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截至2020年5月15日晚八點,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達444萬,近一日新增人數達77965人,累計死亡人數突破30萬。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已近半年。庚子年的「黑天鵝」對人類生命健康、生活和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衝擊。
「黑天鵝事件」代指難以預測的,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市場的不尋常事件。以經濟、金融危機為例,1929年綿延至1930年代末的美國大蕭條,1998年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無一不發生在人們的意料之外,帶來的負面衝擊深遠持久。歷史長河緩緩流淌,總有黑天鵝閃現,黑色翅膀在水面投下厚重陰影。
美國作家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黑天鵝》一書中對黑天鵝事件的特性進行了闡述:黑天鵝事件發生概率極低,造成的負面影響大且深遠,在回顧時總會發現看似意外的事件實則有跡可循。黑天鵝理論旨在反映人對客觀事件認識的局限性,也警醒我們要不斷回望歷史,探尋規律,修正與完善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文盤點21世紀以來的八大黑天鵝事件,帶你回顧「黑天鵝」帶來的慘痛經歷,願你獲得啟迪。
2000年 | 網際網路泡沫破滅
90年代的美國,家庭擁有計算機的比例達到35%,網際網路變得觸手可及,也催生了大量的網際網路初創公司。1995年8月9日,當時成立不足兩年的瀏覽器巨頭網景公司(Netscape)以28美元發行價在納斯達克上市,並在上市當天一路豪漲至75美元每股,最終以58.25美元的股價收盤。這一場令人矚目的IPO登臺,也拉開了網際網路泡沫的序幕。懷抱著對網際網路的無限期許,高舉「改變世界「大旗的網際網路公司陸續登臺,資本同樣振臂高呼,全情投入。
這場不合理繁榮背後是不計成本的瘋狂營銷:1999年10月納斯達克上市的199家網際網路公司市值達到驚人的4500億美元,卻只換來210億的營收,總虧損達到62億美元。可沒有人嗅到狂熱背後的一絲危險:普通投資者對虧損視若無睹,而一些專業投資機構甚至宣稱「最不想看到的便是公司盈利,因為這樣他們就沒辦法獲得高估值。」
瘋狂至此,泡沫破裂只是時間問題。
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到達5048.62的頂峰,繼而開始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暴跌,一個月後便跌去了34.2%,到2000年11月,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給整個證券市場帶來了1.7萬億的損失,上千家網際網路公司股價跌剩兩成。當時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國內網際網路公司也遭受重創。新浪的股價從60元跌至1美元,網易的股價在泡沫破裂期間甚至一度跌到了13美分。散戶在這場泡沫破滅中所受衝擊最大,截至2002年,市場上近億名個人投資者的虧損總額已經達到了5萬億美元,無數人在後知後覺中看著積蓄與狂熱憧憬一起蒸發。
(來源:新浪新聞)
2001年 |911恐怖襲擊事件
2001年9月11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四家美國國內民航航班幾乎同時遭到劫持,其中兩架航班撞擊位於曼哈頓的世界貿易中心大廈,一架襲擊了美國國防部所在的華盛頓五角大樓,第四架墜毀於賓夕法尼亞,據事後調查其目標或是美國國會大廈。襲擊之下,世貿雙子塔相繼倒塌,周圍五幢建築受震損毀;五角大樓遭到局部破壞,部分結構坍塌,共造成2998人死亡。
911事件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直接衝擊。數以百計的商界精英在實踐中喪生,大量總部位於世貿大廈的投資公司喪失了巨額財產與海量重要數據;民眾對於航空安全的憂慮令美國民航業、旅遊業收入銳減;巨大的人員與財產損失也令各保險公司不堪重負,向政府伸手求援。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報告,911事件造成的私營企業損失達140億美元,各州與地方政府損失達50億美元,聯邦政府損失達7億美元,救援、清理及相關支出超過110億美元。
同時,911事件也動搖了投資者心中「安全投資場所」的美國印象。襲擊發生當日,紐約股票交易所被迫關閉,直至9月17日才重新開放。而復市後股票指數也連連下挫,道指從萬點急跌至8200點。當年第三季度美國緩慢復甦的勢頭被曼哈頓城市上空的煙塵再一次埋沒。
(來源:第一財經網)
2008年 | 全球金融危機
虛假的繁榮與非理性的狂熱總在上演。當美國網際網路泡沫逐漸消散,房地產泡沫正悄然築起。2000年至2006年,美國房屋價格上漲了80%。勢如破竹的房市成為按揭貸款最有力的背書,銀行信貸標準不斷調低。屆時上至衣履光鮮的上流社會,下至沒有收入保障的低收人群,均能不費力地從銀行貸款買房。美國次級貸款放款額在2005年達到了驚人的6250億美元,佔美國總貸款額的20%,風險初露眉目。
而將風險推向更高點的是對次級貸款的證券化。在美國五大投行的牽頭下,無數金融機構加入了貸款證券化的狂歡,而評級機構對此類衍生品的過高評級,更令這些問題資產成為了市場新寵。
