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文化是家族的血脈所在,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家族歷史是國史和地方史的組成部分,其進程和文化的積澱、傳承、擴展,是人類走向文明的軌跡。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相生相伴的家族沿革史,是最為根深蒂固的,被視作為精神家園的一種文化。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編纂家史的歷史。西漢司馬遷所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其中的「三十世家」,就是記述三十個大家族的歷史。
顧名思義,《毗陵謝氏簡史》是簡要記述毗陵謝氏家族的史書。通過姓源追溯、祖源探索,家族繁衍,瓜瓞播遷,敘述毗陵謝氏的傳承過程,反映毗陵謝氏的歷史本貌,彰顯毗陵謝氏先哲前賢的歷史功績,提煉毗陵謝氏的人文精神,旨在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份鮮活的家族記憶。毗陵,常州、武進曾用行政建制名稱,既是郡名,又是縣名。
春秋晚期,今常武地區在勾吳國(吳國)政權控制區域,公元前547年始置「延陵邑」;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延陵縣,屬會稽郡;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縣為毗陵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毗陵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置毗陵郡,設武進縣;永嘉五年(311年),改毗陵郡為晉陵郡,轄武進、晉陵等縣(晉陵縣和武進縣在歷史上多次分合。
晉陵縣名沿用到元初;武進縣名沿用到現代);唐武德三年(620年),移原為常熟建置名稱的常州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開始。在古代時,實為同一地的毗陵、晉陵、常州、武進數名,在常武地區民間是同一概念。謝氏,中國古老姓氏之一,來源有多說,其中以出於上古時期的「炎帝說」和「黃帝說」為主。
自古以來,許多治史者、治學者乃至民間文人,就謝氏的來源多有學說,他們各採史書、典籍、譜牒等文獻中的記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闡發、演繹,並表述和強調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唯一性、排他性。其實,要想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唯一性、排他性,這是不可能的,根據傳說去論證,其結果必然比傳說更荒謬。因此,《毗陵謝氏簡史》在姓源追溯、祖源探索等涉及傳說的方面,採取依據古說、不否他說、形成己說的原則。所謂「依據古說」,就是尊重古人依據傳說所寫的,史志典籍中的記載,尤其是懷有虔誠敬畏之心,尊重前人在譜牘中的記載;「不否他說」就是尊重他人之說,不去否定他人的觀點;「形成己說」就是通過必要的論述,表達自己的認為。
毗陵謝氏是陳郡陽夏謝氏的分支,尊炎帝為人文初祖,尊「八十遇文王」 ,助周武王伐紂開周朝的「太公望」姜尚為太始祖,尊周宣王元舅申伯為得姓始祖,尊三國吳時謝譚為遠祖第一世。陳郡陽夏謝氏,在兩晉時期被稱為「頂級門閥」。其時,常州稱為毗陵,故在南宋初自河南開封南渡常州府武進縣的謝氏,世稱「毗陵謝氏」。
