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黃河流域有兩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其首領分別為黃帝和炎帝,中華民族也由此自稱炎黃子孫。後來,兩個部落聯盟爆發戰爭,被稱為「阪泉之戰」,取得勝利的黃帝成為天下共主。當時,東夷集團也有位部落首領叫蚩尤,他不願臣服於黃帝和炎帝,興師作亂。蚩尤先擊敗了炎帝,炎帝向黃帝求援,黃帝便聯合炎帝與蚩尤戰於涿鹿,這便是「涿鹿之戰」。
據《山海經》記載,各路神仙都參與了涿鹿之戰,如「風伯」、「雨師」、玄女族等。由於這段傳說很神奇,神奇得讓人難以置信,因此有人說這些故事全屬虛構。也有人說:黃帝、炎帝、蚩尤並不是某個人,而是一個部落的名稱,戰爭是存在的,只不過沒有傳說的那麼玄幻,龍山文化就是有力的鐵證。
那麼,龍山文化真的能證明炎黃二帝戰蚩尤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嗎?
從1928年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發現第一處遺址起,考古學家又陸續在山東、河南、陝西境內發現類似的遺存,後將之命名為「龍山文化」。因此,龍山文化並不單指龍山鎮遺址,而是泛指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據考古學家考證,龍山文化所在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如果夏朝真實開創於約公元前2070年,那麼,龍山文化所代表的時代確實在夏以前。這與傳說中慣用的「黃帝-顓頊-堯-舜-禹」的時代排序並不矛盾。
當時已步入父系氏族社會,生產力也得到了充分發展,從而出現了貧富分化,原始社會瓦解、奴隸社會逐漸形成。在這種背景下,部落之間爆發大規模的戰爭是完全有可能的。根據傳說,黃帝打擊蚩尤之前就先戰勝了炎帝,如果說目的是為了掠奪財富,完全說得通。
但很快又有人舉證反駁,因為考古學家在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銅器,而銅器似乎是商王朝的象徵。可事實上,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銅製品,是在陝西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殘片,經檢測,它為冶煉所得,距今6500~6700年歷史。也就是說,中國在約公元前4500年的時候就已出現銅器,在龍山文化發現銅器並不能證明其屬於商代遺址。
總而言之,龍山文化是真實存在的,但它無法確證「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的真實性。不過,龍山文化的發現,向我們展示了公元前21世紀前我們祖先的生活狀態,即原始社會的平等已被打破,大規模戰爭有可能發生。這至少說明黃帝的傳說有一定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