然而,從2004年6月開始的加息周期捅破了泡沫的邏輯。2006年6月,美聯儲基金利率已經達到5.25%,部分次貸借款人在利息重壓之下,喪失還款能力,違約開始發生。2006年第四季度,美國樓市出現回落,進一步推動貸款違約率直線上升。
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8月,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宣布旗下兩隻對衝基金倒閉。隨後,貝爾斯登、花旗、美林證券、摩根大通、瑞銀等相繼爆出巨額虧損。2008年7月中旬,美國房地產抵押貸款巨頭「兩房」——房地美和房利美遭受700億美元巨額虧損。在巔峰時期,這兩大抵押貸款巨頭持有或者擔保了美國抵押貸款市場55%的資產。美國財政部長的亨利·保爾森清晰地認識到,「兩房」絕對不能倒下。在諸多爭議下,保爾森「忍辱負重」地請求國會授權財政部接管這兩家公司。9月,存續百年的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倒閉,而多米諾效應仍在持續發酵,從金融領域一路波及至實體產業,向全球一路蔓延。
這場危機最終也釀成了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全球股市均經歷了重挫,世界多個國家面臨嚴重的金融危機,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來源:網易財經,新浪新聞)
2009年 | 歐債危機
隨著歐洲區域一體化的日漸深入,以希臘、葡萄牙為代表的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在工資、社會福利、失業救濟等方面逐漸向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看齊,支出水平超出國內產出的部分越來越大。由於工資及各種社會福利在上漲之後難以向下調整,即存在所謂的「粘性」,導致政府與私人部門的負債比率節節攀升。西班牙和愛爾蘭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房地產市場迅速蕭條,國內銀行體系出現大量壞帳,最終形成銀行業危機。而政府在救助銀行業的過程中,舉債與償債的能力均出現了問題。義大利的債務問題相較其他四國前景相對樂觀,但其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水平也已接近6%的警戒線。
2009年10月,希臘新任首相喬治·帕潘德裡歐宣布,其前任隱瞞了大量的財政赤字,隨即引發市場恐慌,歐債危機初見端倪。12月,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下調希臘主權評級,希臘債務危機隨機愈演愈烈,但當時的金融界普遍認為希臘經濟體量小,債務危機所帶來的影響有限。
但2010年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始陷入危機,一直被認為經濟運行穩健的比利時和歐元區內經濟實力較強的西班牙,都預報未來三年預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臘不再是唯一主角,整個歐盟都被債務危機的陰影籠罩。
(來源:新浪財經)
2011年 | 福島核事故
2011年3月,芮氏9.0級地震導致福島縣兩座核電站反應堆發生故障,其中第一核電站核蒸汽洩漏,並於3月12日發生小規模爆炸,日本政府於當日表示本次核洩漏事故等級由5級提高至7級,這也使得福島核洩漏成為史上第二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次日,核電站機組中2號反應堆外殼在爆炸中受損,爆炸同時造成了存放大量核廢料的4號反應堆起火,造成含有放射物的冷卻水不斷洩漏直至不可人為控制。
時隔25年,福島不幸成為第二個「車諾比」。
3月15日,福島核電站核洩漏情況再次惡化:當日核電站內多次發生火災,2名核電站工人下落不明,同日時任日本首相菅直人要求核電站方圓20公裡以內的所有居民撤離。東京電力公司在嘗試了鋪設緊急電纜爭取重啟冷卻水泵等一系列手段後,於3月25日宣布:核電站1、2號反應堆地下積水的輻射量達到了正常指數的1萬倍,修復工作暫時停止。
3月29日,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洩漏問題進一步擴大,事態嚴重性使投資者不安心理加重,且受到前一交易日紐約股市三大股指的全面小幅收跌。日經股指下跌139.55點,報9338.98點。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指數下跌18.39點,報839.46點,跌幅為2.14%。
3月30日,東京電力公司與日本內閣均公開表示福島一號核電站將全部永久報廢。在本次事件中,日本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大地震、海嘯和核洩漏三重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促使國際社會重新評估核電站安全性,也給日本經濟帶來二戰結束以後最嚴峻的一場考驗。
(來源:鳳凰財經)
2014年 | 伊波拉病毒
2013年12月26日,一種「神秘」疾病在幾內亞一個小村子裡靜靜傳播開來,但它直到2014年3月21日才被確認為伊波拉。首次提出預警是在1月24日,當時Meliandou衛生站的負責人向區衛生官員報告,有5例嚴重腹瀉導致迅速死亡。幾內亞衛生部於2014年3月13日發布了首個關於不明疾病的預警。同一天,世衛組織非洲區域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以拉沙熱為疑似目標正式啟動了突發事件管理系統。第二天,實驗室確認病原體是薩伊種屬,是伊波拉家族中最致命的一種病毒。3月22日,幾內亞政府向世衛組織發出關於伊波拉病毒病疫情的預警,當時對疫情的描述是「迅速發展」。世衛組織於3月23日在網站上公布了疫情,當時官方報告有49例病例和29例死亡。
