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 09:42 來源:南方網
參與互動如何進一步保護僑批文化?江門這場會議給出「方案」
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僑批學」,建立僑批檔案資料庫,加大對僑批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在12月10日舉行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近60名華僑華人研究專家學者齊聚江門五邑大學,通過研討交流碰撞思想、啟迪智慧、凝聚共識,共同做好新時代僑批保護、研究與價值推廣工作。
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僑批學」
世界華人研究學會主席、廈門大學教授李明歡認為,僑批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僑批究怎麼自下而上地書寫歷史,見微知著探討華僑的精神?關鍵要住抓三個關鍵字:「業」「銀」與「信」。
「業」即僑批業,折射的精神是誠。僑批這一民間金融網絡對於當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有什麼時代意義,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地方,值得深入探討。「銀」即銀信,折射的精神是惠。僑批在歷史不同階段都體現出互惠互利的精神,僑批匯款的數量、用途、來源等,都是僑批文化中應當深入研究的內容。「信」是書信,折射的精神是情。它是華僑華人家庭跨國聯繫的重要渠道,包含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和內涵。
李明歡建議,今後中國的僑批研究工作應更有規劃、有目標,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僑批學,在學術舞臺上發出更好更強的中國聲音。
梅州僑批博物館館長魏金華也建議,推動僑批文化上升為「僑批學」。
魏金華表示,江門市委市政府對於華僑歷史文化、僑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發揚非常重視,為開展相關學術研究凝聚了力量。江門從事華僑文化研究的工作者用心、努力,事情做得很細緻,挖掘出許多有價值華僑故事。
「希望各地繼續努力,推動僑批文化發展,推動僑批文化上升為「僑批學」。」魏金華建議,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加大華僑華人文化研究力度,活化利用。同時,希望各地政府重視民間收藏,爭取把民間收藏家手中的僑批錄入,供專家學者研究使用。
合力做好僑批文化保護研究工作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張春旺指出,通過總結華僑華人的奮鬥史,可以激勵一代代華僑華人,在海外傳承好中華民族精神。江門作為中國第一僑鄉,僑資源文化十分豐富。目前,江門正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的建設,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開展了一些重要的學術活動。
張春旺建議江門依託碉樓文化作為重要基礎,在挖掘僑批文化中形成整體合力,使江門的華僑精神、廣東的華僑精神,甚至整個國家的華僑精神,得到很好的弘揚。
福建省社科院華僑所副所長、研究員鄧達宏認為,踐行「大僑務」觀念,以「三支筆」運作,能更好地弘揚僑批文化、華僑精神。「第一支筆」是僑批檔案的學術研究,我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僑批檔案的研究方面,五邑大學佔領了一塊高地,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和廣東省社科基金支持,希望今後有更多的高校研究項目能夠登頂。「第二支筆」是僑批的對策研究,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是重要推手,要積極發揮作用。「第三支筆」是做好宣傳,同時加大對僑批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在高校設立僑批文化選修課。
「四步走」建立僑批檔案資料庫
出版界代表嘉賓戰歌指出,有效促進僑批檔案的利用,一是公開出版,尤其是傳統的彙編出版,頗受專家學者歡迎。另一個是建設基於全文檢索、全文識別、帶有智能知識存儲的一個高人工智慧資料庫。
戰歌建議分「四步走」推進建設:首先建立一個基於圖片格式的僑批檔案資料庫,對僑批檔案進行基礎輸入之後,以注入信息作為檢索的主要方式;第二步是難點——實現全文檢索,要將僑批檔案進行全文化,要解決其中方言、錯別字的問題;第三步,實現僑批檔案的智能收儲,比如對僑批檔案中的關鍵信息如人名、地名、事件進行處理,實現電腦的自動收儲;第四步加入區塊鏈技術,有效保護僑批數據的版權。
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東南亞研究所所長、教授袁丁也表示,建立標準化電子數據資料庫對僑批文化保護傳承至關重要。
袁丁指出,成立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對於研究、保護華僑文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建議研究院做好相關資料的規劃和管理,建立標準化的電子數據資料庫,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保存資料,也能滿足學術界的研究需求。「這是一個工程量比較浩大的任務,但我們衷心期待研究院能夠為學術界的研究做好這一基礎性工作,讓國內外的學術界都能夠使用,發揮出研究院的作用和價值。」
南方日報記者 任龍 戴惠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