃縮著中國近現代美育史剪影;一堂堂大師課讓孩子們得以走進「大師工作現場」;DIY雕塑、名畫臨摹、指揮音樂「舞動」等多媒體「黑科技」,則讓人「解鎖」更多逛展新姿勢……開館數天,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不僅是「外在」的藝術空間,還「內化」為浸潤人心的「美育課堂」,傳承厚植「美育基因」。
  • 雅培攜手京東聯合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首發感統美育藝術啟蒙教育理念
    雅培攜手京東聯合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首發感統美育藝術啟蒙教育理念2019-06-04 10:25:01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2019年6月2日,雅培中國聯合中國領先網際網路企業京東,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博物館之一的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簡稱MFA),以及博物館中國獨家運營方品源,在首都北京舉辦了一場特別的
  • LPGA小畫家環球國際藝術展走進義大利LANUVIO市博物館
    意中都是擁有上千年文明的古國,除了經濟上的互利合作,文化的交流尤為重要,「一帶一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ASIART意中文化交流協創辦初衷就是建立在文明可以互鑑的基礎上,構建的一個促進意中文化友好交流的平臺,在過去的2年裡除了多次發起意中兩國藝術家的交流展覽外,同時還延展到了與兒童藝術相關的展覽項目完成,並邀請了羅馬美院教授們的交流參與,使之中國小朋友的藝術作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以及中國美育教學成果充分的被認可。
  • 走出課堂,全民美育!桂城的藝術課竟然可以這樣上……
    走出校園,走進藝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看大千世界賞各家所長;漫步疊滘水道,飽覽嶺南水鄉之美;在桂城,一橋一園一村,處處都是美的享受,時時都有美的教育。當前,桂城正全面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先行示範區,除了繼續發力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城鄉均等課程,提高美育師資力量,還著眼於城市的品質塑造。
  • 2020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致敬大師」國際兒童畫展上海展走進上海...
    2019年11月30日下午13:30,2020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致敬大師」國際兒童畫展上海地區巡展在上海中心大廈37層琺瑯廳隆重舉行。本次畫展由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簡稱MFA)、上海品源文華與國際兒童畫展組委會共同發起。
  • 調查顯示:研究生成了高校美育「被遺忘的角落」
    調查顯示,25.18%的研究生曾經接受到來自家庭的藝術薰陶,67.31%的研究生從未接受過家庭藝術薰陶。初步掌握一門藝術技能的佔31.96%,熟練掌握一門技能的只佔6.54%。先天的不足並沒有引起後天足夠的彌補與努力,30.27%的研究生表示從未去過博物館,每年去博物館1-3次的是60.77%,三次甚至更多以上為8.96%;50.85%的研究生一年中從來不聽(或看)藝術表演(含音樂會、演唱會、戲劇、展覽等,不包含學校文藝晚會),每年聽(或看)1-3場的為44.79%,3場及以上為4.36%。調查還發現,研究生美育普及程度尚待提升。
  • 集美區首推電影美育進中小學校園活動
    本活動由集美區委宣傳部和集美區教育局共同發起,廈門市天下恆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活動依託集美獨特的人文底蘊優勢,強強整合專業的影視資源和優質的教育資源,將電影教育與文教研學有機融合,高度促進了集美區加強產業聯動與產業對接。
  • 美育將參加中考,不必報班!非藝術專業的父母如何給孩子講藝術?
