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中國駐泰大使館前僑務參贊方文國先生,由於文章較長,將分兩次給大家推送。希望大家持續關注哦。
【關鍵詞】泰國 社團 中華文化 貢獻
【摘要】社團是泰國華僑華人社會的基本組織形態。華僑華人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體會到建立自已社團的重要性。在移民泰國的漫長歷史時期裡,形成了以地緣、親緣和業緣等為特色的各類社團。它們在為移民守望相助,拓植他鄉提供幫助的同時,作為主要的載體和推動者,通過保持風俗習慣、興辦學校以及促進中泰兩國間的文化交流等途徑,一方面保持自已民族的文化特性,同時促進中華文化在泰國的傳承和發揚,為中華文化在泰國的生根開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泰國是東南亞國家中華僑華人人數眾多的國家,也是華人社團活躍的地區。泰國華僑華人社團歷史悠久,為數眾多。據記載,泰國最早的華僑華人社團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是由旅泰僑胞李家仁創建的集賢館。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華僑歸化入籍人數的增加和華人經濟的發展,華僑華人社團數迅速增加。一批批為適應華人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精神生活需求的宗親、行業、教育、宗教、文化團體相繼成立。長期以來,特別是在中泰兩國建交以後,華僑華人社團在促進中泰兩國經濟、文化交流,增進兩國人民友好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泰國華僑華人社團的形成與發展
華僑華人社團形成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一定量的移民,並形成相應的聚居區;二是當地政治文化環境適宜社團的組織和發展。泰國華僑華人社團伴隨著中國移民人數的增加而發展,隨著兩國間的交往不斷完善,成為中國移民在異國他鄉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帶著地域文化色彩的移民群體
中國人移居泰國最早可追溯到漢唐時期,隨著中泰朝貢貿易和商業往來的發展形成三次較大規模的移民潮,每次移民潮都呈現出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特點。
南宋時期,中國大力拓展海上貿易,當時都城在杭州,離杭州不遠的寧波成為了南宋王朝開展對外貿易最繁忙的港口,許多人員、貨物從這裡出發,走向相鄰的東南亞等地區。在這個時期,留下了有關中泰有人員往來的最早記載。南宋大臣、文學家樓鑰在他的的《攻媿集》中記載,宋乾道元年(1165)年,有真富裡國大商逝於明州。明州就是現在的寧波。元成宗時,浙江溫州人周達觀隨使臣來到今天的泰國、寮國和柬埔寨,寫了著名的《真臘風土記》。書中《貿易》一節記載:「國人交易,皆婦女能之,所以唐人至彼,必先納一婦人者,兼亦利若能買賣故也。」《異事》一節中記載:「餘鄉人薛氏,居番三十五年矣,······。」著名歷史學者饒宗頤說:「暹國華人為官者,自來有之,使臣既為浙江人,令人推想浙江人應有不少南來營商。」[1]泰國歷史上的大城王朝對應的是中國明朝時期,由於倭寇作亂,寧波港閉港,與東南亞海上貿易港口轉向福建泉州。在這個時期,福建商人成為與暹國貿易的主力軍。晚清名臣徐繼畲說:「閩廣之民,造舟涉海,趨之若鶩,或竟有買田娶婦,留而不歸者。」[2]寓居於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中國人已具備一定規模,並且以福建人為主。居住在全暹羅的中國人數多達一萬餘人,在皇城的有三至四千人。他們之中最有名的是福建莆田人謝文彬,他從事海鹽貿易,後來改名美亞,在阿瑜陀耶朝廷中為官,並作為貢使赴中國。在整個阿育塔雅王朝時期,中暹大米貿易非常活躍,福建商人以及旅居暹羅的福建籍華僑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東潮州人是當前泰國華僑華人社會中最大的族群,但潮州人移民泰國的時間晚於浙江人和福建人,不過他們移民人數多、規模大,增長快。十八世紀中葉,中國對暹羅的貿易港口由早先的福建泉州、廈門轉到潮州、汕頭,並因此形成移民群體的根本轉變。