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遺產的數位化開發與應用

2021-01-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圖為日本文化遺產《洛中洛外圖》屏風高精度翻拍圖片。資料圖片

近年來,隨著數位化技術的迅猛發展,日本在文化遺產數位化方面舉措不斷,如日本文化廳推出的「利用先端技術傳播日本文化魅力」項目等,旨在通過活用前沿技術,加大文化遺產開發力度,促進文化遺產旅遊發展,傳播日本文化魅力。經過多年實踐,日本文化遺產數位化呈現出目標導向性強、技術手段靈活度高、宣傳模式多樣化、政策支持力度大的特點。

數位化研發力度不同

文化遺產數位化的目的在於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因此,在對文化遺產進行數位化開發之前,相關人員會明確使用目的,以目標為導向,研發力度有所側重。

如果以遺產保護及文化傳承為目的,則投入較多精力進行學術研發,以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和嚴謹度。例如,東京國立博物館與3MJapan株式會社合作對重要文化遺產《洛中洛外圖》屏風的高精度翻拍,京都文化協會與佳能合作對《松林圖》屏風與《群鶴圖》屏風的複製等,都是在學術監督與指導下,投入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嚴謹客觀地再現文化遺產。

而若以文化遺產旅遊為目的,則會傾向於確保數位化產品的吸引力與衝擊力,主要體現為利用AR (擴張現實)、VR (虛擬實境)等技術開發文化遺產旅遊新模式,提高遊客的滿意度和體驗度。AR技術的最大特點是增加現實風景的信息,這一技術可用於紀念攝影。箱館奉行所位於日本江戶時代建造的星形要塞城郭——五稜郭。由於條件所限,之前每年僅舉辦10次穿著江戶時代服裝的活動,而通過AR技術遊客可以隨時拍攝穿著江戶時代服裝的合成照片,不受時間制約。沉浸式的體驗活動增加了遊覽歷史遺蹟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VR技術也廣泛用於文化遺產旅遊。日本津和野城是日本百座名城之一,慕名者眾多,但是目前僅有斷壁殘垣,瀏覽者難以產生情感共鳴。而通過VR技術還原城郭,遊客事先下載App,就可以欣賞到江戶時代的津和野城,感受到古蹟的魅力。古墳群作為日本代表性文化遺產散落於各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古墳已經消失或者形狀發生改變,很難通過遺蹟了解古墳的形狀與位置。但是採用AR或VR技術還原古墳樣式,不僅不會對古墳遺蹟造成破壞,還可以降低活用成本,增加瀏覽古墳的趣味性。愛知縣名古屋市志段味古墳群遺蹟即採取AR與VR技術,再現了古墳的原貌與埋葬設施,遊覽者可以利用數位化技術深入了解志段味古墳群的文化特徵。

日本政府認為,儘管準確性與趣味性並不矛盾,可以研發出集二者於一體的數位化文化遺產,但是這對於時間、人力、物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特別是在文化遺產旅遊方面,可能造成投入產出不對等。因此,在文化遺產的數位化研發方面,呈現以目標為導向,確定研發投入的傾向。

 數位化手段靈活多樣

文化遺產的數位化手段包括AR、VR、MR、高精度複製等,在數位化過程中,需要明確文化遺產特點,針對不同的文化遺產特質,靈活運用不同類型的數位化技術手段。

一般情況下國寶級別的古建築不公開內部景觀,從而導致其歷史價值與美學價值無法得到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日本京都市仁和寺製作高精度的VR內容,遊客通過VR內容及解說,可以欣賞到內部精湛的工藝。因此,針對無法公開展覽的文化遺產,則可以使用AR或VR技術,通過數位化手段模擬現實景觀,使其文化遺產價值得到最大限度挖掘。

國寶也是瀏覽者敬而遠之的文化遺產,而十日町市博物館與東京國立博物館、大塚OHMI陶業株式會社共同研究,對國寶火焰型土器進行三次元與X線CT測量,依據測量數據,製作了與實物尺寸、重量相同的高精度複製品,打造了「用手觸摸」的國寶。在展覽時,瀏覽者可以與其親密接觸,體會工藝魅力。