    「美育中考要在試點基礎上儘快推廣,到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即將參加中考的高年級家長為此緊張,就連學齡前兒童家長都在考慮如何調整學習班計劃。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應該是根據特長選1-2項為主考項目。
  • 阿爾瓦羅·西扎新作,國內首個藝術教育主題博物館開館
    這座於11月21日隆重開幕的博物館,是國內首個「藝術教育」主題博物館。從中國藝術教育的歷史脈絡展開,以古今中外美育對話為牽引,一個開放、多元、無圍牆的「社會美育課堂」正在這裡逐漸成型。張永和「美育大師課」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開館前日,普利茲克獎評委、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前建築系主任張永和帶來首堂美育大師課——「我的工作室」,通過指導孩子們動手搭建理想建築,來教授建築的基本常識和搭建方法,從而引領孩子感受建築的
  • 寧波大學:「大美育模式」讓思政教育潤物無聲
    美育課程「全覆蓋」   「加入合唱團是我大學生活最難忘的經歷。」戴東君是寧波大學醫學院畢業生,大二時加入了學校合唱團。在合唱團中,他學習了很多音樂技巧,並在合唱類比賽中獲得浙江省特等獎等多項榮譽。「很多著名科學家都有著深厚的藝術素養,美育是可以促進專業學習研究的,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熱忱華文教育事業 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獲「華文教育基地」稱號
    均由通訊員供圖)  星辰在線12月12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通訊員 唐豔)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漢字教育是繼承中華文化的根本及傳播中華文化的基礎。12月11日,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舉行「華文教育基地」授牌儀式,該博物館榮獲「華文教育基地」稱號。
  • 以美育人 向美而行
    朗晴小學基於學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發展需要,將美育工作定位為學生的基礎工程,從本真的教育著手,著眼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每一個學生搭建屬於自己的舞臺。校園環境立足一個「雅」字,以美正行。春到木棉似火,夏來紫薇溢彩,秋至丹桂吐蕊,冬臨桃李綻放。信步朗晴,總有愜意之感。40畝園區樹影婆娑,花木扶疏,亭臺生輝,環境典雅。38個教學班班班有特色,處處有新意。
  • 2020年兩會藝術界聲音:「美育」、「扶貧」與「科技」成關鍵詞
    學科建設更有助於重大美育理論問題的深入研究,如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面向學校與社會不同群體的美的鑑賞力與創造力的提升研究、優秀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在新時代美育中的傳承發展等,都是推動中國人民美起來、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時代課題,尤其是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建設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美育學"學科,有助於增強文化自信,彰顯中國教育發展的特色。
  • 知名藝術家走進幼兒園共同研究開發美育課程
    知名藝術家走進幼兒園共同研究開發美育課程 2020-12-19 14:43:54 中福會供圖   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陳靜 鈕晨晨)上海市文聯副主席、著名畫家鄭辛遙,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著名雕塑家蔣鐵驪,藝術評論家徐明松,著名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唐雲輝19日成為中福會幼兒園藝術顧問。
  • 十位學者帶你走進十三座全球頂級博物館
    多元的文化力量和豐富的內容足以讓孩子們在博物館裡得到精神上的富養。 法國思想家蒙田在《人生隨筆》裡說:「絕大多數哲人,以及最偉大的人物都通過對美的欣賞和沉思來補償學校教育,並獲得智慧。」德國美學家席勒則在《審美教育書簡》當中不斷強調,美育離不開欣賞「真正的藝術作品」。
  • 當前美育和藝術教育關係的若干認識問題
    中國是一個具有深厚美育傳統的國家,從孔子開始的傳統教育處處體現了禮樂教化的精神。到了20世紀初,西學東漸,席勒的美育思想重新激活了我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美育傳統思想,固有的注重詩教樂教、強調教育的體驗性和內在性傳統被冠以「美育」的名號。
  • 廈門集美區首推電影美育進中小學校園活動 電影公益課堂昨正式開講
    本活動由集美區委宣傳部和集美區教育局共同發起,廈門市天下恆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活動依託集美獨特的人文底蘊優勢,強強整合專業的影視資源和優質的教育資源,將電影教育與文教研學有機融合,高度促進了集美區加強產業聯動與產業對接。
  • 【網連世界】疫情下的博物館:文化藝術傳播超越時空
    疫情期間,世界各國的博物館少了人頭攢動,卻正通過先進技術實現文化藝術超越時空的傳播,在實現知識共享的同時,加強普通大眾與藝術和歷史的互動。 超越時空傳播「雲觀展」成新風尚 隨著疫情蔓延,為防止遊客聚集,世界各大博物館均採取閉館措施,但一些博物館並沒有選擇關門歇業而是紛紛推出了數字項目,為大眾走進虛擬的藝術世界打開了一扇大門。
  • 觀點|體會「無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如何看待當下的藝術教育?美育審美無處不在,從現代社會的文化場館到家鄉的人文知識和山山水水,都會成為一個人最樸素的審美情感和愛的基礎。從愛家人、愛家鄉到愛國,還有體會審美的「無用之用」:美術只是職業分工中的一個專業,而美育是否發達是健全社會中每一個人自我完善的標誌。
  • 【博物嶗山】匠心技藝以物載意,走進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
    【博物嶗山】匠心技藝以物載意,走進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 2020-10-17 2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