潮州人移居暹羅有著自已特有的優勢,一是地利之便,從潮州柘林港出發到暹羅,比泉州及寧波港方便,距離也短了許多。在這之前,潮州地區與暹羅等地的走私貿易一直很活躍,有與暹羅來往的航海、水文等相關經驗。二是建立於1769年吞武裡王朝的國王鄭信是潮州人的後裔。鄭信的祖籍是潮州澄海華富裡村。他七歲時被大城王朝的財政大臣收為義子,長大後進入王宮任職,後升為府尹。大城王朝首都被緬甸軍隊攻陷後,他率領殘部退到潮州籍華僑聚居的尖竹汶府,在潮州籍鄉親的幫助下,率領軍隊趕走了緬甸人,建立了呑武裡王朝,許多幫助國王復國有功的潮州人被封為朝廷官員。這一切吸引了大批包括澄海人在內的潮州人移居暹羅,人數達數萬人,並形成此後潮州籍華人後裔的基礎。三是潮州地區人多可耕作的田地不足,人民生活困苦,促成潮州及臨近的汕頭人出洋的高潮。曼谷王朝拉瑪五世(1868-1910)中期,泰國華僑華人人數已達近49.7萬人,當時暹羅全國人口667萬人,拉瑪五世後期,華僑華人達79.2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為830.4萬人。從1882年到1944年,中國移民泰國人數突破100萬人,其中多數是潮州人。[3]
十八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中期,中&人移居泰國人數大量增加。吞武裡王朝、曼谷王朝都實行吸引中國移民的政策,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尤其是1855 年《鮑林條約》籤訂後,中國移民泰國的人數空前增長,據估計, 1850 年,泰國約有中國移民30 萬人。[4]移民來源地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海南以及與泰國相鄰的雲南地區,他們來到泰國以後,依然保持著在家鄉的文化和傳統,並且形成界限相對清晰的居住習俗,在同為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基礎上,又普遍帶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點,並影響了後來從中國其它地區移居來的華僑華人生存與發展。
(二)華僑華人社團創立的背景和條件
隨著華僑華人人數的增加,從泰王國首都到各地一些主要城鎮,都有華僑華人聚居區的形成。建立相應的組織管理和服務僑民成為客觀的需求。首先,建立社團是暹羅政府管理的需要。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暹羅實行的是薩卡迪那封建領主制度,泰國人都被固定於土地及對封建主的依附制度下,通過封建主對依附民(庶民)實行嚴密的控制,不論泰人、孟族、高棉人,還是越南人或其他民族都一樣,唯有從中國來的移民是例外。朝廷把華人列為外國人,不受封建制度的約束,給予以封建領主制以外的自由。素可泰王朝時期限制泰人與外族通婚,但不包括華人;大城王朝實行「以夷制夷」的辦法,從華人中選出頭領來管理華人。曼谷王朝初期,設立華民政務司管理華人,其官員大都從華人中選拔。這些制度客觀上為華僑華人建立社團創造了條件和必要性。其次,雖然旅居海外的華僑同為中國人,但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所持的語言及文化、風俗習慣不一樣,容易形成不同的方言群。「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們來到異國他鄉,無論是生存還是發展,都需要他們建立相應的組織。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移民海外的華人得不到中國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他們遠涉重洋,來到人地生疏的暹羅,不但謀生困難,人身安全也無保障,深感到互助團結、和衷共濟的必要。第三,雖然暹羅政府對華僑華人採取區別於其他族裔的政策,並在經商貿易上給予一定的便利和特權,但是華僑華人的生活仍然是十分艱苦、坎坷,其中不乏有受到種族主義者的欺凌、排斥,為了生存,保護自身和鄉親、宗親權益,聯絡感情,救災恤難,非常有必要成立社團組織。有了社團組織,對於大多數僑民來說,就像在異國他鄉有了家,就可以安頓下來,謀求生存與發展。
(三)華僑華人社團的發展