拓展不同渠道全方位宣傳

日本政府利用文化遺產所在地、美術館、博物館、機場、火車站以及觀光廳等多渠道推廣數位化文化遺產,而且注重多語種宣傳。成田機場與日本電報電話公司(NTT)合作,通過DTIP技術處理葛飾北齋畫作,並利用成田機場的地理優勢,在高精度4K/8K屏幕上循環播放。由於葛飾北齋的畫作容易受損,較少公開展覽,但是通過DTIP技術進行數位化處理,忠實地再現了原畫的色度、筆觸,並利用成田機場門戶位置的優勢,使往來於日本的國內外遊客可以欣賞國寶級別的畫作。

除了在機場宣傳文化遺產之外,還在車站、電影院周邊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設置檢索型觸控螢幕,遊客可以隨時檢索文化遺產信息,並通過手機保存,促進了文化遺產旅遊的發展。

 完善體制建設

一是橫向上各省廳分工合作,有所側重。日本政府認為,儘管各省廳投入大量資金,推動文化資源的數位化開發,如文化廳負責文化遺產的數位化研發,國立國會圖書館負責書籍的電子化,但是如果僅在本機構網站上宣傳,受眾面較窄,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2015年日本內閤府依據《知識財產推進計劃2015》設置促進數位化資料庫合作的相關省廳等聯絡會,強化省廳之間的橫向合作,加大宣傳,特別是面向國外的宣傳。

二是縱向上由政府機構統籌協調。由於文化遺產數位化是流程複雜、專業度高的工作,需要國家機構、都道府縣機構、市町村機構、內容製作企業、數位化服務商、文化遺產研究機構等共同參與,流程上千頭萬緒,環環相扣。因此日本文化廳建議地方上由各自治體負責統籌、協調工作。同時將數位化文化遺產與地方振興、產業振興聯動,從而將文化遺產的價值最大化。

三是財政優惠。文化遺產的數位化研發動輒百萬日元,甚至千萬日元,是耗資巨大的工程,為了鼓勵各地進行數位化研發,對於地方美術館、博物館等的數位化研發費用採取地方交付稅措施。

綜上所述,日本文化遺產數位化研發具有針對性強、技術手段靈活度高、宣傳模式多樣化、體制協同性的特點。今後我國在文化遺產數位化方面,可以有所借鑑,基於縝密的學術調查研究,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採用不同的數位化方式,並對數位化的文化遺產進行多渠道宣傳推廣,形成合力,使其價值最大化。

(本文系天津社會科學院院級重點課題「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20YZD-0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7月20日總第1970期 作者:胡亮

精彩推薦:

