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成果發布儀式,3月11日在民族出版社隆重舉行。
該項目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東巴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和迪慶納西學會聯合完成。2013 年 1 月由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辦批准立項(批准號:12&ZD234),2018 年 2 月批准結題(結題證書號.(2018&J021)。
在北京東巴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等致力於東巴文化傳承發展的相關機構和志願者三十多年不懈努力的基礎上,在信息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2013 年 1 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正式立項,截止 2017 年 12 月,項目組開展了跨學科綜合研究,以構建東巴經典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的方式,保護、傳承並在世界範圍內共享這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恰逢納西民族節日「三多節」,民族出版社會議大廳內張燈結彩,項目主要完成單位和項目主要完成人員與在京的各界納西族人士約
300人歡聚一堂,共同慶賀歷時五年的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項目順利按時結題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成果發布會由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國際納西學會會長白庚勝主持,項目首席專家、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徐小力教授介紹了項目成果完成概況;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北京東巴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張旭會長發表東巴古籍調研、數字採集、釋讀、翻譯、編目與國際學術研究的成果報告,項目子課題核心成員白楓導演展示了國際數字採集和田野調查、翻譯釋讀的部分視音頻成果;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吳國新研究員演示了東巴古籍數位化平臺建設成果。項目首席專家為項目合作單位代表、子課題負責人代表、主要完成人代表頒發了成果證書,為項目合作人員代表頒發了榮譽證書。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2&ZD234)成果發布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國際納西學會會長白庚勝主持發布會項目首席專家、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徐小力教授介紹了項目成果完成概況項目主要完成單位、北京東巴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張旭會長發表東巴古籍的調研、數字採集、釋讀、翻譯、編目、以及國際學術研究的成果報告項目組核心成員白楓展示國際數字採集和田野調查、翻譯釋讀的部分視音頻成果項目主要完成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吳國新研究員演示東巴古籍數位化平臺建設成果項目首席專家為項目合作單位代表、子課題負責人代表、主要完成人代表、項目合作人員代表頒發了果證書或榮譽證書項目研究的意義深遠東巴象形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被譽為研究人類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用東巴文字書寫的東巴古籍現存 3 萬餘冊,其內容涵蓋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學和藝術等,堪稱古代納西族的百科全書。2003年,「納西族東巴古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
東巴古籍分散收藏於世界各地,由於大多數收藏機構缺乏研究力量和彼此溝通,大量東巴古籍的內容和價值不為收藏者所知,成為「沉睡的寶藏」。特別是能夠準確釋讀東巴古籍的東巴祭師已寥寥無幾,「活著的象形文字」已處於瀕危狀態,而東巴古籍這一人類文明的珍貴記錄也面臨著無人釋讀的危機。
項目研究面向「納西族東巴古籍」這一急需搶救的世界記憶遺產,採取廣泛田野調研、國際合作以及大跨度文理學科交叉綜合研究的方式,以基於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的手段,為實現東巴古籍的搶救、保護與傳承提供了一種有效途徑。
項目研究的成果豐富(1)東巴古籍及其相關資料的數位化採集在深入調研東巴古籍國際館藏分布的基礎上,數位化採集了分散收藏於國內外的東巴古籍。共收集國外 11 家、國內 10 家收藏機構的東巴古籍文獻數字版共計 3378 冊。發掘和數位化採集了大量東巴古籍研究的珍貴歷史文獻(10 餘部,4 萬餘頁)。拍攝了大量反映東巴人文現狀的視頻和圖片,編輯製作了紀錄片與資料片,其中影視人類學紀錄片《回歸的東巴經卷》、《納西族傳統造紙術與其傳承的文化》榮獲「第十屆巴黎中國電影節最佳人文紀錄片獎」。
