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平和靈通山,最早叫大礬山,因有大鵬鳥常來此棲息,又稱大鵬山;又因山多楓樹,秋日層林盡染,滿山紅遍,故有大楓山之名;後來隨著楓樹的減少,唯見此山群峰聳立,又稱之為大峰山。直至明黃道周在大峰巖題下"靈應感通"四個字後,人們始稱大峰巖為靈通巖,把大峰山稱之為靈通山。此山號稱"閩南第一山",具有險峰、奇石、飄雲、清泉、幽谷、迷洞之秀,素有"小黃山"的美譽。靈通山的地形是一億一千三百萬年前由陸相沉積,火山多次噴發形成的深切割中山地貌類型,上有巨石擎天,下有深谷清泉,險峻雄奇,全國罕見。它位於漳州市平和縣之西南部,主要景點在大溪鎮,景區總面積15平方公裡,平均海拔500~600米,主峰擎天峰海拔1281米。是集觀光度假、宗教朝聖、訪古探幽、娛樂休閒、避暑療養為一體的旅遊勝地,省級地質公園。原在網絡和微信上見識了其秀美風光,早就有意來此一遊,然浮生碌碌,卻直到2015年五一假期方得以成行。
那年五一,我們和朋友一家相約出行,剛上高速即大雨傾盆,朋友因帶著5歲的兒子,不無擔心地說行程恐怕要泡湯了,我和玲寬慰他們:我們每年五一出行毫不例外都是是路上大雨,到景區就晴了。果不其然,車尚未到達山下就已雨住雲開了。仰望群峰,但見峰巖突兀,高聳入雲;山腰白霧繚繞,林崖青翠,初看頗類雁蕩風光。山路十八彎,行到半山腰,慈雲寺旁邊就是山門了,按原定攻略我們是從這裡開始往上攀登的,考慮朋友小孩的因素,還是直接把車開到山頂停車場去。山路迴轉,大霧迷濛,別有趣味。隨著山勢越來越高,忽然雲開霧散,一縷陽光投射在路邊竹林上。打開天窗,漫看山間光影婆娑,深呼吸雨後清新空氣,醺然欲醉。
山頂管理處停車場其實也只在半山腰,位於獅子峰之下,此處地勢開闊,極目四望,但見群山蒼莽,白的雲霧,綠的山林,赭的巖石,若隱若現的則是山下村莊和道路。 回首再望,鬱鬱蒼蒼的叢林之中紅牆黑瓦格外醒目,所謂深山藏古寺,信然。
恰到正午時分,索性先到旁邊的管理處餐廳用午餐。山獐肉、大溪豆腐、金線蓮老鴨湯,都是當地特色,味道價格都還過得去。
沿著餐廳旁邊小徑通往前面寺廟,略微有些失望:這座青雲寺遠看甚為入眼,近則無所可觀。不過一些朱欄飛簷,貌似新建建築。惟雨後雲氣較重,偶有雲霧飄過寺後獅子峰,襯著似乎有點名山古剎的意思。
穿過青雲寺,就是前往靈通巖的山道了。這條碎石小路在山林之中蜿蜒盤旋,沿途山林茂密,時常遮天蔽日;空氣清冽,偶聞泉水叮咚;涼亭、小橋參差點綴,修竹、油桐等各類植物散發著雨後清新,不時有飛鳥驚起,又落在不遠處的樹林裡自在鳴叫。曲徑通幽處,鳥鳴山更幽,大可形容。從青雲寺到靈通巖約4公裡,前面3公裡基本為平緩山道,最後一公裡卻是」之「字形階梯,遊人到此大多走走停停,許多人已經敞露胸襟拊膺喘息了。我們相互鼓勵,居然一舉登上階梯。階梯盡處,巨大山崖巍然聳立,似無路可通,崖壁之上「擎天」兩個朱紅石刻格外醒目。山崖之下道路一分為二,一邊順著山崖陡然直上,直通海拔1287米的擎天主峰,稍作探視,見危崖重疊,路似天梯,婦孺絕無攀登可能。
順著另一側則繞過崖壁,山路盡頭一亭兀然挨著巨石挺 立,亭邊建有圍欄,憑欄而眺,山前道路盤旋,左側群峰聳立猶如插屏,青雲寺隱約一角,山勢奇險,明大儒黃道周稱峰「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確不為過。右側則是兩峰夾峙之峽谷,谷深不可測,白霧瀰漫,天風動處,對面峰巒時隱時現如潮中礁石,甚是神奇。此蓋為靈通獨有之「飄雲」奇觀矣。亭邊巨石為臺,謂「通天台」,欲登通天台,別無路徑,唯有一架人工設置的鋼管焊制的長梯,高達十餘米。小乖最喜探險,早已緣梯直上。我們挈婦將雛且背著相機背包,只能手足並用小心翼翼雙股戰戰地一步一挨勉強登上。臺可通天,空曠高闊,極佳的觀景平臺,不負臺邊「極目九霄」四字崖刻。
沿著崎嶇鳥道從通天台下往靈巖寺方向繼續前行,頓時步入白茫茫一片混沌之中。大概是山形導向,靈巖峰與擎天峰雙峰對峙,中間形成幽深峽谷,谷中雲氣蒸騰,而靈巖峰壁立千仞無可依仗,遂沿著危崖直衝而上,到的高處被天風一激,霎時瀰漫在天地之中。加之今天上午暴雨之後,山林溼度極大,便形成這濃如細雨的霧海了。飄雲來時,直若飄雨,十米開外,難辨人影。正是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較之黃山雲海亦不多遑讓也。
靈巖峰送入雲天,萬仞絕壁之間卻不知何時掏出一塊平臺,石臺之間,一寺懸空而建,上貼峭壁,下臨深淵,此靈巖寺也。行至寺邊,俯瞰則雲氣茫茫深不見底,令人膽寒;仰首則巨巖突兀如泰山壓頂,不見天日。欲前行,則已是懸崖峭壁道路斷絕了。佛寺香火鼎盛,遊人如鯽,氤氳煙氣飄散在縹緲雲氣之中,更添奇異色彩。
不知不覺已近黃昏,小傢伙已顯困頓,遂扶攜返程。此時猶見遊客絡繹上山。偶興之所至,忽長嘯一聲,萬山回應,路人盡皆失笑。此林泉之趣,今日得之,幸甚!
半山回望,驚見靈通大佛,額鼻眉眼妙相莊嚴,栩栩如生,為世界最大天然景觀大佛。
靈通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