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上小康生活的夢想,古已有之。希望生活越過越滋潤,遠離貧困和飢餒,是每個中國人最樸實的願望。如今,全面小康的美好畫卷已經展現在眼前。在貴州大山裡,有一個個動人的脫貧故事,講述著人們與貧困的搏鬥和對新生活的期待。
「你好,新生活!」
清晨,天剛蒙蒙亮,在貴州省冊亨縣高洛街道辦事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韋天陽的早餐鋪已經熱鬧起來,磨米漿、上籠屜、熬湯頭,香味彌漫開來,食客絡繹不絕,這個不到12平米的小鋪子,每天要迎來百多位客人。
「以前在老家,一家3口擠在40多平米的瓦房裡,風來漏風,雨來漏雨,吃水靠肩膀,出門靠腳杆,娃娃上學要走2個多鐘頭,天不亮就要起來,為了娃娃的安全,隻能從一年級就在學校寄宿。我文化程度不高,平常就在鎮上搬磚、扛水泥,打點零工,活兒多的時候,能有個800多元,妻子在家圍著半畝地打轉,全家一年收入還不到5000塊錢,生活苦得很。」 回想起以前的生活,從八窩村尾寨組搬來的韋天陽紅了眼眶。
冊亨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滇黔桂石漠化連片特困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縣,2018年石漠化率高達58.43%。位於冊亨縣丫他鎮西北山嶺上的八窩村尾寨組更是石漠化的典型,這裡石多、土薄、地瘦,人均耕地僅0.45畝。過度墾殖導致當地水土流失嚴重,極易發生山洪、滑坡和泥石流。大雨來時,村民們既要關注村前老蠻溝的水患,又要注意屋後的大坪山滑坡,日子過得提心吊膽。「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頭,吃愁穿愁睡也愁,腦殼墊個木枕頭。」這句諺語,是當地貧困的生動寫照。
變化始於2016年。貴州省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啟動,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貴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這188萬人中,冊亨縣要搬遷8.75萬人,佔到了4.7%,是貴州省搬遷人數最多的縣區。地處地質隱患點的尾寨組被列為整組搬遷對象,2019年5月,尾寨組74戶284人離開大山,住進了高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
「新家在一棟7層小樓的一層,兩室一廳60平米,通水通電,娃娃讀書近,看病也方便,最主要是不用擔心漲水、滑坡,下雨天也可以睡個安穩覺了。」從深山來到城鎮,搬進新房的韋天陽至今難掩內心的喜悅。
為了讓曾經世世代代靠土地生活的搬遷戶搬得出、住得下,黔西南州黨委政府精心規劃,在高洛安置點成立了山水鞋業、萬旺錦繡服飾等5個扶貧車間,解決搬遷人員就業問題。當地政府還啟動了「政府+銀行+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模式,建檔立卡貧困戶自行申請,政府提供風險補償金進行擔保,銀行向貧困戶發放5萬元左右的扶貧小額貸款。
眼瞧著安置點的人越來越多,韋天陽開始籌劃開個小鋪子、做點小生意,並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的包保責任人——冊亨縣稅務局扶貧幹部安其英。
搬遷戶積極主動,扶貧幹部盡心全力。得知韋天陽有這個想法後,安其英忙前忙後,帶著韋天陽申請扶貧小額貸款,尋找適合的店面。沒多久,2萬元的貸款到賬了,店面也租下來了,位置就在居住區附近的農貿市場裡,人流量大,租金便宜,經過簡單裝修和技術學習,2019年11月,韋天陽早餐鋪開張了。
「3月中旬恢復堂食後,小店的生意一直不錯。除去成本,每個月能掙4000多元,快趕上過去一年的收入了。我們今年8月就把銀行的貸款還完了,上個月,還用手裡的餘錢買了輛二手麵包車,做好的米粉也能送貨上門了。」韋天陽高興地說,「扶貧搬遷『利甲習』(布依語,意為『好得很』)!」
「十三五」期間,貴州實現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期間,全省建成安置點946個、安置住房45.35萬套,整體搬遷貧困自然村寨10090個,上百萬山區群眾變成「城裡人」,過上了新生活。