華僑華人社團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華僑華人生活在不同於自已民族文化的社會環境裡,不但謀生困難,人身也毫無保障,深感到互助團結、和衷共濟之必要,鄉土地域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剛剛離開土地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帶著這種傳統的社會關係和觀念來到僑居地,並仿照他們所熟悉的社會組織模式建立自己新的團體。19世紀下半葉以後,移居到泰國等東南亞的中國人日益增多。由於語言的隔閡,操不同方言的新移民常聚居一處,形成許多方言群及地域色彩濃厚的幫派。另一方面,早期泰國自然經濟居主導地位,土著資本尚未形成,生產水平較低。中國移民大多屬於小生產者和小商人,這種狀況使得以血緣、地緣為基礎的宗鄉關係及其組織得以長期存在並逐步發展。華僑華人藉助社團以團結合作,維繫中華文化傳統,社團所服務的對象由為本族人、本鄉人辦事,發展為「敦睦宗誼,促進團結,共濟互助,同謀福利」為宗旨的社會性團體,並為泰國政府所核准、取得合法地位。社團除照顧新客,提供食宿,介紹工作,排憂解難,撫恤救孤之外,還舉辦社會公益事業,如開設醫院、善堂等。其中最大的一項公益事業就是各類社團興辦華文學校,使數以萬計的華僑華人子弟在異國他鄉得以接受中文教育。19世紀後半葉,泰國華僑華人逐漸紛紛進入經濟貿易和流通領域。在這個過程中,各類社團組織建立起來的信用關係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富有華僑華人特點的經濟網絡.促進了泰國經濟與中國及國際市場的聯繫,增強了華人經濟實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華僑華人祖(籍)國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華僑華人居住地政治經濟社會的變化,華僑華人團結合作,維護自已合法權益的意識覺醒,各類華僑華人社團出現井噴式增長。作為東南亞華僑華人聚居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泰國的華僑華人社團也在這個時期迅速增加。華僑華人社團在保持宗親和地緣社團穩定發展的同時,政治、經濟、文化和福利等團體不斷出現,社團功能分工細化,角色作用多樣化。一些大型社團組織健全,會員眾多,定期舉辦活動。社團的作用從聯絡鄉宜、守望相助發展到保護華僑華人權益,溝通泰國與家鄉的聯繫與交往,成為泰國社會重要的社會組織。
二、泰國華僑華人社團功能和分類
根據其成員構成、活動特點,泰國華僑華人社團可分為以下五類:一是地緣為基礎的同鄉會,除以地域和方言建立的社團以外,還有以中國行政區劃省及縣、市為基礎成立的同鄉會。前者如潮州會館、客屬總會、廣肇會館,後者如福建會館、海南會館,以及普寧同鄉會、惠來同鄉會等。二是以親緣為基礎的宗親會,目前有吳氏、李氏等八十多個宗親會。各宗親會之上還成立了泰華各姓宗親總會聯合會。三是以業緣組成的行業工商社團,其中最大最有影響的是泰國中華總商會以及所屬的四十多個行業公會。四是以善緣為基礎的慈善和宗教團體,其中以華僑報德善堂最具影響。五是以文緣結誼的文化教育團體,如泰華民校協會、泰華作家協會、留中校友總會等。近年也成立了以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為活動宗旨的社團,如泰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總會等,通常把它們歸類為專業社團。
(一)以地緣為紐帶建立的社團
地緣是指由地理位置上的聯繫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泰國以「祖籍地」為基礎、以「地緣」為紐帶而成立的地緣性華僑華人社團,出現於19 世紀下半葉。客家人、海南籍、福建籍、廣肇籍華僑在19 世紀下半葉都先後成立了同鄉社團。福建籍華僑於1872 年在曼谷達叻仔順興宮內設福建公所1877 年廣肇籍華僑以聯絡感情、促進鄉誼為名,發起創立廣肇別墅,並在曼谷石龍軍路購地建築會址。客屬華僑於同治年間( 1862—1874 年) 在曼谷三王府左面設立了集賢館,作為客家人聯絡情感的地方。約19 世紀80 年代海南華僑在曼谷成立瓊州公所。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泰國潮州會館成為全泰國最大的同鄉地緣性組織,會員人數及會館擁有的資產數量首屈一指。