到2014年3月23日時,少數幾個病例已從幾內亞輸入賴比瑞亞和獅子山,但這些病例未被發現,也未經過調查或正式報告給世衛組織。這兩個國家的疫情同樣先是靜靜發生了數周,直到傳播鏈大量增多、病毒進入首都和省會城市,並且由於感染人數眾多已難再追蹤時,才最終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相比具有40年處理伊波拉疫情經驗的非洲赤道地帶國家,西非國家對這一疾病了解甚少,加上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區域人員跨境流動性高、衛生保健工作者嚴重短缺以及當地病毒傳播危險極高的殯葬儀式,病毒在西非快速肆虐開來,並在7月20日、9月30日通過航空旅客輸入奈及利亞與美國,此後又進一步向歐洲傳播。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10月10日報告,伊波拉病毒造成死亡人數達到4033人。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
2020年 | 新冠肺炎
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在全球不斷蔓延,當前已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報告出現確診患者。截至2020年5月15日晚八點,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達444萬,近一日新增人數達77965人,累計死亡人數突破30萬。
為控制疫情,各國紛紛採取了不同程度的防範措施。企業停工、交通停運、甚至是全城封鎖,全球經濟陷於停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全球GDP增速預測從1月份的3.3%下調至-3%,預測全球經濟將面臨1929年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儘管各國政府面對經濟衰退推出一系列經濟紓困計劃,但全球企業破產數量仍在大幅上升。疫情影響下非必要商業活動停擺,餐飲、零售、酒店、旅遊等多個行業遭受衝擊。在中國,根據天眼查搜集到的數據,我國第一季度超過46萬家企業倒閉,其中包括2萬餘家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
美國破產協會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美國申請破產保護的企業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8%。全美獨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報告稱,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有50%的小企業可能撐不過2個月。
在日本,據日本共同社13日援引東京商工調查公司發布的數據,日本4月破產企業總數達743家,同比增加15.2%,增幅連續5個月達到兩位數;企業負債總額增加35.6%至1449.9億日元。在歐洲,企業破產也層出不窮。多家歐洲支線航空公司和廉價航空公司已經破產或申請破產保護。
疫情抗擊戰尚未結束,而全球經濟從疫情中完全恢復,更還有漫漫長路。
(來源:人民網)
2020年 | 俄沙石油戰
2016年11月,為應對全球石油產量不斷增加帶來的油價下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宣布減產並與其他產油非成員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墨西哥達成協議,OPEC+概念應運而生。
2020年初,新冠疫情對全球市場造成重大衝擊,2月,OPEC+聯合技術委員會召開會議,建議再次削減產量,以應對疫情對於需求側的衝擊,減輕石油市場壓力。由於OPEC未能與俄羅斯就原油限產問題達成新的協議,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11日宣布,沙特將把原油極限產能從當前的每天1200萬桶提升至1300萬桶。自4月起,沙特的原油供應量將大幅提高至每天1230萬桶,國際原油價格開始下跌。
新冠疫情的持續,進一步加快了油價下跌的步伐。據高盛報告,受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影響,全球原油需求大幅減少,需求端對油價的衝擊已經超過沙特與俄羅斯之間的價格戰。另據英國《經濟學人》報導,美國原油戰略儲備已達存儲能力的90%,接近飽和,難以進一步消化增量石油。
2020年4月,全球投資者見證國際原油市場在史上未見的巨幅波動。當地時間4月20日,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份交割的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期貨價跌幅達到了305.97%,報-37.63美元/桶,歷史上首次收於負值。4月21日,6月原油期貨合約一度爆跌逾67%,刷新該合約盤中歷史低點至6.57美元/桶,美國原油基金向下觸及熔斷。
(來源:新華網、人民網)
(編輯/陳銘堃)聲明:彙編中的案例轉載、節選自公開網站,且均已標明來源,但不代表我們對翻譯、數據等細節的嚴謹性及專業性作保證,同時也僅作參考和交流,不代表我們的觀點與立場。如有興趣,讀者可根據文章來源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