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參觀。 本報記者 楊 彥攝
汕頭僑批文物館展示的「陳蓮音」僑批。本報記者 楊 彥攝
位於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溝村的福成批局舊址。 本報記者 楊 彥攝
引子
「人在銀二」。
「『人在』,報的是平安;『銀二』,告知的是所寄回的錢款金額。」廣東省汕頭市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說,這便是一封惜墨如金的「僑批」。
林慶熙介紹,僑批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以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盛行於19世紀中葉至上世紀70年代。2013年6月,由廣東、福建兩省聯合申報的「僑批檔案」,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2020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汕頭考察調研時參觀了僑批文物館,聽取僑批歷史和潮汕華僑文化介紹。總書記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不久前,記者走進著名僑鄉汕頭,傾聽一封封「僑批」背後的感人故事,追尋深深的家國記憶。
「一個『難』字,寫盡僑胞出洋謀生的艱辛和對家鄉的思念,但他們時刻不忘贍養家人的義務」
僑批的批封,與今天的普通信封大小相似,居中是一紅色長條。紅條上用毛筆寫著收信人姓名,右側是收信人地址,左下是寄信人地址、姓名,左上則註明了匯款的幣種和數額。
林慶熙說,近代旅居海外的潮汕、閩南等地僑胞,把寄回家鄉的書信和錢款,逐步演化成「銀信合封」的特殊載體。「潮汕方言將這種『銀信合封』稱為『僑批』或『番批』。」
在僑批文物館展廳,有幾件展品令人印象深刻——
一張信箋上,右側一個大大的「難」字佔了紙面的2/3,左側附詩一首:「迢遞客鄉去路遙,斷腸暮暮復朝朝。風光梓裡成虛夢,惆悵何時始得消。」
「一個『難』字,寫盡僑胞出洋謀生的艱辛和對家鄉的思念,但他們時刻不忘贍養家人的義務。」林慶熙說。
指著一封署名「陳蓮音」的批信,林慶熙說:「這是一封少見的女性『番客』寄給母親的信。信中說,她『在街邊賣霜尚無從維持生活』,但聽聞母親受傷,『故而節省日常用費』給母親寄錢。這份孝心令人感動。」
「有僑才有批。」在僑批文物館裡,陳列著一艘「紅頭船」示意模型。林慶熙說,自清朝開放海禁至1860年汕頭開埠前,潮汕地區許多百姓或因生活所迫,或為躲避戰亂,皆由汕頭樟林古港乘坐紅頭船,冒險前往東南亞等地謀生。
在汕頭澄海區東裡鎮一條不起眼的河道裡,記者見到一艘紅頭船:長25米,寬9米,高7米,三桅,木船。最顯眼的莫過於船頭的大塊紅色。「紅頭船就是因船頭漆成朱紅色而得名。這艘船是按照1971年在樟林古港河床南畔洲村出土的紅頭船殘骸1∶0.6比例建造的。」東裡鎮文化站站長吳慶連介紹說。
「汕頭開埠後,紅頭船逐漸被更先進的蒸汽輪船所代替,使得出洋更為便捷。」林慶熙說。
離僑批文物館僅百米,就是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記者在這裡看到一組數據:據《汕頭海關志》統計,自1864年至1911年,潮汕地區約有294萬人背井離鄉、遠涉重洋。
「一溪目汁(眼淚)一船人,一條浴巾去過番(出洋)。」林慶熙引用一首經典的潮汕歌謠說,歷經艱辛到達異國他鄉的老一輩海外僑胞,牢記「錢銀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的臨別叮嚀,修鐵路、種胡椒,「什麼苦都可以吃、什麼活都願意幹」,在頑強打拼、稍有餘錢後,便開始給家中父母妻兒寄信寄錢。
僑批文物館首任館長王煒中認為,僑批除了贍養眷屬、交流親情,也在報效鄉梓等方面作出了歷史貢獻。「據《潮州志》記載,近代潮人仰賴批款為生者,幾佔全人口十之四五。」王煒中說,「僑批裡蘊含著赤誠的中國心。」
「誠信貫穿於僑批業運營的各主要環節,形成了環環相扣的『道德鏈』」