農業文化遺產視角下的茶文化

讓「古」文化遺產煥發活力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創新開發工業遺產 保護傳承瀋陽工業文化
    原標題:創新開發工業遺產 保護傳承瀋陽工業文化   □李曉南  城市
  • 博物館三維數位化_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在數字博物館中的應用
    近些年以來,數字博物館開始逐漸建立,很多的文物也可以以數位化的方式去展示,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在數字博物館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首都博物館的分館也實現了文物的三維數位化工程,人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三維立體觀賞博物館的精品,故宮博物院還和日本進行了合作,並且開發了「數字故宮」,故宮的一些古代建築還有一些文物
  • 日本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萩市因此也擁有豐富的有形和無形歷史文化遺產。從小城萩市的文化遺產保護細節,可以對整個日本的遺產保護管窺一斑。「萩燒」萩市燒出的陶器,在日本稱之為「萩燒」。日本茶人常說的「一樂二萩三唐津」中的「萩」,就是「萩燒」。它被公認為日本茶道具中規格最高的三個窯口之一,以樸實深邃見長,被指定為日本的「傳統工藝品」。
  • 「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成立
    會上,由西北大學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揭牌。目前已有17個國家共54家單位加入聯盟,聯盟秘書處設在西北大學。該聯盟由長期從事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考古、保護、傳承與展示的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學者自願自發組成,目標是共同開展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價值認知、保護與傳承領域的合作研究;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合培養文化遺產研究領域高水平專門人才;建設高水平、開放共享的科學技術平臺,為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和聯合培養人才提供技術支撐。
  • 文化遺產數位化丨百度百科博物館帶你重溫巴黎聖母院
    法國巴黎聖母院遭遇祝融,這一消息傳出,整個世界人民都沉浸於悲傷,世界文化遺產被摧毀,這無疑是人類文明受到了重創。在悲傷之餘,網友們也紛紛表示,自己都還沒去過巴黎聖母院去看看呢?實在是一大遺憾。你可以上下左右的移動,來探究燒毀前的巴黎聖母院到底是什麼樣的,去體驗法國歷史留下源遠文化。此外小程序內還有配備VR效果,給你最真實的體驗感。「百度百科博物館」微信小程序中巴黎聖母院並不是唯一的博物館,還有法國楓丹白露宮,西班牙高迪博物館,中國的兵馬俑等等~在小程序中只要動動手機滑動,便可以逛遍世界的文化遺產。
  • 文化|從一座小城,看日本對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
    從小城萩市的文化遺產保護細節,可以對整個日本的遺產保護管窺一斑。 這樣「從娃娃抓起」的文化遺產教育,讓我肅然起敬。對孩子來說,無疑會讓她在未來的人生中更加珍重文化遺產。 保護歷史而不大事新修,也可算是文化遺產傳承上的「日本特色」。萩市還有不少明治維新武士的故居,都是些舊舊的小房子,由市政府管理、修繕,可以免費參觀。 獵鯨舞 還有些文化遺產,則是運用了大眾娛樂的手段來紀念。 比如獵殺鯨魚。
  • 希臘五島被列入瀕危文化遺產名單 以避免過度開發
    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歐聯網援引希臘歐聯通訊社13日報導,日前,文化遺產組織Europa Nostra宣布,把希臘阿莫爾戈斯島、基莫洛斯島、錫基諾斯島、蒂諾斯島和基西拉島象徵性地列入瀕危文化遺產名錄,以避免在上述島嶼過度開發風電場,造成對景觀以及生態的破壞。
  • 造型開發也能數位化?這家車企真是厲害到「天際」!
    近年來,布加迪、法拉利等知名汽車品牌紛紛加大3D、VR等數位化技術在汽車造型設計上的應用,大大縮短汽車造型開發時間。作為新能源汽車中為數不多應用數位化技術進行造型開發的品牌,天際汽車以科技加持「先鋒重構美學」。當一輛斬獲國際設計大獎的天際ME7展現在你面前,這些高顏值背後的設計故事,你了解多少呢?
  • 「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成果發布儀式,3月11日在民族出版社隆重舉行。在北京東巴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等致力於東巴文化傳承發展的相關機構和志願者三十多年不懈努力的基礎上,在信息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2013 年 1 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正式立項,截止 2017 年 12 月,項目組開展了跨學科綜合研究,以構建東巴經典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的方式,保護、傳承並在世界範圍內共享這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 影譜科技:AI賦能文化 催生多形態的高質量數位化應用
    其中,人工智慧技術推動的市場規模將達4000億元,產業數位化的佔比將達82%,與文化、交通、醫療、城市安全、教育等相互融合,將使各個行業快速地實現智能化,將成為新的「基礎設施」。圖:2020-2025年數字經濟關鍵技術市場規模預測(單位:億元)人工智慧作為數字經濟融合實體經濟催化劑,逐漸成為產業數位化升級的抓手。