收藏於北京東巴文化促進會的東巴古籍藏本《祭祀自然神》(2)東巴古籍的翻譯、釋讀與編目對採集的代表性東巴古籍請尚存的權威東巴祭師釋讀、翻譯並音視頻記錄其全過程;全本釋讀、納西語注音和漢語翻譯東巴經典古籍 19 冊。撰寫和修訂漢語編目的內容摘要,整理與分析了國內外 18 家收藏機構的東巴古籍編目資料超過 6500 冊,數位化編目資料 4524 冊。整理歸納了古籍編目的重要信息,包括:東巴古籍內容提要、所屬儀式、釋讀東巴祭司、收藏機構、收藏時間、歷史背景、來源區域和經書特徵等。
項目組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閱覽室數字採集其 135 冊東巴古籍藏本2016 年,項目組在納西村落,採集的東巴古籍的釋讀和音視頻記錄北京東巴文化促進會張旭會長協助香格裡拉習尚洪東巴釋讀國外採集的東巴古籍藏本(3)東巴古籍以及相關文獻的信息化加工和共享平臺關鍵技術研究制定東巴古籍元數據規範,提出相關信息提取和數位化加工技術、非結構化信息存儲及檢索技術等,應用於《納西東巴古籍譯註全集》和《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納西族卷)》的數據加工。設計用於信息互操作網絡協議,實現基於 Web 服務的東巴古籍數字資源遠程訪問、學術資源聯機分析統計及可視化呈現(含虛擬實境展現)。實現基於檢索條件的內容重組與分發(包括聲、圖、文、像等媒體)。
(4)東巴古籍的資料庫與知識庫建利、管理及利用方法研究建立東巴古籍資料庫、釋讀規則庫及釋讀知識庫,實現東巴文字、音像以及圖形、音像並軌等海量信息智能管理和多種檢索。提出東巴文字機器識別技術,識別率達到 90%以上。建立東巴古籍的知識庫和研究計算機輔助釋讀技術,對東巴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使「活著的象形文字」在現代社會中以新的方式繼續生存具有重要意義。
(5)東巴經典古籍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創建東巴古籍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基本功能包括:東巴古籍及其他相關文獻的數字資源、東巴象形文字的釋讀工具、共享與研究環境、保護與傳承動態信息等。該平臺的創建為保護處於瀕危狀態的世界記憶遺產「納西族東巴古籍」、促進東巴古籍收藏或研究機構的資
源共享與合作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同時也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提供了可借鑑的新模式。
(6)論著與智慧財產權發表學術論文 57 篇,編輯論文集《東巴古籍信息化保護與傳承研究文集》、《納西東巴古籍及文化研究文集》2 部;撰寫或編寫東巴文化研究著作《國際館藏東巴經典編目舉要》、《納西學論集》、《田野裡的東巴教文化》、《東巴文考論稿》、《探尋納人古遷徙路》、《神奇的納西東巴文》等 14 部;申請及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軟體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 22 項。這些論著及成果在國內外的相關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彰顯出國家重大項目對東巴文化保護和研究工作的促進作用。
(7)國際國內學術交流項目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研討會 4 次,組織有較大社會影響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各 2 次,與納西族聚集地區的研究機構舉行
10 餘次專題研討,編輯《國內外研討會議綜合文集》,相關活動被主要新聞媒體廣泛報導。
項目組首席專家徐小力表示,將繼續收集、搶救性釋讀翻譯東巴古籍,探索數位化共享平臺的推廣應用和持續建設。北京東巴文化促進會張旭會長認為,創建和研究東巴古籍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將使這一「世界記憶遺產」、人類文明史上一獨有的東巴文化藉助高科技的手段傳承下去,搶救性填補了納西族古代文明文化傳承的空白,豐富了人類文化寶庫,極大提升了中國民族文化的自信。國際納西學會會長白庚勝作了總結性發言,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創建東巴古籍數位化共享平臺取得的重要成果是獻給今年春天納西族三多節的一份厚禮,他高度評價了全體志士仁人對搶救、傳播和宏揚民族文化的堅定意志、社會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展示了東巴古籍及民族文化通過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源遠流長發揚光大的美好願景。
全國人大民委研究室主任彭建華(納西族)、全國政協委員段麗雲(白族),全國政協委員東寶仲巴活佛(藏族),全國政協委員和向紅(納西族),全國政協委員茸巴辛納(普米族)、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周塞峰、副秘書長馬匯澤、執行副秘書長張耀民,國家民委《民族畫報》社長張慧星、國家民委幹部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庚年、麗江駐京辦主任段傑丹、北京東巴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馬雅莎、北京東巴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姚進,北京至高美術館館長林青以及在京的相關學者和納西族代表 300 多人出席了項目成果發布活動,共同歡度了 「三多節」。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