清代常州名儒謝蘭生著有《謝氏源流》,他在篇首寫道:「粵自神農起而姜姓,傳申伯封而謝氏出。赫赫宣王之命,肅肅者召伯之功。」又在序言中寫道:「吾宗自得姓受氏以來,數千百年遙遙華冑,或以德著、或以才名、或以宦績崇隆標名青史;或以儒林理學崇祀鄉賢;或笑傲空山一椽自適;或飛鵬雲路萬裡扶搖!此祖宗之聲華,悉是子孫之光彩,敢因代遠年湮,遂忘水源木本?因按前人所輯毗陵氏族源流,復補註纂,訂以為文獻之徵。」
謝蘭生所述主旨明確,言簡意賅。首先論述祖源出自上古炎帝,姓源出自西周申伯。爾後歸納謝氏先賢在歷史進程中所作的貢獻和地位,描述謝氏俊彥的處世理念和人生追求。隨之強調不能因為年代久遠而忘記根本,說明自己在前人所寫毗陵氏族源流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補充、注釋和完善,成為謝氏家族可以傳世的文獻。先儒所標宗旨,可為後世師範。
按毗陵謝氏宗親會專題會議達成的共識,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決定開纂《毗陵謝氏簡史》。在編寫過程中通過以史系族,以族系人,以人系事的方法,達到相對全面地反映毗陵謝氏家族歷史,彰顯毗陵謝氏先哲前賢的歷史功績和德業的目的。《毗陵謝氏簡史》綜分上下兩卷,兼顧紀實性和可讀性相結合,上卷以紀實筆法敘史、敘族、敘人;下卷以話本筆法講述自宋代至現代八百餘年間發生在毗陵謝氏家族中的故事。
上卷第一章《謝氏溯源》,是為毗陵謝氏遠祖史。按「依據古說、不否他說、形成己說」的原則,分篇敘述謝氏人文初祖炎帝、太始祖姜尚、得姓祖申伯的行歷和歷史功勳。繼爾以《謝氏源流》為據,敘述遠祖謝譚及東晉「烏衣世家」,陽夏謝氏的分派過程和在這一時期內處於歷史節點上的知名人物,止於南宋初時毗陵謝氏開派。
第二章《派衍毗陵》,是為毗陵謝氏家族史。採用分堂敘述的形式,就毗陵謝氏派衍原常州府所轄武進、無錫、江陰、宜興四縣以及金壇縣共二十堂中目前已有聯絡的寶樹、玉樹等十六大支派,分別介紹各支派始遷、佔籍、繁衍、堂號、倡譜、建祠、分遷、續譜以及現狀等總體情況。第三章《古今人物》,是為毗陵謝氏人文史。
該章原則上依國史《列傳》、方志《先賢》《忠烈》《儒林》《宦績》,以及相關典籍中所載毗陵謝氏人物和其貢獻及社會地位,分《謝氏遠始十宰相》《寶樹別枝展雙雄》《江南孔子謝應芳》《恪守官德多良吏》《北上三代四俊傑》《社科三謝多建樹》《政界三謝垂青史》《文壇三謝聳青山》《科學領域四精英》《那時明月照他鄉》共十節,綜四十三人予以分篇介紹。
第四章《謝氏家學》,是為毗陵謝氏文化史。該章發凡三篇:採《晉書》《南史》《梁書》《世說新語》中對六朝謝氏的記載,成篇《成語典故萬口騰》;依毗陵謝氏在明清間所出現的三個文化高峰,成篇《崇文重教傳家集》;依清(乾隆)《欽定四庫全書》、毗陵各堂《謝氏宗譜·經籍》和《江蘇藝文志·常州卷》記載,刊列毗陵謝氏歷代官員、儒師、文士的著作目錄。
為體現毗陵謝氏的家學傳承,當代毗陵謝氏族人的著作目錄亦予以刊列。第五章《家風傳承》,是為毗陵謝氏道德史。採擷《毗陵謝氏家譜》中的家訓族規,方志、家譜中所載尚德事例,凡分《立身首重行孝道》《輕財恤貧多善行》《和親睦族舉大義》《保家衛國忠義士》《革命鬥爭群英譜》五篇,彰顯三十六位德者 「孝」「善」「義」「忠」「勇」的真實事跡。
下卷不分章,根據史載、志存、譜記資料和素材,凡分毗陵謝氏各派各堂膾炙人口的《祠堂佳話》;口口相傳的《人物雅話》;以及以傳說為主的《坊間趣話》共三節,綜故事六十則。《毗陵謝氏簡史》近六十萬字,全書重歷史真實、重人物本貌、重文化傳承、重崇尚道德。此書的編寫出版,旨在充分彰顯毗陵謝氏悠久史脈、輝煌人脈、燦爛文脈、優秀德脈的同時,為家族歷史文化注入新的內涵,以啟迪後世,發揚光大。
江蘇常州-毗陵謝氏宗親會
二〇二〇年一月一日