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財經有稜
美國正上演「冰火兩重天」:一邊是疫情肆虐,死亡人數不斷攀升,數百萬美國人失去工作,導致眾多民眾苦苦等待救濟;另一邊卻是美股IPO市場出現異常火爆的盛況。
IPO數據研究機構Dealogic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以來美股市場上已有430宗IPO交易,為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募資規模已經超過16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古曰,事出反常必有妖。在美股IPO史上,市場並不是初次這麼活躍,但過於活躍的後果大多以泡沫結尾。那這場IPO熱潮背後,也會是危險泡沫嗎?
IPO井噴
美股有多瘋狂,以12月為例。作為美股市場大型IPO交易的最理想月份,不少知名企業都選擇在此月排隊上市。
僅上周(12月9日-12月11日)就有9家企業上市,這其中包括民宿巨頭Airbnb、美國版餓了麼DoorDash,投資者對於他們的瘋狂更是少有。
12月9日,DoorDash上市首日大漲85%,報189.51美元,市值接近600億美元,比上市前最後一輪私募融資時160億美元的估值足足高出近四倍。
12月10日,Airbnb正式上市,此次上市融資約35億美元,成為今年美股最大IPO。其股價大漲超100%,市值一度飆升至1000億美元以上。
接下來的一周內,還有ContextLogic 、Upstart Holdings、BioAtla、Midwest Holding等5隻新股排隊上市。
作為衡量投資者IPO熱情的指標,根據英為財情Investing.com的行情數據顯示,Renaissance Capital IPO ETF (IPO)今年以來累計飆升107.97%,近期還創下了歷史新高,同期標普500的漲幅為14%左右。
美股IPO市場的狂熱,導致中概股今年赴美也異常的順利。有數據顯示,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大概有26家公司赴美上市,這其中包括明星公司,小鵬、理想等,共融資約120億美元,是去年的3倍。
火熱融資的背後是不賺錢的現實。根據彭博追蹤的數據顯示,在今年200多家在美上市的新股當中,有大約八成公司都還沒開始賺錢,處於燒錢階段。
這也就意味著,儘管很多新股沒有盈利,依然遭遇資本市場瘋搶,很多投資者甚至都不考慮價格,只想著入市。難不成資本都是人傻錢多?未必。
資金「饑渴」
有時候不得不感嘆,美國真是一個神奇的國家。在疫情感染人數不斷創新高的情況下,美股IPO市場卻現「吸水效應」。
據IPO專家Jay Ritter編制的數據顯示,今年美股IPO的首日回報率平均為41%,為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美股IPO瘋狂割韭菜背後,與政府推出的刺激計劃有很大關係。今年三月份,美國白宮官員和參議院領導人就2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達成協議,這史詩級的刺激計劃消息公布後,美國股指期貨悉數轉漲。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
疫情期間,美國最大的產業——服務業基本停擺,造成大量美國人被困家中。政府在疫情期間又通過財政刺激政策向民眾發錢,又閒又有錢的美國人選擇入市,從而導致大量資金流向股市,助推市場整體走高。
今年出盡風頭的特斯拉,很大程度上就是借著疫情期間美國政府的貨幣大放水政策,股價持續飆升,成為疫情下的最大贏家。
隨後,美國推出多次萬億刺激計劃,每次計劃的推出,都會使得股價大幅上漲。
與之相對應,美股的不斷攀升,也讓不少公司意識到,當前正是前往公開市場籌集資金的黃金時間。在這一背景下,許多公司都希望今年上市。
Airbnb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該公司原本計劃於年初上市,但由於疫情和美國大選的因素,其不得不推遲上市時間,但最終還是趕在今年12月完成了上市。
對於Airbnb來說,上市確實是必須施行的緊急任務。受疫情影響,今年前九個月,Airbnb虧損近7億美元。為削減開支,其解僱了四分之一員工,並裁掉了部分非核心業務。
現金流緊缺,員工焦慮盛行,股東耐心耗盡,都催促Airbnb不得不在疫情的艱難時刻,也要完成上市大計。
還好,Airbnb並沒有讓資本市場失望,上市首日盤中市值一度突破千億美元的估值,讓投資者看到了希望。但必須承認的是,並沒有盈利的Airbnb長期表現,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此外,在扎堆上市的美股IPO公司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科技公司成為中堅力量。根據彭博的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在美國交易所籌集的1020億美元中,科技公司佔到了120億美元。
這並不難理解。
疫情的突然出現,使得有些技術本來要幾年才能普及,現在卻壓縮到幾個月,一些不知名的軟體公司突然成為明星,比如雲計算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協作軟體公司,它們在疫情期間的表現,就形成了一種雪球效應,讓今年IPO的科技公司直接起飛。
華爾街也歡迎快速增長的科技公司上市,比如Snowflake、Asana、JFrog、Sumo Logic、Unity。
其中,雲基礎設施公司Snowflke更是創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軟體IPO紀錄,市值達到700億美元。連聲稱已經54年沒有參與過新股發售的、並且鮮少認同科技股的「股神」巴菲特也罕見地加入了「打新」隊伍。
再者,隨著美國大選基本塵埃落定,最近又頻頻傳出有關新冠疫苗的好消息,新一輪財政刺激措施也有望到來,這些都有可能點燃投資者們加碼股市。
種種跡象看來,美股市場形勢似乎一片大好,何來泡沫一說?