「伯一息尚存,家批決無中斷之理耳。」一位名叫沈樹然的華僑後代,撰文回憶自己的伯父:他父親英年早逝,伯父恪守諾言,堅持每月給他們一家寄批,幾十年從未間斷。
「作為寄批者的海外僑胞,恪盡贍養眷屬的義務,有一塊錢寄一塊錢,有十塊錢寄十塊錢;作為送批者的僑批局,視誠信為立業之本,千方百計地確保僑批安全快捷、如期如數送達僑眷手中;作為收批者的僑胞眷屬,對僑胞在批信中交辦的事項,如分給親友們的批款、物品,都按僑胞吩咐的『分配方案』執行。」王煒中說,「誠信貫穿於僑批業運營的各主要環節,形成了環環相扣的『道德鏈』。」
僑批文物館裡,展示了一枚特殊的回批。
「回批,就是收批人收到僑批後,通過原渠道給寄批人的回信,以示自己收到僑批。」林慶熙說,這枚回批由周恩來、葉劍英、潘漢年、廖承志聯名寫就。「抗日戰爭期間,潮籍旅泰青年僑領蘇君謙等3人捐資200元國幣,支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周恩來等同志回批,對他們的愛國熱忱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殊堪欽敬』。」
「這筆捐款是通過『口批』的方式送達的,也就是由寄批人口頭說定,將款交由遞送僑批的批局,批局直接面授最信任的批腳(送批人),憑代號和密碼到銀莊取款後,再由人轉交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武漢辦事處。」林慶熙說,「這是僑批文化中篤誠守信的生動反映。」
82歲的汕頭大學科研處退休職工曾益奮,是汕頭振盛興批局創辦人曾仰梅之子。「振盛興批局從1899年創辦到1979年歸入中國銀行,歷時80年而不倒,其秘訣就在於重信守諾。」曾益奮說,有的僑胞因一時經濟緊張,按時給家人寄批有困難,就會來批局「賒批」,由批局先行墊款,等收到家人回批後,再來批局還錢,「大家都講誠信,也都相互信任。」
「抗戰期間,『東興匯路』的開闢,也是僑批業者恪守誠信的生動註腳。」王煒中介紹,抗戰期間,因日軍封鎖,原有遞送僑批的匯路中斷,逾百萬依靠僑批生活的婦孺陷入困境。有鑑於此,潮汕的僑批業者冒著生命危險開闢出新的僑批秘密通道,即「東興匯路」。「這條匯路由越南芒街過境到廣西東興,再輾轉數千裡到達廣東揭陽,最後發至潮汕各地。路途艱險,一趟往往要兩三個月才能走完。」王煒中說,2012年10月,他參與了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的「東興匯路」田野調查,「這次追尋,也是一次心靈洗禮,我們都為『東興匯路』開拓者的精神深深感動。」
王煒中說,替僑眷代書回批的寫批者也同樣講誠信。「有位叫洪銘通的寫批人,代寫回批60餘年,一直堅持『四不寫』——收到的批款數字含混不清者不寫,誇大兒孫不肖以求僑胞多寄批款者不寫,裝窮叫苦、有辱國格者不寫,挑撥離間、傷天害理者不寫。」
「整理、拆閱僑批時深受感動,就像身邊圍坐著一圈僑胞,向我講述他們創業謀生的艱難、對妻兒老小的牽掛和對鄰裡鄉親的感念」
張美生端來一盆清水,將揉成一團、殘破不堪的一個僑批批封仔細展開,放入水中浸泡,不時用一把小而薄的骨刀在粘貼處小心試探。
泡了好一會兒,粘貼處仍不能分離。張美生隨即用刀在水中將批封從側邊裁開,然後用手撈出,平整地放在一張報紙上,用骨刀將細處弄服帖,再在上面放一張報紙和一塊石板,人站上去使著暗勁踩一踩。這時,拿出最下面的報紙一看,覆蓋其上的批封已很平展。
在等待批封自然晾乾的時間裡,張美生去找了幾張與批封年代相近的空白紙張。等到批封幹得差不多了,他坐下來,開始修復:先將空白紙張鋪在玻璃板上,均勻地抹上一層糨糊,再用鑷子把批封夾起,小心地貼於紙上,細處用薄片刀壓平。最後,用溼潤的毛巾將多餘的糨糊吸掉,等到完全乾好,再將多餘的空白紙張裁掉,把批封復原。
「最怕的就是從水裡撈不上來,直接爛水裡了。」張美生說。
「這種情況遇到過嗎?」
「遇到過,現在的經驗都是經過很多次失敗才積累下來的。」
56歲的張美生頭銜不少:汕頭僑批研究會副會長、僑批文物館顧問、廣東省檔案館民間檔案徵集鑑定專家等。他已出版《潮汕僑批賞析》《潮汕僑批書法薈萃》《僑批檔案圖鑑》等著作。
張美生愛好集幣,上世紀80年代後期常去鄉下收集紙幣,在此過程中,接觸了很多「落鄉人」(專門下鄉收購舊書雜貨的人)。從落鄉人那裡的各種廢舊書雜中,張美生發現大量僑批並開始收購。