會員匯集了在泰潮州籍的商業精英、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其經濟實力、影響力在泰華社團中舉足輕重。潮州會館由著名愛國僑領蟻光炎等人於1938年發起成立。成立之初,即組織僑胞積極投身於支持中國抗日活動。作為同鄉會龍頭性組織,以潮州會館為中心,形成九屬會館及十縣同鄉會。九屬會館包括潮州、客家、廣肇、海南、福建、江浙、雲南、臺灣和廣西會館。十縣同鄉會即潮安、潮陽、普寧、澄海、揭陽、豐順、饒平、惠來、大埔和興寧同鄉會。由於「九」這個數在泰國表示吉祥如意,所以九屬會館發起人決定,以後再有其他會館申請加入,將併入江浙會館,「九」字不再更改。九屬會館中,潮州會館主席同時也擔任九屬會館主席。潮州會館聯合其他會館、同鄉會及其他府潮州會館分館,開展慈善公益活動,擴大社會影響,舉辦了各類有利於中泰友好與合作,造福於兩地鄉親的活動。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除了來自潮州地區的新移民以外,中國各省區市都有人移居泰國,潮州以外地區的同鄉會也不斷成立,如湖南同鄉會、川渝同鄉會、福建晉江同鄉會等。傳統的同鄉會、會館注入了新生力量,新的同鄉會組織也在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
(二)以血緣關係建立的宗親社團
泰國宗親社團的出現晚於地緣性社團,很多宗親社團是從同鄉同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中國傳統上是個封建宗法社會,宗族是中國社會結構的核心。中國移民離開家鄉帶著這種傳統的社會關係和觀念來到泰國,並仿照他們所熟悉的社會組織模式建立自己新的團體,以血緣為基礎的宗親會(會館)就是這樣產生。宗親會成立之初的目的是為定期組織聚拜祖先等各類活動,總部都在曼谷,其他各府一般都有從屬機構或分支機構。
泰國最大的宗親組織是泰華各姓宗親總會聯合會,成立於1970年,其宗旨是團結泰國各姓宗親,弘揚祖德,促進中泰兩國人民友誼,幫助邊遠地區貧困學生,發揚傳統文化,推動華文教育,和睦各宗親僑團,為社會為國家做出積極貢獻。目前泰國泰華各姓宗親總會聯合會中共有83個宗親會,各姓宗親會成立的時間早的始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從那以後不斷有新的宗親總會成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宗親社團有泰國丁氏宗親會、六桂堂宗親總會(包括洪、江、翁、方、龔和汪六姓),王氏宗親會、丘氏宗親總會等38個,1975年中泰建交後成立的宗親會有葉氏宗親總會、魏氏宗親總會、袁氏宗親總會等四十多個,目前還有新的宗親會在陸續籌備中。
(三)以業緣為紐帶建立的社團
業緣是指人們由職業或行業的活動需要而形成的人際關係。海外華人的業緣社團是從地緣和血緣或者說是親緣關係發展起來的,從建立業務往來需要親戚、朋友和老鄉擔保發展到形成一個行業、商業組織來完成這種擔保與引領關係與作用。泰國華僑華人業緣性的社團伴隨著同鄉會和宗親會的發展而建立,其中建立時間較早的是泰華進出口商會,最有影響的是泰國中華總商會。
泰國中華總商會成立於1910年,迄今已有近120年歷史,會董200人。長期以來,中總為維護旅泰華僑華人權益,提高其地位,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二戰前,中泰兩國無邦交關係,有關泰國華僑華人的事務,如辦理身份、居留證明及各項福利等事務,均由中總代為處理,中泰兩國政府均予認可,曾有民間大使館之稱譽。中總下轄近40多個行業公會,主要成員有泰國工商總會、泰國米業公會、暹羅五金公會、泰國金銀珠璇同業公會、泰國火鋸公會、泰國金商公會、泰國聯華藥業公會、泰國塑膠廠商公會、泰國皮業公會、泰國客屬公會、泰華進出口商會、泰國影相商業總會、泰國木業公會、泰國縫業公會、泰國紙商簿業公會、泰國商聯總會、泰國海南商會、泰國文具辦公食品公會、泰國會計法律公會、泰國華人青年商會、泰國土產同業公會、泰國中醫總會、泰國同熙公會、泰國福建商會、泰國橡膠協會、泰國雲南商會、泰國廣肇商會、泰國江浙滬總商會和泰華旅遊同業公會等。中華總商會以及屬下的行業公會形成泰國華社最龐大的商業行會。商會與各同業公會組織完善,信息靈通,有大生意聯合起來做,這就分散了風險。商號或個人有什麼不道德行為很快就會傳開,有效地維護和促進著商業行為的公平公正與誠信。