「我要用雙手創造未來!」
「省農科院的專家要來培訓林下種養殖技術啦!」晚上6點多,紅寨村脫貧攻堅指揮所的「幹部夜校」就已熱鬧起來。早早趕來上課的群眾一邊找好位置坐下,一邊興奮的討論著自家的打算和想法。離正式開始還有十來分鐘,除了第一排正中間的位置還空著,其他已坐得滿滿當當,那個空位,是村民們特意留給同村村民李祖應的。
「噠噠——」熟悉的聲音由從院門傳來,隻見拄著拐杖的李祖應一瘸一拐的走進來,快速地融進暖黃色的燈光裡。
「老師,最後一個人也到了,那麼就提前開始吧!」村支書李雲峰說道。
村支書口中的李祖應,患有先天性腿部殘疾,4歲,當別的孩子跑跳著玩耍時,他隻能拖著彎曲的腿在自家門口爬來爬去﹔7歲,當別的孩子背上書包踏進校園時,他隻能趴在床上捧著一本字典認字﹔23歲,正是青春最美好的年華,雙親卻相繼離世﹔長期照顧他的大哥也在六年前因病去世,隻剩他一人孤苦伶仃,由於缺少勞動力和技術,2013年,李祖應被列為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靠著政府低保和好心人救助勉強維持生存,曾經一度對生活喪失信心。2017年,稅務部門扶貧幹部朱昌恆成為李祖應的包保責任人,這個90後小夥的熱情,像一束光照進了他的生活。
起初,李祖應對扶貧幹部很抵觸,但朱昌恆不僅幫他收拾屋子、送糧油、送衣被,在他生病時還給他買藥、帶他看病,漸漸地兩人成為了知心朋友。在扶貧幹部幫助下,2018年李祖應住的危房得到改造,在春節前搬進了新家。
今年4月,朱昌恆幫李祖應申請了村裡的公益性崗位——做保潔員。一開始李祖應並不想去:「一是怕自己幹不好,二是怕人家笑話我。後來小朱帶著我去,不怕臟不怕累地跟我一起幹了幾天活,我才發現之前的擔心是多餘的。」
現在,李祖應每天都按時在村裡打掃衛生,夜校培訓也從沒落過一節課。除了每月409元的低保,現在每個月多了公益性崗位800元的穩定收入,他還通過扶貧補助資金入股的形式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年年底有分紅,生活更有保障了。
晴隆縣是貴州最後摘帽的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紅寨村位於該縣東南部山區。2014年稅務部門對口幫扶前,紅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數佔到了全村人口的16.84%。今年10月,李祖應和全村其他28人一道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至此,紅寨村全村脫貧。
「政府又給我發補貼又發工資,還幫我發展蔬菜種植、家畜養殖,他們都沒放棄我,我更不能放棄自己,要用雙手去創造未來!」李祖應說。
2012年底,中國貧困人口有9899萬﹔2019年底,這個數字變成了551萬,7年減貧934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降低到0.6%,創造了減貧史上的奇跡。
在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貴州,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23萬減少到2019年底的30.8萬,每年脫貧人口超過100萬,由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變為減貧人數最多的省,累累碩果匯集鑄造出決勝脫貧攻堅的「貴州樣板」。
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省最後9個深度貧困縣摘掉了貧困帽,退出貧困縣序列。這不僅標志著貴州省66個貧困縣實現整體脫貧,也標志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貴州這個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西南山區省份,徹底撕掉了絕對貧困的標簽,與全國人民一道向全面小康邁進。(田江韜 韋涵 王保車 朱昌恆)
黔西南州稅務局對口扶貧村稅務法律顧問在為該村村民開展「法治惠民」講座。陳璐 攝 |
貞豐縣稅務局駐村幹部輔導貧困戶子女做作業。金銘 攝 |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