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瑰寶 留住鄉愁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
江門以中國第一僑都著稱。在江門,有著一批華僑出洋、歸根所留下的瑰寶。如開平碉樓、僑批、洋樓、僑墟等,還有華僑從海外帶回來的大批物品,如發電機、留聲機、衣車、火槍等物品。這些瑰寶是江門僑鄉的記憶。
江門市結合華僑資源,打造了一批批文化基地,留住僑鄉記憶,留住鄉愁。自2002年開始,江門市建造了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目前,江門五邑各地也紛紛建立了一批批華僑華人博物館。
遍布臺山鄉鎮的僑墟
目前,江門已經獲得省授牌「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實驗區」,爭取實現2020年底建成中國的僑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目標,加強對僑鄉文化的整體保護,增加與海外華人的溝通,增強華人「根、魂、夢」的認同感。僑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總體規劃,注重保持重點區域的歷史風貌和傳統文化生態,將單一項目、單一形態的保護模式,轉變為多種文化表現形式的綜合性保護。根據保護實驗區內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不同特點,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資料庫,對涉僑非遺資源的內涵、價值、特徵、形成機制、開發利用等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做好項目保護、傳承、發展和宣傳、弘揚工作。
臺山市海口埠:
留住僑鄉記憶
臺山市海口埠,這裡既有優美的鄉村風光,又能感受昔日華僑出海的繁忙景象……位於臺山市端芬鎮的海口埠是南粵古驛道沿線的主要景區之一,2017年5月,位於臺山市的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開館,當天3000多名遊客前來參觀。海口埠是五邑華僑出洋第一站,150多年前,臺山地區華人通過海口埠,再到鬥山河,經廣海,再坐船出香港、澳門,轉乘大船到美國及加拿大。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內當年五邑先人出洋乘坐的「大眼雞」帆船
如今,當地政府建起了臺山市海口埠銀信博物館,展出了近1000張銀信僑批及近代華人華僑在海外奮鬥、支援家鄉建設的圖片,每天不少遊客駐足於銀信博物館的展品前,感受僑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昔日海口埠的忙碌,體會當年華僑出洋謀生的艱辛。
當地還建成了「廣府出洋第一港」主題公園,在一條條石柱上,貼滿了充滿鄉愁的銀信僑批,在公園附近的傳統特色小吃店前,遊客們對臺山特色美食缽仔糕、爐底餈等也是興趣濃厚。他們用舌尖體驗臺山的傳統味道。臺山市海口埠已經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每天大批遊客紛至沓來,在這裡展開了自己的華僑歷史文化之旅。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內展示了華工修建太平洋鐵路的場景。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
記載五邑華僑華人出洋史
9月29日,「赤子丹心——我和我的祖國暨五邑籍華僑華人共建桑梓展」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包括五邑籍華僑華人支持解放戰爭,支持建立新中國,支持新中國的各項建設,支持改革開放、共建桑梓等,通過展示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五邑籍華僑華人強烈的愛國愛鄉熱情和民族責任感以及為祖國建設所做的傑出貢獻。
世界各地的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始終難忘自己的根、自己的故鄉。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他們頻繁地往返家鄉,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家鄉與僑居國之間架設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華僑捐資或投資建設掀起高潮。
為銘其功於館閣,紀其德於豐碑,2002年,江門市開始籌辦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2010年全面落成開放。該館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由三個館舍(臺山會館、恩平會館、鶴山會館)組成,整個展覽分為金山尋夢、海外創業、碧血丹心、僑鄉崛起、僑鄉新篇、華人之光六個部分,展現五邑籍華僑華人在海外的艱辛創業以及回報家鄉的感人故事。
在博物館記者看到,當年一介布衣的鄭潮炯,就是穿著展館裡的這套衣服,挎著這個布袋,用5年時間奔走於南洋各地義賣瓜子,籌得義款18萬元,悉數捐給了南洋華僑抗日籌賑總會。眼前,那發黃的布袋已有些破損,上面工工整整地寫滿了字,「遠走天涯、為國效勞」等字樣還清晰可辨。這個布袋、這套衣服,凝聚著華僑的靈魂。
如今,館藏文物之多、內容之豐富、價值之高位居全國同類博物館前列。館內的「五邑華僑史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採取聲、光、電等技術,配上恰當的場景製作,生動展示了華僑文物與歷史故事,展現五邑華僑華人在海外的艱辛創業以及回報家鄉的感人故事,該館每天都接待不少遊客。
發揮「僑」優勢 開展三大工程
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共建人文灣區,支持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作為「中國僑都」,江門該如何發揮「僑」優勢助推大灣區建設?