「那些沒整理過的僑批,很多又髒又亂,有的還被老鼠咬了、被蟲蛀了。家裡人不理解,說這是人家要扔掉、燒掉的東西,你卻天天往家裡搬!」張美生說。
「那時也不太懂僑批,只是一些僑批上貼的郵票吸引了我。」張美生說,「後來在整理、拆閱僑批時深受感動,就像身邊圍坐著一圈僑胞,向我講述他們創業謀生的艱難、對妻兒老小的牽掛和對鄰裡鄉親的感念。」
欲罷不能的張美生,僑批越收越多,收藏的僑批一度多達6萬餘封。
「如果沒有一批民間收藏者、華僑家庭助力黨委、政府打撈和保護,就很難有僑批的今天。」林慶熙感嘆道。
「僑批是維繫海外華僑華人與家鄉關係的經濟和精神的紐帶,具有特殊的重要價值」
在僑批文物館,緊挨著「紅頭船」的一塊巨幅展板上,記錄著國學大師饒宗頤對潮汕僑批的評價:「來自民間的僑批記載翔實,內容豐富,從中可以了解到祖國與僑胞居住國的國情、僑胞故鄉的鄉情、僑胞家庭的家情和僑胞與他們眷屬的親情,是研究社會史、金融史、郵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國際關係史的寶貴歷史資料,與典籍文獻相互印證,補充典籍文獻記載之不足,可謂是繼徽州契約文書之後在歷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發現。」
「僑批是維繫海外華僑華人與家鄉關係的經濟和精神的紐帶,具有特殊的重要價值。」林慶熙說,但遺憾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僑批的價值尚未得到挖掘,處於塵封狀態。
79歲的王煒中,退休前先後在新華社廣東分社、福建分社工作。他說:「廣東、福建都是僑鄉,但我也是退休之後、2003年參與籌建僑批文物館時,才第一次知道僑批。」
王煒中介紹,僑批文物館隸屬於汕頭市民間學術團體——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11月,在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舉辦的潮學講座上,饒宗頤先生提出「從經濟史來看」僑批與徽州的契約價值相等。
「饒老的這番論述,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茅塞頓開,決定把研究僑批擺在工作的重中之重。」王煒中說,隨後,研究中心在汕頭市委和市政府支持下,一方面加強對僑批文獻的徵集整理,一方面創辦《僑批文化》半年刊,並於2004年4月成立國內首家僑批文物館,加強對僑批文化的研究和傳播。
2010年2月,「僑批檔案」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2012年5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2013年6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隨著知名度提升,僑批的「身價」水漲船高。「雖說後來一『批』難求,但仍有不少無償捐贈者。」張美生說。
2017年,原汕頭市衛生監督所幹部謝龍波陪同已是耄耋之年的父親謝昭璧,把家中珍藏多年的368封僑批一次性無償捐給了僑批文物館。「父親平常住在農村祖宅,但只要接他來市區住,他必定會到僑批文物館來。節假日,我和家裡人也常來看看。」謝龍波說,僑批文物館已成為全家人割捨不下的地方,「因為這裡流淌著我們的家族記憶。」
汕頭市藍天救援中心常務隊長林向華,2019年捐了140多封僑批給僑批文物館。「2015年前後曾有人上門收購,一封出價135元。我說這是我的家史,給多少錢都不賣。」林向華說起捐贈的緣起:一次,他向自己的一位老師提起這事,老師說「僑批放在家裡只是一封家書,是家史;但捐出去的話,就是潮汕的歷史,也是對僑批更好的保護」。
「僑批文物館現有館藏僑批115050件,其中原件37199件,其餘為電子文獻。加上與僑批檔案有關的華僑護照、匯款單據等其他實物,共有館藏12萬件。」林慶熙介紹說,館藏僑批中,最早的寫於1881年,晚至上世紀90年代。「僑批文物館的大部分藏品由華僑家庭捐資購買或捐贈,他們對僑批文物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僑批雖已成為歷史,僑批文化卻歷久彌新」
