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丸的起源,相傳是在春秋之時,楚平王喜歡吃魚,每每用餐的時候必須要有魚。魚不難弄,但楚平王生性殘暴,有一次不幸梗到魚刺,便殺了做魚的廚師洩憤。
接替的廚師擔心自己會是下一個被殺的人,擔心不已。第二天,輪到他做魚了,在廚房裡看著案板上的魚,新廚師越想越生氣,厚厚的刀背一下下重重地斬在魚身上。一會楚平王的人來催魚了,廚師這才驚覺,此時的魚肉已經成醬,魚肉與魚骨早已分離。新廚師靈機一動,將魚肉醬手抓擠成丸子,做給楚平王吃,楚平王吃了之後讚不絕口。
自此做魚丸的方法就流傳了下來,並隨著楚平王南遷流傳至潮州先輩,又依此法類推,做出了豬肉丸與牛肉丸。
隨著潮汕民間智慧的發酵,魚丸、豬肉丸與牛肉丸漸漸向不同方向發展。
豬肉丸:
從豬肉丸的誕生開始,豬肉丸在潮汕的手工製作工藝漸漸向多元化發展,除了傳統的純豬肉丸子,豬肚丸、豬肉貢丸、豬肉餅等漸漸成了豬肉常見的丸子類製品。
雖然豬肉製品家族龐大,但因為豬肉價格低廉,其製作工藝有簡有繁,保存也不是特別困難,漸漸全國各地有了口感與味道相仿的成品。
牛肉丸:
牛肉丸的製作工藝比較考究,從魚丸製作工藝複製過來的流程漸漸不能滿足人們對牛肉丸的要求,牛肉的勁道並不能被最初的牛肉丸所繼承,智慧的潮汕人開始對製作流程進行改進。
最初的刀背剁肉改成了雙鐵棍輪流擊打,鐵棍3斤左右重,呈四方條形或三角條形,打擊力度的增強讓牛肉的勁道完美被牛肉丸繼承了下來,做出來的牛肉丸爽口脆彈,這漸漸成了潮汕牛肉丸的一個標準,但因為保鮮的原因,牛肉丸始終走不出去。
隨著科技的進步,貨運的發展越發成熟,真空包裝的與冷凍保鮮運輸技術使得牛肉丸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7天甚至更久的保鮮時間,完全足夠牛肉丸遠銷東南亞等華人聚居地。
魚丸:
魚丸的製作發展遠遠沒有牛肉丸與豬肉丸那麼順利。新鮮魚肉保存尚且不易,魚丸就更難保存了,魚丸的傳播範圍很有限,只能在水產豐富的地區偶爾見之,但水產豐富的地區並不稀罕魚丸。
最初的魚丸做出來入口如同軟面,而且並不能通過像牛肉丸一樣擊打來改善它的口感。潮汕人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改善魚丸的特性,無數次的試驗後,終於,一種主流製作方式脫穎而出。
取新鮮捕撈的「那哥魚」作為製作魚丸的魚肉原料,加入蛋清、適量鹽粉,經過一段時間的拍打攪拌使得魚肉具有一定定性,然後用食指與拇指握拳擠壓成球丸,將球丸放入溫水中定型,稍許時間後再加入冰水冷卻,使得魚丸中間細密的小水珠在魚肉間保持良好的氣密性,這才讓魚丸的口感彈牙爽脆。
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成為製作人代代相傳的手工技藝,魚丸也成為了潮汕地區獨有的特產。
與牛肉丸不同的是,魚丸製作後仍是生肉,其鮮味是各類丸中的一絕,但因為氣密性凍結之後會被破壞,解凍之後嚴重影響口感,所以不能冷凍遠運,潮汕魚丸大規模走出潮汕地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