  • 日本「軍艦島」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軍艦島建築 人民網東京10月8日電 (滕雪)繼富士山之後,日本最著名的廢墟——軍艦島,也許會在不久後也出現在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上。日本8日早間的電視新聞節目中,對列入申遺計劃的軍艦島的現狀進行了報導。
  • 讓工業遺產不再「沉睡」
    如果能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工業遺產,讓其由「工業鏽帶」向「生活秀帶」轉變,不僅能傳承工業精神、滿足人們生活需要,還能喚醒沉睡的價值。變「鏽」為「秀」,讓工業遺產不再「沉睡」,首先需應用數位化手段,對不同工業發展時期的遺蹟和遺物加以測繪、記錄和存檔。工業遺產,是指在工業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工業遺存。
  • 「回眸十三五」挖掘歷史文化遺產內涵 讓文物活起來
    走進梁啓超紀念館,在一樓序廳醒目位置貼掛總書記強調的「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重要要求,在序廳設立展示屏,循環播放總書記視察紀念館照片和視頻。在「飲冰室今昔」展廳,記者看到了梁啓超孫女梁柏有向梁啓超紀念館捐贈的曾經飲冰室藏品10件/套書畫,這些文物歷經百年重回天津,並在「飲冰室」向市民展示。
  • 日本多個城市解除緊急狀態 世界文化遺產清水寺迎來遊客
    當地時間5月22日,位於日本京都的清水寺迎來遊客。1994年,清水寺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5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解除關西地區大阪府、京都府和兵庫縣三地的緊急狀態。當地時間5月22日,位於日本京都的清水寺迎來遊客。
  • 汪同茂:當陶瓷文化插上數位化翅膀未來可期
    剛剛是從物質、文化的角度,如果說現在我們不從古玩的角度、不從文物學者的角度,如果我們現在從一個文化學者的角度來探討景德鎮,我覺得這是最值得驕傲的,就是景德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豐富。 我自己的理解,我覺得景德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全國其他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大的區別。很多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極需保護。
  • 造型開發全程用物理模型? 看天際汽車數位化造型設計中心
    然而,近年來,布加迪、法拉利等知名汽車品牌紛紛加大3D、VR等數位化技術在汽車造型設計上的應用,大大縮短了汽車造型開發時間。作為新能源汽車中為數不多應用數位化技術進行汽車造型開發的品牌,天際汽車以科技加持「先鋒重構美學」,當一輛斬獲國際設計大獎的天際ME7展現在你面前時,這些它高顏值背後的設計故事,你了解多少呢?
  • 沾著中國人鮮血的日本旅遊島!卻被日本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
    一、 韓國有一部抗日大片電影——《軍艦島》,取材於二戰期間,日本強徵朝鮮半島和中國勞工到軍艦島上打黑工的黑暗歷史。而上述提到的影片,韓國選擇在「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獲得頒發證書的時間在全球上映。 而影片的歷史背景所在地就是如今的日本端島——也被稱為軍艦島,在2015年被日本上報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並成功。
  • 日本「生鬼節」納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們扮「鬼」慶祝
    當地時間2019年5月27日,日本東京,日本北部秋田縣的「生鬼節」傳統祭拜習俗被批准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們扮「鬼」慶祝。日本東京,日本北部秋田縣的「生鬼節」傳統祭拜習俗被批准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數位化源於「愛」
    隨後,三峽博物館又相繼完成了業務檔案數位化、三峽文物搶救保護工程檔案數位化,館藏家譜數位化,業務檔案數位化。此外,還分別開發軟體系統,對這些數位化的資料進行管理,形成專題資料庫。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三峽博物館也在從紙質資料服務向數字資源服務轉變,利用中國知網的海量論文資源,二次開發形成了三峽文化專題資源庫,供觀眾免費在線閱讀和查詢下載,在三峽博物館官網上公開了9萬餘件(套)藏品信息,並提供檢索、查閱等服務,使更多受眾共享文化遺產公共資源。
  • 「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力量」
    「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力量」  ——訪日本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青木信夫  本報駐日本記者 劉軍國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55處,居世界第一。」日本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青木信夫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