但,現實果真如此嗎?
泡沫前兆?
與投資者對於美股IPO市場狂熱不同,華爾街對過度興奮的投資者不時潑冷水降溫,他們認為,投資者過度擴張的頭寸可能預示著股市回調。
摩根大通也玩「變臉」,在發布的2021年市場展望報告中,多年來首次下調了對美國股市的看法,將美股評級降至中性,認為美股不再是值得超配的資產。要知道在一個月前,小摩還敦促客戶買入美股,從購買增長型股票轉向價值型股票。
是他們過於敏感嗎?更像是經驗之談。
讓時間撥回2000年。那一年,凡是公司名字帶有「e」或者「com」字樣就能成倍上漲,皆因投資者害怕錯過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浪潮。數據顯示,當年457家IPO中有295家與網際網路公司有關,僅2000年第一季就有91家。技術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在1995年至2000年間從1000以下上升至5000以上。
但隨後僅兩年的時間,就出現了讓投資者害怕的事情,納斯達克指數從2000年3月10日的峰值5,048.62下跌至2002年10月4日的低點1,139.90,下跌了76.81%,投資者為自己的狂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這也就是美股史上著名的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2020年的這場美股IPO與20年前的網際網路IPO熱潮,無論從貨幣政策、冒進資本、市場等層面,都驚人的相似,這也是華爾街的擔憂所在,無論是誰都不願重蹈覆轍。
Latham & Watkins的負責人Tad Freese曾表示,就像世紀之交的網際網路泡沫那樣,人們很容易擔憂眼前的繁榮會導致估值泡沫,長期或不可持續。
一向以樂觀而著稱的價值投資大佬Jeremy Grantham也一反常態看空美股市場,稱美股市場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泡沫之中,認為未來美股「將以糟糕的結局收場」。
此外,今年IPO活動很大一部分是由SPAC推動的。它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通俗地講,SPAC只有現金、沒有實業和資產,本質上是「空殼公司」,其創建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IPO籌集資金,用這些資金收購、兼併非上市公司。被收購、兼併的公司無需再進行其他行動,自動成為上市公司。
客觀來說,SPAC並不是一種新玩法,早在1990年就已經出現通過不同形態的SPAC上市的案例,但從未像今年這樣受到投資人的追捧。
據統計,僅在今年第三季度就有84家SPAC公司籌集了超過240億美元的資金。Dealogic的數據表明,截至今年10月2日美股IPO籌集的資金總額中有46%是通過SPAC完成的。
不過,企圖通過SPAC賺錢的投資者可能打錯算盤了。SPAC的本質是「把你的錢給我,相信我,我會用它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但事實上,投資者通常並不知道董事們打算投資什麼,也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考慮進行收購。
說白了,SPAC更像是一種投機做法。而歷史告訴我們的經驗是,投機者中的輸家往往遠遠多於贏家。
對於美國來說,疫情、大選等諸多問題使得其處於嚴重的經濟問題,但魔幻的是,美股卻一直反彈,這種現象在美國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美股IPO市場如此反常,有沒有被高估,投資者過度興奮是不是在「玩火自焚」,或者專家的意見可以聽一聽。知名經濟學家大衛·羅森博格認為,眼前的美股和IPO熱潮就如同「沙灘上的城堡」,缺乏強勁的基本面支撐,股市中的泡沫隨時都可能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