下午3點,剛坐下歇息沒一會兒,聽到門外的停車聲和說話聲,楊冬梅趕緊放下手中的水杯,戴上口罩,整理衣衫,眼含笑意地向門口迎去。又一個參觀團隊到了。
「這是今天的第二十一個預約參觀團隊,後面還有三四批。」在僑批文物館當講解員兩年多了,楊冬梅說,近幾個月來,到館參觀的人數激增,每天工作都很忙碌。
「從去年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兩個月裡我們接待參觀者2.5萬多人次,比以前一年的接待量還要多。」林慶熙介紹。
「太值得一看了。」汕頭技師學院機電工程系教師馬笑在汕頭工作11年了,第一次來僑批文物館參觀後由衷讚嘆。
「僑批雖已成為歷史,僑批文化卻歷久彌新。」王煒中說,僑批文化的內容豐富,在研究上要進一步往深處著力,推動其與新時代精神相融相通,不斷創新發展;同時應加強傳播,特別是在青少年中加以傳承、弘揚。
在僑批文物館一層展廳,一臺掛在牆上的多媒體播放器正循環播放著紀錄片《海那邊——潮汕僑批》。「這部紀錄片是由汕頭市政府、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與中央新影集團聯合製作的。2018年10月15日在中央電視臺首播,後來多次重播,在潮籍華僑華人中反響熱烈,也為傳播僑批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林慶熙說。
2020年12月5日,「廣東省徵信文化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僑批文物館舉行。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希望省內各金融機構充分利用這個教育基地,經常性開展形式豐富、群眾喜聞樂見的教育宣傳活動,助力「信用中國」建設。
在此之前,僑批文物館的牆上,已經掛有「汕頭市徵信文化教育基地」「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汕頭市外語外貿職業技術學校僑批館教學實踐基地」等牌子。
「我們曾經多次組織師生來這裡參觀學習,還把林館長請到學校講課,介紹僑批的歷史文化。」原汕頭市外語外貿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現任汕頭技師學院公共課程教學部負責人陳啟琛說,僑批文化中包含著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精神,這對激發學生克服困難、提升職業素養,有著很好的教育意義。
「2019年我們開展『僑批文化進校園』活動,給全市40所中小學校贈送了展板和書籍。」林慶熙說。
從僑批文物館往西南方向1.2公裡,是西堤公園所在地。這個公園還有一個名字——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在公園僑批景觀中,有以地圖形式展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汕頭開埠區街道和僑批局名字的「地圖廣場」,有反映老一輩僑胞海外生活和僑批文化的藝術景牆,還有半環形的「記憶之流」——平靜清澈的流水之下,貼著再現各種僑批圖案的瓷磚……
「自2016年10月公園開放以來,已有超過450萬人次來過這裡。」站在一棟按騎樓建築風格建設、起名「馥園」的樓前,西堤公園管理所負責人陳寧邑介紹說,這兒將來擬規劃為僑批紀念地展覽館。
2020年12月17日,由汕頭市話劇團演出的大型話劇《風雨僑批》在暨南大學上演。這部話劇2019年在泰國演出時,在當地華僑華人中引起熱烈反響。在劇中扮演角色的青年演員盧澤萍說,話劇排演前,所有演職員都去了僑批文物館、西堤公園等地參觀,以加深對角色的理解。「我作為劇中為數不多的女性角色,對留在家鄉的妻子等待僑批的那種心情感受深切。」她說,「僑批對她們而言,不光是錢,更是丈夫的平安,是一種生活下去的信念和希望。」
《風雨僑批》編劇、導演趙曙光說:「我們把這段歷史記憶重現,是為了不被忘卻。」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8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