(四)以善緣結合的社團
泰國華僑華人社團一般都具有慈善和公益的功能。商會和行業公會,是經濟上的信息中心和資金方面的互助組織,同時也經常支持和贊助社會上的慈善活動。同鄉會、宗親會本身也是地域性和血緣性慈善機構,同鄉會所屬的寺廟道觀常年給窮人發放米油等生活用品,有的還提供齋飯。十九世紀末,泰國華僑華人開始成立專業性的慈善機構,以便於更好地開展諸如處理突發事故、災害救助,提供醫療幫助、贈醫贈藥、收養孤兒、敬老養老等慈善公益事業。全泰國目前有規模的華僑華人專業慈善團體有一百多家,其中最大的是華僑報德善堂。
泰國華僑報德善堂成立於1896年,是泰國最大的慈善機構,主要從事社會救濟。華僑報德善堂建立之初,先是收殮無人認領的中國移民屍骨,照料從中國來的新移民,服務宗旨是「人無分中外,地無分遠近,災無分大小」,積極參與泰國全社會的慈善救濟工作。泰國樞密院前主席訕耶·探瑪塞曾指出:「報德善堂現在已成為泰國從事偉大公共慈善事業的最大機構。」報德善堂有完善的管理機制,有15個不同的管理部門,如贊助人股、救護股、物資股、會計股、救恤股等,共有工作人員300人。由於報德善堂對社會貢獻較大,且經營較好,社會各界樂善好施者都願向該堂捐款、捐物。除擁有一般救護設備外,還設有華僑醫院和華僑中醫院。2004年12月,海嘯襲擊了泰國南部,報德善堂以最快的速度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趕赴災區,與泰南慈善機構一起投入救災工作,贏得了泰國王室、政府和泰國人民的高度讚賞。
兼有慈善與宗教性的慈善社團,規模最大是泰國佛教眾明慈善聯誼會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在各府設有52個分會。該會信奉八仙祖師,主要從事一些慈善活動,如捐款救災,救危助困,處理無主遺骸等。同類型的還有泰京天華醫院、暹羅代天宮、泰華孤兒院、中華贈醫所、泰國宏德善堂、泰國世覺善堂、玄辰善堂、泰華婦女養老等。
(五)文化教育類社團
隨著泰國華僑華人社會的發展以及中泰兩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強,各類服務於教育、文化的社團紛紛成立,開展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僑社的文化教育建設,促進祖(籍)國教育文化在泰國的傳承與發揚。目前,在泰國有代表性的文化和華文教育社團主要是兩個,一是泰國華文作家協會,二是泰國華文民校協會。泰國華文作家協會前身為泰華寫作人協會,成立於1986年,十年後更名為泰國華文作家協會。泰華作協自成立以來,積極組織小說、詩歌和散文比賽,出版《泰華文學》、《泰華微型小說》和《小詩磨坊》等刊物和作品集,開展文學座談會、研討會,加強同中國文化藝術團體、東南亞及世界華文文學界的交流,培養了大批熱愛華文寫作的人士。泰國華文民校協會成立於1988年,是泰國全國性的華文教育組織,其前身為「泰國華文民校聯誼會」,1998年改稱為現名。協會成員主要由各民校的校董事會組成。積極組織有關華文教育的研討會,經常走訪各地華校,組織中文教師赴華培訓等。近年來,協會加大對華文民校支持力度,協助國僑辦、中國漢辦等部門落實外派教師和志願者,組織培訓、組織學生赴中國參加夏令營等活動。此外還有泰華文學藝術家聯合會、泰國華文教師公會、泰國留學中國大學校友總會等活躍的文化教育類社團。
泰國華僑華人的各類社團組織種類繁多,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這些團體也隨之發生了許多變化,除了以血緣、地緣、善緣、業緣為紐帶的同鄉會、宗親會、行業公會、慈善組織、宗教團體等傳統社團外,諸如研究會、同學會、合唱團一類的其他組織明顯增多。這些新型社團的成員超越地域、血親、甚至種族的範圍,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性。
【參考文獻】
[1]饒宗頤:《從華人入暹年代史實探索早期中泰關係史二三事》,見1995年12月9日《星暹日報》
[2]徐繼畲:《瀛環志略》卷二《南洋各島》第36頁
[3]江白潮:《二十世紀泰國華僑人口初探》《泰中學刊》1994年第二期,第67頁
[4]G.W.Skinner, 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 An Analytical History,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