據了解,目前江門將拓展思路用好僑鄉資源,以開平、臺山為重點,發揮世界文化遺產優勢,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謀劃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臺建設。鞏固與港澳及海外華人華僑交往聯繫,創建國家級「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實驗區」,聯合港澳開展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僑鄉文化研究、保護和科學開發。打造七大文化品牌,繼續辦好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世界江門青年大會等品牌活動,不斷加強與港澳的文化交流,力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華人華僑交流平臺。
記者了解到,為建設好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江門主要開展了三大工程:一是固根築魂圓夢工程。重點是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全國僑鄉文化示範村(示範項目)建設活動;活化利用江門豐富的歷史文化建築資源(名人故居、古村落、祠堂等),打造獨具特色、遍布城鄉的華僑華人博物館群。
另外,江門重點整合提升江門的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世界江門青年大會、江門五邑國際文化節、《少年中國說》系列活動,策劃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首屆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大會;依託江門市獨特的歷史文化、文旅景點,舉辦世界華僑華人文化藝術博覽會等。
目前,江門加快文化共建共享工程。重點打造「文化+旅遊」工程,進一步推動開平碉樓與村落、赤坎古鎮、古勞水鄉、川島國際旅遊區、無居民海島開發等旅遊項目的融合發展;江門還將攜手海內外華僑華人,打造以滿足全球華僑華人文化需求為動力的對外文化貿易國家級新平臺;另外,充分發揮江門籍影視明星眾多的獨特優勢,爭取在江門建設江港澳影視產業合作發展基地,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攝影棚,導入影視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產業。
新寧鐵路:
新會段遺址被發現
鐵路總站保存完好
近日,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司前鎮白廟村倉前裡,在一條河的岸邊和河道裡發現了一些建築遺留物。這裡就是這次普查新發現的新寧鐵路新會段遺址。據村民梁流文介紹,它是新寧鐵路的一座橋。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阻斷日寇的交通和入侵,被下令摧毀。現在的白廟新墟,當時是新寧鐵路的一個車站。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內新寧鐵路火車模型。
據了解,新寧鐵路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由著名旅美華僑陳宜禧創辦,1909年通車,是全國最長的僑辦民營鐵路、全國第一條民辦鐵路。該鐵路全長133公裡,當時穿越新會境內數十公裡,途經牛灣、司前、大澤、東門等地,總站在江門北街。
在江門北街的新寧鐵路總站,記者看到,這座總站保存完好。車站主體建築是一座由兩翼兩層拱券頂及中央三層穹隆式塔頂鐘樓組成的鋼筋混凝土磚木結構的西式建築物,佔地面積為270平方米。臺階上還保留有水磨石的新寧鐵路路徽,主樓大廳內旅客排隊入站的圍棚柱位依稀可辨。整座車站大樓建築基本保存完好。
據悉,江門市政府為了保護江門北街總站,2008年底將北街火車站舊址維修完畢,2010年正式對外開放,讓市民及遊人能重溫那段五邑先人建造鐵路的歷史。
江門僑鄉文化保護:
留住中華「根」
守住文化「魂」
五邑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張國雄,長期研究江門僑鄉文化、世界遺產,為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僑批檔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首席專家。張國雄向記者介紹,江門市政府十分重視保護僑鄉文化遺產,要留住中華「根」、守住文化「魂」。
在開平市,共有1833座碉樓分布在各個鄉村。2007年,「開平碉樓與古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碉樓保護新模式
「產權不變政府代管」
在開平自力村,旅美華僑方潤文的舊居銘石樓是村裡保存最完好、陳設最考究的碉樓之一。從一層乾淨的地面到頂層擺放有序的祭祖神龕,長期無人居住的碉樓為何這般整潔有序?
海口埠銀信博物館有許多華僑歷史記憶。
「方潤文的後人把碉樓委託給地方政府管理,碉樓和周邊環境的修復整治都是政府在負責。」開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譚煥燮表示,當地政府對無人居住的碉樓採取「產權不變、政府代管」的管理模式,許多業主主動將鑰匙交由政府代管,有的還出資支持碉樓的維修工作,將珍貴文物、文獻交由政府展覽、研究,如銘石樓裡的很多陳設就是方家專門從美國運回來的。
10多年來,開平市政府加強對僑鄉文化保護,對僑居海外的業主們來說,碉樓不只是舊居,更是他們精神上的根。
走進江門臺山端芬鎮的梅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歐洲風格的陽臺、羅馬柱式和拱頂,還有彩色玻璃。100餘幢騎樓呈長方形排列,鱗次櫛比。但是,這裡又有中國傳統的磚牆、瓦頂,樓內的小方窗、木製樓梯、桌椅、神龕、牆上的書畫等,都蘊含著中華文化的韻味。
張國雄介紹,上世紀40年代開始,華僑匯款滾滾而來。他們提供一些國外建築的照片,家鄉的親屬在此基礎上找到本地工匠設計、施工,掀起了空前的營造屋宇高潮。中西合璧特色建築的背後,是臺山人「崇洋」而不「媚外」、自信而不排外心態的真實體現。現在這些樓主人的後人很多都定居美國、加拿大以及中國香港、澳門等地,「洋樓」是溝通海外僑胞和僑鄉家人感情的橋梁。
張國雄說,保護僑鄉文化,就是留住中華「根」,守住文化「魂」,未來要圍繞學術研究、旅遊開發和影視基地等方面,把僑鄉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充分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